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探索与争鸣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复发的空间——免疫研究进展
    杨啸天, 张颖, 郑昕
    肝脏    2025, 30 (8): 1023-1025.  
    摘要58)      PDF (494KB)(23)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肝细胞癌(HCC)的主要病因,HCC患者在接受根治性治疗后仍具有高复发风险。近年来,空间多组学和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兴起,揭示了肿瘤微环境和肿瘤免疫信号在HCC复发中的驱动作用。文章从HCC免疫微环境的空间异质性、细胞间互作、多组学特征的角度,综述了关于HBV相关HCC复发的研究。本文旨在为未来精准预测HCC复发和靶向干预免疫微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治疗争议与革新
    杨雨霏, 王俊俊, 陆伦根
    肝脏    2025, 30 (8): 1025-1028.  
    摘要46)      PDF (474KB)(22)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以肝内小胆管进行性破坏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肝病,熊去氧胆酸(UDCA)作为一线治疗基石显著改善了患者预后,但约40%的患者应答不佳,面临疾病进展风险。法尼醇X受体(FXR)激动剂奥贝胆酸(OCA)的获批标志着二线治疗的重要突破,但其临床应用仍存在显著争议。本文聚焦OCA作为PBC二线治疗药物的疗效争议,结合专家共识及最新研究进展重点剖析OCA相关临床研究(确证性试验与观察性研究)的矛盾点,探讨真实世界证据(RWE)在肝病研究中的方法学挑战,并展望PBC个体化治疗格局的革新方向,为新型靶向PBC的药物的开发和推广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酒精性肝病相关肝细胞癌与其他病因所致肝细胞癌的差异
    周靖媛, 周嘉, 柳涛, 高沿航
    肝脏    2025, 30 (8): 1028-1032.  
    摘要33)      PDF (640KB)(9)   
    酒精性肝病相关肝细胞癌(ALD-HCC)作为肝细胞癌(HCC)的第三大病因,在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型、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响应等方面,与病毒性肝炎(HBV/HCV)相关HCC及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相关HCC存在显著差异。本文系统梳理ALD-HCC与其他病因HCC的核心差异,为临床精准诊疗及预防策略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特利加压素治疗肝肾综合征-急性肾损伤的研究进展
    宦红娣, 闫晗, 陆春来
    肝脏    2025, 30 (8): 1032-1035.  
    摘要41)      PDF (1711KB)(11)   
    肝肾综合征-急性肾损伤(HRS-AKI)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一种少见的肾损伤类型,病死率高。肝移植(LT)是HRS的根治性疗法,血管收缩剂联合静脉白蛋白是其支持治疗的基石。特利加压素是一种作用于内脏循环的V1a受体激动剂,近期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引发了业界对这类药物的新关注。本文回顾了HRS的病理生理学特点和诊断标准、特利加压素的临床应用及替代疗法,并探讨了HRS-AKI的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拉尼兰诺治疗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的机制与临床研究进展
    庄启程, 杨长青
    肝脏    2025, 30 (8): 1036-1038.  
    摘要52)      PDF (369KB)(6)   
    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是以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紊乱和慢性炎症为特征的常见代谢性肝病,易进展为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及肝纤维化。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在调控脂质代谢、炎症反应与纤维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成为MASLD治疗的潜在靶点。拉尼兰诺作为一类三重PPAR激动剂,能协同激活PPARα、PPARβ/δ及PPARγ,在Ⅱ期临床试验中已表现出良好疗效与安全性。本文系统回顾MASLD的发病机制与PPAR通路的多重生物学功能,重点聚焦拉尼兰诺的作用机制与研究进展,旨在为其后续临床试验设计与靶向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宿主HBV特异性细胞免疫或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核苷(酸)类药物停药不复发和HBsAg清除的决定因素
    蒋素贞, 王竞州, 陈香梅, 鲁凤民
    肝脏    2025, 30 (7): 889-892.  
    摘要114)      PDF (975KB)(34)   
    接受核苷(酸)类药物(NAs)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往往需要终生服药。临床上常有患者因擅自停药引发病毒学反弹、肝炎复发,甚至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和死亡。一些临床研究显示,基于规则的安全停药可使部分患者实现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清除,获得临床治愈。因此,能否通过按规则停用NAs治疗,实现部分优选人群的血清HBsAg清除,是目前临床面临的难题和热点问题。CHB患者宿主的抗病毒免疫通过清除感染病毒的肝细胞实现对病毒的控制,但不可避免地也造成了肝脏损伤。在CHB自然史中,病毒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不仅推动疾病进展,也促进病毒不断被清除,直至完全抑制。这一过程中,宿主的抗HBV特异性细胞免疫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综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NAs停药后的结局与其相关的病毒指标、炎症指标和宿主抗HBV特异性细胞免疫,以帮助安全停药及识别停药后HBsAg清除的患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肝癌肝移植分配政策的优化与新模型探索
    张承乾, 苏晓静, 刘俊杰, 夏勇, 沈皓, 沈锋
    肝脏    2025, 30 (7): 892-897.  
    摘要83)      PDF (1043KB)(8)   
    肝癌肝移植作为终末期肝癌的重要治疗手段,其临床价值受到供体肝源稀缺性的制约,这使得科学合理的分配政策成为关键。本文系统梳理了肝癌肝移植分配标准的演进历程,包括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的发展,以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的引入与改进。针对当前分配体系难以精准区分肝癌患者内部风险层级的问题,本文重点探讨了新兴的Multi-HCC模型,该模型创新性地整合了肝功能(MELD 3.0)、肿瘤活性标志(AFP)和影像学肿瘤负荷等客观指标,构建动态风险分层工具,可量化预测患者等待期脱落风险并生成等效MELD 3.0评分,实现高危患者优先权提升(等待脱落率20.5% vs. 低危组3.5%)与资源优化(52.6%低危患者降级),并保障各层级患者移植后5年生存率维持在70%以上的临床安全基线。未来需突破AFP阴性患者判别瓶颈,整合AFP-L3 / DCP等新型标志物,开发动态算法,并协同政策解决优先级平衡问题,推动分配体系向个体化精准分层转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HBsAg亚病毒颗粒:miRNA递送载体及潜在治疗应用
    李玉龙, 张欣欣
    肝脏    2025, 30 (7): 897-900.  
    摘要66)      PDF (539KB)(8)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治疗难点在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的持久存在和复杂的免疫逃逸机制。最新研究发现,HBV表面抗原(HBsAg)形成的亚病毒颗粒(SVP)能够选择性包裹宿主microRNA(miRNA),并通过递送至免疫细胞调控抗病毒免疫应答。研究表明,亚病毒颗粒携带的miRNA(如miR-939)可被单核细胞摄取,显著促进IL-8分泌,进而抑制IFN-α的抗病毒活性并加速肝纤维化进程。这些发现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新思路:动态监测亚病毒颗粒-miRNA谱(如miR-939/HBsAg比值)可作为疾病进展的预测指标;靶向亚病毒颗粒-miRNA递送系统的干预策略(如siRNA修饰载体)与现有抗病毒药物联用,显示出协同治疗潜力。未来研究需要结合单细胞测序和类器官模型,进一步阐明不同感染阶段亚病毒颗粒-miRNA的时空动态变化,为开发HBV功能性治愈药物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NAFLD到MAFLD/MASLD学术更名后流行病学和诊疗结局的变化
    张粉娜, 张心怡, 吕贝贝, 孙荣荣, 赵婷婷, 贺娜
    肝脏    2025, 30 (7): 900-903.  
    摘要107)      PDF (503KB)(13)   
    在对肝脏脂肪变性的认知持续深入的进程中,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诊断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关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以及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这两个新的学术命名,相关争议不断。基于此背景,本研究旨在对不同定义下的患者群体在临床方面的差异以及预后状况展开总结与比较,从而使医务工作者能够直观地领会脂肪性肝病学术命名的演变意义,并为实施个体精准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基层医师科研能力及学术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医学社团和期刊平台的协同赋能实践
    吴坚平, 周群
    肝脏    2025, 30 (7): 904-905.  
    摘要98)      PDF (319KB)(11)   
    国家卫生健康保障体系是以基层医疗架构为基础,基层医师的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因此,强化其科研能力及学术素养尤显重要。本研究以《中华消化杂志》、《中华传染病杂志》为载体,充分发挥医学科技社团的统筹优势,利用学术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并围绕“基层医师训练营”“论文进阶课程”等活动,组织开展科研构思、数据解读、文章撰写及发表技巧等方面研修课程,探索基层医师科研能力及学术素养提升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慢性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应用尝试中的挑战
    鲁凤民, 王竞州, 张晓晶, 刘寿荣, 魏国超, 吴丽丽
    肝脏    2025, 30 (6): 749-753.  
    摘要53)      PDF (697KB)(11)   
    慢性乙型肝炎(CHB)功能性治愈是理想终点,特异性免疫耗竭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的关键机制。CHB患者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特别是抗PD-1/PD-L1抗体,旨在恢复耗竭的HBV特异性免疫。临床研究显示ICIs单药或联合治疗CHB功能性治愈疗效有限,仅部分低病毒负荷患者可能获益,且不良反应较为常见。其疗效不佳可能归因于肝脏特有的免疫耐受微环境、非典型的T细胞功能耗竭状态、PD-1在免疫应答中的复杂双重调控作用以及ICIs自身的局限性。未来CHB的治愈策略需在持续抑制病毒复制、显著降低抗原负荷的基础上,研发更有效的免疫调节药物和直接抗病毒药物,通过联合用药实现更广泛的治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直接抗病毒药物在急性丙型肝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陈兆, 饶慧瑛
    肝脏    2025, 30 (6): 753-755.  
    摘要38)      PDF (369KB)(8)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早期,多数患者呈无症状急性感染状态。但55%~85%急性丙型肝炎患者会逐渐发展为慢性丙型肝炎,甚至进展为肝硬化、肝细胞癌,不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直接抗病毒药物在慢性丙型肝炎治疗中已展现卓越的临床疗效。然而,针对急性丙型肝炎的治疗策略,目前临床证据相对有限。研究证实,以格卡瑞韦/哌仑他韦和索磷布韦/维帕他韦为代表的泛基因型直接抗病毒治疗方案效果显著。用于急性丙型肝炎感染时,8~12周疗程即可实现高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且对合并HIV感染或注射吸毒等高危人群同样有效。尽管存在病毒耐药及特殊人群数据不足等问题,但早期抗病毒治疗带来的获益仍显著高于潜在的风险。未来,需进一步拓展直接抗病毒药物适应症范围,优化治疗方案,从而有力推动全球消除丙型肝炎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无创诊断及预后评估新进展
    孙成林, 王冰琼, 孙亚朦, 尤红
    肝脏    2025, 30 (6): 756-758.  
    摘要40)      PDF (316KB)(5)   
    门静脉高压是导致肝硬化患者不良预后的重要机制,准确识别临床显著性门静脉高压(CSPH)风险对患者疾病管理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多种血清学及影像学无创指标在CSPH的诊断和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旨在探讨无创指标在肝硬化患者诊断CSPH及预后评估中的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晚期肝细胞癌系统治疗的进展与优化策略
    芮龙, 周绵, 董艳丽, 孙颖
    肝脏    2025, 30 (6): 759-763.  
    摘要35)      PDF (2001KB)(4)   
    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全球高致死性恶性肿瘤,其系统性治疗近年来取得显著进展。本文结合最新循证医学证据,综述 HCC 流行病学特征、治疗现状(一线至后线方案选择)、个体化治疗决策的关键影响因素,并展望精准医学时代的发展方向,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临床前大小鼠MASH模型研究进展及在药物测试中的应用
    杨炜峰, 刘树君, 刘俊浩, 苗振川, 尹明
    肝脏    2025, 30 (6): 764-768.  
    摘要60)      PDF (603KB)(2)   
    临床前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模型是研究病理,验证新疗法、新靶点或者病理标志物的关键工具。目前,尚无模型能够复制人类MASH的所有表型和组织学特征,因而实验前需要了解各种模型的优缺点,根据药物的靶点选择适配的模型。本文综述4类临床前MASH模型:(1)基因编辑模型:将靶基因人源化和敲除等;(2)饮食诱导模型:模仿病因学或者自然史,采用高脂高糖高胆固醇饲料或营养缺乏饲料;(3)化学(毒素)诱导模型:化学药物诱导实验动物,使其表现出类似于人类MASH疾病的病理特征;(4)人源化肝脏小鼠模型。同时,本文对利用上述模型测试过的药物进行小结。由于肝脏代谢在物种间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因而“人源肝细胞模型”或“肝脏和免疫双人源化的动物模型”是药物测试的重要补充,也是未来最理想的两类体外和体内模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英国胃肠病学会指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与管理》解读
    梁庆升, 杨彦娣, 李春雨, 孙颖
    肝脏    2025, 30 (5): 575-582.  
    摘要82)      PDF (2935KB)(26)   
    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 AIH)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炎症性肝病,若未接受规范化免疫抑制治疗,可导致肝细胞进行性炎症损伤,进而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甚至肝癌等终末期肝病,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英国胃肠病学会(British Society of Gastroenterology, BSG)近期发布的AIH的诊断与管理指南,基于循证医学证据,涵盖疾病诊断、治疗及长期管理等多方面内容。本文详细介绍指南要点,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兼具科学性与实操性的决策支持,以期提升临床医师对AIH的规范化诊疗能力,最终实现改善患者长期预后的核心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非侵入性检测在评估肝功能失代偿中的应用
    李雨蓉, 邵思锦, 韦陆霏, 薛添奕, 王杰
    肝脏    2025, 30 (5): 582-584.  
    摘要95)      PDF (408KB)(33)   
    肝功能失代偿是慢性肝病从代偿期向终末期发展的关键转折点,直接影响患者预后与生存。近年来,非侵入性检测(NIT)在肝脏疾病评估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代偿期及失代偿期的早期识别、风险分层和预后评估提供了有效手段。本文系统综述了NIT在肝功能失代偿评估中的应用进展,涵盖了影像学检查、血清标志物、临床评分模型及其在不同并发症中的诊断和预测价值,并介绍了NIT在疗效监测和进一步失代偿预测中的潜力与局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酒精性肝病命名的中西方差异
    路子瑶, 杨松
    肝脏    2025, 30 (5): 584-587.  
    摘要94)      PDF (415KB)(9)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与欧洲肝脏研究学会近期相继更新了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诊疗指南,两个指南中对于MAFLD/MASLD命名的差异也相应地带来了对酒精性肝病(ALD)诊断标准的中西方差异。中国指南采用二元诊断体系,将符合饮酒阈值(女≥20 g/d,男≥30 g/d)且合并代谢紊乱的脂肪性肝病定义为"MAFLD合并ALD",诊断简单明了。而EASL指南构建MASLD/MetALD/ALD三级分层体系,依据酒精暴露剂量(女20~50 g/d,男30~60 g/d)和代谢异常进行疾病分型,更注重引起脂肪变的内在病因差异。本综述拟就这一命名差异的内在机制进行剖析,供本领域研究人员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巨噬细胞在酒精性肝病中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周嘉, 周靖媛, 柳涛, 高沿航
    肝脏    2025, 30 (5): 588-591.  
    摘要71)      PDF (464KB)(18)   
    酒精性肝病是全球范围内较为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其病理进程通常从单纯的脂肪肝逐步演变为酒精性脂肪性肝炎(AH),并最终可能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AC),甚至发展成肝细胞癌。虽然巨噬细胞的活化和炎症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被认为是ALD发病的核心环节,但巨噬细胞的具体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将对巨噬细胞在ALD中作用的研究进行系统综述,旨在为开发针对巨噬细胞的治疗靶点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基于风险分层的丙型肝炎治愈后肝细胞癌监测策略的研究进展
    刘佳程, 饶慧瑛
    肝脏    2025, 30 (4): 417-420.  
    摘要65)      PDF (607KB)(10)   
    丙型肝炎是肝细胞癌(HCC)发生的主要病因之一,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的出现极大改善了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患者的临床预后,尽管绝大部分患者经过短期、耐受性良好的口服DAAs治疗后实现了持续病毒学应答(SVR),但HCV治愈后仍存在HCC发生的风险。目前对于HCV相关肝硬化且获得SVR的患者,不论个体情况均建议继续HCC监测,不符合现代个体化医疗的理念。因此,需要更好地筛选出HCV治愈后HCC发生的高风险人群并对其进行长期监测。本文综述了HCV治愈后的临床现状、现有HCC监测方法存在的问题,并重点探讨了基于风险分层的HCV治愈后HCC监测策略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诊治及疾病预后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