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24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19-08-31
    前沿、探索与争鸣
    治愈乙型肝炎的全球战略
    赵爽, 谢青
    2019, 24(8):  847-850. 
    摘要 ( 136 )   PDF (941KB) ( 3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免疫预防策略:消除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利剑
    尹雪如, 孙剑
    2019, 24(8):  850-851. 
    摘要 ( 145 )   PDF (690KB) ( 3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癌肿瘤标记物在超声筛查监测早期肝细胞癌中的作用不可或缺
    钱相君, 曲春枫, 鲁凤民
    2019, 24(8):  851-853. 
    摘要 ( 189 )   PDF (673KB) ( 3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持续的表观遗传改变将增加肝细胞癌发生风险
    李晓鹤, 饶慧瑛
    2019, 24(8):  853-854. 
    摘要 ( 171 )   PDF (650KB) ( 3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前景
    金银鹏, 傅青春
    2019, 24(8):  854-855. 
    摘要 ( 174 )   PDF (645KB) ( 3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米非司酮导致的胆汁淤积性肝损伤
    欧鹏程, 陈军
    2019, 24(8):  856-856. 
    摘要 ( 194 )   PDF (638KB) ( 3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肝硬化相关急性肾损伤30天内死亡的相关因素分析
    徐强, 马燕, 郭峰, 王晓波, 王晓忠
    2019, 24(8):  857-860. 
    摘要 ( 186 )   PDF (684KB) ( 3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本研究采用AKI最新诊断标准,分析肝硬化相关AKI 患者30 d内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31例符合2015年ICA-AKI诊断标准的患者,随访30 d,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影响肝硬化相关AKI患者30 d内死亡的重要因素。结果 131例患者中,死亡29例(22.14%),其中,AKI I期患者64例,死亡6例(20.69%),AKI Ⅱ期患者44例,死亡10例(34.48%),AKI Ⅲ期患者23例,死亡13例(44.8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平均动脉压、肝肺综合征、原发性肝癌、WBC、 AST、TBil、CHE、INR、BUN、Cr、去甲肾上腺素(NA)、MELD与肝硬化相关急性肾损伤30 d死亡有关,OR值分别为:1.05、3.54、6.15、0.83、0.99、1.00、1.00、0.32、0.94、0.53、1.11、0.87(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原发性肝癌、WBC、INR、NA是肝硬化相关急性肾损伤30 d死亡的重要因素,OR值分别为:6.21、0.83、0.28、1.05(均P<0.05)。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均表明急性肾损伤III期肝硬化患者相比于I期具有更高的30 d病死率(OR值分别为:0.08、0.16,均P<0.05)。结论 肝硬化相关急性肾损伤患者,AKI分期越高,30 d死亡率越高。
    经颅多普勒超声结合屏气试验评价肝硬化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
    钱嵘, 杨唯衷
    2019, 24(8):  861-863. 
    摘要 ( 143 )   PDF (768KB) ( 2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结合屏气试验检测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对照组为20例健康志愿者;48例肝硬化患者按Child-Pugh分级分为A、B、C 3组。用TCD检测各组屏气前后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 (Vm)、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血流量(BF),并计算流量储备(CVR)。结果 B、C组的PI、RI较对照组增加,B组分别为0.87±0.19、0.62±0.07;C组分别为0.96±0.17、0.67±0.05;对照组分别为0.74±0.18、0.58±0.06。Vm、BF较对照组减低(P<0.05),B组分别为(61.18±6.93)cm/s、201.73±60.32;C组分别为(50.54±5.77)cm/s、159.53±60.83;对照组分别为(72.58±6.793)cm/s、238.69±55.39。屏气后各组大脑中动脉Vm、BF较屏气前增加,PI、RI较前减低, A组屏气前Vm、PI、RI、BF分别为(73.02±7.82)cm/s、 0.76±0.20、 0.56±0.05、240.37±52.26,屏气后分别为(92.23±8.59)cm/s、0.64±0.10、0.46±0.06、331.89±49.82;B组屏气前Vm、PI、RI、BF分别为(61.18±6.93)cm/s、0.87±0.19、0.62±0.07、201.73±60.32,屏气后分别为(79.37±6.98)cm/s、0.79±0.13、0.54±0.07、272.53±56.38;C组屏气前Vm、PI、RI、BF分别为(50.54±5.77)cm/s、0.96±0.17、 0.67±0.05、159.53±60.83,屏气后分别为(65.21±7.57)cm/s、0.88±0.12、0.62±0.06、201.06±48.91。A、B、C 3组的CVR均较对照组减低(P<0.05),分别为39.65±12.76、31.49±15. 24.52±14.58,且CVR在三组间有明显差异。结论 肝硬化患者大脑中动脉有不同程度的血流动力学改变,CVR可发现早期肝硬化患者大脑中动脉功能状态改变。
    PHB1对人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石娟娟, 张欣, 吴凤萍, 王沐淇, 李亚萍, 王文俊, 高宁, 党双锁
    2019, 24(8):  864-870. 
    摘要 ( 161 )   PDF (1238KB) ( 3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抗增殖蛋白1(prohibitin1,PHB1)对人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构建PHB1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EGFP-PHB1)和PHB1靶向siRNA质粒(shRNA-PHB1)转染人肝癌细胞HepG2和SMMC-7721,诱导PHB1在人肝癌细胞中表达上调和下调,采用MTT、流式细胞学、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等技术检测人肝癌细胞增殖、细胞周期,以及细胞周期关键调控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 高表达PHB1可阻滞HepG2和SMMC-7721细胞于G0/G1期[(67.28±2.94)%比(56.71±2.56)%,t=6.64,P=0.00;(69.48±3.82)%比(60.43±2.59)%,t=4.80,P=0.00],使S期比例下降[(14.74±1.45)%比(24.13±1.92)%,t=9.54,P=0.00;(13.73±1.26)%比(25.50±2.30)%,t=10.99,P=0.00],抑制细胞增殖;周期调控分子p53和p21CIP1mRNA和蛋白质水平显著升高,而Cyclin A2、Cyclin E1和CDK2 mRNA和蛋白质水平显著降低(P<0.01)。低表达PHB1可促使HepG2和SMMC-7721细胞趋于S期[(31.65±2.71)%比(24.68±1.28)%,t=5.69,P=0.00;(31.02±2.49)%比(25.88±2.40)%,t=3.64,P=0.005],促进细胞增殖;p53、p21CIP1、Cyclin A2、Cyclin E1、CDK2 mRNA和蛋白质水平与PHB1高表达时相反(P<0.01)。结论 高表达PHB1可以阻滞人肝癌细胞周期于G0/G1期,进而抑制细胞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53介导的G0/G1期相关细胞周期蛋白有关。
    永生化肝脏前体样细胞可用于生物人工肝治疗的研究
    李伟建, 王振宇, 袁天杰, 景宏舒, 代孟君, 彭媛, 鄢和新, 翟博
    2019, 24(8):  871-874. 
    摘要 ( 194 )   PDF (733KB) ( 3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肝前体样细胞(hepatocyte-derived liver progenitor-like cells,HepLPC)进行功能验证,为生物人工肝应用寻找新的种子细胞。方法 通过两步分离法分离人原代肝细胞,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术纯化肝细胞以排除CD24 +或EpCAM +阳性祖细胞获得HepLPC,采用Large T 抗原对HepLPC进行永生化(iHepLPC),从细胞形态、增殖状态、功能基因水平、解毒与合成水平以及急性肝衰竭毒性血浆的反应对iHepLPC进行综合评估,判断其是否具有相应的功能。结果 永生化后iHepLPC可以在不同代次间快速稳定的增殖,P0、P10与P20代次之间同一时间点细胞的增殖速度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形态保持不变,增殖过程中的细胞解毒与合成功能稳定,代次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iHepLPC细胞进行M7分化,分化后细胞的功能基因有显著的提高,尿素生成(13.683±1.238)高于未分化的7.769±0.323(P<0.01);分化后白蛋白合成11.270±0.63,高于未分化的5.655±0.025(P<0.01);对于急性肝衰竭血浆具有一定的耐受力同时发挥着解毒与合成功能,6 h候后尿素合成达到(8.25±0.31)mg/(dL·106细胞·d),白蛋白合成达到(12±0.41)ng/(mL·106细胞·d)。结论 永生化后的HepLPC在快速增殖的过程中可以保持细胞形态、解毒与合成功能不变,对急性肝衰竭血浆具有一定的耐受力是新的生物人工肝细胞源。
    临床与基础研究
    APRI、GPR和FIB-4预测抗病毒诱导的乙型肝炎肝硬化肝脏病理学回归的性能评价
    陆伟, 刘丹萍, 张占卿, 王雁冰, 丁荣蓉, 周新兰, 黄丹, 李秀芬, 杨可芷
    2019, 24(8):  875-882. 
    摘要 ( 216 )   PDF (1298KB) ( 3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γ-谷氨酰转肽酶/血小板比值(GPR)和基于四因子的纤维化指数(FIB-4)及其构件预测抗病毒治疗期间乙型肝炎肝硬化肝脏病理学回归的性能。方法 75例初次病理学评估为肝硬化,在中位时间30月的抗病毒治疗后,再次接受病理学评估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入选本研究。肝脏病理学评估参照Scheuer标准。病理学分级≤G2和分期≤S3分别定义为显著坏死炎症回归和显著纤维化回归,病理学分级≤G1和分期≤S1分别定义为广泛坏死炎症回归和广泛纤维化回归。APRI、GPR和FIB-4及其构件预测肝硬化肝脏病理学回归的性能评价采用ROC曲线法。结果 APRI、GPR、FIB-4及其共享构件血小板(PLT)预测显著坏死炎症回归和广泛纤维化回归ROC曲线下面积与对角参考线下面积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PRI、GPR、FIB-4和PLT预测广泛坏死炎症回归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4、0.737、0.781和0.761,预测显著纤维化回归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8、0.728、0.786和0.741;APRI、GPR、FIB-4和PLT预测广泛坏死炎症回归和显著纤维化回归的ROC曲线下面积均显著大于对角参考线下面积(P均≤0.01)。以APRI≤0.750、GPR≤0.500、FIB-4 ≤2.000、和PLT>138×109/L为标准,APRI、GPR、FIB-4和PLT预测广泛坏死炎症回归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61%和57.14%、85.25%和64.29%、80.33%和57.14%和67.21%和78.57%,预测显著纤维化回归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61%和57.14%、83.61%和57.14%、80.33%和57.14%和65.57%和71.43%。结论 APRI、GPR、FIB-4和PLT对抗病毒治疗期间乙型肝炎肝硬化广泛坏死炎症回归和显著纤维化回归有显著的预测价值。
    卡维地洛对肝硬化伴顽固性腹水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和存活质量的影响
    魏玮, 相芳
    2019, 24(8):  883-886. 
    摘要 ( 118 )   PDF (685KB) ( 3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卡维地洛对肝硬化伴顽固性腹水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抽取2017年9月—2018年6月八一医院肝病科住院的乙肝肝硬化伴顽固性腹水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CAR组、PRO组各35例,在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CAR组予以口服卡维地洛,PRO组予以口服普萘洛尔,连续服药4周,治疗后随访4周观察效果。结果 治疗后CAR组腹水消退效果明显优于PRO(P<0.05)。两组治疗后门静脉内径(DPV)、门静脉血流速度(VPV)及门静脉血流量(PVF)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但CAR组DPV、VPV、PVF均小于PRO组(P<0.05)。两组治疗后肝静脉自由压(FHVP)未见明显改变(P>0.05),肝静脉楔压(WHVP)、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CAR组WHVP、HVPG显著低于PRO组(P<0.05)。治疗后4周,CAR组环境、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4个领域评分及WHO生存质量测定简式量表(WHOQOL-BREF)总评分明显高于PRO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普萘洛尔治疗肝硬化伴顽固性腹水患者相比,卡维地洛治疗更有助于促进腹水消退,减少门静脉血流灌注及降低HVPG,继而可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肾功能衰竭的预测模型建立及研究
    江强, 李珍, 甘海忠
    2019, 24(8):  886-890. 
    摘要 ( 147 )   PDF (752KB) ( 6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并发急性肾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215例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为对象,开展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一般资料,分析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急性肾衰竭发生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并发急性肾衰竭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215例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中,有42例出现急性肾衰竭,占19.53%;173例未发生急性肾衰竭,占80.4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硬化分期(OR=2.125,95%CI=1.273~3.546)、Child-Pugh分级(OR=5.238,95%CI=1.995~13.756)、肝性脑病(OR=3.347,95%CI=2.364~4.738)、血钠(OR=0.755,95%CI=0.615~0.927)、腹水(OR=3.570,95%CI=1.638~7.782)、总胆红素(OR=1.192,95%CI=1.016~1.398)、凝血酶原活动度(OR=0.918,95%CI=0.865~0.974)、血氨(OR=1.278,95%CI=1.238~1.319)是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并发急性肾衰竭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肝硬化失代偿期、Child-Pugh分级、肝性脑病、大量腹水、低钠血症、高胆红素血症、低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高血氨症可能是诱发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并发急性肾衰竭的危险因素,临床需引起足够重视。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对IL-12诱导PBMC产生Th1/Th2类细胞因子协同效应的影响
    宋洁, 邵雪, 贾胜男
    2019, 24(8):  890-892. 
    摘要 ( 169 )   PDF (736KB) ( 2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对IL-12诱导其PBMC产生Th1/Th2类细胞因子协同效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0例,对所有患者的血清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含量进行测量,对不同血清HBV DNA含量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Th1/Th2类细胞因子含量进行测量。结果 HBV DNA含量<103拷贝/mL的患者21例,在103~105拷贝/mL之间的患者37例,在105~107拷贝/mL之间的患者32例,>107拷贝/mL的患者30例;随着HBV DNA含量升高,抗原单独诱导或者是与IL-12一同诱导,PBMC产生Th1类细胞因子IL-2(白细胞介素-2)、IFN-γ(γ-干扰素)的含量不断下降,而Th2类细胞因子IL-4(白细胞介素-4)、IL-10(白细胞介素-10)的含量不断增高。抗原单独诱导与联合IL-12一同诱导相比较,随着HBV DNA含量升高,IL-12对PBMC产生的IFN-γ细胞因子协同效应不断下降,尤其对于>107拷贝/mL的患者基本无协同效应。对于<103拷贝/mL的患者,IL-12对HbeAg(e抗原)诱导PBMC产生的IL-4细胞因子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103~105拷贝/mL之间的患者,对IL-4细胞因子、IL-10细胞因子有显著的抑制作用;e抗原阴性患者PBMC产生的IFN-γ、IL-4细胞因子高于e抗原阳性患者(P<0.05);e抗原阴性患者PBMC产生的IL-10细胞因子含量低于e抗原阳性患者(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对IL-12诱导其PBMC产生Th1/Th2类细胞因子协同效应的研究期间,血清HBV DNA含量越高对IL-12诱导其PBMC产生IFN-γ细胞因子协同效应存在明显的抑制。
    TIPS用于肝硬化门脉高压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杨帆, 程黎娜, 张玲娟, 李修岭
    2019, 24(8):  893-895. 
    摘要 ( 242 )   PDF (673KB) ( 3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对肝硬化门脉高压(PH)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7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TIPS组(n=39)、对照组(n=39)。对照组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TIPS组行TIPS术。分析两组术前、术后12个月脾静脉内径、门脉压力、门脉内径、门脉主干血流速度、门脉压力梯度值(PSG)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顽固性腹水的疗效,并分析术后12个月内再出血、肝性脑病发生率,记录两组远期生存率。结果 TIPS组顽固性腹水缓解率为86.67%,与对照组的81.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个月的脾静脉内径、门脉压力、门脉内径、PSG低于术前,门脉主干血流速度高于术前(P<0.05),且TIPS组脾静脉内径、门脉压力、门脉内径、PSG低于对照组,门脉主干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TIPS组术后12个月内再出血发生率为5.13%,低于对照组的20.51%(P<0.05)。TIPS组术后12个月内生存率为94.87%,高于对照组的79.49%(P<0.05)。结论 肝硬化PH患者采用TIPS术治疗,能进一步改善远期门静脉参数,降低再出血率,提高生存率,总体疗效良好。
    肝癌致门静脉癌栓80例表观扩散系数及扩散加权成像表现分析
    黄潭玉, 周顺厚, 关天明
    2019, 24(8):  896-898. 
    摘要 ( 209 )   PDF (719KB) ( 6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肝癌致门静脉癌栓(PVTT)80例患者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及扩散加权成像(DWI)表现。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肝癌致PVTT患者80例,将其作为PVTT组,选取同期收治的单纯肝癌患者80例,作为无PVTT组。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接受常规MRI探查,并行DWI检查,测定两组肝癌病灶的ADC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ADC值对肝癌致门静脉癌栓的预测价值。测定PVTT组门静脉癌栓病灶的ADC值,利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PVTT组患者肝癌病灶、癌栓病灶ADC值的相关性。分析PVTT组肝癌病灶、门静脉癌栓病灶的DWI、ADC表现。结果 PVTT组肝癌病灶的ADC值为(1.18±0.21)×10-3 mm2/s,显著低于无PVTT组的(1.42±0.34)×10-3 mm2/s(P<0.05)。ADC值预测肝癌致PVTT的曲线下面积为0.648。PVTT组癌栓病灶的ADC值为(1.02±0.14)×10-3 mm2/s,显著低于PVTT组肝癌病灶的(1.18±0.21)×10-3 mm2/s(P<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提示PVTT组肝癌病灶与癌栓病灶的ADC值呈正相关(P<0.05)。在80例肝癌致门静脉癌栓患者中,经MRI检出肝癌病灶92个,癌栓84支。经DWI提示在肝癌病灶中,高信号89个,低信号3个,经ADC提示高信号21个,低信号71个。经DWI提示在癌栓中,高信号80个,低信号4个,经ADC提示高信号20个,低信号64个。结论 与单纯肝癌患者相比,肝癌致PVTT患者的肝癌病灶ADC值明显下降,其ADC值对PVTT发生风险有一定预测价值,且肝癌致PVTT患者的肝癌病灶、癌栓病灶ADC值有较强相关性。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干扰素刺激基因表达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HBV复制的关系
    张晓飐, 宋锐锋, 李芙蕾
    2019, 24(8):  899-902. 
    摘要 ( 142 )   PDF (822KB) ( 3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干扰素刺激基因(STING)表达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6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54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以上对象STING mRNA及干扰素基因α-干扰素(IFN-α)mRNA、β-干扰素(IFN-β)mRNA 相对表达量并进行比较。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载量与STING及上述干扰素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关系,并观察患者STING mRNA与HBV DNA载量及上述干扰素基因相对表达量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STING mRNA、IFN-α mRNA、IFN-β mRNA 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载量>106组、105组、104组STING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HBV DNA载量≤104组(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STING mRNA相对表达量与HBV DNA载量呈弱相关性(r=0.340,P=0.000),与IFN-α mRNA、IFN-β mRNA 相对表达量均呈正相关(r=0.517、0.511,P=0.000、0.000)。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机体内STING表达升高,具有干扰HBV转录复制作用,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超声造影在诊断肝脏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价值
    严华
    2019, 24(8):  902-904. 
    摘要 ( 198 )   PDF (728KB) ( 3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肝脏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为肝脏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患者31例,均行常规超声检查及超声造影检查。由2名经验丰富的超声医师共同阅片并分析增强时间(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消退时间)、增强方式、峰值表现、减退程度、增强-减退模式、增强时相,并比较G2患者与G3患者的增强时间、增强方式、峰值表现、减退程度、增强-减退模式。结果 所有患者均为单发病灶,4例病灶呈高回声、13例呈稍高回声、9例稍低回声、5例低回声。12例患者的病灶与周围肝实质分界尚清,14例欠清晰、5例不清晰。14例病灶内部可见动脉血流信号,收缩期最大流速均值(35.01±10.32) m/s,阻力指数均值(0.60±0.16)。31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病灶增强,开始增强时间(16.18±5.02) s,达峰时间(22.03±5.47) s,消退时间(43.02±18.57) s。增强方式:80.65%的患者表现为整体增强,61.29%的患者增强达峰值时表现为均匀增强,门静脉期67.74%的患者表现为明显减退,51.61%患者的增强-减退模式表现为“快进快出”。G2患者与G3患者在增强方式、峰值表现、门脉期减退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2患者中“快进快出”模式的占比为75.00%,高于G3患者的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脏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超声造影以整体增强、达峰时以均匀增强、增强-减退模式以“快进快出”为主,有利于肝脏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且不同病理分级患者的增强-减退模式也存在差异,有利于病理分级的评估。
    瞬时弹性超声成像在评价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严重程度中的价值
    武永萍, 魏占芳, 石栓柱, 马莉莎, 朱悦
    2019, 24(8):  905-907. 
    摘要 ( 207 )   PDF (672KB) ( 3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瞬时弹性超声成像在评价乙肝肝纤维化严重程度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220例慢性乙肝患者在肝脏穿刺活检,根据肝脏穿刺纤维化的结果分为5组,分别为S0组(45例)、S1组(42例)、S2组(50例)、S3组(41例)、S4组(42例),同时在肝穿1周内运用瞬时弹性成像对肝硬度值(LSM)进行检测。比较5组患者肝硬度值的差异,分析肝硬度值(LSM)和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关系,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并计算瞬时弹性超声成像在诊断肝纤维化程度的特异度和灵敏度。结果 ①5组患者肝硬度值的比较:5组患者肝硬度值分别为[(4.97±1.45)、(7.14±1.36)、(9.05±1.51)、(11.43±1.32)、(13.17±1.65)kPa],S0期的肝硬度值最低,S4期肝硬度值最高,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② 肝硬度值(LSM)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肝硬度值随着肝纤维化分期的升高而不断升高,肝硬度值与肝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 (r=0.668,P=0.003)。③ 肝硬度值诊断肝纤维化程度的特异度和灵敏度:肝硬度值诊断S1、S2、S3、S4期纤维化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4、0.863、0.902、0.927;诊断的临界值分别为(6.24、7.61、9.06、10.46)kPa,特异度分别为81.2%、77.5%、94.3%、97.8%;灵敏度分别为71.2%、74.6%、86.2%、87.9%。结论 瞬时弹性成像在评价慢性乙肝患者肝纤维化严重程度中有重要价值,特别是针对S3期以上的肝纤维化,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和灵敏度。
    肝细胞癌和局灶性结节增生CT定量参数差异及临床鉴别意义
    李茂胜, 谢微波
    2019, 24(8):  907-910. 
    摘要 ( 185 )   PDF (774KB) ( 3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肝细胞癌和局灶性结节增生CT定量参数差异及临床鉴别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30例肝细胞癌患者纳入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另外将我院同期收治的30例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纳入研究对象,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仰卧位下深呼吸屏息后使用螺旋CT行平扫及灌注成像扫描,对比两组螺旋CT定量检测结果肝血流量(HBF)、肝血容量(HBV)、总肝灌注量(TLP)、门静脉灌注量(PVP)、平均通过时间(mTT)、肝动脉灌注指数(HIP)各项指标,另外使用ROC曲线分析HBF、HBV、mTT、HPI对肝细胞癌的检测价值。结果 经对比观察组HBF、HBV参数分别为(205.41±87.26)、(32.45±14.27)显著高于对照组(114.85±45.52)、(20.89±9.88),且观察组mTT、HPI参数分别为(5.14±2.14)、(61.53±19.48)显著低于对照组(8.55±3.18)、(79.54±24.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分析HBF、HBV、mTT、HPI四项指标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2、0.919、0.901、0.906。结论 与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对比肝细胞癌患者HBF、HBV参数显著提高,mTT、HPI参数显著降低,经ROC分析HBF、HBV、mTT、HPI参数对肝细胞癌的诊断、鉴别具有重要意义,在肝细胞癌和局灶性结节增生的鉴别中应重视。
    SEPT9基因在人肝细胞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
    邓冲, 郭德良, 谢雄伟
    2019, 24(8):  910-914. 
    摘要 ( 148 )   PDF (1275KB) ( 3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SEPT9基因对人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 通过westernblot法筛选SEPT9蛋白高表达肝癌细胞系,慢病毒转染沉默后检测细胞SEPT9蛋白表达量,通过EdU染色检测sh-SEPT9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和划痕实验检测沉默SEPT9表达后肝癌细胞的侵袭能力和迁移能力;westernblot分析沉默SEPT9表达对肝癌细胞HIF-1α、Ki67、PCNA、MMP-9、VEGF、Vimentin, N-cadherin、E-cadherin蛋白表达影响。结果 westernblot显示SEPT9蛋白在肝癌HepG2细胞存在高表达,慢病毒转然能够获得稳定遗传的HepG2-SEPT9-shRNA细胞系,sh-SEPT9转然后,EdU染色显示HepG2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P<0.05),细胞的侵袭能力和迁移能力显著降低(P<0.05);HepG2细胞Ki67、PCNA、Vimentin、N-cadherin、HIF-1α、MMP-9及VEGF表达量明显降低,E-cadherin的蛋白水平明显上升(P<0.05)。结论 SEPT9基因通过增强肝癌HepG2细胞的EMT机制,促进肝癌HepG2细胞的侵袭转移。
    短篇论著
    血清IL-35在评估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临床应用
    冯霞, 刘贵章, 赵登蕴, 李声方
    2019, 24(8):  915-917. 
    摘要 ( 199 )   PDF (677KB) ( 2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清炎症因子IL-35在评估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方面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2016 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感染科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根据经过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后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者,同时抽取门诊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正常对照组,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血清IL-35水平,同时评估IL-10和TNF-α水平变化以及免疫系统指标变化。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35、IL-10及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外周血CD4+/CD8+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此外,复发组患者血清IL-35水平高于未复发组(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35、IL-10及TNF-α水平均较正常健康者显著升高。此外,复发者血清上述指标亦高于未复发者,同时机体的免疫系统在乙肝病毒发生发展过程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足见IL-35在临床评估乙肝患者病情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
    四川省丙型肝炎患者HCV基因分型及基线HCV NS5A耐药突变位点分析
    纪林秀, 吴亚, 王蜀强, 杨兴祥
    2019, 24(8):  917-918. 
    摘要 ( 145 )   PDF (658KB) ( 2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检测四川省丙型肝炎患者HCV基因分型及HCV NS5A耐药突变位点的分布特征。方法 收集2017年-2018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确诊的来自四川省的丙型肝炎患者160例,采集外周静脉血标本,使用Sanger测序法鉴定每一样本的HCV基因型及其亚型和HCV NS5A的基因序列。结果 160例丙型肝炎患者共测出1、2、3、6四种基因型和1b、2a、3a、3b、6a、6n六种基因亚型,其中以1b亚型检出率最高,占86.25%(138/160),其次为3b、6a亚型,均各占3.75%(6/160),余下6n型占2.50%(4/160),2a、3a型均各占1.875%(3/160)。在HCV 1b亚型丙型肝炎患者在中,HCV NS5A基因耐药突变检出率为18.84%(26/138),其中以Y93H耐药突变率较高,占17.39%(24/138),其次L31M耐药突变率为1.45%(2/138)。结论 分析四川省丙型肝炎患者HCV基因型及HCV NS5A耐药突变位点的分布特点,可为该地区丙型肝炎患者基因型分布及耐药性研究和个体化抗病毒治疗提供指导依据。
    乌司他丁抑制NF-κB通路对脓毒症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刘肖君, 曾敏, 符秀虹, 何杨利, 王萍, 陈积雄
    2019, 24(8):  918-920. 
    摘要 ( 125 )   PDF (681KB) ( 3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脓毒症急性肝损伤患者核因子κB(NF-κB)炎症通路的影响,以及其相关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治疗的脓毒症急性肝损伤患者112例,使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纳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10 万单位静脉滴注。p65、TNF-α、IL-6、TBil、AST和ALT使用ELISA法检测。结果 疗程结束后观察组p65、TNF-α和IL-6分别为(15.25±3.26)、(43.64±8.71)和(30.72±7.26)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57±5.42)、(52.53±10.62)和(41.95±10.12)μg/L(P<0.05)。疗程结束后观察组TBil、AST和ALT分别为(26.22±5.0)μmol/L、(64.58±14.36)U/L和(60.14±13.68)U/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02±8.14)μmol/L、(64.58±14.36)U/L和(60.14±13.68)U/L(P<0.05)。疗程结束后观察组APACHEⅡ评分为(8.82±3.1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13±3.65)分(P<0.05)。结论 乌司他丁可以抑制脓毒症急性肝损伤患者NF-κB炎症通路,发挥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
    Treg和IL-10在肝癌组织的表达及评估预后的价值
    姚本来, 李晓明, 李芳飘, 姚立鹏
    2019, 24(8):  921-922. 
    摘要 ( 138 )   PDF (718KB) ( 3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为了更好的指导临床对肝癌的诊断和治疗,分析Treg(调节性 T细胞)和IL-10(白介素-10)在肝癌组织的表达及评估预后的价值。方法 通过抽签的方法从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肝癌患者和健康体检人员中分别选取86例和67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分别列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入组人员均行Treg和IL-10含量检测并分析Treg和IL-10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队预后评估的影响。结果 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人员的IL-10含量分别为(121±63)ng/L、(280±35)ng/L,组间统计学差异比较有意义(P<0.05);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CD4+CD25+Treg细胞、CD8+T细胞、CD3+等所占的百分比更具优势且组间统计学差异比较有意义(P<0.05);通过多因素分析发现,肝癌患者预后和Treg细胞以及肿瘤细胞细胞分化程度密切相关,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肝癌患者的预后和调节性 T细胞的水平密切相关,临床可以将Treg细胞水平评估肿瘤患者自身免疫状态的重要参考指标,这对正确评估患者病情和判断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重症病毒性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黎李萍, 伍民生, 唐艳芳, 刘品晶, 陈盛奎
    2019, 24(8):  923-924. 
    摘要 ( 120 )   PDF (663KB) ( 2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重症病毒性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特征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113例重症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痰液、气管分泌物、尿液、胸腹水、周围静脉血、深静脉导管导管尖端标本细菌培养结果判定医院感染。计算医院感染率、病原菌类型及感染部位。比较医院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结果 113例患者中44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38.94%。共分离出6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最常见,占59.42%,其次为真菌,占33.33%。白色假丝酵母菌为感染率最高的病原菌,占30.43%,大肠埃希菌与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23.19%与17.39%。重症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患者中腹腔感染率31.82%,呼吸道感染与尿道感染率25.00%与18.18%。医院感染患者的单一并发症发生率、合并2种及以上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分别为75.00%、52.27%与47.73%,显著高于非医院感染患者的31.88%、23.19%和20.29%(P<0.05)。结论 重症病毒性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及真菌较为常见,感染部位多发生于腹腔与呼吸道。医院感染会增加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使患者因器官衰竭而死亡,应积极防治医院感染。
    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临床价值
    韩玥, 刘春波, 陈小雅, 吴长君
    2019, 24(8):  924-926. 
    摘要 ( 190 )   PDF (734KB) ( 3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在肝脏肿瘤超声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肝脏肿瘤患者66例,根据诊断方案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3例。对照组患者采取CT诊断,给予研究组患者超声造影进行诊断,比较两组的诊断效果以及临床价值。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恶性肿块诊断正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定性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超声造影对诊断肝脏肿瘤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能够对肝脏肿瘤的诊断提供重要信息,大大提高临床诊断的检出率,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血清ASMase水平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预测价值
    高峻, 郭旭升, 韩利杰
    2019, 24(8):  926-928. 
    摘要 ( 98 )   PDF (763KB) ( 3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血清酸性鞘磷脂酶(ASMase)水平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间进行肝组织活检确诊为NAFLD的8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肝组织纤维化分期结果分为非显著纤维组(S0~S2)和显著纤维组(S3~S4),对比两组患者血清中ASMase、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及体质指数(BMI),Logistic回归分析其在NAFLD肝纤维化程度危险因素;ROC分析ASMase水平在NAFLD肝纤维化程度预测价值。结果 显著纤维化组(38例)的年龄、BMI指数、血清中ASMase、AST水平明显高于非显著肝纤维化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上述有统计学差异指标均为NAFLD肝纤维化发生的危险因素。ROC分析血清ASMase水平预测NAFLD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曲线下面积为0.82,临界值为88.090 nmol/L,灵敏度80.56%,特异性75.86%。结论 血清ASMase水平可作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程度预测指标。
    AFP阴性肝癌患者血清miR-451、miR-21与miR-200c的差异表达及价值分析
    常琳, 毛玉兰, 黄茂华
    2019, 24(8):  929-931. 
    摘要 ( 107 )   PDF (728KB) ( 2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AFP阴性肝癌(AFP-negativ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FP-NHCC)患者血清微小RNA(microRNA,miR)-451、miR-21与miR-200c的表达水平及鉴别诊断价值分析。方法 选取在我院经病理学确诊的AFP-NHCC患者120例,同期收取120例肝脏良性疾病患者和120例于我院健康体检者。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对血清miR-451、miR-21与miR-200c的相对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 AFP-NHCC患者血清miR-2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肝脏良性疾病和健康体检者(P<0.05),血清miR-451和miR-200c水平则显著低于肝脏良性疾病和健康体检者(P<0.05)。血清miR-451、miR-21与miR-200c表达水平与AFP-NHCC患者的淋巴结转移(miR-451:r=-0.521,P=0.006;miR-21:r=0.505,P=0.020;miR-200c:r= -0.486,P=0.023)及TNM分级(miR-451:r=-0.513,P=0.016;miR-21:r=0.591,P=0.003;miR-200c:r=-0.539,P=0.007)呈线性关联。ROC分析显示,血清miR-451、miR-21、miR-200c在区分AFP-NHCC与肝脏良性疾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7.3%/81.9%、80.7%/84.7%和69.2%/67.3%;而联合三者后在区分AFP-NHCC与肝脏良性疾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的灵敏度显著提高,达到89.3%。二元Logistic回归在校正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等因素影响后,血清低miR-451、高miR-21和低miR-200c水平是AFP-NHCC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低miR-451、高miR-21和低miR-200c水平在AFP-NHCC中的诊断价值以及在评估AFP-NHCC患者发生肿瘤远处转移中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非神经内分泌来源转移性肝癌患者超声造影特点分析
    周学刚, 蔡兴文
    2019, 24(8):  932-933. 
    摘要 ( 117 )   PDF (664KB) ( 4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非神经内分泌来源转移性肝癌(NNETLM)的超声造影(CEUS)特点。方法 选择2016年4月—2019年2月收治的63例接受超声造影检查的转移性肝癌患者,均进行CEUS检查,以手术或穿刺病理结果为基准,比较NNETLM与神经内分泌来源转移性肝癌(NETLM)患者的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减退时间及CEUS增强方式。结果 63例患者中,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NNETLM共35例、NETLM共28例。NNETLM与NETLM患者的开始增强时间与达峰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NETLM患者的减退时间显著低于NETLM患者(P<0.001)。NNETLM患者中,整体增强与环状增强的占比相当,分别为57.14%与42.86%。NETLM患者以整体增强为主,占89.29%。增强方式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NNETLM患者中直径≥2 cm的病灶以环状增强为主,占62.50%,<2 cm的病灶则以整体增强为主,占7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ETLM患者中直径≥2 cm的病灶以整体为主,占89.47%,<2 cm的病灶以整体增强为主,占88.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ETLM的CEUS增强持续时间较短,<2 cm的病灶以整体增强为主,≥2 cm的病灶以环状增强为主。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Betatrophin水平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应用价值
    龙柳艳, 韦晓谋
    2019, 24(8):  933-935. 
    摘要 ( 177 )   PDF (675KB) ( 2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清Betatrophin水平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50例NAFLD患者纳入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另外选取50名体检健康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及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促代谢因子(Betatrophin)、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及身体质量指数(BMI)差异,另外以Spearman系数分析NAFLD患者血清Betatrophin与ALT、AST、TC、TG及BMI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Betatrophin、ALT、AST、TC、TG及BMI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严重程度NAFLD患者Betatrophin、ALT、AST、TC、TG及BMI对比重度>中度>轻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性分析血清Betatrophin水平与ALT、AST、TC、TG及BMI呈正相关,均有(P<0.05)。结论 NAFLD患者Betatrophin水平呈现出高表达,且随病情严重程度的加重而上升,可用于NAFLD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值得临床关注。
    术前瞬时弹性超声检查对肝内结石肝切除术安全性的影响
    秦敏
    2019, 24(8):  935-938. 
    摘要 ( 97 )   PDF (735KB) ( 2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术前瞬时弹性超声检查在评估肝内结石肝切除术安全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行肝内结石肝切除术的患者130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接受瞬时弹性超声检查,记录术前肝瞬时弹性值(LSM)。根据患者术后1周内是否发生严重并发症,将其分成并发症组、手术安全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术前LSM值对手术安全性的预测价值,利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术前LSM值是否为肝内结石肝切除术安全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在130例患者中,术后1周内有19例发生严重并发症,占14.62%,有111例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占85.38%。并发症组的Child B级占比为52.63%,高于手术安全组的28.83%,且并发症组的术前LSM值高于手术安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提示术前LSM值预测肝内结石肝切除术安全性的曲线下面积为0.731(标准误=0.062,P=0.000,95%CI=0.609~0.852)。logistics回归性分析提示Child B级、LSM值>13.089KPa是影响肝内结石肝切除术安全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术前瞬时弹性超声检查能及时明确肝内结石患者的LSM值,其对肝切除术安全性的预测价值较高,且LSM值是影响患者手术安全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ERCP术后行LC手术时机的选择对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肝功能、炎性反应及预后的影响
    李瑞, 周长东
    2019, 24(8):  938-940. 
    摘要 ( 216 )   PDF (672KB) ( 5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ERCP术后行LC手术时机的选择对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肝功能、炎性反应及预后的影响分析。方法 选取我科收治的62例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且所有患者均已成功行ERCP术及胆总管取石(术中胆道造影示:胆总管无结石残留),而后根据行LC术时间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两组(各31例),其中研究组(ERCP术后3天内行LC术)和对照组(ERCP术后3天后行LC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等差异。结果 术后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在结石清除率方面比较无差异(P>0.05); 术后两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 ERCP术后两组患者的肝功能相关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而LC术后研究组患者的肝功能相关指标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 ERCP术后两组患者的炎性相关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而LC术后研究组患者的炎性相关指标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 ERCP术后3天内行LC术是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最佳时机,不仅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可减轻对机体肝功能损伤及炎性应激反应的程度,最终有利于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两种不同T管引流位置的临床比较
    牛浪, 刘文章, 曹鹏辉, 高峰
    2019, 24(8):  940-942. 
    摘要 ( 195 )   PDF (675KB) ( 4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LCBDE)后两种不同T管引流位置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从2016年1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428例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 T 管引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A组(T管经右锁中线骨置出)和B组(T管经腹直肌置出),比较两组术后一般情况(腹腔引流时间、术后胆汁引流量、切口感染、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及术后并发症(胆管狭窄、胆漏、拔出T管后胆漏、胆汁性腹膜炎、残余结石、胆管炎、行胆道镜所用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在术后腹腔引流时间、胆汁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胆管狭窄、胆漏、残余结石、切口感染、胆管炎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拔除T管后胆漏7例,B组患者拔除T管后无胆漏;A组拔除T管后胆汁性腹膜炎3例,B组患者未出现胆汁性腹膜炎;A组拔除T管行胆道镜检查所用时间(40.5±5.9)min,B组拔除T管行胆道镜检查所用时间(29.2±3.6)min;两组术后拔除T管后胆漏、拔除T管后胆汁性腹膜炎、行胆道镜检查所用时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T管经腹直肌口置出较经右锁骨中线口引出较为安全可靠 ,疗效更好。
    基于受控衰减参数值变化的综合护理干预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应用
    叶燕, 陈怡, 甘园, 张璇, 王芳
    2019, 24(8):  942-944. 
    摘要 ( 155 )   PDF (674KB) ( 2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受控衰减参数值(CAP)变化配合综合护理干预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18年 1 ~12月到上海市同仁医院就诊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综合护理干预组112例,对照组87例,通过综合护理干预给予患者专业指导,每3月通过Fibroscan复查的CAP值变化并督促适当运动和体质量饮食控制,1年后统计患者的CAP值变化。结果 基于CAP变化的综合护理干预组脂肪肝患者的健康行为和CAP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CAP值变化综合护理支持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脂肪肝病情,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活性维生素D3联合IFN-α对肝纤维化小鼠肝纤维化程度、IL-6、TNF-α、TGF-β及Smad3表达的影响
    王乐, 钱毅骏
    2019, 24(8):  944-947. 
    摘要 ( 108 )   PDF (738KB) ( 2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活性维生素D3联合α-干扰素(IFN-α)对肝纤维化小鼠肝纤维化程度、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转导蛋白3(Smad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方法 构建肝纤维化小鼠模型,分为阴性对照组(皮下注射0.9%生理盐水100 μL)、单药1组(口服灌胃活性维生素D3 50 μg/kg)、单药2组(皮下注射IFN-α 800 U)、联合组(给予活性维生素D3+IFN-α),每组各5只,另选取5只小鼠为正常对照组(皮下注射0.9%生理盐水100 μL)。通过组织病理学对各组小鼠肝纤维化程度进行检查,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各组小鼠TGF-β、TNF-α及IL-6含量进行检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反应(RT-qPCR)对各组小鼠Smad3 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单药1、2组及联合组肝纤维化程度接近,无显著性差异;但阴性对照组肝纤维化程度较其他组明显加重。单药1、2组及联合组TGF-β和TNF-α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但较阴性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单药1、2组IL-6含量较其他组明显下降(P<0.05),联合组IL-6含量较阴性对照组明显下降,但较单药1、2组明显升高(P<0.05)。单药1、2组及联合组Smad3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 活性维生素D3、IFN-α单独或联合治疗肝纤维化小鼠具有相似的临床疗效,联合治疗并无叠加效应。
    环指蛋白Efp对人肝细胞增殖及侵袭力的作用机制
    周东, 何艳平, 李恒平, 黄卫东
    2019, 24(8):  947-949. 
    摘要 ( 119 )   PDF (718KB) ( 3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环指蛋白Efp对人肝细胞株Bel7404增殖及侵袭力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siRNA技术沉默Efp在人肝细胞株Bel7404的表达,沉默后48 h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细胞株中Efp、细胞周期蛋白CyclinE和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CDK2的蛋白表达。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采用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结果 转染siRNA后,Bel7404细胞株中siRNA组中,Efp蛋白含量为0.32±0.0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0.00(P<0.05);而siRNA组的细胞增殖标志蛋白CyclinE的蛋白含量为0.47±0.0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0.00(P<0.05);同时siRNA组中CDK2的蛋白含量为0.27±0.1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0.00(P<0.05);MTT检测显示在Bel7404细胞株在沉默24 h、48 h和72 h室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0.087±0.010、0.107±0.013和0.120±0.010,各自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112±0.012、0.134±0.011和0.163±0.010(P<0.05); Transwell检测显示细胞株中siRNA组的细胞侵袭率为0.3384±0.049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侵袭率0.7057±0.0836(P<0.05)。结论 环指蛋白Efp基因沉默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周期蛋白CyclinE和CDK4进而改善人肝癌细胞株Bel7404的增殖及侵袭能力。
    综述
    外泌体在药物性肝损伤诊治作用中的研究进展
    孙梦雪, 王菲, 杨长青
    2019, 24(8):  950-952. 
    摘要 ( 136 )   PDF (666KB) ( 2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脏功能的检测方法分类及研究现状
    李婷
    2019, 24(8):  952-955. 
    摘要 ( 93 )   PDF (684KB) ( 5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晚期肝细胞癌药物治疗进展
    梁雪峰, 盛立军
    2019, 24(8):  955-958. 
    摘要 ( 114 )   PDF (690KB) ( 3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验交流
    血清CysC与hs-CRP对晚期肝硬化肝肾综合征患者的预测价值
    张茜, 侯梅华
    2019, 24(8):  959-961. 
    摘要 ( 146 )   PDF (699KB) ( 3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恩替卡韦对低病毒载量的慢性乙型肝炎所致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短期生存的影响
    刘贵章, 夏琴, 冯霞, 李声方, 许静, 赵登蕴, 田庆杰
    2019, 24(8):  961-963. 
    摘要 ( 142 )   PDF (673KB) ( 3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热量饮食对预防自身免疫性肝炎复发效果分析
    吴剑明, 邵幼林, 张锁才
    2019, 24(8):  963-964. 
    摘要 ( 104 )   PDF (657KB) ( 3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152例临床分析和处理体会
    邱艳春
    2019, 24(8):  964-966. 
    摘要 ( 105 )   PDF (668KB) ( 3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道
    治疗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致药物性肝损伤1例
    马丽霞, 邹怀宾, 周莉, 郑素军, 陈煜
    2019, 24(8):  968-970. 
    摘要 ( 180 )   PDF (744KB) ( 3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致嗜血细胞综合征、重度肝损害1例
    梁栋, 柳伟伟, 王全楚
    2019, 24(8):  970-971. 
    摘要 ( 137 )   PDF (652KB) ( 3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胆管内乳头状瘤1例并文献复习
    段昌虎, 刘晓晨, 段建峰, 赵喜荣, 丁建龙, 杨帆, 吴林
    2019, 24(8):  971-972. 
    摘要 ( 124 )   PDF (650KB) ( 4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肝脾肿大为特征的轻链沉积病1例
    郝岸华, 谢敬东, 徐玉敏, 周惠娟, 谢青, 赖荣陶
    2019, 24(8):  972-974. 
    摘要 ( 135 )   PDF (723KB) ( 4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