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前沿与探索
学术争鸣
在线期刊
当期文章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指南与共识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English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 年版)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肝脏 2019, 24 (
12
): 1335-1356.
摘要
(
1359
)
PDF
(1750KB)(
979
)
可视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
PPARa参与脂代谢通路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徐文静
肝脏 2020, 25 (
8
): 894-896.
摘要
(
996
)
PDF
(669KB)(
768
)
可视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
水飞蓟宾胶囊结合非诺贝特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评价
翟玉荣, 李力, 黄玲, 段华容
肝脏 2020, 25 (
11
): 1216-1219.
摘要
(
888
)
PDF
(673KB)(
310
)
可视化
目的
探究水飞蓟宾胶囊结合非诺贝特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9例。观察组59例采用水飞蓟宾胶囊结合非诺贝特片治疗,对照组59例采用水飞蓟宾胶囊治疗。治疗结束后以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肝功能、血糖、血尿酸、血脂、炎症指标、肝脾CT比值、安全性指标为评价指标。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96.6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97%,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清GPT、GOT、GGT水平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
P
<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FBG、FINS及SUA水平比治疗前差异明显,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显著差异(
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清TC、TG、LDL-C均发生显著下降,且观察组降幅比对照组明显大,HDL-C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比对照组升高幅度更显著;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血清IL-6、TNF-α及NF-κB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明显(
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肝脾CT比值均比治疗前显著增高,且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
P
>0.05)。
结论
水飞蓟宾胶囊结合非诺贝特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增强肝功能,改善血糖、血脂及血尿酸水平,降低炎症指标水平,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
CK19、Ki67、CK7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
周锦宏, 崇杨
肝脏 2022, 27 (
8
): 887-890.
摘要
(
877
)
PDF
(677KB)(
165
)
可视化
目的
观察细胞角蛋白19(CK19)、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细胞角蛋白7(CK7)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方法
以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65例H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取患者手术后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测定CK19、Ki67、CK7表达情况,比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K19、Ki67、CK7阳性检出率。对比不同临床病理特征HCC患者癌组织中CK19、Ki67、CK7阳性检出率,观察CK19、Ki67、CK7不同表达HCC患者的3年生存情况。
结果
癌组织中CK19、Ki67、CK7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0.00%(26/65)、73.85%(48/65)、70.77%(46/65),均高于癌旁组织的1.54%(1/65)、23.08%(15/65)、1.54%(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29.216、33.639、67.483,
P
<0.05)。TNM分期为Ⅲ~Ⅳ期、组织低分化、淋巴结转移、有被膜浸润患者的CK19、Ki67、CK7阳性检出率较高(
P
<0.05),CK19、Ki67、CK7阳性HCC患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34.52%(9/26)、58.33%(28/48)、58.70%(27/46),低于CK19、Ki67、CK7阴性患者3年生存率87.18%(34/39)、88.24%(15/17)、84.21%(1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19.250、4.767、3.910,
P
<0.05)。
结论
HCC患者癌组织中CK19、Ki67、CK7呈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TNM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被膜浸润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血氧饱和度与肝功能异常的相关性
任建峰, 张玉萍, 邵静, 张其胜, 高得勇, 王晓今
肝脏 2020, 25 (
9
): 986-989.
摘要
(
842
)
PDF
(835KB)(
550
)
可视化
目的
分析COVID-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血氧饱和度与肝功能异常及临床治疗的相关性。
方法
观察74例确诊的COVID-19新冠肺炎住院患者比较轻型/普通型(46例)和重型/危重型(28例)患者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血氧饱和度和肝功能生化指标的变化,分析患者血氧饱和度与肝功能等生化指标变化的相关性。
结果
轻型/普通型和重型/危重型患者在氧饱和度(96.52±1.68 VS 87.61±2.99)、ALT(39.69±25.35 VS 57.25±37.89)、AST(29.28±15.38 VS 43.57±19.31)、LDH(218.56±72.85 VS 262.07±80.05)等指标中存在明显差异(
P
<0.05);在肝功能异常患者中,治疗后血氧饱和度恢复正常,两组患者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轻型/普通型患者ALT(66.82±21.65 VS 42.47±18.46)、AST(61.00±17.66 VS 36.83±16.30)及LDH(309.46±58.92 VS 218.38±45.12),和重型/危重型ALT(93.54±21.06 VS 49.54±19.75)、AST(57.93±14.22 VS 33.80±11.28)及LDH(329.79±54.78 VS 257.50±90.59)均明显好转,存在统计学差异(
P
<0.05);肝功能指标与氧饱和度的相关性分析中,ALT、AST、r-GT及LDH和氧饱和度存在负相关性(
P
<0.05)。
结论
新冠肺炎患者低血氧饱和度和肝功能异常密切相关,血氧饱和度的恢复有利于改善肝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6.
艾米替诺福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早期疗效:一项真实世界多中心临床研究
李亚萍, 崔丹丹, 苟国娥, 蔺咏梅, 祖红梅, 徐光华, 高晓红, 党双锁
肝脏 2023, 28 (
1
): 100-104.
摘要
(
764
)
PDF
(762KB)(
145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艾米替诺福韦(tenofovir amibufenamide, TMF)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患者的早期疗效。
方法
该项多中心、前瞻性、真实世界研究纳入2021年8月—2022年8月就诊于4所研究中心感染科门诊使用TMF抗病毒治疗的91例CHB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比较12周、24周时患者HBV DNA的变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 ALT)复常率、乙型肝炎e抗原 (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血清学转换情况及肾功能、血脂代谢情况。
结果
24周时共入组91例患者,初治28例,经治63例。在抗病毒治疗12周、24周时实现完全病毒学应答初治患者分别有17.4%、47.9%,经治患者分别有48.4%、58.1%。基线与12周、24周初治患者HBV DNA [(4.88±0.54) lg IU/mL vs (2.69±0.35) lg IU/mL vs (2.40±0.39) lg IU/mL]显著降低(
F
=24.51,
P
<0.001);经治患者HBV DNA[(2.67±0.31) lg IU/mL vs (1.70±0.24) lg IU/mL vs (1.49±0.09) lg IU/mL]较前下降(
F
=5.83,
P
=0.009)。基于实验室标准12周及24周的ALT复常率分别为64%和92%,AASLD 2018标准12周及24周的复常率分别为38.4%和73.9%。治疗24周后4.53%的患者HBeAg转阴,2.17%出现HBeAg血清转换,1.09%的患者HBsAg转阴,暂未出现HBsAg血清学转换患者。安全性方面,与基线相比CHB患者治疗24周时血Cr、eGFR、CysC无显著变化,对已有早期肾损伤的33例经治患者换用TMF继续抗病毒治疗24周后尿α1-MG和尿NAG、尿β2-MG较基线明显下降(
P
值均<0.05)。与基线相比,TG有下降趋势,TC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TMF治疗CHB患者早期疗效显著,总体安全性相对良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7.
对乙酰氨基酚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分子机制
王帆, 朱哿瑞, 刘成海, 陶艳艳
肝脏 2021, 26 (
8
): 939-942.
摘要
(
681
)
PDF
(839KB)(
509
)
可视化
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APAP)是临床上常用的解热镇痛药,也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急性肝衰竭的常见原因。目前认为APAP致肝损伤的机制涉及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细胞死亡等多个方面。近期有研究显示,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激活、线粒体膜通透性转变(MPT)、Keap1-Nrf2-ARE、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亚家族M成员2 (TRPM2)等多种信号分子激活参与APAP肝损伤过程。因此,本文旨在综述APAP肝损伤的分子机制,为DILI的临床治疗拓展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8.
成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史冬梅, 刘芸野, 王伟静, 项晓刚
肝脏 2021, 26 (
2
): 182-186.
摘要
(
657
)
PDF
(678KB)(
414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成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 CAEBV)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41例成人CAEBV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起病方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EB病毒DNA及抗体谱、细胞因子、组织EBER等)、治疗和随访情况。
结果
41例CAEBV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1(男22例,女19例),中位年龄42岁(15~75岁)。间歇性发热38例(92.7%),伴有淋巴结肿大36例(87.8%),脾肿大35例(85.4%),肝脏肿大28例(68.3%),以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血液系统受累最常见。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包括噬血细胞综合征9例(21.9%)、肝衰竭5例(12.2%)、间质性肺炎致ARDS 4例(9.8%)、恶性淋巴瘤3例(7.3%)。41例CAEBV患者血清EBV DNA平均值为4.3×10
4
拷贝/mL。41例患者中11例(26.8%)确诊后3个月内死亡。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的PLT计数分别为(53.3±29.2)×10
9
/L和(88.1±36.7)×10
9
/L,TBil分别为(141.4±78.5)μmol/L和(61.3±34.4)μmol/L,AST分别为(210.5±99.6)U/L和(78.8±89.2)U/L,LDH分别为(864.6±478.6)U/L和(445.2±337.5)U/L,铁蛋白分别为(1 933.9±166.7)ng/mL和(687.5±103.8)ng/mL,IL-2受体分别为(5 253.6 ± 736.4)U/L和(1 989.0±131.5)U/L,IL-10分别为(486.1±125.7)pg/mL和(151.2 ±232.5)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3.055、-3.759、-3.542、-4.715、-6.672、-3.965和-3.452,均
P
<0.01)。
结论
成人CAEBV临床表现复杂、预后差,PLT减少、TBil、AST、LDH、铁蛋白升高,伴有细胞因子IL-2受体及IL-10水平增加可能是预后不良的潜在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9.
对乙酰氨基酚诱导急性肝衰竭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明雅南, 李春敏, 张静怡, 刘晓琳, 茅益民
肝脏 2016, 21 (
5
): 351-354.
摘要
(
652
)
PDF
(971KB)(
401
)
可视化
目的
通过腹腔注射高剂量对乙酰氨基酚(APAP)构建稳定的用于研究药物导致急性肝衰竭的动物模型。
方法
本研究首先进行生存率实验,取6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分别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及不同剂量(300 mg/kg、500 mg/kg 、750 mg/kg)APAP后,观察不同组别72 h内小鼠的精神、活动状态和生存率。根据生存率分析结果,另选取18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低剂量(300 mg/kg)和高剂量(750 mg/kg)APAP,每组分别在 0、1、3、6、12 h等时间点随机选取12只小鼠,留取血清和肝组织,验证小鼠的生化和组织学是否符合急性肝衰竭的表现。
结果
生存率实验结果显示,0.9%氯化钠溶液组、300 mg/kg以及500 mg/kg组72 h内无小鼠死亡;750 mg/kg组72 h死亡率为100%,推测750 mg/kg组可能为急性肝衰竭导致的死亡。生化和组织学验证实验结果发现,对照组各时间点转氨酶均无明显升高;APAP处理的两组动物模型ALT 3 h时开始升高,6 h时低剂量组ALT升高达到峰值[(6766.5±2001.27) IU/L],而高剂量组ALT于12 h达到(11707.58±1882.45) U/L(
P
<0.01)。从HE病理染色来看,0.9%氯化钠溶液组各时间点肝脏形态结构正常。APAP处理的两组动物模型的肝组织学,主要表现为以中央静脉为中心的肝细胞变性坏死,并随时间延长,损伤范围逐渐扩大。低剂量组坏死周围界限清楚,汇管区肝细胞结构形态正常,12 h可见坏死区周围肝细胞增生表现。高剂量组表现为典型的急性大片状坏死特点,仅汇管区残存少量变性的肝细胞,细胞快速坏死后,留下空的网状纤维支架,肝窦淤积大量红细胞,未见肝细胞增生。HAI评分结果显示,高剂量组的HAI得分(7.33±1.5)显著高于低剂量组(5.25±2.26,
P
<0.05)。
结论
C57BL/6小鼠腹腔注射高剂量APAP(750 mg/kg)后,生化和组织学改变与急性肝衰竭相似,本研究构建的动物模型对于探索APAP导致的AHF的发病及进展机制研究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0.
CLIF-SOFA评分对HBV-ACLF患者器官衰竭的评估价值
马皖苏, 赵林, 李红生
肝脏 2020, 25 (
6
): 578-581.
摘要
(
645
)
PDF
(812KB)(
282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慢性肝衰竭-序贯器官功能评分(CLIF-SOFA)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器官衰竭的评估价值。
方法
纳入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HBV-ACLF患者100例, 根据患者的器官衰竭情况, 分成器官衰竭组、无器官衰竭组。比较两组CLIF-SOFA评分, 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CLIF-SOFA评分对器官衰竭的预测价值。经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CLIF-SOFA评分与各血清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100例HBV-ACLF患者中, 有21例未见器官衰竭, 79例出现器官衰竭。器官衰竭组CLIF-SOFA评分为(6.19±1.04)分显著高于无器官衰竭组的(4.17±1.01)分(
P
<0.05)。CLIF-SOFA评分预测器官衰竭的曲线下面积为0.808(标准误=0.053,
P
=0.000, 95%
CI
=0.705~0.911)。器官衰竭组血清TBil、WBC为(384.64±15.89)μmol/L、(7.94±1.56)×10
9
/L, 较无器官衰竭组[(189.48±17.84)μmol/L、(6.21±1.75)×10
9
/L]明显增高, 器官衰竭组TC、ALT、AST为(1.76±0.34)mmol/L、(384.50±96.76)U/L、(328.91±91.12)U/L, 较无器官衰竭组[(2.32±0.83)mmol/L、(645.41±124.64)U/L、(552.32±114.76)U/L]显著下降(
P
<0.05)。HBV-ACLF器官衰竭患者的CLIF-SOFA评分与血清TBil、WBC呈正相关(
r
=0.616、0.824,
P
<0.05), 与ALT、AST呈负相关(
r
=-0.742、-0.574,
P
<0.05)。
结论
CLIF-SOFA评分能对HBV-ACLF患者器官衰竭进行预测, 其与患者血清TBil、WBC、ALT、AST有相关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1.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致药物性肝损伤1例及文献复习
袁维, 黄杏, 曾雅雯, 石姣灵, 陈斌
肝脏 2022, 27 (
4
): 499-501.
摘要
(
622
)
PDF
(839KB)(
175
)
可视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2.
药物性肝损伤因果关系评估量表:RECAM将取代RUCAM?
赖荣陶, 陈成伟, 阳文新, 于乐成
肝脏 2022, 27 (
7
): 725-729.
摘要
(
600
)
PDF
(699KB)(
215
)
可视化
Roussel Uclaf 因果关系评估量表(RUCAM)量表是近30年来最受临床欢迎和肯定的药物性损伤(DILI)评估量表,其参数相对全面,操作界面相对友好,但也存在主观性较大、操作说明不够详细、与专家观点一致性不够高、某些参数的设置和评分标准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存在观察偏差等不足。新近欧美部分学者提出了基于美国DILIN研究和西班牙DILI注册研究数据设计的"改良电子化因果关系评估量表"(RECAM),其保留了RUCAM的基本逻辑,但对具体内容和结构做了大幅改进,特别是将RUCAM的7类参数整合为RECAM的5个区块,剔除了RUCAM第3项(危险因素)和第4项(同时使用的药物),对第6项(药物既往肝毒性信息)采用LiverTox网站分类标准进行评分,对常见肝损伤病因的分层评估更详细,将再激发和肝活检等列为附加评估项。RECAM评分等级:≥8分,极可能(highly likely/highly probable);7~4分,很可能(probable);3~-3分,可能(possible);≤-4分,不可能或排除(unlikely/excluded)。初步研究显示,RECAM与RUCAM对诊断DILI至少一样有效,但RECAM在判断两极值方面优于RUCAM。RECAM在临床上的适用性,以及是否可用于HDS所致肝损伤的评估,尚待论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3.
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阳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钟艳丹, 俞海英, 郭银燕, 丁巧云, 曹兴国, 彭姗姗, 杨永峰
肝脏 2021, 26 (
7
): 795-798.
摘要
(
581
)
PDF
(707KB)(
208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AIH患者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抗SLA)阳性的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评估抗SLA在AIH和各种肝病中的检出率,并对抗SLA阳性AIH患者的临床特征、IAIHG-AIH评分、治疗反应和结局进行分析。对853例不同病因肝病患者进行血清抗SLA检测。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抗SLA。记录患者就诊时的一般特征和结果。
结果
853例肝病患者中18例患者(2%)检测到抗SLA。 其中AIH 11例,AIH/PBC 3例,PBC 2例,HBV 1例,DILI 1例。抗SLA在AIH患者中的检出率为6%(11/176)。11例抗SLA阳性的AIH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出现生化学缓解,但其中有6例患者复发(停药后5例复发,缓解期1例复发)。
结论
抗SLA的检出率很低,但对AIH有较高的特异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明抗SLA在AIH中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4.
维生素D缺乏对乙型肝炎患者的影响
高文, 杨雪, 窦爱华, 惠威, 刘梅, 徐斌, 段钟平
肝脏 2020, 25 (
9
): 940-942.
摘要
(
574
)
PDF
(659KB)(
278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维生素D缺乏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患者临床各指标的影响。
方法
选择慢性乙型肝炎14例,肝硬化44例,肝细胞癌33例和13名健康对照者,采用同位素稀释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清中维生素D水平,同时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肝功能、病毒学指标等。
结果
维生素D缺乏(<20 ng/mL)的发生率在肝癌(96.97%)和肝硬化(93.18%)患者中较高,健康人群为76.92%,乙型肝炎患者为77.83%。健康人群维生素D水平为(16.38±5.53) ng/mL,慢乙肝组为(15.06±4.91) ng/mL,肝硬化组为(11.85±2.66) ng/mL,肝癌组为(10.59±3.06) ng/mL。4组患者不同季节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健康人群血清维生素D与慢性乙型肝炎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肝硬化组患者血清维生素D与肝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但肝硬化组及肝癌组维生素D与健康人群、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之间维生素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考虑维生素D水平的降低与乙型肝炎的临床进展相关。维生素D水平与淋巴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PTA、白蛋白、前白蛋白、胆碱脂酶、T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8+、CD45+)等参数相关,提示维生素D与肝脏合成功能及免疫功能有一定联系。
结论
大多数乙型肝炎患者存在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可能参与乙型肝炎免疫功能的调节,这可能为乙型肝炎发病机制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5.
超声造影肝脏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在LR--3、LR-4、LR-5类病灶中的应用价值
杨大才, 吴宏, 朱廷玲
肝脏 2020, 25 (
8
): 816-818.
摘要
(
561
)
PDF
(679KB)(
274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肝脏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CEUS LI-RADS)在LR-3、LR-4、LR-5类HCC病灶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具有肝细胞癌(HCC)高危风险的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122例。以病理结果为诊断金标准,评价CEUS LI-RADS分类的诊断表现。
结果
患者共有146个病灶,经病理证实HCC 120个(82.2%),肝脏良性病变26个(17.8%)。LR-1 5个、LR-2 3个,均为良性,LR-3 16个、LR-4 32个和LR-5 90个。以LR-1、LR-2类病灶为阴性结果,LR-3、LR-4和LR-5类病灶为阳性结果,LR-3+LR-4+LR-5诊断HCC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5.8%、30.8%和84.2%;不考虑LR-3类病灶,LR-4+LR-5诊断HCC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100%、53.3%和94.6%;不考虑LR-3、LR-4类病灶,LR-5诊断HCC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100%、80.0%和98.0%。LR-3+LR-4+LR-5(30.8%)诊断特异度显著低于LR-4+LR-5(53.3%)和LR-5(80.0%);同时LR-4+LR-5(53.3%)诊断特异度显著低于LR-5(80.0%);LR-3+LR-4+LR-5(84.2%)诊断准确度显著低于LR-4+LR-5(94.6%)和LR-5(98.0%);而LR-3+LR-4+LR-5、LR-4+LR-5和LR-5诊断敏感度无明显差异(
P
>0.05)。
结论
CEUS LI-RADS分类标准对LR--3、LR-4、LR-5类HCC病灶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度,特别是LR-5类病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6.
CoCl
2
化学模拟肝癌体外缺氧模型的建立及对HIF-1α、VEGF基因的影响
翁苓苓, 高玲, 张闽光
肝脏 2019, 24 (
9
): 1049-1052.
摘要
(
561
)
PDF
(1133KB)(
809
)
可视化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的氯化钴(CoCl
2
)对人肝癌细胞生长及及其诱导化学性缺氧的最佳浓度和时间。
方法
通过不同浓度(0~800 μmol/L)CoCl
2
处理不同肝癌细胞系(HepG2 、Hep3B 、SMMC-7721 和 Bel-7402)24 h,利用CCK-8法检测四种人肝癌细胞株细胞存活率;选取100、200、300、400 μmol/L CoCl
2
作用不同肝癌细胞系0、12、24、48、72 h,利用CCK-8法检测四种人肝癌细胞株细胞存活率;确定最佳诱导浓度200 μmol/L后,分别于0、6、8、12、24 h应用Real-time PCR检测VEGF mRNA的转录;确定好最佳诱导时间,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评估100、200、300、400 μmol/L CoCl
2
作用不同肝癌细胞系24 h后表达HIF-1α蛋白情况。
结果
CoCl
2
浓度在200 μmol/L以内对人肝癌细胞株的生长无明显的抑制作用,当浓度大于200 μmol/L、诱导时间大于24 h后明显抑制细胞生长,且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强(
P
<0.05)。200 μmol/L CoCl
2
刺激四种肝癌细胞0、6、8、12、24 h时VEGF mRNA转录递增。200 μmol/L CoCl
2
刺激细胞24 h时,能诱导并稳定维持四种肝癌细胞HIF-1α蛋白表达。
结论
CoCl
2
诱导肝癌细胞化学性缺氧的最佳浓度为200 μmol/L,此时最佳时间为24 h。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7.
磁共振弹性成像测量脾脏硬度及脾脏体积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分期的评价
王天宝, 魏海港, 徐新胜
肝脏 2022, 27 (
4
): 443-446.
摘要
(
561
)
PDF
(667KB)(
109
)
可视化
目的
通过磁共振弹性成像(MRE)测量脾脏硬度值(SSM)、脾脏体积评价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分期。
方法
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4月完成MRE检查CHB患者92例(男70例、女22例),年龄(42.1±6.0)岁。根据资料类型,采用
t
检验/卡方检验比较。
结果
比较CHB患者(CHB组)、对照组资料,CHB组、对照组SSM值为(5.1±1.2)kPa、(4.4±0.9)kP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CHB组、对照组脾脏体积为(210.3±37.1)cm
3
、(180.6±30.8)cm
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CHB组血小板(PL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及谷氨酰转肽酶(GGT)为(130.8±32.3)×10
9
/L、(55.8±18.4)U/L、(52.1±16.1)U/L、(158.2±42.1)U/L及(63.1±20.7)U/L,与对照组[(182.5±40.6)×10
9
/L、(28.4±11.1)U/L、(24.6±9.6)U/L、(92.0±30.6)U/L及(36.2±12.9)U/L]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F3[(5.8±1.3)kPa]、F4期[(6.8±1.5)kPa]CHB患者SSM值分别显著高于F0[(4.4±1.0)kPa]、F1[(4.5±0.9)kPa]及F2期[(4.6±1.2)kPa](
P
<0.05);F3[(246.1±43.1)cm
3
]、F4期[(272.2±49.2)cm
3
]CHB患者脾脏体积分别显著高于F0[(186.5±32.2)cm
3
]、F1[(192.3±33.5)cm
3
]及F2期[(198.4±35.0)cm
3
](
P
<0.05)。
结论
MRE测量SSM、脾脏体积对CHB患者肝纤维化分期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特别是对于晚期肝纤维化的评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8.
肝硬化并发症患者经TIPS术治疗的临床预后分析
姚勇, 奉镭, 刘天宇, 刘杰, 潘金
肝脏 2023, 28 (
1
): 61-64.
摘要
(
557
)
PDF
(877KB)(
109
)
可视化
目的
分析合并不同并发症的肝硬化患者经TIPS术治疗后的临床预后,探索TIPS术治疗肝硬化患者的最佳适应证。
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遂宁市中心医院收治肝硬化伴门静脉高压患者80例,因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或难治性腹水而行TIPS治疗,并分为静脉出血组(VB组)以及难治性腹水组(RA组)。收集上述病例的一般临床特征,如年龄、性别、Child评分、MELD评分等,使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别的生存情况。
结果
两组间年龄[VB组:(61.4±10.3)岁,RA组:(63.5±10.5)岁]、性别(VB组男/女:32/20,RA组男/女:15/13)、Child分级病例数(VB组A级/B级/C级:24/26/2,RA组A级/B级/C级:7/18/3)及MELD评分(VB组:11.35±4.4,RA组:13.2±5.3)无差异(
P
>0.05),但两组间平均生存时间存在明显差异(
P
=0.008),RA组平均生存时间为28月,而VB组超过60月;支架术后狭窄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50月,支架术后无狭窄患者超过60月,两组间平均生存时间存在明显差异(
P
=0.025);MELD评分≤10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51.3月,MELD评分>10患者为36.1月,两组间平均生存时间存在明显差异(
P
=0.001);总生存曲线显示,本研究患者TIPS术后生存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60月时间节点的生存率为45.3%。
结论
与肝硬化合并难治性腹水患者相比,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经TIPS术治疗后,具有更大的获益,且支架术后狭窄及MELD评分>10与肝硬化患者TIPS术后平均生存时间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9.
肝脏神经内分泌癌的CT及MRI特征
史芳芳, 郑增, 任洪伟, 安维民, 董景辉
肝脏 2019, 24 (
2
): 143-146.
摘要
(
543
)
PDF
(828KB)(
370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肝脏神经内分泌癌(HNEC)的CT及MRI特征,以期提高其诊断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37例HNEC患者的影像资料,分析其表现特点。
结果
原发性HNEC常为单发,CT表现肿瘤平扫为低密度或混杂低密度占位,肿瘤合并出血时其内见斑片状稍高密度,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肿瘤实性部分门脉及平衡期CT值略高于动脉期;磁共振DWI多呈均匀或厚壁样稍高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部分病变内见高信号囊变区,T1WI呈稍低信号,部分病变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中度均匀强化或边缘强化,部分病变内可见粗大供血动脉,门脉及延迟期呈等或稍低信号,部分病变可见完整或不完整假包膜,肿瘤周围门脉及肝静脉受压移位,但无癌栓形成。转移性HNEC常为多发、体积较大,CT平扫呈稍低或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多呈边缘轻中度强化或不均匀强化,门脉及平衡期相对肝实质呈等或稍低密度;磁共振检查DWI多呈环形高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 T1WI呈稍低信号,大部分病变内见囊变坏死区,增强扫描动脉期不均匀强化或环形强化,门脉及延迟期多数可见偏心靶环征,部分门脉血管内可见癌栓。
结论
HNEC可分为原发性和转移性,其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及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病变的诊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0.
四氯化碳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建立与考察
付双楠, 高达, 郭佳佳, 苗明三, 朱平生, 宫嫚
肝脏 2022, 27 (
9
): 1036-1040.
摘要
(
523
)
PDF
(1030KB)(
250
)
可视化
目的
考察四氯化碳(CCL
4
)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稳定的动物模型,便于临床新药的研究与应用。
方法
将KM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联苯双酯组(5.625 mg/kg),通过腹腔注射0.1% CCL
4
溶液复制小鼠急性肝损伤,检测造模后3 h、6 h、12 h和24 h的转氨酶水平、肝脏指数、肝组织病理变化进行模型稳定性研究。
结果
模型组染毒后,ALT在3 h(45.21 ± 13.17 IU/L)轻度升高(
P
<0.01)、12 h(112.30 ± 30.54 IU/L)和24 h(121.98 ± 21.66 IU/L)升高明显(
P
<0.01);AST在3 h(162.51 ± 28.57 IU/L)、6 h(192.07 ± 31.05 IU/L)、12 h(250.75 ± 90.82 IU/L)、24 h(274.27 ± 44.02 IU/L)均升高(均
P
<0.01),但在12 h和24 h升高显著;肝脏指数在3 h(6.72 ± 1.90 g/100 g)、6 h(7.27 ± 1.38 g/100 g)轻度升高(
P
<0.01),12 h(12.41 ± 1.18 g/100 g)及24 h(14.90 ± 2.56 g/100 g)升高明显(
P
<0.01);肝脏病理变化在 12 h及24 h可见明显的肝细胞肿胀、炎性细胞浸润,24 h损伤程度更显著。
结论
腹腔注射0.1%CCL
4
溶液制备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时,在12~24 h小时之间建模更适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