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2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1-02-28
    前沿、探索与争鸣
    慢加急性肝衰竭疾病严重程度判断及临床分型:争鸣与探讨
    董金玲, 陈煜
    2021, 26(2):  101-102. 
    摘要 ( 237 )   PDF (715KB) ( 3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icroRNA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中的作用
    裴昱丰, 王萍, 贾继东
    2021, 26(2):  107-109. 
    摘要 ( 241 )   PDF (664KB) ( 2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NFATc4在NASH领域的研究进展
    李静, 雷晓红, 茅益民
    2021, 26(2):  110-111. 
    摘要 ( 272 )   PDF (646KB) ( 2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磁共振弹性成像在慢性肝病中的应用
    周家豪, 李若坤, 严福华
    2021, 26(2):  112-114. 
    摘要 ( 231 )   PDF (645KB) ( 3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性脑病的诊断和治疗
    朱姝, 王璐, 张烨琼, 彭亮, 高志良
    2021, 26(2):  115-117. 
    摘要 ( 207 )   PDF (638KB) ( 6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功能衰竭
    急性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赖曼, 刘海霞
    2021, 26(2):  118-120. 
    摘要 ( 227 )   PDF (644KB) ( 2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急性乙型肝炎(acute hepatitis B,AHB)相关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患者不良预后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佑安医院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4例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4例急性乙型肝炎相关的肝衰竭患者中7例治愈,7例死亡。入院时治愈和死亡患者的ALT分别为(5476.42±2072.84)和(5081.68±3244.44)U/L,TBil分别为(241.26±82.76)和(220.37±107.99)μmol/L,HBV DNA分别为(3.04±7.05)和(2.59±6.05)×105 IU/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入院时肝性脑病分期存活组5例为2期,2例为4期,而死亡组6例为4期,1例为3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和死亡组的血氨水平分别为(141.71±66.68)和(248.50±100.61)μg/mL,PTA分别为(14.86±5.21)%和(3.01±2.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患者发病率低,病死率高,入院时肝性脑病程度、血氨升高的水平以及PTA下降的程度可能与预后不良有关。
    HIV/AIDS合并慢加急性肝衰竭121例临床分析
    阮军, 尹恒, 寇国先, 杨蕊西, 杨成彬
    2021, 26(2):  121-124. 
    摘要 ( 218 )   PDF (663KB) ( 3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HIV/AIDS合并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凉山州布拖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1例HIV/AIDS合并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1例HIV/AIDS合并ACLF患者中,93例(76.9%)为中年男性,85例(70.2%)来自乡村地区,HIV感染主要经异性性接触传播71例(58.7%)和静脉吸毒传播48例(39.7%)。引起ACLF的病因主要有HCV感染67例(55.4%),HBV感染61例(50.4%);临床分型主要为C型95例(78.5%),临床分期主要为晚期52例(42.9%)。常见临床表现为黄疸121例(100.0%),乏力、食欲减退109例(90.1%),恶心、厌油101例(83.5%),腹胀97例(80.2%),腹痛82例(67.8%),低白蛋白血症(Alb<25 g/L)78例(64.5%),呕血或便血65例(53.7%)等。并发症有腹水89例(73.6%),电解质紊乱83例(68.6%),自发性腹膜炎81例(66.9%),肺部感染77例(63.6%),脓毒症69例(57.0%),上消化道出血62例(51.2%)等。肝功能指标中TBil和ALT显著升高,Alb明显降低,INR亦明显升高;同时降钙素原与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μL)下降51例(42.1%),HIV病毒高载量(>1000拷贝/mL)59例(48.8%)。腹部彩超检查结果变化多样,缺乏特异性。结论 凉山州HIV/AIDS合并ACLF的现象突出,且不同临床分期具有各自特点,需加强对HIV/AIDS合并肝酶异常的早期监测与干预。
    Beclin1及miRNA-130a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陈崇高, 符厚萱, 王小智, 谢会忠
    2021, 26(2):  125-127. 
    摘要 ( 231 )   PDF (707KB) ( 2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及miRNA-130a与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132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治疗6个月的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65例)和死亡组(67例),并选取同期入院的62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检测三组血清Beclin1及miRNA-130a水平,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二者对HBV-ACLF患者预后的诊断价值。结果 死亡组血清Beclin1显著高于生存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生存组血清Beclin1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死亡组和生存组血清miRNA-130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死亡组血清miRNA-130a表达显著低于生存组(P<0.05)。经ROC曲线分析,发现血清Beclin1及miRNA-130a对HBV-ACLF患者预后均有一定诊断价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1、0.836,敏感度分别为0.791、0.851,特异度分别为0.800、0.815。结论 血清Beclin1及miRNA-130a与HBV-ACLF患者预后密切相关,临床应引起足够重视。
    病毒性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和肝功能指标在不同性别患者间的差异分析
    方钟, 王丛, 黄玉仙, 陈良, 张毅
    2021, 26(2):  128-130. 
    摘要 ( 242 )   PDF (642KB) ( 3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不同性别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学和血清学指标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研究了155例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的血清学指标。并在HBeAg是否发生血清学转换的情况下分别比较了不同性别患者:HBeAg或抗-HBe、HBsAg、抗-HBc和HBV DNA:ALT、AST和GGT:TBil、Alb、Glb、PT、INR和PLT的相关性。结果 在HBeAg阴性患者中,男性血清中的HBsAg和HBV DNA显著高于女性患者(分别为1 696 IU/mL比137.9 IU/mL,P=0.029 4;1.84×107拷贝/mL比6.69×107拷贝/mL,P=0.003 9)。HBsAg在男性患者中始终与HBV DNA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女性患者的这一相关性在HBeAg发生血清学转换后消失(P=0.550 6);在HBeAg未发生转换时,男性患者的HBsAg水平与TBil和PT水平负相关(P=0.0158及P=0.0317)。结论 在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进展的不同时期,不同性别患者不仅HBV DNA和HBsAg水平存在不同,其他血清学指标中也存在显著区别。
    CYP2E1和CYP1A1基因型与广州北部地区人群HBV易感性间的相关性分析
    洪晓绿, 徐沛演, 潘小平
    2021, 26(2):  131-135. 
    摘要 ( 284 )   PDF (669KB) ( 3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CYP2E1和CYP1A1基因型与广州北部地区人群HBV易感性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SnapShot法检测150例HBV感染患者(实验组)和150名体检健康人群(对照组)CYP2E1基因rs3813867、rs2031920及CYP1A1基因rs4646421、rs2198843位点基因型别,比较两组各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实验组同时检测ALT、AST、GGT、TBil、AFP、HBV DNA,并分析这些临床指标与有突变意义基因位点间的关系。结果 两组人群符合 Hardy-Weinberg平衡(均P>0.05),具备群体代表性;CYP2E1基因rs4646421和rs2198843基因型分布频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CYP2E1基因rs3813867和rs4646421基因型分布频率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s3813867 位点,CC基因型个体发展肝炎的风险是GG基因型个体的5.59倍,rs2031920位点,TT基因型个体发展肝炎的风险是CC基因型个体的3.57倍;CYP2E1基因rs3813867和rs4646421基因型分布频率在各临床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YP1A1基因rs4646421和rs2198843位点基因分型与广州北部地区人群HBV易感性无关,CYPE1基因rs3813867和rs4646421位点基因分型与广州北部地区人群HBV易感性密切相关。
    丙酚替诺福韦联合福辛普利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IgA肾病疗效分析
    赖华梅, 王俊, 王鸿
    2021, 26(2):  136-139. 
    摘要 ( 249 )   PDF (660KB) ( 3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丙酚替诺福韦联合福辛普利对比恩替卡韦联合福辛普利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IgA肾病疗效差异。方法 纳入2019年4月至2020年1月在上海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就诊的乙型肝炎相关性IgA肾病患者75例。将患者分为丙酚替诺福韦联合福辛普利组(A组)35例,恩替卡韦联合福辛普利组(B组)37例,比较两组连续用药24周的疗效。结果 治疗12周后,二组患者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0.45±0.15比0.69±0.17,t=-6.208,P<0.01)、血清白蛋白(t=2.799,P<0.01)、HBV DNA阳性例数占比(20%比43.2%,χ2=4.470,P=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收缩压、舒张压、SCr、尿潜血>2+例数占比和尿素氮、Lee分级III级及以上例数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周后,二组患者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0.13±0.06 比0.23±0.08,t=-5.565,P<0.01)、血清白蛋白(t=4.673,P<0.01)、收缩压(t=-5.704,P<0.01)、舒张压(t=-2.657,P=0.010)、SCr(69.76±22.00比84.08±18.76,t=-2.986,P<0.01)、HBV DNA阳性例数占比(8.6%比 27%,χ2=-4.141,P=0.042)、Lee分级Ⅲ级及以上例数占比(8.6%比29.7%,χ2=3.878,P=0.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尿潜血(>2+)人数占比和尿素氮两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丙酚替诺福韦联合福辛普利具有更好的降低尿蛋白及控制患者血压的效果,对于远期治疗效果,还需要延长随访时间来明确。
    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不同病因肝硬化失代偿患者临床特征及长期预后危险因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杜静园, 颜华东
    2021, 26(2):  140-146. 
    摘要 ( 243 )   PDF (996KB) ( 3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不同病因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及长期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前瞻性入组2014年7月—2017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住院的肝硬化失代偿患者643例,评估病因,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等,比较不同病因肝硬化失代偿患者临床特征,COX生存分析病因对肝硬化失代偿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643例肝硬化失代偿患者,2年死亡235例,病死率36.5%,其中乙型肝炎、乙型肝炎合并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肝炎、其他病因及不明原因者2年死亡率分别为28.7%(91例)、45%(27例)、40.2%(49例)、42.7%(35例)和53.2%(33例)。相比于乙型肝炎病因患者,酒精性肝炎病因患者年龄大,男性比例高,并发症无明显差异,2年预后稍差(28.7%比40.2%,P<0.05);而不明原因肝硬化患者,年龄最大,女性占比高,细菌感染发生率更高,长期预后最差。COX单因素生存分析发现,影响患者2年病死率的因素包括年龄、平均动脉压(MAP)、糖尿病、肝硬化既往失代偿、病因、腹水、上消化道出血、细菌感染、肝性脑病、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钠、白细胞计数(WBC)、血肌酐(Cr)、血小板计数(PLT)及相关预后模型等。进一步进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因、血钠、PLT、Alb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入选回归方程,为肝硬化失代偿患者长期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长期预后最好,不明原因肝硬化患者预后最差,年龄、病因、血钠、PLT、Alb及MELD评分是影响肝硬化失代偿患者2年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ICG15对中或重度肝硬化伴食管胃静脉曲张程度的诊断价值
    王宇, 董春玲, 俞伊利, 顾宏图, 赵长青, 慕永平, 袁继丽, 吕靖, 陶艳艳, 刘成海
    2021, 26(2):  147-150. 
    摘要 ( 245 )   PDF (660KB) ( 3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肝脏储备功能、门静脉内径(PVD)在预测肝硬化伴食管胃静脉曲张(esophageal gastric varices,EGV)程度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曙光医院肝硬化科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住院治疗肝硬化患者151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胃镜检查。将患者分为无或轻度食管胃静脉曲张,中或重度食管胃静脉曲张两组。分析EGV程度与ICG-K、ICG-R15的关系。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秩和检验、χ2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危险因素。结果 无或轻程度的EGV的肝储备功能相关指标中,ICG-R15、PVD、Chid-Pugh-评分、MELD评分、TBil、PT、INR均低于中或重度EGV组,ICG-K值、EHBF、Alb、PLT、APRI评分无或轻程度EGV组大于中或重度EGV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ICG-K、ICG-R15、PVD、Chid-Pugh-评分是中或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独立危险因素且EGV严重程度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0.003、1.111、1.591、4.669,P值均<0.05),预测无或轻度EGV与中或重的EGV的AUC分别为0.116、0.877、0.773、0.746,进一步分析ICG-R15对诊断中或重度EGV的诊断界值为19.650%,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0.729、0.955。结论 ICG-K、ICG-R15、Chid-Pugh评分与PVD是中或重度EGV的独立危险因素,ICG-R15对预测EGV中或重度分级有较好诊断价值,可作为侵入性胃镜评估的补充参考。
    肝硬化并发肝肾综合征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郝莎莎, 姚佳, 原丽莉
    2021, 26(2):  151-154. 
    摘要 ( 328 )   PDF (661KB) ( 3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肝硬化基础上并发肝肾综合征(HRS)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白求恩医院收治的97例HRS患者,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住院28 d预后的因素。结果 住院期间HRS生存24例,死亡73例。死亡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总胆红素、总胆汁酸、MELD评分分别为56.00(31.60,114.00)U/L、141.51(51.20,328.93)μmol/L、67.21(28.40,133.76)μmol/L、27.00(20.00,34.00),与存活组的38.00(21.00,56.00)IU/L、45.30(20.11,75.00)μmol/L、27.86(17.26,42.10)μmol/L、18.00(15.50,24.5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多元logistic回归得出感染(OR=5.291,P=0.048)、MELD评分(OR=1.105,P=0.017)、肝性脑病(OR=0.066,P=0.000)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进一步ROC曲线分析当MELD评分超过26.50时,HRS死亡风险明显增加(P=0.001)。结论 HRS分型、感染、肝性脑病与HRS预后相关,控制感染、改善肝肾功能及预防肝性脑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内镜套扎术后1年预后的影响因素观察
    张生燕, 黄宏春, 王秀敏
    2021, 26(2):  155-158. 
    摘要 ( 282 )   PDF (664KB) ( 2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EGVB)患者内镜套扎术1年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324例行内镜套扎术的EGVB患者,随访患者1年预后,以发生出血再入院或死亡为不良预后。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324例患者术后随访12至25个月,46例(14.2%)患者发生不良预后事件,为观察组。另278例为对照组。观察组Child-Pugh分级中A级5例,B级10例,C级31例,曲张静脉直径为(1.1±0.4)cm,对照组分别为103例、120例及55例,曲张静脉直径为(0.8±0.5)cm。两组间肝功能分级和曲张静脉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Hb)为(78.6±10.0)g/L,低于对照组的(85.4±8.9)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酰转肽酶(GGT)分别为(42.8±4.9)μmol/L和(76.4±24.1)U/L,高于对照组的(27.3±5.2)μmol/L和(37.9±14.8)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TP评分、MELD评分及MELD-Na分别为(9.4±2.3)分、(10.8±2.2)分和(11.2±2.5)分,高于对照组的(7.8±3.1)分、(8.7±3.0)分和(9.6±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hild-pugh分级(OR=2.181,95%CI=1.475~3.225)、TBil(OR=1.789,95%CI=1.241~2.579)、CTP(OR=2.518,95%CI=1.763~3.596)及MELD-Na(OR=1.484,95%CI=1.084~2.032)是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发生不良预后的高危因素(P<0.05)。Nomogram列线图判断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模型内部检验C-index为0.630。结论 EGVB患者内镜套扎术1年预后与患者肝功能水平和MELD-Na相关,建立Nomogram列线图对判断预后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METTL14促进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张君佩, 陈颖, 沈丹杰, 刘海玲, 田怡, 陈世耀
    2021, 26(2):  159-161. 
    摘要 ( 296 )   PDF (720KB) ( 3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RNA甲基化转移酶METTL14对肝星状细胞系增殖及活化的影响。方法 RT-qPCR检测TGF-β1处理后的肝星状细胞系中METTL14的表达量;在肝星状细胞系中过表达METTL14,采用MTT和Transwell的方法检测细胞的增殖及迁移,RT-qPCR和蛋白质印迹检测细胞中COL I和α-SMA的蛋白表达。结果 TGF-β1与肝星状细胞共培养后,METTL14的表达量上调了2.8倍左右。过表达METTL14后,肝星状细胞培养48 h的吸光度为(0.730 ± 0.047),高于对照组的(0.533 ± 0.022);同时细胞的迁移数目为(186.00 ± 42.75)亦高于对照组(97.00±7.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表达METTL14细胞中COL I与α-SMA的相对表达水平(2.48 ± 0.31;3.36 ± 0.4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00 ± 0.26;1.00 ± 0.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L I与α-SMA的蛋白表达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METTL14促进肝星状细胞增殖、活化是肝纤维化的重要机制。
    肝癌
    扩散加权成像评价射波刀治疗小肝癌早期疗效的价值
    余海龙, 史芳芳, 蔡剑鸣, 张见增, 胡海东, 郑增, 董景辉
    2021, 26(2):  162-166. 
    摘要 ( 261 )   PDF (1235KB) ( 2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评估射波刀治疗小肝癌早期疗效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9月至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临床诊断为小肝癌并进行射波刀治疗的23例患者(24个病灶)的临床资料。患者分别于射波刀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6~12个月行肝脏MRI平扫及DWI扫描,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12个月同时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于治疗后6~12个月按照改良后的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来判断肿瘤完全坏死及术后残留活性。分别测量射波刀治疗前及治疗后各个时期残留活性组织、完全坏死组织及正常肝组织ADC值。选择配对样本t检验分别对治疗后1、3个月肿瘤完全坏死病灶和治疗前以及正常肝组织ADC值的差异进行比较,采用ROC曲线对ADC值预测治疗后肿瘤术后完全坏死的效能进行评价。结果 共24个病灶,23个病灶治疗后完全坏死,1个病灶残留活性。完全坏死的肿瘤病灶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的ADC值分别为(1.652±0.353)和(1.802±0.408),与治疗前的(1.316±0.30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肝组织治疗后1和3个月的ADC值分别为(1.259±0.563)和(1.252±0.268)治疗前的(1.269±0.08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用于预测射波刀治疗后完全坏死组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0,当1.29×10-3 mm2/s为阈值进行诊断时,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7%和47.6%。结论 ADC值在射波刀治疗后1个月就可以将小肝癌治疗后的坏死成分与肿瘤活性成分区分开来,可早期评价射波刀治疗小肝癌的治疗效果。
    射频消融与微波消融联合放疗对伴门静脉癌栓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林川, 王秋, 游昕
    2021, 26(2):  167-170. 
    摘要 ( 239 )   PDF (653KB) ( 3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射频消融与微波消融联合放疗对伴门静脉癌栓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宜宾市二医院及华西医院治疗的100例伴门静脉癌栓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射频消融组、微波消融组各50例,射频消融组患者使用射频消融术联合放疗进行治疗,微波消融组患者使用微波消融术联合放疗进行治疗。统计两组患者消融点数、消融时间,对两组患者γ-谷氨酰转肽酶(γ-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透明质酸酶(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进行检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微波消融组患者消融时间低于射频消融组(P<0.05)。治疗后微波消融组患者γ-GT、ALT、AST、HA、LN、PCⅢ、PT、APTT水平均低于射频消融组,FIB水平高于射频消融组(P<0.05)。治疗后微波消融组患者CD3+、CD4+水平高于射频消融组,CD8+水平低于射频消融组(P<0.05)。微波消融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射频消融组(P<0.05),微波消融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射频消融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波消融术联合放疗能够改善伴门静脉癌栓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及免疫功能,减轻患者肝纤维化严重程度,治疗效果显著。
    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水平与复发转移的相关性
    何清, 李阳, 姜里航, 邓盼盼, 刘伟, 缪宇飞
    2021, 26(2):  171-174. 
    摘要 ( 192 )   PDF (657KB) ( 2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同种异体自然杀伤细胞(NK)水平与原发性肝癌患者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接受肝切除术治疗的5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随访复发情况将其分为复发转移组(21例)与未复发转移组(37例)。采集各患者外周血,检测并比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各指标及NK细胞水平;行回归分析检验各指标对复发转移的影响。结果 复发转移组CD3+、CD3+/CD4+、NK细胞表达均低于未复发转移组,CD3+/CD8+表达高于未复发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与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无关,CD3+/CD4+、CD3+/CD8+、NK细胞水平变化可能是原发性肝癌患者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原发性肝癌患者机体存在不同程度免疫功能紊乱,这种免疫功能紊乱可能与患者术后复发转移有关,也可能是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应引起临床重视。
    γ-谷氨酰转肽酶和血小板比值对肝癌介入术后急性肝功能恶化的预测作用
    梅宝富, 邓志锋, 郑兰, 林堆贤
    2021, 26(2):  175-178. 
    摘要 ( 217 )   PDF (712KB) ( 2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γ-谷氨酰转肽酶和血小板比值指数(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 to platelet ratio index, GPRI)对原发性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术后发生急性肝功能恶化(acute liver function deterioration, ALFD)的预测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接受TACE碘油栓塞治疗的141例肝癌临床资料,按文中标准分为ALFD组与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肝生化指标和GPRI,用ROC曲线和分层卡方检验分析GPRI指数对TACE术后ALFD的预测能力。结果 ALFD组Child评分、GPRI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hild-Pugh评分、GPRI AUC分别为0.774、0.7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最佳截点值分别为2.02、6。预测TACE术后ALFD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和正确率分别为0.735、0.785、0.521、0.903、0.779和0.588、0.888、0.606、0.870、0.808。分层分析显示,GPRI>2.02是ALFD的危险因素。结论 GPRI对肝癌TACE术后ALFD风险具有一定预测价值,GPRI≤2.02可以安全接受TACE治疗,有助于筛选术后ALFD风险难以确定的Child-Pugh B级肝癌患者。
    HCV相关肝细胞癌组织内HCV RNA及核心蛋白水平表达研究
    张波, 张余芬
    2021, 26(2):  179-181. 
    摘要 ( 309 )   PDF (643KB) ( 2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相关肝细胞癌组织内HCV RNA及核心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54例HC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HCV相关肝细胞癌癌组织和癌旁组织HCV RNA与HCV核心蛋白阳性率,比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HCV RNA及HCV核心蛋白阳性率。 比较不同分期、分化程度患者癌组织HCV RNA和HCV核心蛋白阳性率。结果 癌组织与癌旁组织HCV RN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组织与癌旁组织HCV核心蛋白阳性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HCV相关肝细胞癌癌组织内HCV RNA阳性率与HCV核心蛋白阳性率分布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值=0.951,P=0.000)。不同病理分期癌组织HCV RNA阳性率差异显著(P<0.05)。不同分化程度癌组织HCV RNA阳性率差异显著(P<0.05)。不同分期患者HCV核心蛋白阳性率差异显著(P<0.05)。不同分化程度癌组织HCV核心蛋白阳性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 HCV RNA及核心蛋白阳性率与HCV相关肝细胞癌发生相关,监测HCV RNA含量与HCV核心蛋白有助于HCV相关肝细胞癌的诊疗。
    其他肝病
    成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史冬梅, 刘芸野, 王伟静, 项晓刚
    2021, 26(2):  182-186. 
    摘要 ( 738 )   PDF (678KB) ( 5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成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 CAEBV)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41例成人CAEBV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起病方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EB病毒DNA及抗体谱、细胞因子、组织EBER等)、治疗和随访情况。结果 41例CAEBV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1(男22例,女19例),中位年龄42岁(15~75岁)。间歇性发热38例(92.7%),伴有淋巴结肿大36例(87.8%),脾肿大35例(85.4%),肝脏肿大28例(68.3%),以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血液系统受累最常见。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包括噬血细胞综合征9例(21.9%)、肝衰竭5例(12.2%)、间质性肺炎致ARDS 4例(9.8%)、恶性淋巴瘤3例(7.3%)。41例CAEBV患者血清EBV DNA平均值为4.3×104拷贝/mL。41例患者中11例(26.8%)确诊后3个月内死亡。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的PLT计数分别为(53.3±29.2)×109/L和(88.1±36.7)×109/L,TBil分别为(141.4±78.5)μmol/L和(61.3±34.4)μmol/L,AST分别为(210.5±99.6)U/L和(78.8±89.2)U/L,LDH分别为(864.6±478.6)U/L和(445.2±337.5)U/L,铁蛋白分别为(1 933.9±166.7)ng/mL和(687.5±103.8)ng/mL,IL-2受体分别为(5 253.6 ± 736.4)U/L和(1 989.0±131.5)U/L,IL-10分别为(486.1±125.7)pg/mL和(151.2 ±232.5)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55、-3.759、-3.542、-4.715、-6.672、-3.965和-3.452,均P<0.01)。结论 成人CAEBV临床表现复杂、预后差,PLT减少、TBil、AST、LDH、铁蛋白升高,伴有细胞因子IL-2受体及IL-10水平增加可能是预后不良的潜在危险因素。
    血清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预测价值
    汶倩, 王晓叶, 赵丽, 张哲, 李武良, 赵曙光, 陶梅
    2021, 26(2):  187-191. 
    摘要 ( 150 )   PDF (715KB) ( 8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血清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A-FABP)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NAFLD患者及正常对照各86人,收集年龄、性别、身高、体重、BMI、腰围等指数,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 甘油三酯(TG)、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尿酸(U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A-FABP预测NAFLD的界值,验证预测效能,并进行A-FABP与TNF-α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NAFLD组患者身高、体重、BMI、腰围、TC、TG、LDL-C、FPG、ALT、AST、γ-GT、UA、hsCRP、A-FABP及TNF-α均升高( P<0.05),而HDL-C显著降低( P<0.01)。A-FABP分界值为82.43 pg/mL时,NAFLD诊断灵敏度97.7%,特异度93.0%,阳性预测值93.3%,阴性预测值97.6%,总符合率为95.3%,Kappa值为0.907。 Spearman及Pearson相关分析均显示NAFLD患者血清A-FABP和TNF-α、UA、BMI呈正相关和HDL-C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显示TNF-α和UA为影响A-FABP的独立因素。结论 A-FABP作为联系代谢紊乱与炎症反应的关键因素,A-FABP分界值设定为82.43 pg/mL对NAFLD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细菌性肝脓肿伴发的基础疾病与预后相关性分析
    张燕, 陈北方, 朱晓红, 刘妲妲, 王建斌, 董晓锋, 梁栋
    2021, 26(2):  192-194. 
    摘要 ( 178 )   PDF (644KB) ( 2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探讨细菌性肝脓肿(pyogenic liver abscess,PLA)患者伴发的基础疾病与预后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收治的PLA患者153例为研究对象,依据伴发的基础疾病分为A组(糖尿病组)、B组(胆源性组)、C组(糖尿病+胆源性组)、D组(其他因素)进行回顾性研究,以了解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A组和D组致病菌以肺炎克雷伯杆菌和革兰氏阳性菌为主,病灶多单发,预后较好;B组和C组因胆源性因素,以大肠埃希菌为主,病灶常多发,预后较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患者发生PLA时,详细了解伴发基础疾病的状态,有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判断。
    白细胞介素-6在大鼠肝肺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王立国, 郭月宁, 刘喃喃
    2021, 26(2):  195-198. 
    摘要 ( 224 )   PDF (822KB) ( 2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阐明白细胞介素-6(IL-6)在大鼠HPS发病中的地位及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HPS大鼠模型,并分离培养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通过PCR、Western Blot等技术研究IL-6对细胞增殖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 胆总管结扎方法可建立HPS大鼠模型,4~6周形成肝硬化及HPS,表现为大鼠精神萎靡、尿黄、行动迟缓、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及血浆一氧化氮(NO)浓度增高,超声示胆总管扩张,肝脏被膜不平,6 w处死大鼠观察肝脏纤维条索形成,病理见肝脏假小叶及肺微血管扩张;IL-6在大鼠HPS中明显表达,与肿瘤坏死因子-α、IL-8、IL-1等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MTT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及凋亡水平,结果表明IL-6促进了PMVECs增殖及抑制了脂多糖诱导的PMVEC凋亡,其主要发生机制是通过激活JAK2/STAT3信号通路而实现的。结论 IL-6可通过激活JAK2/STAT3信号传导通路,促进PMVECs的增殖,进而影响HPS的发生。
    不明原因肝病生物样本库的建立与管理
    宋金云, 赵宏宇
    2021, 26(2):  199-201. 
    摘要 ( 158 )   PDF (675KB) ( 2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不明原因肝病生物样本库的建立方法、相关数据信息的管理方法以及对存储样本的质量控制技术。方法 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二医院)肝病科以不明原因肝病为主要诊断的住院患者,留取血浆、白膜层以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别对每个样本进行编码,然后将血浆和白膜层样本置于-80 ℃超低温冰箱冷冻保存,PBMC样本置于液氮罐保存。生物样本库专职人员登录南京市多中心生物样本库系统录入样本捐献者的临床信息和样本的编码信息。定期随机抽取样本,进行DNA、RNA提取和质量检测。结果 截至2019年6月,不明原因肝病生物样本库共收集了2 007份样本,其中血浆样本1 625份,白膜层样本333份,PBMC样本49份。随机抽样检测5例白膜层样本,所有受检样本核酸无明显降解,检测结果符合样本质量标准,能够满足后续实验需求。结论 初步建立了不明原因肝病生物样本库,制定了标准化的样本库运行和管理规章制度,为不明原因肝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实验样本和详细的临床资料。
    短篇论著
    持续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单因素分析
    袁小莉, 崔益鸿, 孙慧, 仲海峰
    2021, 26(2):  202-204. 
    摘要 ( 180 )   PDF (640KB) ( 1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维持性血透(MHD)感染丙型肝炎(HCV)的因素,并探讨临床防控措施。方法 将240例行MHD治疗的患者列入对照组,对感染HCV可能原因进行单因素分析;将240例行MHD治疗的患者列入观察组,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观察临床干预效果。结果 乙型肝炎病史、手术史、输血史、透析年限≥3年、透析频率>2次/周、异地透析次数≥3次和复用透析器等,是MHD患者感染HCV的可能单因素;经过临床干预后,观察组的HCV感染认知度、HCV感染率、MHD不良反应率和患者满意度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行MHD治疗患者感染HCV的单因素有乙型肝炎病史、手术史、输血史、透析年限、透析频率、异地透析和复用透析器等;对这些高危因素进行针对性临床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的HCV感染的认识度,降低HCV感染率和MHD不良反应,改善疾病预后。
    综述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诊断与评估现状
    韩琳, 谢欢, 孙颖, 邹正升
    2021, 26(2):  205-210. 
    摘要 ( 266 )   PDF (1146KB) ( 7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T淋巴细胞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发病中的免疫学机制
    邓威, 郑伟强, 韩焕钦
    2021, 26(2):  211-212. 
    摘要 ( 97 )   PDF (627KB) ( 2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免疫治疗进展
    韩瑞瑞, 张锦, 马立翠, 南当当, 李士新
    2021, 26(2):  213-216. 
    摘要 ( 281 )   PDF (760KB) ( 3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道
    胆总管管状绒毛状腺瘤1例并文献复习
    李丹, 马金鑫, 牛浪, 刘鹏飞
    2021, 26(2):  217-219. 
    摘要 ( 138 )   PDF (688KB) ( 2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肝肿大为特征的肺结核 1例
    林根琼, 陈立畅, 周惠娟, 谢青, 赖荣陶, 蔡伟
    2021, 26(2):  220-221. 
    摘要 ( 95 )   PDF (623KB) ( 2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肝功能衰竭为表现的腹膜间皮瘤1例
    王建斌, 梁栋, 刘妲妲
    2021, 26(2):  222-222. 
    摘要 ( 120 )   PDF (611KB) ( 2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