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0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5-08-31
    上一期   
    封面和目录
    封面和目录
    2025, 30(8):  0-0. 
    摘要 ( 25 )   PDF (1189KB) ( 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沿、探索与争鸣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复发的空间——免疫研究进展
    杨啸天, 张颖, 郑昕
    2025, 30(8):  1023-1025. 
    摘要 ( 36 )   PDF (494KB)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肝细胞癌(HCC)的主要病因,HCC患者在接受根治性治疗后仍具有高复发风险。近年来,空间多组学和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兴起,揭示了肿瘤微环境和肿瘤免疫信号在HCC复发中的驱动作用。文章从HCC免疫微环境的空间异质性、细胞间互作、多组学特征的角度,综述了关于HBV相关HCC复发的研究。本文旨在为未来精准预测HCC复发和靶向干预免疫微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治疗争议与革新
    杨雨霏, 王俊俊, 陆伦根
    2025, 30(8):  1025-1028. 
    摘要 ( 23 )   PDF (474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以肝内小胆管进行性破坏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肝病,熊去氧胆酸(UDCA)作为一线治疗基石显著改善了患者预后,但约40%的患者应答不佳,面临疾病进展风险。法尼醇X受体(FXR)激动剂奥贝胆酸(OCA)的获批标志着二线治疗的重要突破,但其临床应用仍存在显著争议。本文聚焦OCA作为PBC二线治疗药物的疗效争议,结合专家共识及最新研究进展重点剖析OCA相关临床研究(确证性试验与观察性研究)的矛盾点,探讨真实世界证据(RWE)在肝病研究中的方法学挑战,并展望PBC个体化治疗格局的革新方向,为新型靶向PBC的药物的开发和推广提供借鉴和参考。
    酒精性肝病相关肝细胞癌与其他病因所致肝细胞癌的差异
    周靖媛, 周嘉, 柳涛, 高沿航
    2025, 30(8):  1028-1032. 
    摘要 ( 21 )   PDF (640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酒精性肝病相关肝细胞癌(ALD-HCC)作为肝细胞癌(HCC)的第三大病因,在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型、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响应等方面,与病毒性肝炎(HBV/HCV)相关HCC及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相关HCC存在显著差异。本文系统梳理ALD-HCC与其他病因HCC的核心差异,为临床精准诊疗及预防策略提供参考。
    特利加压素治疗肝肾综合征-急性肾损伤的研究进展
    宦红娣, 闫晗, 陆春来
    2025, 30(8):  1032-1035. 
    摘要 ( 22 )   PDF (1711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肾综合征-急性肾损伤(HRS-AKI)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一种少见的肾损伤类型,病死率高。肝移植(LT)是HRS的根治性疗法,血管收缩剂联合静脉白蛋白是其支持治疗的基石。特利加压素是一种作用于内脏循环的V1a受体激动剂,近期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引发了业界对这类药物的新关注。本文回顾了HRS的病理生理学特点和诊断标准、特利加压素的临床应用及替代疗法,并探讨了HRS-AKI的未来研究方向。
    拉尼兰诺治疗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的机制与临床研究进展
    庄启程, 杨长青
    2025, 30(8):  1036-1038. 
    摘要 ( 28 )   PDF (369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是以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紊乱和慢性炎症为特征的常见代谢性肝病,易进展为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及肝纤维化。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在调控脂质代谢、炎症反应与纤维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成为MASLD治疗的潜在靶点。拉尼兰诺作为一类三重PPAR激动剂,能协同激活PPARα、PPARβ/δ及PPARγ,在Ⅱ期临床试验中已表现出良好疗效与安全性。本文系统回顾MASLD的发病机制与PPAR通路的多重生物学功能,重点聚焦拉尼兰诺的作用机制与研究进展,旨在为其后续临床试验设计与靶向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病毒性肝炎
    急性戊型肝炎临床特征及进展为肝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
    朱碧莲, 唐映梅, 包维民, 李秦念
    2025, 30(8):  1039-1045. 
    摘要 ( 36 )   PDF (664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急性戊型肝炎进展为肝衰竭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109例急性戊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年龄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按病因分为急性戊型肝炎组和急性戊型肝炎合并其他肝病组;根据是否进展为肝衰竭,分为肝衰竭组和非肝衰竭组;比较各组临床特点、实验室指标及治疗转归情况。 结果 分组情况为老年组37例,非老年组72例;戊型肝炎合并其他肝病组23例,戊型肝炎组86例;肝衰竭组23例,非肝衰竭组86例。女性33例,男性76例;35例治愈,61例好转,13例无效。老年组AST峰值、ALP峰值、TBil峰值、INR峰值、黄疸发生率、腹腔积液及肝性脑病并发症发生率、肝衰竭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高于非老年组(P<0.05);Alb谷值、TC、HDL-C、治愈率低于非老年组(P<0.05),两组的性别、其余症状及并发症发生率、好转率、无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其他肝病组TBil峰值、PT峰值、INR峰值、腹胀和乏力症状发生率、腹腔积液和肝性脑病并发症发生率、肝衰竭发生率均高于戊型肝炎组(P<0.05);Alb谷值、LDL-C低于戊型肝炎组(P<0.05);两组的性别、年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治愈率、好转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衰竭组ALT峰值、AST峰值、TBil峰值、PT峰值、APTT峰值、INR峰值、GLO、TG,黄疸、腹胀、乏力、纳差、皮肤瘙痒及尿色加深症状发生率,低蛋白血症、腹腔积液和肝性脑病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好转率均高于非肝衰竭组(P<0.05);Alb谷值、TC、HDL-C、治愈率低于非肝衰竭组(P<0.05),两组的性别、无效率、ALP峰值、γ-GGT峰值、Cr峰值、Ur峰值、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INR峰值、TBil峰值是戊型肝炎患者进展为肝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老年、戊型肝炎合并其他肝病患者病情重,易出现腹腔积液且肝性脑病并发症、肝衰竭发生率高,INR、TBil是戊型肝炎患者进展为肝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
    妊娠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孕期药物干预策略对母婴预后及产后肝炎发作的影响
    王杏珍, 刘开颜, 王晓燕
    2025, 30(8):  1046-1050. 
    摘要 ( 41 )   PDF (513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妊娠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孕期药物干预策略对母婴预后及产后肝炎发作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接诊的102例HBV携带孕妇,根据治疗干预时间分为观察组(n=56),对照组(n=46)。观察组入组后第2 d开始口服替诺福韦治疗。对照组自妊娠24周开始口服替诺福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外周血HBV DNA水平、乙肝e抗原(HBeAg)转阴率。记录妊娠结局、新生儿HBV DNA阳性感染率及孕妇产后肝炎发作率。 结果 妊娠6周、妊娠12周、妊娠24周时点,观察组血清ALT、HBV DNA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产后6周,两组血清ALT、HBV 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妊娠6周、妊娠12周、妊娠24周、妊娠36周、产后6周时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HBeAg转阴率比较[0.00%、1.79%、5.36%、5.36%、0.00% vs. 0.00%、0.00%、0.00%、2.17%、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早产、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宫内窘迫及高胆红素血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产后肝炎的发作率为33.93%,低于对照组(58.70%,P<0.05);新生儿HBV DNA阳性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妊娠期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方案,有助于降低母体产前病毒载量,提高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减少母体产后肝炎的发作。
    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非病毒性慢性肝病脂肪性肝纤维化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
    贾金瑞, 张晶, 时佳, 张文思, 陈姼姼, 叶晨, 陈龙, 陆云飞, 杨宗国
    2025, 30(8):  1051-1054. 
    摘要 ( 38 )   PDF (610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非病毒性慢性肝病发生脂肪性肝纤维化的影响因素,构建其临床预测模型。 方法 回顾性分析非病毒性慢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脂肪性肝纤维化的因素,以此构建预测模型,通过OptimalCutpoints函数评价模型预测价值。 结果 纳入153例患者,19例(12.4%)发生脂肪性肝纤维化。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瞬时弹性值(OR=1.09,95%CI:1.03~1.15,P=0.002)、甘油三酯(OR=6.17,95%CI :1.29~29.48,P=0.023)为非病毒性慢性肝病发生脂肪性肝纤维化的危险因素。构建模型Model = 1.09×肝脏弹性值+6.17×甘油三酯(异常,1;正常,0)。通过OptimalCutpoints包分析,Model模型的最佳cut-off值为10.79,灵敏度为0.95,特异度为0.54,阳性预测值0.23,阴性预测值为0.986,AUC=0.77。而肝脏弹性值和甘油三酯的AUC分别为0.71和0.66。本模型预测价值最高。 结论 肝脏弹性值联合甘油三酯使用可预测非病毒性慢性肝病发生脂肪性肝纤维化的风险。
    床旁急诊内镜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效果及再出血因素分析
    夏卓琳, 崔永辉
    2025, 30(8):  1055-1060. 
    摘要 ( 28 )   PDF (701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中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EGVB)患者行床旁急诊内镜治疗的疗效及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在我院ICU接受床旁急诊内镜治疗的168例中重度EGVB的患者,根据术式分为两组:内镜下套扎治疗组(EVL组)79例,内镜下套扎序贯组织胶注射组(联合组)89例,比较不同术式治疗情况;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进一步探讨影响术后发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并绘制ROC曲线评价其对再出血的预测价值。 结果 168例入组患者的床旁急诊内镜成功止血率为94.60%(159/168),EVL组和联合组患者在止血成功率、住院时间、治疗总有效率、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再出血率及死亡率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VL组患者的止血时长[(0.82±0.20)小时]短于联合组[(0.89±0.25)小时],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随访发现联合组有41例患者出现术后脱胶溃疡/出血,且溃疡深大;急诊内镜成功止血后3个月内再出血率为30.8%(49/15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烟、休克指数、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白蛋白(Alb)、门静脉血栓(PVT)、腹腔积液、肝性脑病、MELD-Na评分、Child-Pugh分级、静脉曲张分度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hild-Pugh C级(OR=6.030,95%CI 1.558~23.347,P=0.009)、PVT(OR=4.388,95%CI 1.375~14.006,P=0.013)是内镜序贯治疗后3个月内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Alb(OR=0.820,95%CI 0.706~0.954,P=0.010) 、PLT(OR=0.970,95%CI 0.951~0.989,P=0.003)是3个月内再出血的保护因素;四者联合预测再出血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3(95% CI 0.815~0.931),灵敏度为73.50%,特异度为89.10%。 结论 床旁急诊内镜可有效控制ICU中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的急性出血;EVL与内镜下联合治疗中重度EGVB患者的近期疗效相当,EVL能明显缩短内镜下止血时间,且术后血管溃疡面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于ICU中需要紧急止血的中重度EGVB的患者。Child-Pugh C级、Alb、PLT、PVT均与急诊内镜止血后3个月内再次出血有关,四者联合可有效预测内镜序贯治疗后再出血发生的风险。
    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水平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急性肾损伤患者的诊断价值
    马肖敏, 蒋叶舟, 陈国飞
    2025, 30(8):  1061-1065. 
    摘要 ( 24 )   PDF (649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水平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急性肾损伤患者的诊断价值。 方法 将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在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治疗的13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纳入研究,将发生急性肾损伤的患者设为观察组(n=40),未发生急性肾损伤的患者为对照组(n=92)。收集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因、基础疾病等。采集患者入组72 h内的血液和尿液样本,测定血清中总胆红素(TBil)、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胱抑素(CysC)、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并分别检测血清和尿液中的IGFBP-7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的风险因素,并通过ROC曲线评估血清和尿液中IGFBP-7水平对急性肾损伤的诊断价值。 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中TBil、Scr、BUN、CysC、β2-MG、IGFBP-7水平分别为(40.03 ± 6.32)μmol/L、(110.42 ± 23.36)μmol/L、(14.53 ± 3.23)mmol/L、(1.57 ± 0.42)mg/L、(2.77 ± 0.46)mg/L、(12.12 ± 3.76)μg/L,尿液IGFBP-7水平为(28.09 ± 4.52)μg/L,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Scr、BUN、CysC、IGFBP-7水平越高,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风险越高(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IGFBP-7评估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的AUC值为0.857,与尿液中的IGFBP-7水平联合检测的AUC值为0.978。 结论 血清IGFBP-7水平的升高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密切相关,且血清和尿液中IGFBP-7水平的联合检测有更高的诊断准确度。
    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炎症指标的早期诊断价值
    余斌斌, 吴俊, 陆逸君, 向谦
    2025, 30(8):  1066-1070. 
    摘要 ( 40 )   PDF (766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并发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炎症指标的早期诊断价值。 方法 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278例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是否伴有细菌感染分为感染组102例(n=102)、非感染组176例(n=176),分析感染的临床特点,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并发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C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原(PCT)对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 结果 失代偿期肝硬化易并发呼吸道感染及自发性腹膜炎, 102例感染的患者中,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36.8%)、肺炎克雷伯菌(22.8%)为主。多因素分析提示,合并糖尿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Child-Pugh分级C级是肝硬化患者并发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经ROC曲线计算出诊断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细菌感染的临床参考值:WBC的临床参考值为6.25×109/L(AUC=0.787,P<0.05,95%CI为0.720~0.855)、NLR的临床参考值为3.17(AUC=0.706,P<0.05,95%CI为0.631~0.781)、CRP的临床参考值为15.19mg/L(AUC=0.621,P<0.05,95%CI为0.536~0.707)、降钙素原的临床参考值为0.335 ng/mL(AUC=0.835,P<0.05,95%CI为0.774~0.895),四者联合诊断的灵敏度为90.6%、特异度为64.3%。 结论 失代偿期肝硬化易并发呼吸道感染及自发性腹膜炎,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合并糖尿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及Child-Pugh分级为C级的肝硬化患者易发生细菌感染。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对有上述危险因素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应动态监测其WBC、NLR、CRP、PCT等炎症指标,以早期发现潜在的感染,尽早治疗,改善预后。
    剪切波弹性成像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预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胃底静脉曲张破裂风险的临床评价
    李锋, 牛娜, 吴英
    2025, 30(8):  1071-1075. 
    摘要 ( 36 )   PDF (775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技术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在预测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患者胃底静脉曲张(GV)破裂风险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21年8月至2024年5月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81例HBV相关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日本门静脉高压症研究会的分类系统评估其GV破裂的风险,分为高风险组(n=18)和低风险组(n=63)。所有患者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及SWE检查,评估Child-Pugh肝功能分级、门静脉血流参数和脾脏弹性。分析Child-Pugh肝功能分级与门静脉血流参数、脾脏弹性的相关性。通过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及其联合的预测效能。 结果 高风险组Child-Pugh A级为3例(16.67%),Child-Pugh B级为8例(44.44%),Child-Pugh C级为7例(38.89%);低风险组Child-Pugh A级为37例(58.73%),Child-Pugh B级为20例(31.75%),Child-Pugh C级为6例(9.52%),两组患者的Child-Pugh肝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90,P<0.05)。高风险组患者的门静脉内径(PVD)为(1.62±0.09)cm、门静脉流量(PVQ)为(1424.83±186.37)mL/min、脾脏指数(SI)为(77.29±8.12)cm2,脾脏弹性硬度值为(16.36±3.18)kPa,均高于低风险组,分别为(1.41±0.07)cm、(1320.95±171.19)mL/min、(71.58±7.03)cm2和(12.22±2.27)kPa;同时,高风险组的门静脉流速(PVV)为(10.49±1.37)cm/s,低于低风险组的(13.84±1.52)cm/s(P<0.05)。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Child-Pugh肝功能分级与PVD、PVQ、SI、脾脏弹性硬度值存在正相关(r=0.303、0.302、0.361、0.464;均P<0.05),与PVV存在负相关(r=-0.311;P<0.05)。ROC曲线表明,SWE联合门静脉血流参数在预测GV破裂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AUC值为0.974,灵敏度为94.4%,特异度为98.4%。 结论 SWE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能有效预测HBV相关肝硬化患者GV破裂的风险,可作为临床评估该患者群体破裂风险的重要工具。
    超声定量评估及GGT/PLT在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的应用
    万品凤, 周恕敏, 方群, 李娜
    2025, 30(8):  1076-1079. 
    摘要 ( 30 )   PDF (426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超声定量评估及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血小板计数(PLT)在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8例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肝纤维化程度进行分组,分别分为S1期组(n=28),S2期组(n=30),S3期组(n=28),S4期组(n=22)。比较各组超声定量参数和血清检查结果,采用斯皮尔曼(Spearman)秩相关分析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超声定量参数、血清检查结果的相关性。 结果 S4期组超声定量参数高于S1、S2、S3期患者,S3期组超声定量参数高于S1、S2期患者,S2期组超声定量参数高于S1期患者(F=95.866、76.567、36.158、25.092,P<0.05);S4期组GGT、GGT/PLT高于S1、S2、S3期患者,PLT低于S1、S2、S3期患者,S3期组GGT、GGT/PLT高于S1、S2期患者,PLT低于S1、S2期患者,S2期组GGT、GGT/PLT高于S1期患者,PLT低于S1期患者(F=265.225、352.658、222.817,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超声定量参数与血清GGT、GGT/PLT水平呈正相关,与PLT水平呈负相关(P<0.05)。 结论 超声定量评估、GGT/PLT与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关系密切,临床诊治时可结合以上指标进一步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声脉冲辐射力成像技术测量的肝脏硬度值预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的价值
    苗莉, 朱敏敏, 李伟, 王娴
    2025, 30(8):  1080-1083. 
    摘要 ( 38 )   PDF (401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声脉冲辐射力成像技术(ARFI)测量的肝脏硬度值(LSM)无创预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PH)的诊断效能。 方法 选取2013年4月至2023年6月于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并接受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测定及ARFI测量LSM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74例,男性53例、女性21例,年龄(56.0±13.2)岁。依据HVPG值将患者分为显著门静脉高压(PH)组(HVPG≥10 mmHg)和非显著PH组(HVPG<10 mmHg)。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并分析LSM、门脾静脉宽度及HVPG对显著PH及其出血状态的预测效能。 结果 74例患者中,显著、非显著PH分别为25例、49例。显著PH组腹水、WBC、INR、LSM、门静脉宽度、脾静脉宽度、HVPG及Child-Pugh评分为16例(64.0%)、(9.4±0.7)×109/L、(1.4±0.2)、(2.3±0.7)m/s、(1.8±0.3)cm、(1.2±0.3)cm、(12.7±2.0)mmHg及(7.3±1.7)分,分别显著高于非显著PH组[13例(26.5%)、(5.9±0.5)×109/L、(1.1±0.3)、(1.8±0.5)m/s、(1.5±0.3)cm、(0.9±0.2)cm、(9.2±1.4)mmHg及(6.2±1.5)分,P<0.05]。随访半年,74例患者中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7例,归为出血组,其余归为未出血组。出血组LSM、门静脉宽度、脾静脉宽度及HVPG为(2.4±0.8)m/s、(1.8±0.5)cm、(1.3±0.4)cm及(14.3±2.3)mmHg,分别显著高于未出血组[(1.7±0.7)m/s、(1.5±0.3)cm、(0.9±0.2)cm及(8.9±1.1)mmHg,P<0.05]。以LSM、门静脉宽度、脾静脉宽度及HVPG为检验变量,以显著PH(是/否)为结局变量,通过绘制ROC曲线分析评估其诊断效能。 结果显示,LSM、门静脉宽度、脾静脉宽度及HVPG对显著PH均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其中LSM诊断AUC值显著高于门静脉宽度、脾静脉宽度及HVPG(P<0.05);类似地,以LSM、门静脉宽度、脾静脉宽度及HVPG为检验变量,以出血(发生/未发生)为结局变量,通过绘制ROC曲线得出上述4项指标诊断显著PH均较为理想,其中LSM诊断AUC值显著高于门静脉宽度、脾静脉宽度及HVPG(P<0.05)。 结论 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ARFI通过无创检测LSM对显著PH及其出血状态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瞬时弹性成像检测肝、脾脏硬度联合超声检测门静脉内径评估慢性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价值
    杨月华, 符进
    2025, 30(8):  1084-1088. 
    摘要 ( 41 )   PDF (681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瞬时弹性成像(TE)检测肝脏硬度(LSM)、脾脏硬度(SSM)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检测门静脉内径(PVD)对慢性丙型肝炎(CHC)肝纤维化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择海安市人民医院超声科2021年6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94例CHC患者列入观察组,以及同期70例健康体检人员列入对照组。两组均行TE检测LSM和SSM、CDUS检测PVD;采集空腹血样检测并计算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RPR)、肝纤维化-4因子指数(FIB-4)和血清白蛋白-胆红素(ALBI)水平。观察组患者在CDUS引导下行肝穿刺活检,根据Scheuer法进行肝纤维化分期。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以及观察组不同肝纤维化分期的LSM、SSM和PVD水平,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CHC患者LSM、SSM、PVD与RPR、FIB-4和ALBI水平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单独和联合检测LSM、SSM和PVD对CHC患者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效能。 结果 观察组的LSM、SSM、PVD分别为(10.28±2.09)kPa、(16.62±2.78)kPa、(12.85±2.03)mm,均高于对照组的(4.35±0.76)kPa、(7.47±1.26)kPa、(10.64±1.59)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215,t=8.672,t=6.538,P<0.05)。CHC患者肝纤维化S4组LSM、SSM、PVD分别为(17.95±2.26)kPa、(20.63±3.75)kPa、(14.27±2.63)mm,高于S3组[(14.07±2.51)kPa、(18.50±3.06)kPa、(13.49±2.37)mm]、S2组[(10.38±2.16)kPa、(14.59±2.67)kPa、(12.57±2.18)mm]、S1组[(6.72±1.34)kPa、(10.47±2.31)kPa、(11.36±1.84)mm]、S0组[(4.93±0.82)kPa、(8.26±1.45)kPa、(10.85±1.62)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5.694,F=18.357,F=11.462,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CHC患者LSM、SSM、PVD与RPR、FIB-4呈正相关,与ALBI呈负相关(P<0.01)。ROC曲线显示,LSM、SSM和PVD单独及三者联合诊断CHC患者肝纤维化分期的AUC分别为 0.758、0.769、0.652和0.846,联合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任一单项效能(P<0.01)。 结论 TE和CDUS联合检测LSM、SSM、PVD,可无创、可靠地诊断并评估CHC患者肝纤维化的病情程度,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Rh系统D、C、c、E、e抗原配合性输注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个体化输血治疗的价值
    王笺, 雷建东, 胥诗曼, 吴林军
    2025, 30(8):  1089-1092. 
    摘要 ( 28 )   PDF (561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Rh系统D、C、c、E、e抗原配合性输注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UGIB)患者个体化输血治疗中的价值。 方法 选择乐山市中医医院2022年3月至2025年2月临床待输血的肝硬化伴UGIB患者10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输血前所有患者均进行血型鉴定和抗体筛查,对照组给予常规检测ABO血型及RhD抗原检测,观察组接受Rh系统D、C、c、E、e抗原检测。比较两组输血治疗有效性及配血成功率、不规则抗体筛查、输血前后血常规指标[红细胞计数(RBC) 、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输血不良反应。 结果 观察组配血成功率96.00%,高于对照组(80.00%,P<0.05),而两组输血治疗有效性比较(94.00% vs. 8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4.00%、Rh血型系统抗体筛查阳性率2.00%,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0.00%、16.00%,P<0.05),而两组双群频率发生率比较(2.00% vs. 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两组RBC、Hb、HCT均较输血前升高,且观察组RBC、Hb、HCT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输血不良反应比较(4.00% vs. 1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h系统D、C、c、E、e抗原配合性输注应用于肝硬化伴UGIB患者个体化输血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配血成功率,降低不规则抗体阳性率,改善血常规指标,且不易增加输血不良反应。
    肝癌
    早发性肝细胞癌与非早发性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
    朱冉, 陈淑娆, 邹梦琦, 杨宇峰
    2025, 30(8):  1093-1096. 
    摘要 ( 24 )   PDF (403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HBV相关早发性HCC(EO-HCC)与迟发性HCC(LO-HCC)临床病理特征,明确EO-HCC的临床特点,为临床管理提供指导。 方法 纳入2016年6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诊治的HCC患者113例,并将患者分为EO-HCC组、LO-HCC组。纳入病例施行传统开放肝癌根治术,根据术后情况,对部分病例施行TACE。常规随访3年,定期行CT/MRI检查,以全因死亡或随访到截止时间为终点。采用Breslow法并通过K-M生存曲线比较组间总体生存率。 结果 113例HCC患者中,EO-HCC、LO-HCC分别为46例、67例。EO-HCC组、LO-HCC组肿瘤直径为(3.8±1.1)cm、(4.7±1.4)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O-HCC、LO-HCC组T1/T2、T3/T4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O-HCC患者MVI阳性、AFP阳性分别为22例(47.8%)、24例(52.2%),均分别显著高于LO-HCC[19例(28.3%)、22例(32.8%),P<0.05]。绘制K-M生存曲线比较EO-HCC、LO-HCC临床结局的差异,两组术后1年、3年及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分期(T3/T4期)、肿瘤分化程度(低分化)、MVI阳性、术后TACE是影响HCC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MVI阳性是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术后TACE则是保护性因素(P<0.05)。 结论 EO-HCC较LO-HCC更容易出现AFP升高、MVI阳性,但前者肿瘤直径及肿瘤分化程度情况较好。EO-HCC、LO-HCC总体临床结局相似,Cox回归分析发现MVI阳性是HCC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TACE则是保护性因素,EO-HCC需要积极的术后抗肿瘤治疗。
    miR-4262、miR-934与原发性肝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的关系
    刘杰, 董浩
    2025, 30(8):  1097-1100. 
    摘要 ( 43 )   PDF (595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考察微小RNA-4262(miR-4262)、微小RNA-934(miR-934)与原发性肝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3月在西北大学附属神木医院接受治疗的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肝癌组,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者50名为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 PCR 法检测血清、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iR-4262、miR-934含量;分析miR-4262、miR-934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对原发性肝癌患者随访3年,采用Kaplan-Meier 绘制生存曲线,分析miR-4262、miR-934与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 结果 肝癌组血清中miR-4262、miR-934相对表达量分别为 1.75±0.13、 2.47±0.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1.02±0.02、1.13±0.05(t=39.245、28.389,均P<0.05)。癌组织中miR-4262、miR-934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84±0.21、2.52±0.41,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0.97±0.16、0.86±0.32 (t=23.302、22.569,均P<0.05)。肝癌患者miR-4262、miR-934表达水平在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及血管侵犯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肝癌组织miR-4262高表达者3年累积生存率为 33.33%(8/24) ,明显低于低表达者的53.85 %(1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934高表达患者3年累积生存率为 37.04%(10/27) ,明显低于低表达者的52.17 %(12/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miR-4262、miR-934与原发性肝癌患者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关系密切,其水平越高患者预后越差。
    腹腔镜下血管瘤剥除术与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巨大肝血管瘤的疗效比较
    陈康, 马常欢, 周晓, 杨晏
    2025, 30(8):  1101-1103. 
    摘要 ( 47 )   PDF (393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腹腔镜下血管瘤剥除术与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巨大肝血管瘤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巨大肝血管瘤患者60例,依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n=30)与观察组(n=30)。比较两组疗效指标、肝功能、生活质量和并发症。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腹腔引流量为(162.35±12.15)min、(504.23±15.14)mL及(338.12±11.56)mL,与对照组[(146.02±11.47)min、(375.12±12.36)mL及(227.45±10.15)mL]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个月、3个月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GIQLI)评分为(116.54±3.32)分、(125.65±1.57)分,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102.35±2.24)分、(112.23±1.26)分,P<0.05]。 结论 血管瘤剥除术治疗巨大肝血管瘤具有较高的疗效,可降低对肝功能的损害,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安全性良好。
    Gd-EOB-DTPA增强MRI及MDCT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葛琦, 殷慧康, 柏玲, 叶黛西
    2025, 30(8):  1104-1107. 
    摘要 ( 39 )   PDF (460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特异性对比剂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及多期增强多排螺旋CT(MDCT)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小肝癌(sHCC)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3年12月于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接受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sHCC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均行Gd-EOB-DTPA-MRI和MDCT扫描,扫描间隔时间<4周,分析2种技术对sHCC的诊断价值。 结果 80例sHCC患者共检出99个病灶。Gd-EOB-DTPA-MRI检出病灶数为99个(100%)、结节体积为(3.52±0.79)cm3、典型病灶检出率为97.98%(97/99);MDCT检出病灶数为87个(87.88%)、结节体积为(2.86±0.71)cm3、典型病灶检出率为78.16%(68/87),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74,t=2.863,χ2=18.061;P<0.05)。Gd-EOB-DTPA-MRI肝胆期病灶高增强1个(1.01%)、等增强5个(5.05%)、低增强92个(92.93%);MDCT动脉期病灶高增强80个(91.95%)、等增强7个(8.05%)、低增强0个(0.00%)。Gd-EOB-DTPA-MRI检查包膜边缘无显著强化病灶17个(17.17%),低于MDCT(31个,35.63%)(χ2=8.242,P<0.05)。 结论 相较于MDCT,Gd-EOB-DTPA-MRI检查提高了乙型肝炎肝硬化下sHCC的检出率,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其他肝病
    近30年来重型肝炎病因的变迁及临床特点
    张燕, 朱晓红, 梁栋
    2025, 30(8):  1108-1110. 
    摘要 ( 32 )   PDF (346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回顾性分析近30年来重型肝炎患者病因变化、临床特点及预后。 方法 收集1995年2月至2024年1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收治的821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致病因素、临床类型、生存率。 结果 在2015年之前,引起重型肝炎的病因主要为HBV感染,占71.6%(470/656);近10年来,以酒精性、药物性、免疫性重型肝炎居多,分别占30.9%(51/165)、24.2%(40/165)、10.9%(18/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致病因素不同,临床类型也有明显差异,HBV所致的主要为慢加急性重型肝炎,占73.0%(363/497),其他病毒和药物所致以急性和亚急性重型肝炎为主,分别占50.7%、50.6%,而酒精、免疫和代谢因素所致则多表现为慢加急性重型肝炎,分别占67.5%(56/83)、61.8%(21/34)、44.8%(13/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30年来重型肝炎发病率逐渐减少,常见致病因素由病毒转变为酒精、药物及免疫,随治疗方法的多元化及更新,患者生存率逐年提高。
    AMA、抗LC-1抗体联合IL-17检测对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价值
    詹有芳, 蒋秀娣, 徐正, 王鹏
    2025, 30(8):  1111-1114. 
    摘要 ( 31 )   PDF (450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抗线粒体抗体(AMA)、抗肝细胞溶质抗原-1抗体(抗LC-1抗体)与白细胞介素-17(IL-17)联合检测对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诊断价值。 方法 纳入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间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健康体检者50名为健康组,AIH患者50例为AIH组,病毒性肝炎患者50例为肝炎组。比较3组的肝功能、IL-17、AMA、抗LC-1抗体的阳性检出率,以及AMA各核型的检出率。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AMA、抗LC-抗体1、IL-17单独检测和三者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 结果 AIH组的IL-17、DBil、TBil、ALT、ALP、AST、GGT水平均高于健康组,而白球比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H组与肝炎组的TBil、DBil、AST、ALT、ALP、GGT水平、白球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IH组的IL-17水平为(29.1±3.5)pg/mL,肝炎组为(18.3±3.1)pg/mL,健康组为(13.5±2.1)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5、11.64,P<0.05)。AIH组的AMA、抗LC-1抗体及相关抗体联合检测阳性检出率高于健康组与肝炎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A诊断AIH的AUC为0.774,95%CI为0.690~0.857;抗LC-1抗体诊断的AUC为0.57,95%CI为0.505~0.635;IL-17诊断的AUC为0.83,95%CI为0.737~0.924;3项指标联合检测时,AUC为0.958,95%CI为0.917~0.998。 结论 AMA、抗LC-1抗体联合IL-17检测对AIH的临床诊断价值较高。
    老年桥本甲状腺炎人群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发生情况调查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张雨, 杨帆, 林本瑞
    2025, 30(8):  1115-1119. 
    摘要 ( 22 )   PDF (668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老年桥本甲状腺炎(HT)人群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随机选取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接诊的老年HT患者152例。收集患者的人口学基线资料,检测患者的血清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胸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免疫球蛋白G(IgG)、IgM、γ球蛋白的表达水平,根据老年HT患者是否合并AIH分为合并组和非合并组,筛查老年HT人群合并AIH的影响因素,构建老年HT人群合并AIH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 结果 152例患者中合并AIH 28例,发病率18.42%。两组患者的抗线粒体抗体、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Ig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组的血清ANA阳性占比、TGAb、TPOAb、IgG、γ球蛋白分别为85.71%、(72.51±16.92)IU/mL、(65.29±13.08)IU/mL、(20.35±4.09)g/L、(3.52±0.91)g/L、(26.83±4.05)%,高于非合并组[66.13%、(50.04±15.31)IU/mL、(47.21±12.64)IU/mL、(17.52±3.91)g/L、(3.17±0.84)g/L、(21.31±3.27)%,P<0.05]。ANA阳性、TGAb、TPOAb、IgG、γ球蛋白是老年HT人群合并AIH的危险因素(P<0.05)。模型预测老年HT人群合并AIH的灵敏度为0.844(95%CI:0.731~0.952),特异度为0.813(95%CI:0.706~0.921),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8(95%CI:0.721~0.936)。 结论 老年HT患者合并AIH的占比较高,且AIH的发生与ANA、TGAb、TPOAb、IgG、γ球蛋白表达有关。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术下胆系结石患者胆囊管形态的研究分析
    谢毅, 王广勇, 田锐, 加央多吉, 于菲菲
    2025, 30(8):  1120-1123. 
    摘要 ( 33 )   PDF (755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利用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对胆囊管的不同形态进行分类,以分析与不同胆系结石发病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23年 1月至2023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特色医学中心收治的胆系结石患者362例。通过影像观察胆囊管形态,根据胆囊管弯曲程度和成角数量将之分为4种类型,并记录胆囊管长度、汇入高低等。 结果 362例胆系结石患者中,1型79例,2型132例,3型71例,4型80例。263例单纯胆囊结石,49例存在胆囊和胆囊管结石(嵌顿),50例胆囊合并胆管结石;最终247例行腹腔镜手术,88例行开腹手术,2例由腹腔镜中转行开腹手术,25例行保守治疗。胆囊管形态和结石部位复杂程度相关系数为0.580 (P<0.0001);病程长短与胆囊管形态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07 (P<0.0001); 胆囊管长度与胆囊管形态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07(P<0.0001)。急性发作、腹部压痛、合并胆囊管结石嵌顿、发作天数与胆囊管长度均为胆囊管形态复杂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胆系结石患者胆囊管形态变异率高,MRCP可准确显示胆囊管解剖变异,对胆系疾病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脓毒症继发急性肝衰竭患者生存预后状况及其风险因素分析
    黎星, 杨进, 卢森, 邓国林, 陈娅
    2025, 30(8):  1124-1128. 
    摘要 ( 39 )   PDF (529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脓毒症继发急性肝衰竭患者生存预后状况及其风险因素。 方法 选取汶川县人民医院2022年2月到2024年3月收治的脓毒症继发急性肝衰竭患者152例。对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根据患者是否死亡,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生存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 结果 3个月内患者死亡30例(19.7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性脑病、真菌感染、年龄、PCT、TBil、白蛋白(Alb)、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MELD)、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小板(PLT)、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为影响生存预后状况的相关因素(χ2=18.527、27.136,t=10.322、25.489、7.212、3.078、11.748、5.350、15.763、6.574、9.594、7.411,均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真菌感染、PCT、TBil、年龄、PLT、SOFA、APACHEⅡ评分为影响生存预后状况的独立危险因素(HR值=5.109、1.881、4.039、3.212、6.862、1.992、7.683,均P<0.05)。 结论 脓毒症继发急性肝衰竭患者的3个月内预后较差,且PCT、TBil、真菌感染、PLT、年龄、SOFA、APACHEⅡ评分为影响生存预后状况的独立危险因素。
    布鲁氏菌病住院患者中药物性肝损伤的患病率、临床特征以及危险因素分析
    陈文, 范军伟, 赵鹏
    2025, 30(8):  1129-1132. 
    摘要 ( 30 )   PDF (459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布鲁氏菌病住院患者治疗期间与药物性肝损伤(DILI)相关的患病率、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以及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4年6月间入院的432例布鲁氏菌病住院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布鲁氏菌病流行病信息、临床表现;依据是否合并DILI分为合并DILI组、未合并DILI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并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布鲁氏菌病患者DIL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432例布鲁氏菌病患者年龄为18~76岁,其中50~64岁患者占比最高,占42.1%(182/432);全年均有病例发生,以夏季病例最多,占44.7%(193/432);54.4%(235/432)患者为养殖业从业者;72.7%(314/432)有明确的动物接触经历。临床表现以发热最为常见,占82.2%(355/432),体温范围37.5℃~41.9℃,多见于下午和夜间;其余常见临床表现包括寒战41.0%(177/432)、腰痛35.2%(152/432)、盗汗21.7%(94/432)、关节痛17.1%(74/432)。布鲁氏菌病患者中DILI患病率为14.6%(63/432)。治疗前后合并、未合并DILI组CRP及PCT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治疗后合并DILI组WBC、CRP、ESR及PCT显著降低(P<0.05)。与未合并DILI组比,治疗前合并DILI组ALT、AST及LDL明显升高(P<0.05);与治疗前比,治疗后合并DILI组ALT、AST及LDL显著降低(P<0.05),而与未合并DILI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布鲁氏菌病患者是否合并DILI(未合并=0,合并=1)为因变量,以未合并、合并DILI存在差异性指标作为自变量,对CRP、PCT、ALT、AST及LDL赋值(实测值)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RP、PCT及LDL是影响布鲁氏菌病患者DIL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布鲁氏菌病患者中合并存在DILI的比例不低,CRP、PCT及LDL是预测布鲁氏菌病患者DILI发生的重要因素。
    个体化预测老年患者消化道术后肠外营养相关性肝损伤列线图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张早春, 雷萍, 孙组建
    2025, 30(8):  1133-1137. 
    摘要 ( 41 )   PDF (964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老年患者消化道术后肠外营养(PN)相关性肝损伤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 方法 收集2018年3月至2022年3月本院的368例老年消化道术后PN患者的完整资料,依据是否发生PN相关肝损伤分为损伤组与对照组,基于患者资料建立列线图模型,再收集2022年3月至2024年3月的158例患者的资料,对建立的模型进行外部验证。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因素;R3.6.3软件及rms程序包构建老年消化道术后PN相关肝损伤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和一致性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评估。 结果 损伤组白蛋白(Alb)[(31.75±7.92)g/L]、前白蛋白(PAB)[(128.73±32.56)mg/L]均低于对照组[(37.82±8.71)g/L、(175.96±38.71)mg/L],尿素氮(BUN)、血肌酐(Scr)、C-反应蛋白(CRP)、禁食时间、PN时间均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Alb(OR=0.910,95%CI=0.842~0.983)、PAB(OR=0.951,95%CI=0.931~0.972)、PN时间(OR=2.225,95%CI=1.535~3.226)、禁食时间(OR=1.725,95%CI=1.379~2.157)均是PN相关肝损伤的影响因素(P<0.05)。列线图模型显示,Alb每降低1 g/L增加3.42分的权重;PAB每降低10 mg/L增加7.14分的权重;禁食时间每增加1 d增加7.81分的权重;PN时间每增加1 d增加5.73分的权重。H-L拟合度检验显示模型一致性较好(χ2=8.129、P=0.421)。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1(95%CI:0.832~0.929),表明该模型区分度较好。外部验证结果亦显示模型一致性(χ2=5.586、P=0.694)、区分度均较好,AUC为0.931(95%CI:0.893~0.969)。 结论 Alb、PAB、禁食时间及PN时间均是老年消化道术后PN患者PN相关肝损伤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建立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实用性较高。
    益生菌结合间歇性蓝光治疗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经皮胆红素、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任晓桃, 李怡, 郑婕, 翟盟
    2025, 30(8):  1138-1141. 
    摘要 ( 41 )   PDF (426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益生菌结合间歇性蓝光治疗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经皮胆红素、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绵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3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对照组(54例)给予间歇性蓝光治疗,联合组(69例)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对比2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临床疗效、经皮胆红素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免疫球蛋白(IgM、IgG)水平及并发症总发生率。 结果 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55%(68/69),高于对照组的90.74%(49/54)(P<0.05);联合组治疗后经皮胆红素水平为(93.57±24.09)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5.21±21.63)μmol/L,P<0.05]。联合组治疗后CD4+、CD4+/CD8+水平分别为(49.61±6.78)%、(2.05±0.5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8.97±8.21)%、(0.98±0.32),P<0.05]。联合组治疗后IgM水平为(0.71±0.16)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47±0.12)g/L,P<0.05]。联合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45%(1/69),低于对照组的12.96%(7/54)(χ2=4.846,P=0.028)。 结论 益生菌结合间歇性蓝光治疗可以改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经皮胆红素水平和机体免疫功能,且安全性好。
    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危重症评分及肝功能的影响
    程序, 田治军, 李凯
    2025, 30(8):  1142-1146. 
    摘要 ( 29 )   PDF (551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治疗对恶性梗阻性黄疸(MOJ)的危重症评分及肝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11月核工业四一六医院接收的76例MOJ患者,按信封抽签法随机分为ERCP组(n=38)和PTCD组(n=38)。ERCP组给予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治疗,PTCD组给予超声引导下PTCD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治疗前后肝功能、免疫指标、危重症评分及并发症。 结果 PTCD组的手术时间(52.37±4.28)min、穿刺次数(2.07±0.17)次、胆汁引流量(3.69±0.23)L、有效带管时间(12.52±1.09)d、首次下床时间(3.15±0.26)d均低于ERCP组,分别为(61.87±5.34 )min、(4.26±0.33)次、(4.74±0.25)L、(17.43±1.56)d、(4.69±0.32)d,均P<0.05。治疗后,PTCD组的TBil(154.38±13.71)μmol/L、DBil(116.35±9.21 )μmol/L、AST(87.44±6.82)IU/L、GGT(89.44±7.67)IU/L,均低于ERCP组,分别为(174.85±16.18)μmol/L、(134.82±11.03) μmol/L、(105.03±8.71)IU/L、(112.03±10.32)IU/L,均P<0.05;PTCD组的IgA(2.63±0.26 )g/L、IgM(10.56±1.05)g/L、IgG(12.33±1.20)g/L、CD4+(39.22±4.07)%、CD4+/CD8+(1.77±0.16)均高于ERCP组,分别为(1.80±0.17)g/L、(7.97±0.80)g/L、(9.60±1.10)g/L、(35.41±3.70)%、(1.25±0.12);CD8+(22.33±2.46)%,低于ERCP组(26.41±2.77)%,P<0.05;PTCD组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1.20±0.16)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 (6.83±0.42)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2.64±0.15)分,均低于ERCP组(1.78±0.27、8.15±0.61、3.35±0.25)分,均P<0.05。ERCP组和PTCD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7.9% vs. 1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PTCD治疗对MOJ的危重症评分及肝功能的影响较为显著。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图像质量最佳压缩感知加速因子探讨
    王月蓉, 李可可, 景红
    2025, 30(8):  1147-1150. 
    摘要 ( 35 )   PDF (425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图像质量最佳压缩感知(CS)加速因子。 方法 对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间于我院行MRCP检查的60例患者行回顾性分析,分别行常规3D-MRCP、CS-3D-MRCP(CS18、CS24、CS32)扫描,使用Philips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客观图像分析,由2名经验丰富、高年资影像科医师按照5分法进行主观图像分析。应用Kappa检验分析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结果一致性,比较4组胰胆管显示评分、图像锐利度、胰胆管显示情况和扫描时间。 结果 CS32组SD、SNR评分为(38.4±3.0)、(40.4±2.8),均分别显著低于SENSE4[(44.3±3.5)、(43.9±3.2)]、CS18[(43.2±4.2)、(44.5±4.0)]、CS24[(43.0±3.1)、(46.2±5.2)]组;CNR评分为(8.2±1.3),显著高于SENSE4(7.4±1.4)、CS18(7.7±1.3)、CS24(7.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后三组SD、SNR、CN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名观察者对SENSE4、CS18、CS24、CS32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0.792、0.719、0.800、0.734,P<0.05)。CS32组图像锐利度、胆总管、肝总管、胆囊管、左肝管及右肝管显示评分为(3.01±0.70)、(3.40±0.45)、(3.30±0.53)、(3.15±0.53)、(2.76±0.65)、(2.85±0.60),均分别显著低于SENSE4[(3.75±0.42)、(3.80±0.35)、(3.90±0.21)、(3.75±0.43)、(3.55±0.47)、(3.50±0.47)]、CS18[(3.70±0.48)、(3.95±0.15)、(3.85±0.33)、(3.80±0.43)、(3.45±0.49)、(3.55±0.45)]、CS24[(3.65±0.44)、(3.76±0.35)、(3.85±0.35)、(3.60±0.45)、(3.45±0.48)、(3.35±0.4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后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ENSE4、CS18、CS24及CS32组检查扫描时间分别为186 s、23 s、14 s及12 s。 结论 以CS技术采集MRCP图像信息可在保证成像质量的前提下缩短扫描时间,最佳加速因子为CS24。
    SEC62 通过介导自噬在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小鼠肝损伤模型中的作用
    林俊超, 刘俞彤, 周威, 蒋炜, 何杰
    2025, 30(8):  1151-1155. 
    摘要 ( 43 )   PDF (2265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 SEC62 在对乙酰氨基酚(APAP)诱导的肝损伤小鼠模型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 将24只 SPF 级 C57BL/6 品系的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8)、 SEC62-Hepko APAP 组(n=8)及SEC62-Hepflpox APAP 组(n=8)。SEC62-Hepko及SEC62-Hepflpox小鼠腹腔注射APAP,模拟APAP诱导肝损伤进程(AILI)。空白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0.9% NaCl溶液,24 h后将上述各组小鼠处死,留取肝组织样本,进行 H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肝组织流式细胞检测。 结果 SEC62-Hepflpox APAP 组小鼠肝脏病理显示多个大小不等的炎症坏死灶;而 SEC62-Hepko APAP 组小鼠肝组织中炎症坏死灶的数量及面积减少。免疫组化油红染色显示,SEC62-Hepflpox APAP 组小鼠肝脏油红染色程度升高;而 SEC62-Hepko APAP 组小鼠肝组织油红染色程度减少。蛋白免疫印迹检测显示,SEC62-Hepflpox APAP 组小鼠肝脏中自噬相关的蛋白 P62 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37);与线粒体裂解相关的蛋白DRP-1及FIS-1的表述水平和与炎症反应相关的蛋白IL-1β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与SEC62-Hepflpox APAP 组相比,SEC62-Hepko APAP 组小鼠肝组织中自噬相关的蛋白 P62 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与线粒体裂解相关的蛋白 DRP-1 及 FIS-1 的表述水平显著降低、与炎症反应相关的蛋白 IL-1β 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在 SEC62-Hepflpox APAP 组中,小鼠肝脏中 ROS 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01)。而在 SEC62-Hepko APAP 组小鼠肝组织中,相比SEC62-Hepflpox APAP 组,小鼠肝脏中 ROS 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01)。 结论 SEC62 通过介导自噬水平影响肝脏线粒体稳态及炎症反应,肝细胞中敲低 SEC62 在APAP 诱导的小鼠肝损伤模型中起到改善和保护作用。
    综述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性别、区域与种族差异   樊亚菲 王倩 李小珍 徐盈 李佳 周西
    樊亚菲, 王倩, 李小珍, 徐盈, 李佳, 周西
    2025, 30(8):  1156-1160. 
    摘要 ( 29 )   PDF (582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且为我国第一大慢性肝病,但我们对MAFLD在性别和种族差异方面的流行病学特征的了解仍十分有限。本文旨在分析和讨论MAFLD在性别、地域和种族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围绕疾病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及并发症等内容展开论述,以期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这些差异,为MAFL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视角。未来仍需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研究,深入探究性别和种族的潜在机制,并开发适用于不同人群的评估工具和防治策略,以实现MAFLD的精准健康管理。
    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评分系统的研究进展   姜慧杰 蒋雪梅
    姜慧杰, 蒋雪梅
    2025, 30(8):  1160-1165. 
    摘要 ( 38 )   PDF (752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因其病情变化急剧、短期病死率高,在临床上受到广泛关注。鉴于ACLF患者对内科综合治疗普遍反应欠佳,诊疗过程中早期且准确的预后评估,对于临床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ACLF预后评分系统,包括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及其衍生评分、慢性肝衰竭联盟-序贯器官衰竭评估(CLIF-SOFA)及其衍生评分、北美终末期肝病研究联盟-ACLF(NACSELD-ACLF)评分、亚太肝病学会ACLF研究联盟-ACLF(AARC-ACLF)评分、中国重症乙型肝炎研究学组-ACLF(COSSH-ACLF)评分及其衍生评分等,阐述各评分系统的特点、优势和局限性,旨在为临床医生早期、准确地评估ACLF患者预后提供参考,并对未来ACLF预后评分系统的研究和开发进行展望。
    血小板相关参数评估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发生风险和预后的研究进展
    刘丁境, 牛日雨, 尹伟, 李成忠
    2025, 30(8):  1165-1168. 
    摘要 ( 19 )   PDF (394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全球范围内肝细胞癌的主要病因之一。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HBV-HCC)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改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血小板相关参数作为血液检验的重要部分,易于获取且成本较低,与HBV-HCC发生风险和预后密切相关。本综述旨在总结血小板相关参数在评估HBV-HCC发生风险及预后价值的研究进展,重点关注血小板计数及其相关比值指标。
    病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