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前沿与探索
学术争鸣
在线期刊
当期文章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电子刊
指南与共识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English
前沿、探索与争鸣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HBV整合的分子模式及其对肝细胞癌发生和预后的影响
施烨娟, 陈香梅
肝脏 2025, 30 (
9
): 1171-1174.
摘要
(
20
)
PDF
(604KB)(
10
)
可视化
肝细胞癌(HCC)是全球高发恶性肿瘤,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其最主要的致病诱因,全球约50%的HCC病例由慢性HBV感染所致。在HBV相关HCC的发病进程中,双重机制发挥关键作用:一是HBV持续感染引发的长期慢性肝脏炎症,为肝细胞恶性转化提供适宜的微环境;二是HBV DNA整合入宿主基因组形成整合DNA(iDNA),iDNA可通过多种途径驱动癌变。在基因层面,iDNA高频整合于TERT启动子、KMT2B等癌症相关基因区域,通过干扰基因正常表达调控,直接导致抑癌基因功能失活或原癌基因异常激活;在染色体层面,iDNA的插入可诱发宿主染色体易位,破坏基因组稳定性,加速细胞的恶性转化过程。本综述系统梳理了不同HCC队列研究中iDNA的分子特征与分布模式,深入分析其对HCC发生、发展及患者预后的影响,旨在为全面解析iDNA介导的HBV相关HCC致癌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理论视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
IgG
4
相关硬化性胆管炎药物治疗新进展
曾馨, 段维佳, 贾继东
肝脏 2025, 30 (
9
): 1174-1177.
摘要
(
17
)
PDF
(474KB)(
6
)
可视化
IgG
4
相关硬化性胆管炎(IgG
4
-SC)是IgG
4
相关疾病(IgG
4
-RD)在胆道的主要表现,常与IgG
4
相关自身免疫性胰腺炎(IgG
4
-AIP)共存,特征性表现为胆管壁弥漫性增厚、“节段性”狭窄及大量IgG
4
阳性浆细胞浸润。其治疗以药物干预为主,分为诱导缓解和维持治疗两个阶段。糖皮质激素仍为一线治疗,诱导缓解率可达95%以上,但复发率高,长期维持治疗可降低复发及胆管癌风险。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吗替麦考酚酯、来氟米特等)可辅助激素减量并延缓复发。生物制剂,特别是B细胞靶向治疗(如利妥昔单抗、伊奈利珠单抗),在难治性IgG
4
-SC及激素不耐受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
免疫治疗时代晚期肝癌患者从客观缓解到长期生存的机遇与挑战
范芯铷, 王庆, 周华邦, 汪慧
肝脏 2025, 30 (
9
): 1177-1179.
摘要
(
13
)
PDF
(285KB)(
5
)
可视化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应用显著改善了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的预后,并使部分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或部分缓解(PR)。然而,在临床实践中,CR仍较为罕见,且影像学评估与病理学结果常出现差异,部分患者表现为所谓的“空壳瘤”,这一现象对疗效判定与后续治疗决策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HCC患者在免疫治疗后获得客观缓解后的管理策略尚无统一共识,主要包括继续免疫治疗、停药观察以及实施转化或局部治疗(如切除、肝移植、TACE、立体定向放疗等)。不同策略各具优势与局限,现有证据多来自回顾性研究和小样本真实世界数据,缺乏专门针对该问题的前瞻性临床试验。本文综述了HCC免疫治疗后CR/PR的发生率及其临床意义,探讨了“空壳瘤”现象与评估困境,总结了现阶段主要的管理策略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旨在为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
肝移植在非标准肝脏恶性肿瘤中的应用突破与挑战
王新帅, 李善宝, 徐军明
肝脏 2025, 30 (
9
): 1180-1182.
摘要
(
11
)
PDF
(332KB)(
2
)
可视化
随着肝脏供体库的扩大(如技术改进、活体移植、丙型肝炎治愈)及传统适应证患者逐渐减少,肝移植(LT)的应用探索正扩展至“非标准”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包括肝内/肝门部胆管癌、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和结直肠癌肝转移等。最新研究证据表明,经过严格筛选(基于肿瘤负荷、生物学行为、治疗反应等),此类患者接受LT后,5年无复发生存率可达到50%,提示LT对特定非标准肿瘤具有潜在治愈价值。尽管仍面临肿瘤异质性、复发风险和获益评估等挑战,但值得深入探索及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5.
肝硬化患者肌肉减少症的新药研究进展
李强, 陈良
肝脏 2025, 30 (
9
): 1183-1185.
摘要
(
17
)
PDF
(383KB)(
2
)
可视化
近40%的肝硬化患者患有肌肉减少症(简称“肌少症”)。肌少症的发生将增加肝硬化患者的总体死亡率、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治疗肌少症可能改善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结局和生活质量。然而,目前针对肝硬化患者肌少症的药物研究仍处于早期阶段。Ⅱ期临床试验显示,口服LPCN 1148(雄激素受体激动剂)可明显改善等待肝移植的肝硬化男性患者的肌少症并降低患者肝性脑病的发生率,然而Ⅱ期临床试验样本量小且随访周期短,LPCN 1148的长期疗效与安全性,尤其是对肝细胞癌发生率的影响,需要大样本、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论证。目前针对睾酮、L-鸟氨酸L-天冬氨酸、左旋肉碱、β-羟基-β-甲基丁酸、支链氨基酸、维生素D与益生菌在肝硬化患者肌少症治疗中的疗效研究均为小样本、回顾性或单中心研究,证据级别较低,需要开展大样本、前瞻性、多中心研究以确认这些药物在肝硬化患者肌少症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当前关于肝硬化患者肌少症的临床研究多为单一药物或单一疗法,探索联合疗法可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将药物与非药物干预相结合或联合不同靶点的药物可能取得更为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6.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复发的空间——免疫研究进展
杨啸天, 张颖, 郑昕
肝脏 2025, 30 (
8
): 1023-1025.
摘要
(
85
)
PDF
(494KB)(
43
)
可视化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肝细胞癌(HCC)的主要病因,HCC患者在接受根治性治疗后仍具有高复发风险。近年来,空间多组学和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兴起,揭示了肿瘤微环境和肿瘤免疫信号在HCC复发中的驱动作用。文章从HCC免疫微环境的空间异质性、细胞间互作、多组学特征的角度,综述了关于HBV相关HCC复发的研究。本文旨在为未来精准预测HCC复发和靶向干预免疫微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7.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治疗争议与革新
杨雨霏, 王俊俊, 陆伦根
肝脏 2025, 30 (
8
): 1025-1028.
摘要
(
76
)
PDF
(474KB)(
28
)
可视化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以肝内小胆管进行性破坏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肝病,熊去氧胆酸(UDCA)作为一线治疗基石显著改善了患者预后,但约40%的患者应答不佳,面临疾病进展风险。法尼醇X受体(FXR)激动剂奥贝胆酸(OCA)的获批标志着二线治疗的重要突破,但其临床应用仍存在显著争议。本文聚焦OCA作为PBC二线治疗药物的疗效争议,结合专家共识及最新研究进展重点剖析OCA相关临床研究(确证性试验与观察性研究)的矛盾点,探讨真实世界证据(RWE)在肝病研究中的方法学挑战,并展望PBC个体化治疗格局的革新方向,为新型靶向PBC的药物的开发和推广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8.
酒精性肝病相关肝细胞癌与其他病因所致肝细胞癌的差异
周靖媛, 周嘉, 柳涛, 高沿航
肝脏 2025, 30 (
8
): 1028-1032.
摘要
(
50
)
PDF
(640KB)(
15
)
可视化
酒精性肝病相关肝细胞癌(ALD-HCC)作为肝细胞癌(HCC)的第三大病因,在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型、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响应等方面,与病毒性肝炎(HBV/HCV)相关HCC及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相关HCC存在显著差异。本文系统梳理ALD-HCC与其他病因HCC的核心差异,为临床精准诊疗及预防策略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9.
特利加压素治疗肝肾综合征-急性肾损伤的研究进展
宦红娣, 闫晗, 陆春来
肝脏 2025, 30 (
8
): 1032-1035.
摘要
(
69
)
PDF
(1711KB)(
12
)
可视化
肝肾综合征-急性肾损伤(HRS-AKI)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一种少见的肾损伤类型,病死率高。肝移植(LT)是HRS的根治性疗法,血管收缩剂联合静脉白蛋白是其支持治疗的基石。特利加压素是一种作用于内脏循环的V1a受体激动剂,近期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引发了业界对这类药物的新关注。本文回顾了HRS的病理生理学特点和诊断标准、特利加压素的临床应用及替代疗法,并探讨了HRS-AKI的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0.
拉尼兰诺治疗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的机制与临床研究进展
庄启程, 杨长青
肝脏 2025, 30 (
8
): 1036-1038.
摘要
(
104
)
PDF
(369KB)(
9
)
可视化
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是以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紊乱和慢性炎症为特征的常见代谢性肝病,易进展为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及肝纤维化。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在调控脂质代谢、炎症反应与纤维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成为MASLD治疗的潜在靶点。拉尼兰诺作为一类三重PPAR激动剂,能协同激活PPARα、PPARβ/δ及PPARγ,在Ⅱ期临床试验中已表现出良好疗效与安全性。本文系统回顾MASLD的发病机制与PPAR通路的多重生物学功能,重点聚焦拉尼兰诺的作用机制与研究进展,旨在为其后续临床试验设计与靶向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1.
宿主HBV特异性细胞免疫或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核苷(酸)类药物停药不复发和HBsAg清除的决定因素
蒋素贞, 王竞州, 陈香梅, 鲁凤民
肝脏 2025, 30 (
7
): 889-892.
摘要
(
127
)
PDF
(975KB)(
37
)
可视化
接受核苷(酸)类药物(NAs)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往往需要终生服药。临床上常有患者因擅自停药引发病毒学反弹、肝炎复发,甚至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和死亡。一些临床研究显示,基于规则的安全停药可使部分患者实现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清除,获得临床治愈。因此,能否通过按规则停用NAs治疗,实现部分优选人群的血清HBsAg清除,是目前临床面临的难题和热点问题。CHB患者宿主的抗病毒免疫通过清除感染病毒的肝细胞实现对病毒的控制,但不可避免地也造成了肝脏损伤。在CHB自然史中,病毒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不仅推动疾病进展,也促进病毒不断被清除,直至完全抑制。这一过程中,宿主的抗HBV特异性细胞免疫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综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NAs停药后的结局与其相关的病毒指标、炎症指标和宿主抗HBV特异性细胞免疫,以帮助安全停药及识别停药后HBsAg清除的患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2.
肝癌肝移植分配政策的优化与新模型探索
张承乾, 苏晓静, 刘俊杰, 夏勇, 沈皓, 沈锋
肝脏 2025, 30 (
7
): 892-897.
摘要
(
90
)
PDF
(1043KB)(
10
)
可视化
肝癌肝移植作为终末期肝癌的重要治疗手段,其临床价值受到供体肝源稀缺性的制约,这使得科学合理的分配政策成为关键。本文系统梳理了肝癌肝移植分配标准的演进历程,包括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的发展,以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的引入与改进。针对当前分配体系难以精准区分肝癌患者内部风险层级的问题,本文重点探讨了新兴的Multi-HCC模型,该模型创新性地整合了肝功能(MELD 3.0)、肿瘤活性标志(AFP)和影像学肿瘤负荷等客观指标,构建动态风险分层工具,可量化预测患者等待期脱落风险并生成等效MELD 3.0评分,实现高危患者优先权提升(等待脱落率20.5% vs. 低危组3.5%)与资源优化(52.6%低危患者降级),并保障各层级患者移植后5年生存率维持在70%以上的临床安全基线。未来需突破AFP阴性患者判别瓶颈,整合AFP-L3 / DCP等新型标志物,开发动态算法,并协同政策解决优先级平衡问题,推动分配体系向个体化精准分层转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3.
HBsAg亚病毒颗粒:miRNA递送载体及潜在治疗应用
李玉龙, 张欣欣
肝脏 2025, 30 (
7
): 897-900.
摘要
(
81
)
PDF
(539KB)(
8
)
可视化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治疗难点在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的持久存在和复杂的免疫逃逸机制。最新研究发现,HBV表面抗原(HBsAg)形成的亚病毒颗粒(SVP)能够选择性包裹宿主microRNA(miRNA),并通过递送至免疫细胞调控抗病毒免疫应答。研究表明,亚病毒颗粒携带的miRNA(如miR-939)可被单核细胞摄取,显著促进IL-8分泌,进而抑制IFN-α的抗病毒活性并加速肝纤维化进程。这些发现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新思路:动态监测亚病毒颗粒-miRNA谱(如miR-939/HBsAg比值)可作为疾病进展的预测指标;靶向亚病毒颗粒-miRNA递送系统的干预策略(如siRNA修饰载体)与现有抗病毒药物联用,显示出协同治疗潜力。未来研究需要结合单细胞测序和类器官模型,进一步阐明不同感染阶段亚病毒颗粒-miRNA的时空动态变化,为开发HBV功能性治愈药物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4.
NAFLD到MAFLD/MASLD学术更名后流行病学和诊疗结局的变化
张粉娜, 张心怡, 吕贝贝, 孙荣荣, 赵婷婷, 贺娜
肝脏 2025, 30 (
7
): 900-903.
摘要
(
121
)
PDF
(503KB)(
16
)
可视化
在对肝脏脂肪变性的认知持续深入的进程中,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诊断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关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以及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这两个新的学术命名,相关争议不断。基于此背景,本研究旨在对不同定义下的患者群体在临床方面的差异以及预后状况展开总结与比较,从而使医务工作者能够直观地领会脂肪性肝病学术命名的演变意义,并为实施个体精准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5.
基层医师科研能力及学术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医学社团和期刊平台的协同赋能实践
吴坚平, 周群
肝脏 2025, 30 (
7
): 904-905.
摘要
(
102
)
PDF
(319KB)(
11
)
可视化
国家卫生健康保障体系是以基层医疗架构为基础,基层医师的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因此,强化其科研能力及学术素养尤显重要。本研究以《中华消化杂志》、《中华传染病杂志》为载体,充分发挥医学科技社团的统筹优势,利用学术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并围绕“基层医师训练营”“论文进阶课程”等活动,组织开展科研构思、数据解读、文章撰写及发表技巧等方面研修课程,探索基层医师科研能力及学术素养提升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6.
慢性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应用尝试中的挑战
鲁凤民, 王竞州, 张晓晶, 刘寿荣, 魏国超, 吴丽丽
肝脏 2025, 30 (
6
): 749-753.
摘要
(
59
)
PDF
(697KB)(
12
)
可视化
慢性乙型肝炎(CHB)功能性治愈是理想终点,特异性免疫耗竭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的关键机制。CHB患者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特别是抗PD-1/PD-L1抗体,旨在恢复耗竭的HBV特异性免疫。临床研究显示ICIs单药或联合治疗CHB功能性治愈疗效有限,仅部分低病毒负荷患者可能获益,且不良反应较为常见。其疗效不佳可能归因于肝脏特有的免疫耐受微环境、非典型的T细胞功能耗竭状态、PD-1在免疫应答中的复杂双重调控作用以及ICIs自身的局限性。未来CHB的治愈策略需在持续抑制病毒复制、显著降低抗原负荷的基础上,研发更有效的免疫调节药物和直接抗病毒药物,通过联合用药实现更广泛的治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7.
直接抗病毒药物在急性丙型肝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陈兆, 饶慧瑛
肝脏 2025, 30 (
6
): 753-755.
摘要
(
43
)
PDF
(369KB)(
8
)
可视化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早期,多数患者呈无症状急性感染状态。但55%~85%急性丙型肝炎患者会逐渐发展为慢性丙型肝炎,甚至进展为肝硬化、肝细胞癌,不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直接抗病毒药物在慢性丙型肝炎治疗中已展现卓越的临床疗效。然而,针对急性丙型肝炎的治疗策略,目前临床证据相对有限。研究证实,以格卡瑞韦/哌仑他韦和索磷布韦/维帕他韦为代表的泛基因型直接抗病毒治疗方案效果显著。用于急性丙型肝炎感染时,8~12周疗程即可实现高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且对合并HIV感染或注射吸毒等高危人群同样有效。尽管存在病毒耐药及特殊人群数据不足等问题,但早期抗病毒治疗带来的获益仍显著高于潜在的风险。未来,需进一步拓展直接抗病毒药物适应症范围,优化治疗方案,从而有力推动全球消除丙型肝炎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8.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无创诊断及预后评估新进展
孙成林, 王冰琼, 孙亚朦, 尤红
肝脏 2025, 30 (
6
): 756-758.
摘要
(
57
)
PDF
(316KB)(
6
)
可视化
门静脉高压是导致肝硬化患者不良预后的重要机制,准确识别临床显著性门静脉高压(CSPH)风险对患者疾病管理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多种血清学及影像学无创指标在CSPH的诊断和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旨在探讨无创指标在肝硬化患者诊断CSPH及预后评估中的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9.
晚期肝细胞癌系统治疗的进展与优化策略
芮龙, 周绵, 董艳丽, 孙颖
肝脏 2025, 30 (
6
): 759-763.
摘要
(
44
)
PDF
(2001KB)(
4
)
可视化
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全球高致死性恶性肿瘤,其系统性治疗近年来取得显著进展。本文结合最新循证医学证据,综述 HCC 流行病学特征、治疗现状(一线至后线方案选择)、个体化治疗决策的关键影响因素,并展望精准医学时代的发展方向,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0.
临床前大小鼠MASH模型研究进展及在药物测试中的应用
杨炜峰, 刘树君, 刘俊浩, 苗振川, 尹明
肝脏 2025, 30 (
6
): 764-768.
摘要
(
61
)
PDF
(603KB)(
2
)
可视化
临床前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模型是研究病理,验证新疗法、新靶点或者病理标志物的关键工具。目前,尚无模型能够复制人类MASH的所有表型和组织学特征,因而实验前需要了解各种模型的优缺点,根据药物的靶点选择适配的模型。本文综述4类临床前MASH模型:(1)基因编辑模型:将靶基因人源化和敲除等;(2)饮食诱导模型:模仿病因学或者自然史,采用高脂高糖高胆固醇饲料或营养缺乏饲料;(3)化学(毒素)诱导模型:化学药物诱导实验动物,使其表现出类似于人类MASH疾病的病理特征;(4)人源化肝脏小鼠模型。同时,本文对利用上述模型测试过的药物进行小结。由于肝脏代谢在物种间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因而“人源肝细胞模型”或“肝脏和免疫双人源化的动物模型”是药物测试的重要补充,也是未来最理想的两类体外和体内模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跳至
页
第1页
共18页
共344条记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