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前沿与探索
学术争鸣
在线期刊
当期文章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电子刊
指南与共识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English
前沿、探索与争鸣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药物性肝损伤因果关系评估量表:RECAM将取代RUCAM?
赖荣陶, 陈成伟, 阳文新, 于乐成
肝脏 2022, 27 (
7
): 725-729.
摘要
(
884
)
PDF
(699KB)(
406
)
可视化
Roussel Uclaf 因果关系评估量表(RUCAM)量表是近30年来最受临床欢迎和肯定的药物性损伤(DILI)评估量表,其参数相对全面,操作界面相对友好,但也存在主观性较大、操作说明不够详细、与专家观点一致性不够高、某些参数的设置和评分标准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存在观察偏差等不足。新近欧美部分学者提出了基于美国DILIN研究和西班牙DILI注册研究数据设计的"改良电子化因果关系评估量表"(RECAM),其保留了RUCAM的基本逻辑,但对具体内容和结构做了大幅改进,特别是将RUCAM的7类参数整合为RECAM的5个区块,剔除了RUCAM第3项(危险因素)和第4项(同时使用的药物),对第6项(药物既往肝毒性信息)采用LiverTox网站分类标准进行评分,对常见肝损伤病因的分层评估更详细,将再激发和肝活检等列为附加评估项。RECAM评分等级:≥8分,极可能(highly likely/highly probable);7~4分,很可能(probable);3~-3分,可能(possible);≤-4分,不可能或排除(unlikely/excluded)。初步研究显示,RECAM与RUCAM对诊断DILI至少一样有效,但RECAM在判断两极值方面优于RUCAM。RECAM在临床上的适用性,以及是否可用于HDS所致肝损伤的评估,尚待论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
门静脉肝窦血管性疾病的疾病特点与诊疗进展
蔡子豪, 诸葛宇征
肝脏 2023, 28 (
2
): 148-151.
摘要
(
831
)
PDF
(723KB)(
830
)
可视化
门静脉肝窦血管性疾病(PSVD)的概念最早于2017年由欧洲肝病学会血管性肝病研究小组提出,是对特发性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INCPH)概念做出的重要补充,但PSVD涵盖范围更广,更便于临床应用。PSVD患者的临床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当伴有门静脉高压时易与肝硬化患者相混淆,因此提高对该病临床特征的认识、完善疾病的诊疗流程对临床医生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
肝性脑病降氨治疗进展
曾伟兰, 汪艳
肝脏 2022, 27 (
6
): 622-624.
摘要
(
531
)
PDF
(592KB)(
500
)
可视化
肝性脑病(HE)是严重肝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之一。HE病理生理机制复杂,高氨血症被认为是关键因素之一,但血氨水平与HE严重程度并不完全一致。全身炎性反应、肠内微生态改变,以及内毒素血症等可能与高血氨发生协同作用,共同影响HE进展和结局。HE治疗方案目前仍以降低氨生成和吸收、提高氨清除率为主要策略。基于肝硬化HE患者的降氨药物治疗临床研究发现,促炎因子水平与血氨异常以及HE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影响炎性反应可能在降氨药物的HE防治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合理精细化的HE患者分层,研发联合抗炎作用的降氨治疗新策略、新方法,对进一步提高肝硬化HE防治疗效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
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全球性研究进展
姜绍文, 谢青
肝脏 2022, 27 (
7
): 729-732.
摘要
(
461
)
PDF
(678KB)(
358
)
可视化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一组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受到急性肝内外损伤因素打击而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临床综合征,早期死亡率高,是临床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也是近年来肝病学界研究的热点。几大国际肝病学会已提出不同的ACLF诊断标准及基于各自标准的诊疗共识。然而由于不同地区肝脏疾病病因和诱因存在鲜明的区域性特征,通向全球统一的ACLF定义、同质化和标准化的临床管理共识的道路任重而道远。目前ACLF领域内的研究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之势,本文拟对近期关于ACLF研究的新进展、新证据作一总结,以期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学术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5.
慢性乙型肝炎治愈临床研究进展
文夏杰, 鲁凤民, 贾继东
肝脏 2022, 27 (
9
): 947-949.
摘要
(
424
)
PDF
(702KB)(
311
)
可视化
核苷(酸)类似物及长效干扰素是临床常用的HBV抗病毒治疗药物。由于HBV cccDNA及整合到人体基因组的HBV DNA难以清除,多数患者需要接受长期抗病毒治疗。随着对HBV生命周期及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关HBV生物标志物及抗病毒新药的研发也进入了活跃期。HBV RNA、核心抗原相关抗原、不同类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是评价抗病毒效果及能否安全停药的潜在指标。肝细胞进入抑制剂、HBV核衣壳抑制剂、RNA干扰、治疗性疫苗、免疫调控等多种乙型肝炎新药的加速研发给乙型肝炎临床治愈带来了希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6.
药物性肝损伤因果关系评估演变:从RUCAM到RECAM
孟尧, 张萌萌, 赵新颜
肝脏 2023, 28 (
6
): 631-633.
摘要
(
417
)
PDF
(512KB)(
173
)
可视化
Roussel Uclaf 因果关系评估量表创立30年至今,肝病专家一直在寻找能真实、可靠评估可疑药物与肝损伤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2022年初,Hayashi PH提出了药物性肝损伤因果关系评估的新方法:改良电子化因果关系评估量表(RECAM)。本文就RUCAM及RECAM的产生、各自的优势及局限性、二者之间的相同点及不同点作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7.
白蛋白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现状
张舒茜, 赵红, 谢雯
肝脏 2022, 27 (
5
): 511-513.
摘要
(
412
)
PDF
(606KB)(
287
)
可视化
人血清白蛋白是人体血浆中最主要的蛋白质,参与调节多种机体功能。晚期肝硬化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循环中“有效白蛋白”水平降低。因白蛋白具有渗透性和非渗透性方面的生理功能,白蛋白溶液被应用到肝病的各种并发症的治疗中。目前人白蛋白溶液已被推荐用于大量穿刺放液术、肝肾综合征、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治疗。此外,研究表明白蛋白治疗可能对肝硬化合并高容量低钠血症、非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感染、脓毒症和肝性脑病的患者有潜在的益处。白蛋白在止血、肝硬化性心肌病、白蛋白透析的潜在应用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去验证。长期应用白蛋白可减少肝硬化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延缓疾病进程,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多个临床试验均提出,不同肝病及肝硬化阶段中白蛋白治疗的剂量、频率和疗程尚需探讨。我们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来指导肝硬化患者白蛋白的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8.
肝细胞癌免疫治疗耐药机制研究现状
代欣, 曹博然, 李丹, 袁雅琴, 李斌
肝脏 2022, 27 (
10
): 1059-1061.
摘要
(
391
)
PDF
(621KB)(
391
)
可视化
肝癌是全球第六大原发性癌症,也是世界癌症相关死亡的第四大原因。其中,肝细胞癌(HCC)约占肝癌的90%。由于其发病隐匿,80%以上的患者确诊时已为中晚期,致使HCC成为重大的医疗负担。尽管免疫治疗在晚期HCC治疗中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仅有20%~30%的患者对免疫治疗有效。这表明HCC肿瘤微环境(TME)通过复杂的机制导致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的耐药。阐明其耐药机制对于重塑免疫微环境以及提高治疗疗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HCC免疫抑制微环境及免疫治疗原发性耐药、获得性耐药机制,为未来HCC耐药治疗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9.
肝移植治疗肝内胆管癌的现状与挑战
宋方彬, 李善宝, 徐军明
肝脏 2022, 27 (
5
): 514-515.
摘要
(
384
)
PDF
(626KB)(
310
)
可视化
肝内胆管癌(ICC)是原发性肝癌中仅次于肝细胞癌的又一原因,近年来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明显上升趋势。因发病隐匿、侵袭性强,预后极差。目前,对于严重肝功能障碍而不适合切除的极早期ICC(≤2 cm)患者,以及对新辅助化疗有应答的非肝硬化局部晚期ICC患者,肝移植已成为一种潜在可行的治疗策略。本文回顾了肝移植治疗ICC的研究进展与面临的挑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0.
慢性乙型肝炎新的治疗方法
陈静娜, 郝孟翰, 宋欣络, 王冰, 高攀, 钱宇妍, 陈岩松, 黄文俊, 赵萌, 张桠婕
肝脏 2023, 28 (
2
): 135-145.
摘要
(
352
)
PDF
(2000KB)(
463
)
可视化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本文就HBV的病毒学特征、乙型肝炎的自然史和免疫发病机制诊断标志物、目前的抗病毒治疗、开发中的新疗法及其预防和控制等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1.
内质网应激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损伤
曾伟兰, 汪艳
肝脏 2023, 28 (
6
): 633-636.
摘要
(
349
)
PDF
(518KB)(
231
)
可视化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以肝脏脂质蓄积为主要特征的多因素疾病。脂质异常累积可造成肝细胞内质网(ER)功能涉及的蛋白平衡紊乱。当ER中未折叠或错误折叠蛋白累积时,细胞启动自身防御保护机制,出现ER应激,引起未折叠蛋白质反应(UPR),诱导蛋白质合成阻断、ER伴侣表达和错误折叠蛋白降解;这一过程主要涉及肌醇需要酶1(IRE1)、蛋白激酶R(PKR)样ER激酶(PERK)和激活转录因子6(ATF6)等信号通路的激活。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ER应激反应都加剧NAFLD肝损伤;轻度或中度ER应激可触发“适应性/细胞保护性”UPR,减轻NAFLD肝病理表现,恢复ER稳态;但是强烈或持续的ER应激可出现“适应不良的/不受限的/终末的”UPR,细胞启动内部凋亡机制。另外,慢性或急性ER应激也可引起不同的NAFLD肝损伤结局。因此,设计以UPR作为靶点的ER靶向递药系统,可为NAFLD治疗新药研发提供线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2.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相关肝病的诊治研究进展
杨子新, 王胜兰
肝脏 2022, 27 (
9
): 959-962.
摘要
(
321
)
PDF
(616KB)(
257
)
可视化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AATD)是一种常见的常染色体共显性遗传性疾病,源于编码α-1抗胰蛋白酶(AAT)的SERPINA1基因突变,引起AAT聚合体滞留在肝细胞内质网,导致蛋白毒性肝损伤,引起儿童和成人肝病,已成为该类患者第二大死因。目前AATD肝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并且针对AATD肝病患者,除肝移植外,尚无大规模应用于临床的药物治疗,因此未来仍聚焦于AATD肝病治疗的探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3.
迈向再无病毒性肝炎威胁的2030
吴晓宁, 尤红, 贾继东
肝脏 2023, 28 (
1
): 28-30.
摘要
(
310
)
PDF
(716KB)(
299
)
可视化
病毒性肝炎是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为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除进一步提高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降低母婴传播率外,还应在全人群中开展大规模筛查和大规模治疗。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协同是降低病毒性肝炎疾病负担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4.
RNA治疗和基因编辑技术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
曾婉嘉, 吴昱, 陈香梅, 鲁凤民
肝脏 2022, 27 (
12
): 1249-1252.
摘要
(
309
)
PDF
(735KB)(
235
)
可视化
近年来,针对肝病有了很多新的治疗策略,包括基于mRNA递送和RNAi技术的RNA疗法及靶向DNA的基因编辑技术等。其中,将mRNA分子递送至靶细胞中可以有效恢复缺失或无功能活性的蛋白表达,而小干扰RNA及反义寡核苷酸等则可靶向沉默致病基因或病毒基因组。以CRISPR/Cas9系统为主的多种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实现基因的插入、校正及敲除等,是非常有效的治疗工具。本文总结了mRNA及RNAi疗法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结果,并讨论不同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及安全性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5.
整合的HBV DNA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复制及慢性感染维持中的潜在作用
李玉坤, 顾智强, 姜倩倩, 陈香梅, 鲁凤民
肝脏 2022, 27 (
9
): 953-955.
摘要
(
308
)
PDF
(741KB)(
238
)
可视化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我国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的主要病因。慢性感染的各个阶段都存在频繁的HBV DNA整合至宿主肝细胞基因组中的事件发生。但现阶段对HBV整合的认识多集中在其促HCC的发生上。监管整合的HBV DNA无法转录出超基因组全长的、支持病毒逆转录复制的前基因组RNA(pgRNA),但其是否能够通过产生和提供病毒包膜蛋白HBsAg及羧基端缺失的HBx蛋白等参与支持病毒复制,特别是在HBV慢性感染维持中是否具有潜在作用,仍然未知。本文回顾现有的与HBV DNA整合相关的知识体系,尤其关注其在病毒复制及慢性感染维持中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6.
血清HBV RNA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方芷欣, 邓芮, 孙剑
肝脏 2023, 28 (
1
): 30-32.
摘要
(
305
)
PDF
(1404KB)(
278
)
可视化
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难以被彻底清除,其根源在于感染后形成的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微染色体可长期稳定存在于肝细胞核内。HBV RNA作为cccDNA的直接下游转录产物,近年被发现可作为一种新型无创指标用于监测患者肝内cccDNA的数目和转录活性,并与疾病预后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当前血清HBV RNA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有关HBV RNA的研究方向,期望推进其在慢性肝病领域的临床转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7.
巨噬细胞及其外泌体microRNAs在肝病中的作用
卢旺, 白丽, 陈煜
肝脏 2022, 27 (
7
): 733-737.
摘要
(
300
)
PDF
(697KB)(
285
)
可视化
巨噬细胞作为一种重要的先天性免疫细胞,广泛参与多种肝病的炎症反应、免疫调节、免疫耐受等过程。外泌体(exosomes,Exos)作为具有双层膜结构的天然载体,可富集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实现维持稳态、细胞间物质及信号传递、抗原提呈等功能。其中,Exos携带的微小RNAs(miRNAs)通过调控下游信号通路在多种肝病中发挥关键作用,已逐渐成为新兴的重要非侵入性肝病检测手段和治疗靶点。本文就巨噬细胞及其来源Exos携带的miRNAs在肝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希望为肝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新靶点和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8.
药物性肝损伤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李应懿, 陈挥昂, 谢青, 赖荣陶
肝脏 2022, 27 (
12
): 1258-1263.
摘要
(
299
)
PDF
(705KB)(
388
)
可视化
由于药物性肝损伤(DILI)发病机制不清,病理生理学特点不明,其诊断仍基于排除其他肝损伤原因。目前临床仍然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和总胆红素(TBil)等传统肝脏生物标志物作为肝损伤的临床指标, 仍缺乏特异性的DILI生物标志物。本文将传统的临床肝损伤指标,潜在的基于蛋白组学、转录组学、药物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等DILI新型生物标志物做一阐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9.
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范芯铷, 刘铭佳, 王庆, 汪慧
肝脏 2023, 28 (
4
): 391-392.
摘要
(
299
)
PDF
(685KB)(
194
)
可视化
原发性肝癌是2020年导致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主要分为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癌和混合型肝细胞-胆管细胞癌三种。因发病原因不同,在全球各地呈现不同的发病特征。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主要以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为主;肝内胆管癌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已知的危险因素,如胆管囊肿、胆管结石、肝硬化、肝炎病毒感染等。原发性肝癌不同的病理表现以及不同的生物学分子机制提示治疗困难。本文旨在总结当前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及治疗,以期将来有更加深入有效的机制研究和优化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0.
长期白蛋白治疗用于失代偿性肝硬化研究新进展
李伟
肝脏 2022, 27 (
6
): 617-619.
摘要
(
297
)
PDF
(587KB)(
300
)
可视化
人血白蛋白(HA)常被用于治疗肝硬化和腹水患者,与常见的急性或短期在住院期间使用HA相比,长期使用HA对于绝大多数出院后长期门诊随访的患者存在获益不确定和用药不规律、成本较高、输注不方便等问题。近几年进行了多项长期HA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以确定该治疗的临床获益和卫生经济学获益,其中ANSWER研究发现长期HA的合理使用能够减少住院率,节约总医疗费用、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本文中,我们将分析HA治疗肝硬化和腹水的现有临床研究数据,重点关注多项研究之间存在的人群差异和给药方式和疗程的差异、结合HA治疗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来解释相关数据差异,给长期HA治疗未来的前景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跳至
页
第1页
共7页
共138条记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