肝脏 ›› 2017, Vol. 22 ›› Issue (6): 493-494.

• 热点论坛 • 上一篇    下一篇

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上升”病理生理学模式

顾天翊,陆伦根   

  1. 200080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
  • 出版日期:2017-06-30 发布日期:2017-06-30
  • 通讯作者: 陆伦根,Email:lungenlu1965@163.com

  • Online:2017-06-30 Published:2017-06-30

摘要: 近来研究表明,胆汁淤积性肝病尤其是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及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在病变过程中均随时间推延,在解剖结构上呈自下而上发展。原发或早期病灶通常位于“下游”的胆管,当发生胆汁淤积时,胆盐(BS)介导的毒性作用将导致“上游”的肝实质损伤。高浓度的BS毒性较强,这些胆盐聚集在毛细胆管网、胆管和胆囊中,一旦漏出即产生毒性作用。肝脏对胆汁淤积有很大的代偿能力,这就造成了临床上常见的无症状间期。现有的针对胆盐毒性的药物试验仅对50%~60%PBC患者有效,且尚无针对PSC的有效治疗。人们应更关注PBC和PSC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以对疾病进行更准确的分类。对正在进行试验的新药更合理的指导用药。减少肠道胆盐吸收的顶端钠依赖性胆盐转运体抑制剂减少体内胆盐负荷,最常用于胆汁淤积患者。胆盐合成抑制剂如法尼酯X受体激动剂在患者未完全耐药时疗效最好。细胞色素P450 7A1表达减少时,这些药物疗效降低。抗炎药在病程早期效果较好,而抗胆盐毒性的药物UDCA和norUDCA则在疾病的全程都起作用。内镜下支架术适用于并发胆汁淤积或胆管炎的PSC患者,终末期PSC胆汁淤积则不再适用。这些情况都支持对疾病的病理生理进行分期,以便在不同阶段给予不同治疗措施。但是针对疾病分期目前仍缺乏可靠的生物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