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探索与争鸣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药物性肝损伤因果关系评估演变:从RUCAM到RECAM
    孟尧, 张萌萌, 赵新颜
    肝脏    2023, 28 (6): 631-633.  
    摘要113)      PDF (512KB)(70)   
    Roussel Uclaf 因果关系评估量表创立30年至今,肝病专家一直在寻找能真实、可靠评估可疑药物与肝损伤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2022年初,Hayashi PH提出了药物性肝损伤因果关系评估的新方法:改良电子化因果关系评估量表(RECAM)。本文就RUCAM及RECAM的产生、各自的优势及局限性、二者之间的相同点及不同点作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内质网应激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损伤
    曾伟兰, 汪艳
    肝脏    2023, 28 (6): 633-636.  
    摘要43)      PDF (518KB)(69)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以肝脏脂质蓄积为主要特征的多因素疾病。脂质异常累积可造成肝细胞内质网(ER)功能涉及的蛋白平衡紊乱。当ER中未折叠或错误折叠蛋白累积时,细胞启动自身防御保护机制,出现ER应激,引起未折叠蛋白质反应(UPR),诱导蛋白质合成阻断、ER伴侣表达和错误折叠蛋白降解;这一过程主要涉及肌醇需要酶1(IRE1)、蛋白激酶R(PKR)样ER激酶(PERK)和激活转录因子6(ATF6)等信号通路的激活。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ER应激反应都加剧NAFLD肝损伤;轻度或中度ER应激可触发“适应性/细胞保护性”UPR,减轻NAFLD肝病理表现,恢复ER稳态;但是强烈或持续的ER应激可出现“适应不良的/不受限的/终末的”UPR,细胞启动内部凋亡机制。另外,慢性或急性ER应激也可引起不同的NAFLD肝损伤结局。因此,设计以UPR作为靶点的ER靶向递药系统,可为NAFLD治疗新药研发提供线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浅析类器官与肝脏再生研究进展
    刘文明, 鄢和新
    肝脏    2023, 28 (6): 637-639.  
    摘要34)      PDF (448KB)(51)   
    世界范围内肝脏疾病的负担逐年增加,肝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受限于供体短缺。再生医学因强调替代治疗而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旨在采用正常的功能肝细胞替换受损的肝组织,而优质的种子细胞是其广泛应用的前提。肝脏类器官不仅是模拟人类生理学和病理学的最佳细胞模型,同时也是再生医学和转化应用的重要细胞来源。在这里,我们讨论现今肝脏三维类器官培养的各方面进展,以及它如何在体内、外重构肝胆系统,如何成为全球性新兴肝脏再生医学的焦点。本文概述了肝细胞、胆管细胞和非实质细胞类器官系统,并讨论它们的优势、局限性以及肝脏再生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肝细胞癌的防治策略研究进展
    陈倩倩, 杨玥, 倪文婧, 芮法娟, 施军平, 李婕
    肝脏    2023, 28 (6): 639-643.  
    摘要48)      PDF (557KB)(38)   
    肝细胞癌(HCC)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随着肥胖和糖尿病的流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相关HCC患者日益增多。NAFLD发展至HCC的过程受到糖尿病、肥胖、种族和遗传多态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部分NAFLD患者在肝硬化基础上发展成HCC,但约有1/3的NAFLD相关HCC患者并未出现肝硬化,这也对NAFLD相关HCC的早期筛查和干预提出重大挑战。本文旨在总结NAFLD相关HCC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以及防治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优化NAFLD相关HCC诊疗策略提供新思路,从而促进相关人群的早诊早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肝硬化肌少症的治疗策略及研究方向
    陶子文, 杨长青
    肝脏    2023, 28 (6): 643-645.  
    摘要40)      PDF (489KB)(34)   
    肌少症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骨骼肌异常,它的发生发展与营养不良、高氨血症、激素水平异常、门静脉高压等多种因素有关,因其早期治疗可改善肝硬化患者的预后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现有的研究结果初步证实,营养支持疗法、降氨治疗、调节异常的激素水平和降低门脉高压等措施对肝硬化肌少症的改善有效,但由于研究设计方法学局限、混杂因素干扰、结局指标评估方法的不一致性等原因,给现有的研究结果解读带来了挑战。本文总结了肝硬化肌少症的治疗措施,归纳了现有的研究局限性,旨在为未来的研究设计提供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更名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争议
    李旭辉, 范建高
    肝脏    2023, 28 (5): 505-506.  
    摘要49)      PDF (511KB)(42)   
    2020年,国际肝病专家小组建议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更名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NAFLD是排他性疾病诊断,强调无过量饮酒且无其他肯定病因的脂肪性肝病,而MAFLD则将肥胖、2型糖尿病和代谢性炎症的重要性上升到慢性肝病病因的高度。尽管当前NAFLD的更名势在必行,有关MAFLD的研究也很多,但是最终如何命名这类与营养过剩和久坐少动相关的脂肪性肝病至今仍有争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研究进展
    张倩, 韩涛
    肝脏    2023, 28 (5): 507-509.  
    摘要33)      PDF (369KB)(30)   
    腹水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肝硬化疾病进展和肝功能失代偿的重要标志,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及预后。目前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已被证明能够通过降低门静脉压力来有效改善腹水症状,降低病死率。本文就近年来TIPS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推动TIPS在治疗肝硬化腹水中更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肝细胞癌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黄孙桦, 刘建东, 黄罡
    肝脏    2023, 28 (5): 510-512.  
    摘要27)      PDF (343KB)(31)   
    肝细胞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起病隐匿,大约一半的患者确诊时已中晚期。2007年靶向治疗开始成为晚期肝细胞癌一线治疗,近年来免疫治疗在肝细胞癌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是靶免联合治疗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但免疫治疗在肝细胞癌中的疗效差异较大,寻找免疫治疗疗效预测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尤为重要。目前尚未有达成共识的肝细胞癌免疫生物标志物,本文就肝细胞癌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成像生物标记物预测肝细胞癌免疫治疗反应的研究进展
    陈克敏
    肝脏    2023, 28 (5): 513-514.  
    摘要23)      PDF (1374KB)(33)   
    肝细胞癌(HCC)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原发性肝癌是一组肝内异质性癌症,其中HCC是最常见的肿瘤[1],占原发性肝癌的90%。虽然病毒性肝炎仍是我国HCC发生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但NAFLD已取代病毒性肝炎成为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肝病,这也是目前非病毒性HCC迅速增长的原因。目前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成为晚期 HCC 临床研究的热点。如何筛选出免疫治疗优势人群的生物标志物,优化HCC患者的治疗方案成为了目前的研究重点。有研究表明,非病毒性HCC肿瘤细胞内脂肪变性可能是预测免疫治疗疗效的新型成像生物标志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肿瘤异质性在原发性肝癌中的研究进展
    赵喜君, 杨宁
    肝脏    2023, 28 (5): 515-517.  
    摘要28)      PDF (372KB)(21)   
    肿瘤异质性是原发性肝癌预防、诊断和治疗的主要挑战。肝癌具有的肿瘤细胞异质性、免疫微环境、时空及功能异质性等等,在肿瘤增殖、恶化、复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了解肝癌的肿瘤异质性有助于为肝癌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范芯铷, 刘铭佳, 王庆, 汪慧
    肝脏    2023, 28 (4): 391-392.  
    摘要34)      PDF (685KB)(28)   
    原发性肝癌是2020年导致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主要分为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癌和混合型肝细胞-胆管细胞癌三种。因发病原因不同,在全球各地呈现不同的发病特征。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主要以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为主;肝内胆管癌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已知的危险因素,如胆管囊肿、胆管结石、肝硬化、肝炎病毒感染等。原发性肝癌不同的病理表现以及不同的生物学分子机制提示治疗困难。本文旨在总结当前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及治疗,以期将来有更加深入有效的机制研究和优化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肝线粒体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进程中的代谢功能变化
    张明明, 汪艳
    肝脏    2023, 28 (4): 393-395.  
    摘要16)      PDF (695KB)(4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病因,但目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治疗措施有限。近年来,肝线粒体相关变化作为NAFLD病理生理机制中的重要角色受到关注,营养代谢负荷持续增加引起的肝线粒体代谢功能障碍、生物发生异常等成为NAFLD疾病进展的重要表现。本文主要对NAFLD临床病程中肝线粒体代谢功能变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PPARα激动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王资隆, 饶慧瑛
    肝脏    2023, 28 (4): 396-397.  
    摘要25)      PDF (622KB)(19)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目前全球最主要的慢性肝病,已成为我国面临的严重公共健康问题,其中约20%患者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有可能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目前主要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主,尚无特效药物进行治疗。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及其配体参与调节糖脂代谢和能量代谢,PPARα激动剂对NAFLD患者肝脏脂质蓄积、肝脏炎症有潜在治疗作用,但临床效果并不显著,可能与PPARα具有组织特异性有关。故本文对PPARα参与疾病进展机制以及相关药物治疗的最新研究作一概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药物性肝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周霞, 刘鸿凌
    肝脏    2023, 28 (4): 398-400.  
    摘要22)      PDF (641KB)(16)   
    药物性肝损伤是一个全球性健康问题,由于其致病药物种类多,代谢产物和损伤机制复杂,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药物。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脂质代谢在氧化应激反应中的协同作用,可能为药物性肝损伤提供新的治疗靶位。研究报道,激活Ang-(1-7)/Mas轴对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Ang-(1-7)的激动剂或成为可期待的药物性肝损伤治疗制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二线治疗的研究进展
    唐敏, 沈镇扬, 陆伦根
    肝脏    2023, 28 (4): 401-402.  
    摘要23)      PDF (621KB)(25)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PBC的一线药物熊去氧胆酸(UDCA)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存状况,但仍有部分患者对其应答不佳。近年来,随着对靶向胆汁淤积的化合物、纤维生成的分子、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分子以及缓解症状(瘙痒和疲劳)药物的研究不断深入,PBC的二线治疗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就PBC二线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总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关于《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 年版)》“儿童患者”抗病毒治疗相关建议的拙见
    薛荣荣, 赵川, 段庆宁, 肖丽, 咸建春
    肝脏    2023, 28 (4): 403-404.  
    摘要30)      PDF (608KB)(17)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对慢性HBV感染的“儿童患者”的处理提出了建议。本文就“儿童患者”的概念、相关术语的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每次剂量的推算、“免疫耐受期”肝组织学变化相关文献的引用等问题进行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论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
    李桂馨, 周召, 吴丽丽, 高志良, 鲁凤民
    肝脏    2023, 28 (3): 269-272.  
    摘要49)      PDF (1023KB)(51)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仍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衰竭及肝细胞癌的主要病因。HBV基因组有多种存在形式,其中共价闭合环状DNA一方面可作为HBV复制的模板,使得感染得以建立及维持;另一方面可与整合的双链线性DNA持续表达HBsAg,在慢性感染过程中导致宿主HBV特异性免疫的耗竭。因此,未来亟需研制发挥更强效抑制病毒复制、加速耗竭cccDNA的直接抗病毒作用及不良反应更小的特异调节抗HBV宿主免疫的新药,以期实现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治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糖皮质激素在药物性肝损伤应用中的争鸣
    朱云, 邹正升
    肝脏    2023, 28 (3): 273-274.  
    摘要24)      PDF (693KB)(37)   
    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对于重症DILI或慢性DILI,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案,有一些学者建议糖皮质激素治疗,但在治疗获益风险比、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案等方面存在较多争议。本文对糖皮质激素在重症DILI、慢性DILI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所致肝损伤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探讨糖皮质激素在DILI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免疫抑制疗法相关的HBV再激活及其预防
    陈文雅, 赵红, 谢雯
    肝脏    2023, 28 (3): 275-278.  
    摘要27)      PDF (639KB)(22)   
    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HBVr)可导致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从而加重疾病负担。近年来,与免疫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相关的HBVr及其预防和治疗已成为研究热点。新型免疫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的陆续研发并获批用于临床,为恶性肿瘤、风湿病等免疫介导的疾病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治疗方案,极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由于此类药物通过抑制机体免疫反应发挥疗效,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增加了HBVr风险。因此,需要进一步评估各类免疫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的HBVr风险,并提前干预,避免不良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肝细胞癌的介入治疗
    杨柏帅, 袁敏
    肝脏    2023, 28 (3): 279-280.  
    摘要46)      PDF (628KB)(43)   
    肝细胞癌(HCC)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肿瘤相关致死原因第4位。影像引导介入治疗在HCC的治疗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射频消融(RFA)是HCC早期的重要治疗手段,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是中期HCC的标准治疗。其他局部消融技术如:微波消融(WMA)、冷冻消融(CRYO)和不可逆电穿孔(IRE)及经动脉治疗如:经动脉栓塞(TAE)、药物洗脱微球经动脉化疗栓塞(DTACE)、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和选择性内放射治疗(SIRT)也已得到广泛应用。我们总结了HCC介入治疗的研究成果,探讨患者选择和治疗决策的优化,分析联合全身治疗的方案及预期效果,并展望了未来探索方向,明确介入治疗在HCC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