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0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5-09-30
    上一期   
    封面和目录
    封面和目录
    2025, 30(9):  0-0. 
    摘要 ( 8 )   PDF (7688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沿、探索与争鸣
    HBV整合的分子模式及其对肝细胞癌发生和预后的影响
    施烨娟, 陈香梅
    2025, 30(9):  1171-1174. 
    摘要 ( 21 )   PDF (604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细胞癌(HCC)是全球高发恶性肿瘤,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其最主要的致病诱因,全球约50%的HCC病例由慢性HBV感染所致。在HBV相关HCC的发病进程中,双重机制发挥关键作用:一是HBV持续感染引发的长期慢性肝脏炎症,为肝细胞恶性转化提供适宜的微环境;二是HBV DNA整合入宿主基因组形成整合DNA(iDNA),iDNA可通过多种途径驱动癌变。在基因层面,iDNA高频整合于TERT启动子、KMT2B等癌症相关基因区域,通过干扰基因正常表达调控,直接导致抑癌基因功能失活或原癌基因异常激活;在染色体层面,iDNA的插入可诱发宿主染色体易位,破坏基因组稳定性,加速细胞的恶性转化过程。本综述系统梳理了不同HCC队列研究中iDNA的分子特征与分布模式,深入分析其对HCC发生、发展及患者预后的影响,旨在为全面解析iDNA介导的HBV相关HCC致癌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理论视角。
    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药物治疗新进展
    曾馨, 段维佳, 贾继东
    2025, 30(9):  1174-1177. 
    摘要 ( 17 )   PDF (474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IgG4-SC)是IgG4相关疾病(IgG4-RD)在胆道的主要表现,常与IgG4相关自身免疫性胰腺炎(IgG4-AIP)共存,特征性表现为胆管壁弥漫性增厚、“节段性”狭窄及大量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其治疗以药物干预为主,分为诱导缓解和维持治疗两个阶段。糖皮质激素仍为一线治疗,诱导缓解率可达95%以上,但复发率高,长期维持治疗可降低复发及胆管癌风险。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吗替麦考酚酯、来氟米特等)可辅助激素减量并延缓复发。生物制剂,特别是B细胞靶向治疗(如利妥昔单抗、伊奈利珠单抗),在难治性IgG4-SC及激素不耐受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免疫治疗时代晚期肝癌患者从客观缓解到长期生存的机遇与挑战
    范芯铷, 王庆, 周华邦, 汪慧
    2025, 30(9):  1177-1179. 
    摘要 ( 13 )   PDF (285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应用显著改善了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的预后,并使部分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或部分缓解(PR)。然而,在临床实践中,CR仍较为罕见,且影像学评估与病理学结果常出现差异,部分患者表现为所谓的“空壳瘤”,这一现象对疗效判定与后续治疗决策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HCC患者在免疫治疗后获得客观缓解后的管理策略尚无统一共识,主要包括继续免疫治疗、停药观察以及实施转化或局部治疗(如切除、肝移植、TACE、立体定向放疗等)。不同策略各具优势与局限,现有证据多来自回顾性研究和小样本真实世界数据,缺乏专门针对该问题的前瞻性临床试验。本文综述了HCC免疫治疗后CR/PR的发生率及其临床意义,探讨了“空壳瘤”现象与评估困境,总结了现阶段主要的管理策略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旨在为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
    肝移植在非标准肝脏恶性肿瘤中的应用突破与挑战
    王新帅, 李善宝, 徐军明
    2025, 30(9):  1180-1182. 
    摘要 ( 11 )   PDF (332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肝脏供体库的扩大(如技术改进、活体移植、丙型肝炎治愈)及传统适应证患者逐渐减少,肝移植(LT)的应用探索正扩展至“非标准”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包括肝内/肝门部胆管癌、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和结直肠癌肝转移等。最新研究证据表明,经过严格筛选(基于肿瘤负荷、生物学行为、治疗反应等),此类患者接受LT后,5年无复发生存率可达到50%,提示LT对特定非标准肿瘤具有潜在治愈价值。尽管仍面临肿瘤异质性、复发风险和获益评估等挑战,但值得深入探索及研究。
    肝硬化患者肌肉减少症的新药研究进展
    李强, 陈良
    2025, 30(9):  1183-1185. 
    摘要 ( 17 )   PDF (383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40%的肝硬化患者患有肌肉减少症(简称“肌少症”)。肌少症的发生将增加肝硬化患者的总体死亡率、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治疗肌少症可能改善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结局和生活质量。然而,目前针对肝硬化患者肌少症的药物研究仍处于早期阶段。Ⅱ期临床试验显示,口服LPCN 1148(雄激素受体激动剂)可明显改善等待肝移植的肝硬化男性患者的肌少症并降低患者肝性脑病的发生率,然而Ⅱ期临床试验样本量小且随访周期短,LPCN 1148的长期疗效与安全性,尤其是对肝细胞癌发生率的影响,需要大样本、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论证。目前针对睾酮、L-鸟氨酸L-天冬氨酸、左旋肉碱、β-羟基-β-甲基丁酸、支链氨基酸、维生素D与益生菌在肝硬化患者肌少症治疗中的疗效研究均为小样本、回顾性或单中心研究,证据级别较低,需要开展大样本、前瞻性、多中心研究以确认这些药物在肝硬化患者肌少症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当前关于肝硬化患者肌少症的临床研究多为单一药物或单一疗法,探索联合疗法可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将药物与非药物干预相结合或联合不同靶点的药物可能取得更为显著的效果。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进展期肝纤维化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常柳祎, 邵茉莉, 滕国鑫, 马子坤, 李敏, 赵新颜
    2025, 30(9):  1186-1191. 
    摘要 ( 16 )   PDF (524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比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进展期肝纤维化(F3)与肝硬化(F4)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临床结局的异同。方法 纳入2013年5月至2023年12月北京友谊医院肝组织活检明确诊断为MASLD进展期肝纤维化患者65例,其中,F3期28例,F4期37例。对比两组临床、病理特征及临床结局的差异。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进展期肝纤维化出现肝硬化失代偿期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以及合并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F3期相比,F4期患者的凝血酶原活动度、铁蛋白均较低,分别为81.30%比93.45%、135.60 ng/mL比261.45 ng/mL,国际标准化比值、肝硬度值均较高,为1.11比1.06、20.80 kPa比16.30 k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脂变范围及气球样变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F3期相比,F4期的脂变分布更加没有规律、小叶内炎症程度显著减少,而汇管区炎症、界面炎及细胆管反应显著增加(均P<0.05)。两组发生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癌、死亡/移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及空腹血糖是进展期肝纤维化患者出现肝硬化失代偿期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HR=0.859,95%CI:0.754~0.977,P<0.05; HR=1.343,95%CI:1.004~1.796,P<0.05)。结论 MASLD进展期肝纤维化F3期与F4期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特征存在一定差异,但临床结局无明显差异。
    超声肝脏脂肪分数定量评估肝脏脂肪变性的临床研究
    钱嵘, 张震, 王成晨, 郭明阳, 何沈岩, 陈慧冲, 涂娇, 陈婷婷, 刘婷, 裴峰
    2025, 30(9):  1192-1194. 
    摘要 ( 10 )   PDF (1040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超声脂肪分数(UDFF)定量评估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肝脏脂肪含量的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2024年1月至12月解放军海军第905医院收治的NAFLD患者40例,另选同期健康志愿者18名。所有受试者先经常规超声检查,再分别检测其肝右叶受控衰减参数(CAP)及UDFF,比较两组CAP及UDFF的差异,分析UDFF和CAP的一致性及相关性。结果 健康志愿组CAP为(223.16± 12.59)dB/m,UDFF为(4.69±1.27)%,均在正常范围,NAFLD组CAP为(258.49± 15.14)dB/m,UDFF为(14.75±2.87)%(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UDFF与CAP在评价肝脏脂肪变性时呈正相关(r=0.938,P<0.001)。Bland-Altman分析二者一致性显示,健康志愿组所有受检者均在95%置信区间内,NAFLD组有95%(38/40)的病例在置信区间内,表明两组受试者肝右叶UDFF和CAP值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 UDFF为无创定量肝脏脂肪含量的检测技术,对评估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有较高临床价值。
    基于生信分析探索PNPLA3表达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影响
    何晓萱, 马雪儿, 杨雪霞, 李琴, 朱凯, 蔡雯
    2025, 30(9):  1195-1199. 
    摘要 ( 12 )   PDF (2595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索patatin样磷脂酶域蛋白3(PNPLA3)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中的表达和功能富集。方法 建立慢病毒转染PNPLA3不同表达MAFLD细胞模型, 筛选PNPLA3差异基因,富集分析确定基因生物学意义,表达差异分析确定PNPLA3不同表达涉及通路及其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关系。结果 基因组进行序列比对,比对率从97.27%到97.96%不等;共检测到表达基因32 788个;表达转录本共158 930个。与模型组相比,PNPLA过表达组差异表达基因有2 748个,其中上调表达基因1 264个,下调表达基因1 484个。PNPLA3过表达组在生物学过程中主要有细胞过程、生物调节、代谢过程、细胞成分组织或生物发生、对刺激的反应等。在分子功能中主要有结合、催化活性、转录调节活性和分子功能调节剂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PNPLA3过表达组的通路有干细胞多能性调控信号通路、ECM受体相互作用、IL-17信号通路、化学致癌-活性氧、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结论 PNPLA3在MAFLD中表达升高,参与包括生物调节、代谢过程等反应。
    脂肪酶、脂蛋白(a)及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早期心血管损伤诊断的价值
    杨森, 吴春芳, 章杨杨, 成思, 石磊, 王丽丽
    2025, 30(9):  1200-1203. 
    摘要 ( 16 )   PDF (343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脂肪酶、脂蛋白(a)及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AFLD) 早期心血管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纳入2024年1月至2024年6月上海曙光医院收治的NAFLD 患者100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100名。对两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分析3项指标联合检测对NAFLD早期心血管损伤的诊断效能。结果 NAFLD组脂肪酶为(50.58±11.52)mmol/L、脂蛋白(a)为(93.50±32.57)mmol/L、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为(551.15±67.47)mmol/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25±13.67)、(32.77±16.68)、(231.28±23.22)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56、5.763、0.843,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与NAFLD不相关,而脂肪酶(β=11.25,P=0.02)、脂蛋白(a)(β=9.56,P=0.01)及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β=13.46,P<0.01)均与NAFLD相关,其中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的相关系数最高。脂肪酶、脂蛋白(a)及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联合检测对NAFLD心血管损伤的诊断灵敏度为82.33%、特异度为64.27%、AUC为0.725,显著高于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脂肪酶、脂蛋白(a)及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均为 NAFLD 的独立危险因素,3者联合检测在评估 NAFLD 病变时价值更高。
    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基因3型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再代偿的影响因素
    许丹青, 查兴坤, 撒采芬, 木唤, 张映媛, 牟春燕, 李卫昆, 刘立
    2025, 30(9):  1204-1209. 
    摘要 ( 10 )   PDF (613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基因3型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再代偿发生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 纳入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断为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且HCV基因分型为3a或3b型患者184例,分为再代偿组51例,未再代偿组133例。卡钳值为0.1,以1∶1匹配得到组间均衡性良好 PSM的再代偿组和未再代偿组,对可能影响再代偿发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102例匹配成功,再代偿组和未再代偿组各51例。再代偿组内镜治疗史11例(21.6%)、Child-Pugh分级A级12例(23.5%)、B级29例(56.9%)、C级10例(19.6%)、无腹水11例(21.6%)、少量腹水22例(43.1%)、中大量腹水18例(35.3%) 、Alb(31.83±5.73)g/L、PTA(66.24±16.51)%、CD4+淋巴细胞计数[541.36(331.80,722.98)个/μL,未再代偿组分别为13例(9.8%)、9例(6.8%)、79例(56.4%)、45例(33.8%)、13例(9.8%)、33例(24.8%)、87例(65.4%) 、(28.55±5.77)g/L、PTA(54.78±16.00)%、345.93(235.38,676.71)个/μL。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内镜治疗史(HR=2.718,95%CI:1.307~5.653,P=0.007)、中大量腹水(HR=0.325,95%CI:0.117~0.903,P=0.031)、PTA(HR=1.027,95%CI:1.004~1.051,P=0.023)、CD4+淋巴细胞计数(HR=1.002,95%CI:1.000~1.003,P=0.005)是基因3型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再代偿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 有内镜治疗史的基因3型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更容易出现再代偿,合并中大量腹腔积液的患者不易出现再代偿,PTA、CD4+淋巴细胞计数与再代偿发生密切相关,列线图预测模型可有效评估基因3型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再代偿的发生。
    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纤维化的诊断效能及影响因素
    陈丽红, 涂海斌, 冯斯奕
    2025, 30(9):  1210-1214. 
    摘要 ( 11 )   PDF (490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2D-SWE)对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的诊断效能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2年2月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经病理证实的AILD患者临床资料,包括肝脏2D-SWE测值、病理S分级,基本信息、肝实质回声、脾脏大小及血常规、生化、免疫等指标。组间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或Sperman法,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估2D-SWE对AILD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AILD患者107例,其中自身免疫性肝炎(AIH)21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58例,重叠综合征(OS)28例。肝脏2D-SWE测值7.4(5.2,9.8)kPa,BMI (22.6±2.8)kg/m2,脾肿大26例,Hb (122.3±17.0)g/L,ALT 79(41,150)U/L,AST 72(43,132)U/L,TBil 18.6(11.9,46.1)μmol/L,IgG 18.40(15.18,23.15)mg/mL。病理S分级:总体组0~2级79例,3~4级28例;AIH组0~2级10例,3~4级11例;PBC组0~2级53例,3~4级5例;OS组0~2级16例,3~4级12例。肝脏2D-SWE值与总体组、PBC组、OS组的病理纤维化等级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431、0.279、0.442,P分别为<0.001、0.034、0.018)。S≥3时,3组AUC分别为0.783、0.787、0.758,截断值分别为7.35、7.6、9.3 kPa,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9.3%、63.3%,80.0%、75.5%,83.3%、75.0%。单因素分析得出年龄(P=0.040)、脾肿大(P=0.007)、BMI(P=0.007)、Hb(P=0.003)、AST(P=0.005)、TBil(P<0.001)、IgG(P<0.001)是2D-SWE测值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脾肿大(P=0.013)、TBil(P=0.004)及IgG(P<0.001)是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2D-SWE技术可用于区分AILD轻中度及重度纤维化,对PBC及OS患者的诊断效能较好,测值受脾脏大小、TBil及IgG水平的影响。
    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逆转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的临床观察
    李凌洁, 杨明, 吴伟平, 吴亚男, 黄永鹏
    2025, 30(9):  1215-1218. 
    摘要 ( 10 )   PDF (397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在逆转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0例,在满足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药学部用药规范的前提下分成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予以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予以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乙型肝炎病毒指标、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和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HBV DNA定量、HBsAg和HBeAg水平分别为(4.2±0.1)IU/mL、(848.6±115.6)U/mL和(181.3±70.0)U/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6±0.2)IU/mL、(939.1±125.2)U/mL和(222.2±82.3)U/mL,均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ALT、AST、Alb、TBil分别为(48.2±10.1)U/L、(45.6±15.6)U/L、(43.2±4.1)g/L、(18.3±3.0)μmol /L,显著低于对照组[(55.6±10.2)U/L、(56.1±15.2)U/L、(41.1±3.2)g/L、(20.2±4.1)μmol /L,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层黏连蛋白、Ⅳ型胶原为(84.22±28.1)、(38.2±5.6)、(36.2±5.1)、(69.6±6.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15.1±40.2)、(41.1±5.2)、(40.1±6.2)、(76.1±8.2),均P<0.05]。结论 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在迅速恢复患者肝功能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降低各项乙肝病毒指标以及肝纤维化指标,临床疗效确切。
    血清CHI3L1、GP73和肝纤四项联合检测对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黄素钦, 林城, 郑思彧
    2025, 30(9):  1219-1224. 
    摘要 ( 14 )   PDF (1411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CHI3L1)、高尔基蛋白体(GP73),以及肝纤维化四项指标[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胶原蛋白(PⅢNP)和Ⅳ型胶原蛋白(CⅣ),以下统称“肝纤四项”],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早期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4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收治的295例CHB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肝穿刺活组织病理学检查,依据检查结果分为S0~S4期共5期(其中S0期26例、S1期112例、S2期63例、S3期54例、S4期40例)。检测各时期的CHI3L1、GP73、HA、LN、PⅢNP、CⅣ水平,CHI3L1、GP73分别与HA、LN、PⅢNP、CⅣ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在不同分期中的诊断效能并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 CHB纤维化各期的CHI3L1、GP73、HA、LN、PⅢNP、CⅣ随肝纤维化分期的增加而逐渐升高(Z分别为82.926、37.635、22.441、33.136、49.484、53.823,P<0.001),S1期与S0期各项指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S2期与S1期比较,CHI3L1、GP73、HA、L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分别为-4.278、-3.389、-3.114、-0.331,P<0.05);S3期与S2期比较,CHI3L1、GP73、PⅢNP、C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分别为-2.856、-1.976、-2.365、-3.020,P<0.05);S4期与S3期比较,只有PⅢN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6(28.27~71.20) vs. 28.64(19.66~55.20),Z=-2.119,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CHI3L1、GP73水平分别与HA、LN、PⅢNP、CⅣ水平呈现正相关(r分别为0.289、0.372、0.326、0.341,P<0.01)、(r分别为0.365、0.400、0.510、0.543,P<0.01);CHI3L1与GP73水平呈现正相关(r=0.39,P<0.01)。S1/S0、S2/S1、S3/S2患者的CH3L1、GP73、HA、LN、PⅢNP、CⅣ以及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478、0.508、0.441、0.570、0.544、0.410、0.689)、(0.684、0.682、0.603、0.674、0.580、0.570、0.756)、(0.759、0.711、0.610、0.651、0.723、0.745、0.847),在S1期,各单项检测AUC均低于0.550(0.478、0.508、0.441、0.570、0.544、0.410),对预测S1无诊断价值,联合检测的AUC为0.689,对预测S1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S2期,各个项目的AUC值为CHI3L1>GP73>LN>HA>PⅢNP>CⅣ(0.684、0.682、0.674、0.603、0.580、0.570),只有前三项>0.61,联合检测的AUC为0.75,灵敏度为93.0%,特异度为46.7%,约登指数0.397,表明联合检测对预测S2期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在S3期,各个项目的AUC值为CHI3L1>CⅣ>PⅢNP>GP73>LN>HA(0.759、0.745、0.723、0.711、0.651、0.610),均大于0.6,联合检测的AUC最高达到0.847,灵敏度为92.5%,特异度为70.7%,约登指数0.632,单项及联合检测对预测S3期均有较好的参考价值。结论 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血清CHI3L1、GP73和肝纤四项水平均逐渐升高。单项指标对预测早期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依次为CHI3L1>GP73>肝纤四项,联合检测的评估效能优于单项指标检测,可将诊断早期肝纤维化提高到S1期。
    肝肿瘤
    没药甾酮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导大鼠肝癌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刘雄涛, 王怡恺, 薛鹏军, 康沛, 张欣, 石娟娟
    2025, 30(9):  1225-1229. 
    摘要 ( 5 )   PDF (5856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没药甾酮(GS)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大鼠肝细胞癌(HCC)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构建DEN诱导的SD大鼠肝细胞癌模型,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HCC组和GS组,选择自由喂养的大鼠为对照组,每组6只。GS组以50 mg/kg GS腹腔注射,连续注射4周,对照组和HCC组注射等量0.9% NaCl溶液。观察大鼠的肝脏大体形态并测量体质量、肝质量和肝体质量比; HE染色法检测大鼠肝脏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质印迹检测p53相关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蛋白p53、Bax、Bcl-2、caspase-3、caspase-9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大鼠体质量(501.04 ± 18.03)g相比,HCC组(406.07 ± 22.91)g和GS组(357.83 ± 29.01)g均显著下降(P<0.001)。HCC组肝质量和肝体质量分别为(27.68 ± 6.34)g、(6.88 ± 1.87)g,GS组分别为(18.25 ± 2.20)g、(5.13 ± 0.72)g,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3.67 ± 1.40)g、(2.74 ± 0.38)g],且GS组低于HCC组(P=0.002、0.003)。与对照组相比,肉眼可见HCC组肝脏体积变大、表面多个癌结节呈弥漫分布,GS组亦可见多个呈弥漫分布的癌结节,但较HCC组,癌结节明显减少;镜下可见HCC组肝细胞异型增生、局灶结节性增生现象,而GS组的肝细胞异型增生坏死及局灶结节性增生则明显改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GS组p53(56.42 ± 6.84)、Bax(43.02 ± 5.27)、caspase-3(13.37 ± 2.50)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9.33 ± 2.98、16.07 ± 3.22、3.42 ± 1.04)和HCC组(39.32 ± 5.99、27.42 ± 3.74、9.63 ± 1.53),且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cl-2(8.52 ± 3.3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22.03 ± 3.74)和HCC组(15.38 ± 2.10),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caspase-9(1.27 ± 0.71、1.07 ± 0.70、1.43 ± 0.81)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质印迹亦得出来相似的结果。结论 GS对DEN诱导的大鼠HCC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53相关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有关。
    肝脏CT灌注成像参数分析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残余病灶的价值
    葛敬军, 张嘉进, 柯炜炜, 顾凡, 葛晨梅, 黄晶晶
    2025, 30(9):  1230-1233. 
    摘要 ( 11 )   PDF (469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肝脏CT灌注成像参数分析原发性肝癌(PLC)患者TACE术后残余病灶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4年9月东台市中医院及南京中大医院介入科收治的95例PLC患者临床资料,比较TACE术前及术后完全灌注病灶、残余病灶CT灌注成像参数的变化,并分析它们对残余病灶的评价能力。结果 95例患者中,30例(31.6%)病灶完全缓解。与TACE前比,完全栓塞病灶TACE后感兴趣区血容量、栓塞区血容量、肝动脉灌注量及肝灌注指数明显降低(P<0.05),而灌注开始时间及门静脉灌注量显著增加(P<0.05)。与TACE前比,残余病灶TACE后门静脉灌注量明显降低(P<0.05),而肝动脉灌注量及肝灌注指数显著增加(P<0.05),而治疗前后感兴趣区血容量、栓塞区血容量及灌注开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肝脏CT灌注成像参数作为预测因子,以TACE后是否存在肿瘤残余病灶作为二元结局变量,通过构建多CT灌注成像参数联合诊断模型进行术后疗效评估。经ROC曲线分析验证,该多参数诊断模型诊断曲线下面积、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93、87.7%(57/65)及90.0%(27/30),均显著优于单一灌注参数(AUC 范围0.72~0.84)(Delong检验P<0.05),提示各灌注参数间存在互补的诊断信息。结论 CT灌注成像参数可灵敏地反映出PLC患者TACE术后病灶的血流变化特征,多参数联合诊断模型在术后疗效评估中表现出较高的诊断效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剪切波弹性成像参数及肝癌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与病灶组织资料的关联度分析
    刘苗, 张群青, 吴娟
    2025, 30(9):  1234-1237. 
    摘要 ( 11 )   PDF (2515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参数及肝癌患者的肿瘤标志物水平与病灶组织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将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我院诊治的93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肝癌组,将同期住院治疗的50例肝结节患者纳入结节组。通过剪切波弹性成像测量两组患者的LSM、Vmax、Vmean等弹性参数,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AFP、GGT、CEA水平,分析剪切波弹性成像参数及肝癌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与病灶组织资料的相关性。结果 肝癌组与结节组的肝功能分级、肝纤维分级、肝脏炎症活动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血清AFP水平为(245.68±82.43)μg/L,GGT为(257.55±95.72)U/L,CEA为(18.22±4.67)U/L,均显著高于结节组[分别为(9.15±2.72)μg/L、(16.24±5.43)U/L、(0.91±0.24)U/L,P<0.05]。肝癌组在SWE参数上,LSM值为(33.47±2.68)kPa,Vmax为(3.92±0.57)m/s,Vmean为(3.47±0.35)m/s,显著高于结节组[分别为(15.87±1.23)kPa、(2.61±0.24)m/s、(2.36±0.22)m/s,P<0.05]。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肝功能分级、肝纤维分级、肝脏炎症活动度与AFP、GGT、CEA、LSM、Vmax、Vmean存在正相关(均P<0.05)。结论 剪切波弹性成像参数及肝癌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与病灶组织特征的相关性分析显示,SWE参数及血清AFP、GGT、CEA水平可以作为评估肝癌病情的有效工具。
    血清miR-524-5p和miR-411-5p表达与肝癌早期诊断及临床预后的关系
    陈洁, 田乐, 伍锞, 张千
    2025, 30(9):  1238-1243. 
    摘要 ( 15 )   PDF (841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清miR-524-5p和miR-411-5p表达与肝癌(LC)早期诊断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96例LC患者作为LC组,另选取同期医院96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miR-524-5p和miR-411-5p表达水平;分析血清miR-524-5p和miR-411-5p水平对LC发生的诊断效能及预后的关系;分析影响LC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LC组的miR-524-5p表达水平明显降低(0.76±0.19 比1.01±0.21,t=8.625,P<0.001),miR-411-5p表达水平明显降低(0.79±0.23 比1.01±0.18,t=7.380,P<0.001)。血清miR-524-5p、miR-411-5p二者联合诊断LC发生的AUC最高为0.850,优于各自单独诊断(Z二者联合-miR-524-5p=2.126、P=0.034,Z二者联合-miR-411-5p=3.577、P<0.001)。LC患者血清miR-524-5p、miR-411-5p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有关(P<0.05)。血清miR-524-5p、miR-411-5p高表达LC患者3年生存率高于miR-524-5p、miR-411-5p低表达患者(χ2=4.525、5.596,P=0.033、0.018)。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miR-524-5p、miR-411-5p是LC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P<0.05),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是L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LC患者血清miR-524-5p、miR-411-5p表达水平降低,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有关,二者联合用于诊断LC发生的效果最好。
    磁共振成像多模态参数联合MRI图像纹理参数诊断脂肪肝背景肝脏小结节的价值
    张伟, 问雷涛, 刘文倩
    2025, 30(9):  1244-1248. 
    摘要 ( 12 )   PDF (672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磁共振成像(MRI)多模态参数联合MRI图像纹理参数诊断脂肪肝背景肝脏小结节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在西安高新医院接受治疗的94例脂肪肝背景肝脏小结节患者的病历资料,收集所有患者病理穿刺前或术前的T1WI、抑脂T2WI、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增强成像(DEC)-MRI扫描数据,分析多模态参数及图像纹理特征参数。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明确脂肪肝背景下肝脏小结节的良恶性。分析脂肪肝背景肝脏小结节恶性的影响因素,分析MRI-DWI参数、DEC-MRI参数、图像纹理特征参数单一及联合诊断脂肪肝背景肝脏小结节良恶性的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 94例脂肪肝背景肝脏小结节患者中,40例患者经病理诊断为恶性结节(+),54例患者经病理诊断为良性结节(-)。在100 s/mm2、500 s/mm2、1 000 s/mm2扩散敏感梯度因子(b值)条件下,恶性结节组患者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分别为(1.99±0.51)×10-3 mm2/s、(1.87±0.54)×10-3 mm2/s、(1.65±0.49)×10-3 mm2/s,低于良性结节组[(2.40±0.68)×10-3 mm2/s、(2.23±0.57)×10-3 mm2/s、(2.09±0.53)×10-3 mm2/s,(P<0.05)]。恶性结节组患者的最大上升斜率(MSI)、最大下降斜率(MSD)及峰值(PV)分别为(301.08±59.06)、(92.63±24.08)、(512.36±72.19),低于良性结节组[(369.16±58.14)、(106.35±27.41)、(581.34±80.27),(P<0.05)]。恶性结节组患者的S(5,5)Sum Varnc/×102、S(3,3)Sum Varnc/×102、S(2,3)Sum Varnc/×102、S(0,1)Sum Varnc/×102高于良性结节组(P<0.05)。ADC值(b=1 000 s/mm2时,OR=0.282,95%CI:0.104~0.763)、MSI(OR=0.271,95%CI:0.100~0.735)、MSD(OR=0.265,95%CI:0.098~0.717)、PV(OR=0.318,95%CI:0.117~0.860)、S(5,5)Sum Varnc/×102(OR=3.823,95%CI:1.411~10.356)是脂肪肝背景肝脏小结节恶性的影响因素(P<0.05)。MRI-DWI参数、DEC-MRI参数、图像纹理特征参数单一及联合诊断脂肪肝背景肝脏小结节良恶性的灵敏度分别为0.624、0.697、0.683、0.731,特异度分别为0.713、0.772、0.659、0.800,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0、0.751、0.713、0.832。结论 MRI多模态参数联合MRI图像纹理参数诊断脂肪肝背景肝脏小结节的效能良好,可用于辅助诊断脂肪肝背景肝脏小结节的良恶性。
    动态三维超声造影对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微波消融后临床疗效及复发的评估
    尹雯, 沈荣
    2025, 30(9):  1249-1253. 
    摘要 ( 10 )   PDF (511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动态三维超声造影对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微波消融后临床疗效及复发的评估效能。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至2023年1月鄂州市中医医院接受微波消融术治疗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术后一个月分别使用二维超声造影和三维超声造影对疗效和复发情况进行评估,比较两种造影模式肿瘤显影结果以及疗效评估效能。结果 3D-CEUS检测肿瘤血管未显示、显示一般及显示清晰的例数分别为2例、5例和38例,与2D-CEUS[8例、12例和25例]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165, P=0.010);3D-CEUS检测肿瘤边界未显示、显示一般及显示清晰的例数为4例、6例和35例,与2D-CEUS[5例、20例和20例]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740, P=0.003)。术后活检结果提示45名患者中有11名患者治疗不充分或复发。比较疗效评估效能可知,3D-CEUS各项诊断效能指标均显著高于2D-CEU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三维超声造影有助于对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微波消融后临床疗效及复发的评估。
    不同血供分型对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肝血管瘤患者疗效的影响
    姚煜, 徐春阳, 任健吾
    2025, 30(9):  1254-1257. 
    摘要 ( 13 )   PDF (431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不同血供分型对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肝血管瘤患者疗效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肝血管瘤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4年2月本院收治的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肝血管瘤患者102例,根据不同血供分型,将其分为乏血供型组(34例)、中等血供型组(34例)和富血供型组(34例),比较3组临床疗效、血生化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1周,富血供型组的临床疗效为88.24%,高于中等血供型组和乏血供型组(64.71%、44.12%,P<0.05)。富血供型组的博来霉素碘化油用量为(12.02±1.01)mL,高于中等血供型组和乏血供型组[分别为(7.58±1.05)mL、(4.85±1.02)mL,均P<0.05]。与术前比,术后1周3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均上升,富血供型组分别为(101.25±20.45)U/L、(11.65±1.02)μmoL/L、(10.58±1.23)μmoL/L,低于中等血供型组(142.35±21.55)U/L、(13.69±1.62)μmoL/L、(13.25±1.14)μmoL/L与乏血供型组[分别为(168.56±22.36)U/L、(15.56±1.58)μmoL/L、(15.25±1.02)μmoL/L,均P<0.05]。富血供型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76%,低于中等血供型组、乏血供型组(分别为14.71%、17.65%,均P>0.05)。结论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后,肝血管瘤富血供型的临床疗效更高,其临床指标改善,肝功能优化,同时不同血供分型的安全性均良好。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技术与多排螺旋CT在恶性胆道梗阻诊断中的比较
    吴士臣, 江凯, 张翟文, 史传奇, 张兆东
    2025, 30(9):  1258-1262. 
    摘要 ( 15 )   PDF (1176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技术联合多排螺旋CT在恶性胆道梗阻诊断中的效果与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3月至2023年9月在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82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MRCP和多排螺旋CT检查。比较MRCP与多排螺旋CT在胆管显示能力上的差异,并比较患者的MRCP和多排螺旋CT影像学特征,包括胆道狭窄、肿瘤阻塞以及周围肝组织受累等情况,分析两种方法在定位诊断结果上的差别;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RCP、多排螺旋CT及两者联合在恶性胆道梗阻中的诊断价值及准确性。结果 胆管显示能力方面,MRCP的平均胆管显示能力为4.23°,多排螺旋CT的平均胆管显示能力为4.01°;在恶性胆道梗阻的影像学图像中,两种技术均显示为胆管壁不规则增厚并伴有逆行性肝内胆管扩张;血管受侵犯主要表现为狭窄或闭塞;淋巴结转移常表现为短径增大或呈圆形或环形强化;器官受侵犯则表现为病灶与其分界不清或可见低密度坏死灶。两种技术在胆道狭窄和肿瘤阻塞方面显示出差异,但两者与临床诊断结果的对比都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ROC曲线分析显示,MRCP、多排螺旋CT及两者联合诊断恶性胆道梗阻的AUC分别为0.889、0.870、0.948;对应的灵敏度为87.80%、93.80%、97.78%。结论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技术(MRCP)联合多排螺旋CT在恶性胆道梗阻诊断中具有显著的诊断价值,可明显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推荐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其他肝病
    肝穿刺肝组织病理检查对不同类型肝病的临床指导意义
    胡大山, 董源, 盛云峰, 范晔, 徐静, 王寿明, 蒋训
    2025, 30(9):  1263-1266. 
    摘要 ( 13 )   PDF (387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分析肝穿刺行肝组织病理检查的病例,评估肝穿刺检查的重要性。方法 纳入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东部战区总医院秦淮院区收治的123例不同类型肝病住院患者,对各病例的占比、穿刺并发症、生化指标、病理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以发现病例间的特点。结果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U/L)方面,药物性肝炎病例(361±461)分别与自身免疫性肝炎(105±94)、肝功能异常病例(69±48)、肝硬化代偿期病例(56±72)、脂肪肝病例(70±5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U/L)方面,药物性肝炎病例(161±138)分别与肝功能异常病例(45±34)、肝硬化代偿期病例(56±73)、脂肪肝病例(45±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碱性磷酸酶(U/L)方面,脂肪肝病例(90±40)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病例(182±154)比较,药物性肝炎病例(254±315)与肝功能异常病例(120±6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蛋白(g/L)方面,脂肪肝病例(45±3)分别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病例(42±5)、肝硬化代偿期病例(40±4)、药物性肝炎病例(39±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硬化代偿期病例与肝功能异常病例(44±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甘油三酯(mmol/L)方面,脂肪肝病例(2.32±1.25)分别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病例(1.43±0.55)、肝功能异常病例(1.39±0.81)、肝硬化代偿期病例(1.25±0.7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碱酯酶(U/L)方面,脂肪肝病例(9 913±1 684)分别与肝功能异常病例(7 243±3 206)、肝硬化代偿期病例(6 365±275)、药物性肝炎病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固醇(mmol/L)方面,脂肪肝病例(4.83±0.98)与肝硬化代偿期病例(3.82±0.7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红素(μmol/L)方面,脂肪肝病例(14±5)分别与肝硬化代偿期病例(22±14)、药物性肝炎病例(26±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级(炎症程度)方面,肝功能异常病例(1.42±0.96)分别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病例(2.55±0.63)、肝硬化代偿期病例(2.38±1.02)比较;脂肪肝病例(1.53±0.83)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病例、肝硬化代偿期病例比较;药物性肝炎病例(2.70±0.67)分别与肝功能异常病例比较,脂肪肝病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级(纤维化程度)方面,肝功能异常病例(1.37±1.16)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病例(2.38±1.15)比较;肝硬化代偿期病例(3.31±1.01)分别与自身免疫性肝炎、肝功能异常病例、脂肪肝病例(1.73±1.22)、药物性肝炎病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穿刺病例中,少数虽有并发症,但总体安全可控。肝穿刺患者的病理分析对掌握疾病的状态、预后的判断、科学研究等方面都极为重要,值得临床广泛开展。
    基于肝脏超声血流动力学和肝生化指标建立自身免疫性肝炎和药物性肝损伤的鉴别模型
    刘小方, 柯建梅
    2025, 30(9):  1267-1271. 
    摘要 ( 12 )   PDF (732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基于肝脏超声血流动力学和肝生化指标建立药物诱导性自身免疫性肝炎(DIAIH)和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鉴别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82例DILI患者、74例DIAIH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DILI组与DIAIH组患者的肝脏超声血流动力学和肝生化指标差异,筛选DIAIH发病的影响因素,构建DILI与DIAIH的鉴别模型。结果 DILI组患者的门静脉血流速度快于DIAIH组,肝动脉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低于DIAIH组,分别为:[DILI组:(22.31±3.19)cm/s、(40.23±6.47)cm/s、(0.71±0.13)cm/s,DIAIH组:(19.49±3.02)cm/s、(46.91±7.15)cm/s、(0.79±0.12)cm/s](P<0.05)。DILI组患者的总胆红素、总胆汁酸、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球蛋白水平均低于DIAIH组,分别为:[DILI组:(18.62)μmol/L、(7.56)μmol/L、(96.05)U/L、(206.53)U/L、(112.35)U/L、(29.13)g/L,DIAIH组:(26.01)μmol/L、(22.61)μmol/L、(129.52)U/L、(328.65)U/L、(199.34)U/L、(35.02)g/L](P<0.05)。门静脉血流速度、肝动脉血流速度、阻力指数、总胆红素、总胆汁酸、ALT是发生DIAIH的影响因素(P<0.05)。列线图模型鉴别DIAIH的灵敏度为0.825(95%CI:0.741~0.952),特异度为0.798(95%CI:0.703~0.883),ROC曲线下面积为0.827(95%CI:0.749~0.964)。结论 DILI与DIAIH患者的肝脏超声血流动力学和肝生化指标存在差异,构建基于肝脏超声血流动力学和肝生化指标的鉴别模型可用于辅助诊断鉴别DILI与DIAIH。
    预测急性肝衰竭短期预后列线图模型的建立
    张叶凡, 李谦
    2025, 30(9):  1272-1275. 
    摘要 ( 12 )   PDF (862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可预测急性肝衰竭(ALF)患者短期预后的新模型。方法 收集ALF患者的相关化验指标并筛选。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与患者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患者短期ALF预后预测模型。根据ALF预后预测模型计算风险评分,以中位风险评分作为临界点,将患者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比较ALF预后预测模型与MLED评分系统在不同时间段的预测效能。结果 共103例患者纳入研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前白蛋白(PA)(HR=0.99,95% CI:0.98~1.00)、乳酸(Lac)(HR=1.22,95% CI:1.13~1.31)、血小板计数(PLT)(HR=0.99,95% CI:0.99~1.00)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HR=1.14,95% CI:1.02~1.27)共4个独立危险因素(P<0.05)。构建ALF预后预测模型方程,该模型的表达公式如下:风险评分=0.195 * Lac + 0.178* INR-0.012* PA-0.008 * PLT。低危组中位生存率明显高于高危组(P<0.01)。在预测ALF患者30 d结局时,ALF预后预测模型优于MELD评分[AUROC 0.88(95%CI 82.25~94.45) vs. 0.75(95%CI 65.56-84.74),P<0.05];预测90 d结局时,ALF预后预测模型亦优于MELD评分[AUROC 0.84(95%CI 76.67~91.59) vs. 0.75(95%CI 64.87~84.25),P< 0.05)]。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包括PA、Lac、PLT及INR在内的ALF患者预后预测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ALF患者的短期预后。
    熊去氧胆酸、腺苷蛋氨酸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ICP的疗效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
    韩亚琴, 金彦琪, 黄丽丽, 成翔燕
    2025, 30(9):  1276-1279. 
    摘要 ( 11 )   PDF (440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熊去氧胆酸及腺苷蛋氨酸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ICP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估其对肝功能、血清胆汁酸、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4年5月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及南通市妇幼保健院三家医院的产科门诊规范产检并住院分娩的80例IC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比较两组肝功能、血清胆汁酸、母婴结局的差异。结果 与治疗前比,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后瘙痒评分、ALT、TAB及TBil等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程度更为显著(P<0.05),另外观察组黄疸消失时间也显著短于对照组[(6.0±1.7)d比(8.1±2.3)d,P<0.05]。治疗后,观察组胆酸、甘氨胆酸及牛磺胆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脱氧胆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妊娠终止时间、新生儿体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产后出血、剖宫产、羊水污染及早产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熊去氧胆酸及腺苷蛋氨酸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ICP,在改善肝功能、缓解临床症状、优化胆汁酸谱及提高母婴结局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肝门静脉积气的临床及CT血管成像特征
    蔡联娟, 邓琳, 梁萍
    2025, 30(9):  1280-1283. 
    摘要 ( 17 )   PDF (1000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肝门静脉积气(HPVG)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5年4月北海市人民医院23例经CT检查发现HPVG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并根据HPVG气体分布范围将HPVG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结果 23例HPVG患者主要病因为:肠缺血/坏死3例(13.0%)、肠梗阻3例(13.0%)、脓毒症3例(13.0%)、急性消化道出血2例(8.7%)、急性重症胰腺炎2例(8.7%)、潜水减压病9例(39.1%)、过氧化氢中毒1例(4.3%)。23例患者CT检查发现HPVG 24 h内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均升高(>10×109/L)。23例HPVG患者中,轻度积气3例(13.0%),中度积气3例(13.0%),重度积气17例(73.9%)。1例患者前后CT检查间隔约4 h,发现重度HPVG;另1例重度HPVG 患者约4 h后复查CT显示HPVG基本吸收。存活18例(78.3%),死亡5例(21.7%);5例死亡患者入院时均出现意识障碍,均为重度HPVG。结论 CT检查能够显示HPVG患者气体分布的范围并辅助病因诊断,重度HPVG可能是致死性结果的敏感征象,但非特异性征象。
    综述
    多模态评估在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郑艺, 梁锦波, 黄沂, 龙富立, 谭艳菊, 余婷婷, 钟惠芳
    2025, 30(9):  1284-1287. 
    摘要 ( 14 )   PDF (558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我国最常见的肝衰竭类型之一,该病病情重、短期病死率高,非生物型人工肝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多模态评估可为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有助于精确判断人工肝治疗ACLF的预后。本文从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症状改善、并发症消失、预测模型等方面对人工肝治疗ACLF效果评估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以期为疾病的预后管理提供更多的依据。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肝癌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王海玉, 李波, 高敬涵, 童金龙
    2025, 30(9):  1287-1292. 
    摘要 ( 11 )   PDF (805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细胞癌治疗手段有限,5年生存率较低,随着对肿瘤微环境认识的不断深入,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在肿瘤微环境中的独特作用使其在抗肿瘤治疗中展现出良好前景。TAM可分为抗肿瘤M1亚型和促肿瘤M2亚型,在肿瘤发生的调节和进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减少TAM的数量或改变TAM的极化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提示TAM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潜在靶点。本文综述了肝癌中TAM的起源、极化和功能,以及其在肝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开展TAM的临床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儿童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的无创诊断研究进展
    冯巩, 李如欣, 党焓悦, 李文彤, 弥曼, 陈敏, 严琴琴
    2025, 30(9):  1292-1295. 
    摘要 ( 11 )   PDF (555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作为与代谢紊乱相关的进展性肝病,在青少年中患病率显著上升,其无创诊断成为研究重点。本文总结了目前儿童MAFLD无创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强调影像学技术可量化评估脂肪沉积;血清学标志物(如Ⅳ型胶原蛋白及IL-1β、IL-6等细胞因子)能够反映疾病严重程度;组学研究有助于揭示病理机制并推动新型诊断工具的开发。此外,相比侵入性方法,无创性诊断模型具备非侵入性、操作简便、成本较低的优势;而新型呼气测试在早期筛查中亦展现出良好前景。本综述整合了当前无创诊断方法的临床证据,旨在为疾病的早期识别和动态监测提供参考。同时,我们强调,未来亟须在多维度技术上实现创新以进一步提升诊断的准确性和管理的有效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实践并指引后续科研方向。
    病例报道
    以肝硬化为诊断的系统性硬化病1例
    苗慧霞, 郭玲, 李惠珍
    2025, 30(9):  1296-1297. 
    摘要 ( 9 )   PDF (924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抗体阴性伴长期用药史的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硬化1例诊疗体会
    赵川, 咸建春
    2025, 30(9):  1298-1299. 
    摘要 ( 8 )   PDF (1377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声定位附脐静脉辅助完成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彭长铁, 颜峰, 朱洪江, 屈长征
    2025, 30(9):  1300-1301. 
    摘要 ( 7 )   PDF (2359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