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 ›› 2019, Vol. 24 ›› Issue (5): 519-521.

• 临床与基础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430例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特点分析

张丽媛, 刘昌江, 杜永国, 吴秋萍, 何晶   

  1. 570311 海口 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科(张丽媛,杜永国,吴秋萍,何晶),消化内科(刘昌江)
  • 收稿日期:2018-09-11 发布日期:2020-04-10
  • 通讯作者: 何晶,Email:13322015553@163.com

  • Received:2018-09-11 Published:2020-04-10

摘要: 目的 分析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在应用肝毒性药物时对该病的重视,为其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的430例患者的相关资料信息,分析其基线资料、肝损伤药物种类、临床分型及治疗转归。结果 430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前三名依次为抗肿瘤药(40.23%)、抗结核药(33.72%)、中成药及中草药(9.30%);三种临床分型的发生率分别为:肝细胞损伤型249例(57.24%),胆汁淤积型114例(27.36%),混合型67例(15.4%),其中胆汁淤积型的预后相对要差(P=0.000)。结论 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多,最常见的是抗肿瘤药物,其次为抗结核药物,临床分型主要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但胆汁淤积型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因此临床医师在使用肝损伤药物时要注意监测患者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及时干预,避免产生严重不良后果。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害, 回顾性分析, 临床分析, 转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