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25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0-06-30
    前沿、探索与争鸣
    慢加急性肝衰竭肝组织再生的实验研究
    汪艳
    2020, 25(6):  559-559. 
    摘要 ( 153 )   PDF (675KB) ( 3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5-hmC的液体活检在早期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郑立威, 李德瑶, 鲁凤民, 陈香梅
    2020, 25(6):  560-561. 
    摘要 ( 205 )   PDF (616KB) ( 3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IL-17信号通路在酒精相关性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丁梦梦, 高沿航
    2020, 25(6):  562-563. 
    摘要 ( 144 )   PDF (616KB) ( 3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小板在脂肪性肝炎及肝癌发病中的作用
    杨菁, 范建高
    2020, 25(6):  564-565. 
    摘要 ( 165 )   PDF (615KB) ( 4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奥贝胆酸增加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肝损伤风险
    李飞, 陆伦根
    2020, 25(6):  566-566. 
    摘要 ( 253 )   PDF (598KB) ( 4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蛋白激酶Cε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胰岛素抵抗关系中的作用
    贾寒, 饶慧瑛
    2020, 25(6):  567-568. 
    摘要 ( 160 )   PDF (598KB) ( 3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损伤
    两种不同定义标准的慢性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研究
    王丽苹, 何婷婷, 朱云, 王仲霞, 王立福, 孙永强, 景婧, 许文涛, 余思邈, 桑秀秀, 田淼, 任岳波, 崔延飞, 王睿林
    2020, 25(6):  569-572. 
    摘要 ( 238 )   PDF (637KB) ( 2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两种不同定义标准对慢性DILI的适用性, 以及DILI发病后第2个月TBil和ALP对DILI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15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DILI 73例, 分别应用6个月和12个月两种诊断标准, 比较两种标准的诊断结果是否存在差异, 分析DILI发病后第2个月TBil和ALP仍持续升高对慢性DILI的预测情况。结果 依据6个月诊断标准, 有65例符合慢性DILI诊断, 8例不符合慢性DILI的诊断, 发病后第2个月TBil>33.65 μmol/L对慢性DILI的发生有一定预测价值(P<0.05), 该界值处灵敏度88%, 特异度61%;发病后第2个月ALP水平对慢性DILI的发生无预测价值。依据12个月诊断标准, 有51例符合慢性DILI诊断, 22例不符合慢性DILI的诊断, 发病后第2个月ALP和TBil水平对慢性DILI的发生均无预测价值。两种不同标准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6个月标准时慢性DILI检出率高于12个月标准, 有43例患者可同时满足两种诊断标准。结论 DILI发病后第2个月TBil持续升高对我国慢性DILI的预测价值优于ALP, 建议治疗时主要参考6个月定义标准, 诊断时可参考12个月定义标准。
    肝癌
    线粒体丙酮酸载体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马向明, 侯婧悦, 付庆江, 曹立瀛
    2020, 25(6):  573-577. 
    摘要 ( 310 )   PDF (1009KB) ( 3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线粒体丙酮酸载体(mitochondrial pyruvate carriers, MPC)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复发和预后的指导价值。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5例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石蜡标本中癌和癌旁组织的MPC1和MPC2的表达水平, 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指标的相关性。Kaplain-Meier分析MPC表达水平与肝细胞癌患者复发及预后的相关性。建立COX回归分析模型, 对MPC1和MPC2蛋白表达水平和临床病理学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寻找肝细胞癌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与癌旁组织相比, 癌组织中MPC1和MPC2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MPC1和MPC2的蛋白表达水平和临床病理学指标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MPC1蛋白表达水平低的肝细胞癌患者的术后复发率升高(P=0.000)且总体生存时间缩短(P=0.001);MPC2的蛋白表达水平与复发(P=0.254)和总生存期无相关性(P=0.452)。MPC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00)和微血管侵润(P=0.017)是肝细胞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MPC2(P=0.230)和患者术后复发无关。结论 在肝细胞癌中MPC1和MPC2的蛋白活性下降或缺失是普遍存在的, 且MPC1的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的术后复发和预后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可成为新的判断肝细胞癌患者临床预后、对术后患者进行风险分层的生物标记物。
    肝功能衰竭
    CLIF-SOFA评分对HBV-ACLF患者器官衰竭的评估价值
    马皖苏, 赵林, 李红生
    2020, 25(6):  578-581. 
    摘要 ( 685 )   PDF (812KB) ( 3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慢性肝衰竭-序贯器官功能评分(CLIF-SOFA)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器官衰竭的评估价值。方法 纳入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HBV-ACLF患者100例, 根据患者的器官衰竭情况, 分成器官衰竭组、无器官衰竭组。比较两组CLIF-SOFA评分, 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CLIF-SOFA评分对器官衰竭的预测价值。经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CLIF-SOFA评分与各血清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100例HBV-ACLF患者中, 有21例未见器官衰竭, 79例出现器官衰竭。器官衰竭组CLIF-SOFA评分为(6.19±1.04)分显著高于无器官衰竭组的(4.17±1.01)分(P<0.05)。CLIF-SOFA评分预测器官衰竭的曲线下面积为0.808(标准误=0.053, P=0.000, 95%CI=0.705~0.911)。器官衰竭组血清TBil、WBC为(384.64±15.89)μmol/L、(7.94±1.56)×109/L, 较无器官衰竭组[(189.48±17.84)μmol/L、(6.21±1.75)×109/L]明显增高, 器官衰竭组TC、ALT、AST为(1.76±0.34)mmol/L、(384.50±96.76)U/L、(328.91±91.12)U/L, 较无器官衰竭组[(2.32±0.83)mmol/L、(645.41±124.64)U/L、(552.32±114.76)U/L]显著下降(P<0.05)。HBV-ACLF器官衰竭患者的CLIF-SOFA评分与血清TBil、WBC呈正相关(r=0.616、0.824, P<0.05), 与ALT、AST呈负相关(r=-0.742、-0.574, P<0.05)。结论 CLIF-SOFA评分能对HBV-ACLF患者器官衰竭进行预测, 其与患者血清TBil、WBC、ALT、AST有相关性。
    血清p62及LC3-Ⅱ联合检测对HBV-ACLF患者近期预后的价值
    刘铁峰, 许澍妮, 吴姗姗
    2020, 25(6):  582-584. 
    摘要 ( 206 )   PDF (628KB) ( 3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清自噬相关蛋白[p62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联合检测在预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近期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HBV-ACLF患者78例(ACLF组), 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2名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 测定总胆红素(TBil)、肌酐(Cr)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计算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分值;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患者血清中p62和LC3-Ⅱ水平;记录患者入院后3个月内临床结局;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p62、LC3-Ⅱ预测HBV-ACLF患者近期预后的效力。结果 ACLF组血清LC3-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68.35±16.07)ng/mL比(37.96±11.50)ng/mL], p62水平低于对照组[(2.30±1.45)ng/mL比(4.63±2.38)ng/m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 血清p62与MELD评分呈负相关(r=0.383, P<0.05), 血清LC3-Ⅱ与MELD评分呈正相关(r=0.458, P<0.05);通过ROC曲线确定p62、LC3-Ⅱ预测HBV-ACLF患者近期预后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51 ng/mL、80.74 ng/mL, 二者联合预测的AUC[0.813(95% CI:0.710~0.892)]分别大于p62[0.727(95% CI:0.616~0.821)], LC3-Ⅱ[0.736(95% CI:0.626~0.828)]单项预测的AUC,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而p62与LC3-Ⅱ预测HBV-ACLF预后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p62与LC3-Ⅱ在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预测中具有一定价值, 二者联合检测能提高预后预测效力。
    其他肝病
    Citrin缺陷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症患儿的临床特征
    朱萍, 赵杰, 程雪莲, 李德亮, 张伟业
    2020, 25(6):  585-587. 
    摘要 ( 314 )   PDF (622KB) ( 3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Citrin缺陷并肝内胆汁淤积症(NICCD)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 纳入南阳市中心医院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Citrin缺陷并NICCD患儿30例, 选取同期分娩的正常新生儿30名作为正常组。比较两组血清谷氨酰转肽酶(GGT)、ALT、ALP、AST。同时测定两组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甲状腺素(FT4)、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生长激素(GH)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肝功能、内分泌指标对Citrin缺陷并NICCD的诊断价值。结果 病例组血清GGT、ALT、ALP、AST含量分别为(460.38±126.46)、(254.49±75.54)、(424.59±102.48)、(301.93±84.46)U/L, 显著高于正常组的(297.52±89.38)、(129.05±33.56)、(283.19±56.52)、(123.53±62.38)U/L(均P<0.05)。病例组血清IGF-1为(34.65±6.48)ng/mL, 较正常组(164.36±29.96)ng/mL显著降低, 病例组GH(18.35±5.37)ng/mL较正常组(2.01±0.78)ng/mL明显增高(P<0.05)。血清GGT、ALT、ALP、AST、IGF-1、GH含量诊断Citrin缺陷并NICCD的AUC分别为0.694、0.764、0.752、0.782、0.794、0.791。结论 与正常婴幼儿相比, Citrin缺陷并NICCD患儿存在明显的肝功能、内分泌异常, 其中血清GGT、ALT、ALP、AST、IGF-1、GH含量可作为诊断该病的重要评价指标。
    儿童自身免疫性肝炎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
    那熹, 王伟, 何建青
    2020, 25(6):  588-590. 
    摘要 ( 286 )   PDF (626KB) ( 3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儿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西宁市中医院收治的AIH患儿22例。泼尼松2 mg/(kg·d)(最大剂量60 mg/d)治疗1个月后予硫唑嘌呤2 mg(kg·d)(最大100 mg/d), 治疗3个月后逐步减少激素药物剂量直至停止。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 22例AIH患儿中表现为6例急性病程, 10例亚急性病程, 6例慢性病程。13例为AIH I型, 5例为AIH II型, 4例为未分型, 三组分型患儿一般资料之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IH I型患者GLO为(35.2±9.8)g/L显著高于AIH II型患儿的(24.1±6.7)g/L;AIH I型患儿IgG为(27.4±5.2)g/L高于AIH II型患儿的(19.7±4.4)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分型患儿ALT、AST及TBil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肝脏组织学中界面性肝炎12例, 浆细胞或淋巴细胞浸润18例, 肝纤维化22例, 玫瑰花结6例, 胆管病变3例, AIH I型、AIH II型及未分型患儿肝脏组织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有效21例, 难治6例, 复发11例, AIH I型、AIH II型及未分型患者治疗有效、难治及复发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H I型、II型及未分型患儿临床表现多样, 实验室指标、肝脏组织学结果较为严重, 泼尼松+硫唑嘌呤可以有效改善病情, 但治疗后易复发, 需坚持治疗。
    肝血管瘤血供类型对经肝动脉介入治疗效果的影响
    姚煜, 戴峰, 徐春阳
    2020, 25(6):  591-594. 
    摘要 ( 269 )   PDF (638KB) ( 3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肝血管瘤血供类型对经肝动脉介入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南京市第二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肝血管瘤患者128例, 根据患者的血供情况分成3组, 分别为富血供组(43例)、中等血供组(47例)、乏血供组(38例)。所有患者均经肝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分别在术后3、6个月评估临床疗效, 并记录术后6个月的瘤体缩小率、动脉期强化比率缩小率。比较3组术前及术后3 d、7 d、14 d的肝功能指标, 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水平, 分析并发症情况。结果 富血供组、中等血供组术后3个月的总缓解率分别为76.74%、72.34%, 均显著高于乏血供组的47.37%(P<0.05)。富血供组、中等血供组术后6个月的总缓解率分别为72.09%、63.83%, 均显著高于乏血供组的39.47%(P<0.05)。富血供组、中等血供组的瘤体缩小率分别为(55.62±10.05)%、(50.34±8.51)%, 均显著高于乏血供组的(31.28±8.32)%(P<0.05)。富血供组、中等血供组的动脉期强化比率缩小率分别为(28.53±5.12)%、(23.64±4.87)%, 均显著高于乏血供组的(17.29±5.23)%(P<0.05)。3组术后3 d、7 d的血清ALT、DBil、TBil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3组并发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乏血供者相比, 富血供、中等血供者经肝动脉栓塞介入术后3、6个月的疗效更好, 且瘤体缩小率与动脉期强化比率缩小率高于乏血供患者, 但不同血供类型患者的肝功能、并发症未见明显差异。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类型关系探讨
    程维蓉, 许培霞, 杨惠菁
    2020, 25(6):  595-597. 
    摘要 ( 239 )   PDF (741KB) ( 3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CT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搜集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2014年2月至2019年4月期间行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确诊的HAML患者26例, 纳入患者均于术前完善CT检查, 其中男性5例, 女性21例, 年龄为(45.2±5.9)岁。HAML病理分型参考Tsui等的研究。结果 血管瘤型6例, 常规病理中大部分为畸形血管、平滑肌细胞, 含有脂肪组织成分, 但量不多。CT均未见脂肪密度影;CT平扫时表现为类圆形低密度影;CT增强扫描时表现为持续强化, 内可见粗大扭曲血管影, 内部伴有部分钙化。肌瘤型4例, 常规病理中见极少量脂肪组织成分, 以平滑肌细胞成分多见。2例患者CT未发现脂肪组织成分;2例患者CT提示存在极少量的脂肪组织, CT增强扫描时表现为动脉期明显强化, 静脉期及延迟期稍高密度。脂肪瘤型7例, 常规病理中见多量脂肪组织成分。CT平扫时表现为多发条索状网状结构, 同时存在弥漫性的脂肪组织密度影, CT增强扫描时表现为脂肪组织成分中见粗大扭曲血管影。混合型9例, 常规病理中见多种组织成分, 囊括脂肪组织、畸形扭曲血管、平滑肌细胞, 总体脂肪组织含量为10%~85%。CT平扫时可见弥漫性的软组织密度影、脂肪组织密度影, 两种成像表现相互混杂, CT增强扫描时表现为脂肪组织成分中未见强化, 动脉期时软组织密度影见明显强化。结论 CT影像学可以反映HAML患者组织成分及病理特征, 对HAML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对鉴别诊断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价值
    木合塔江·吾布利哈斯木, 古再努尔·阿吉木, 穆塔力甫
    2020, 25(6):  598-601. 
    摘要 ( 220 )   PDF (929KB) ( 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超声与超声造影对鉴别诊断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HNET)的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128例肝脏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肝细胞肝癌(HCC)89例, HNET患者39例。记录两组患者超声和超声造影影像特点, 比较两组患者超声造影增强时间, MHNET与PHNET超声与超声造影影像特点, 以及超声造影增强时间。结果 超声检查显示HNET组单发病灶12例, 低于HCC组的68例;两组回声情况、后方回声减弱、回声均匀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显示HNET组包膜增强4例, 占比低于HC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NET组患者消退为等增强和低增强时间分别为(31.64±10.27)s和(64.82±16.85)s, 显著短于HCC组的(38.44±11.95)s和(80.31±20.79)s(P<0.05)。超声检查显示MHNET病灶最大径为(4.47±1.89)cm, 显著低于PHNET的(10.12±4.35)(P<0.05)。结论 超声与超声造影检查有助于HNET的筛查, 为MHNET与PHNET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临床与基础研究
    胃冠状静脉栓塞术辅助TIPS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再出血率和静脉曲张程度的影响
    王芳, 郭文成, 汪庆强
    2020, 25(6):  602-604. 
    摘要 ( 183 )   PDF (615KB) ( 4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胃冠状静脉栓塞术(GCVE)辅助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对PHT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再出血率和静脉曲张程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和西京医院80例PHT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资料, 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行GCVE辅助TIPS治疗)和对照组(行单一TIPS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记录术后再出血率和治疗前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肝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与手术费用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半年再出血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较对照组显著减轻, 术后观察组门静脉内径和门静脉压力梯度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ALT、Alb及TBil肝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CVE辅助TIPS治疗PHT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有助于改善静脉曲张, 较单一TIPS能显著降低再出血率,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学龄前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儿临床特点分析
    周莹, 杨俊梅, 张桂珍, 甄明慧
    2020, 25(6):  605-606. 
    摘要 ( 216 )   PDF (675KB) ( 3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学龄前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儿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115例学龄前慢性乙型肝炎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HBeAg检查结果分为观察组(HBeAg阴性, n=46)与对照组(HBeAg阳性, n=69例)。对比两组基础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性别、年龄、病程、家族史、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及肝组织炎症活动分级、肝纤维化分期。结果 观察组性别、年龄、家族史、ALT、AST与对照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病程显著长于对照组, HBV D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肝组织炎症活动分级以G3、G4级为主, 对照组肝组织炎症活动分级以G1、G2级为主,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肝纤维化分期以S3、S4期为主, 对照组肝纤维化分期以S0、S1、S2期为主,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学龄前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儿具有病程长、HBV DNA水平低的特点, 且HBeAg阴性患儿更容易出现肝纤维化和病情持续恶化。
    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
    方园, 沈翔, 张慧
    2020, 25(6):  607-609. 
    摘要 ( 247 )   PDF (1258KB) ( 4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可能的影响因素, 为未来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消化内科接受住院治疗的5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参照相关标准, 将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者纳为出血组, 其他纳为未出血组, 设计一般情况调查表, 调查患者一般情况, 包括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 同时记录患者实验室主要检查指标水平, 经初次对比找出可能的影响因素, 并将其纳为自变量, 并赋值, 将患者是否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作为因变量, 经非条件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找出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全部纳入的5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中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者31例, 占比62.00%;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性别、年龄、病因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与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证实, 肝功能分级、食管静脉曲张程度、门静脉宽度、脾脏长径均可能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可能的影响因素(OR>1, P<0.05)。结论 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存在较高的上消化道出血风险, 可能受患者肝功能分级、食管静脉曲张程度、门静脉宽度、脾脏长径等因素影响, 临床应重视上述高危患者的早期防控, 以减少上消化道出血发生, 改善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预后。
       
    钠离子通道调节蛋白1与肝癌患者3年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唐巧萍, 段志强, 乔悾
    2020, 25(6):  610-611. 
    摘要 ( 230 )   PDF (615KB) ( 2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钠离子通道调节蛋白1(SCNM1)与肝癌患者3年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90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取病理组织送检, 比较癌组织、癌旁组织的SCNM1表达水平。记录患者的临床特征, 分析SCNM1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的关系。随访3年, 记录患者生存、死亡情况, 分析SCNM1表达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癌组织中SCNM1表达量为(11.64±3.26), 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的(7.49±2.76)(P<0.05)。肿瘤直径≥5 cm患者的SCNM1表达量为(10.93±2.12), 显著高于肿瘤直径<5 cm患者的(8.23±2.05)(P<0.05)。Child-Pugh A级患者的SCNM1表达量为(7.13±1.24), 显著低于B、C级患者的(10.45±2.08)、(10.81±2.23)(P<0.05)。有肝硬化患者的SCNM1表达量为(10.96±2.46), 显著高于无肝硬化患者的(8.04±1.34)(P<0.05)。随访3年提示90例肝癌患者的死亡率为52.22%, 生存率为47.78%。死亡患者的SCNM1表达量为(10.75±2.37), 显著高于存活患者的(7.93±1.76)(P<0.05)。结论 SCNM1在肝癌组织中呈高表达, 其表达量与肿瘤直径、肿瘤分期、肝功能分级、肝硬化情况相关, 且死亡患者的SCNM1表达量高于生存患者。
    血小板压积动态变化在肝癌氩氦刀冷冻消融术后的意义
    刘薇, 时强, 张翠翠, 岳腾
    2020, 25(6):  612-613. 
    摘要 ( 199 )   PDF (616KB) ( 3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小板压积(PCT)动态变化在肝癌氩氦刀冷冻消融术后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00例肝癌患者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入院行常规治疗后均采用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 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观察, 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n=61)及预后不良组(n=39)。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血小板(PLT)、PCT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变化, 最后通过Spearman系数分析PCT与PLT和PLR相关性。结果 预后良好组术后PLT、PCT和PLR与本组术前及预后不良组术后比较, 存在明显差异(P<0.05)。经相关性分析, PCT与PLT和PLR呈正相关。结论 PCT动态变化在肝癌氩氦刀冷冻消融术后, 对该疾病的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值得临床重视。
    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EGFR和Her-2表达水平评估预后的应用价值
    李银珍, 杜日昌, 丁宇, 徐彤, 廖罗飞
    2020, 25(6):  614-616. 
    摘要 ( 185 )   PDF (624KB) ( 2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EGFR和Her-2表达水平评估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77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依据患者预后情况分组。单因素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预后情况与病理特征及实验室指标的关系, 同时将有差异的信息纳入logistic模型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 预后不良组淋巴结转移、TNM分期Ⅲ或Ⅳ级、EGFR阳性、Her-2阳性患者显著多于预后良好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淋巴结转移、TNM分期Ⅲ或Ⅳ级、EGFR阳性、Her-2阳性是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EGFR、Her-2呈高表达可能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 是影响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抗感染治疗中PCT表达的意义
    陈勇, 陈宇, 侯星雁, 高咏梅, 丛刚
    2020, 25(6):  617-619. 
    摘要 ( 177 )   PDF (618KB) ( 4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抗感染治疗中降钙素原(PCT)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8年8月收治的失代偿期肝硬化并SBP患者96例, 所有患者均经药敏试验、病原菌检测结果行抗感染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血清PCT、前列腺素E2(PGE2)、白细胞计数(WBC)、白介素-6(IL-6)水平, 分析治疗效果, 根据疗效将其分成有效组、无效组, 比较两组血清PCT、PGE2、WBC、IL-6水平, 经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血清PCT与PGE2、WBC、IL-6的相关性。结果 患者治疗后血清PGE2、WBC、IL-6、PCT含量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在96例患者中, 治疗后显效51(53.13%)例, 有效29(30.21%)例, 无效16(16.67%)例, 总有效率为83.33%(80/96)。有效组血清PGE2、WBC、IL-6、PCT较无效组显著下降(P<0.05)。Pearson相关检验提示血清PCT与PGE2、WBC、IL-6呈正相关(r=0.631、0.724、0.639, P<0.05)。结论 失代偿期肝硬化并SBP患者行抗感染治疗后, 血清PGE2、WBC、IL-6、PCT含量明显下调, 治疗有效者上述各指标较治疗无效者显著下调, 且血清PCT与PGE2、WBC、IL-6呈正相关, PCT检测可作为肝硬化腹水并SBP抗感染治疗的依据。
    降钙素原在判断ICU肝病患者血流感染细菌类型及指导抗生素治疗的价值研究
    张学文, 吉英嵘, 文晓宏, 李国栋
    2020, 25(6):  620-621. 
    摘要 ( 185 )   PDF (618KB) ( 2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降钙素原(PCT)在判断重症监护病房(ICU)肝病患者血流感染细菌类型及指导抗生素治疗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6月的健康体检者60例和ICU肝病患者患者157例作为研究对象, 在健康体检者体检当日和肝病患者进入ICU当天检测其血清PCT水平、白细胞计数(WBC), 并进行血液培养和细菌鉴定。对疑似血流感染的肝病患者采用抗生素治疗, 于抗生素治疗后第1d、第2d、第3d检测PCT水平。结果 有致病菌组的PCT阳性率(93.75%)高于无致病菌组(35.06%)、健康体检组(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水平有致病菌组高于无致病菌组、健康体检组, 无致病菌组高于健康体检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阴性菌组的PCT阳性率(96.43%)高于革兰氏阳性菌组(82.35%), 且其PCT水平高于革兰阳性菌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阴性菌组与革兰阳性菌组的WBC计数,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ICU当天和抗生素治疗第1d抗生素有效组PCT水平与抗生素无效组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生素治疗第2、3d抗生素有效组PCT水平低于抗生素无效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监测肝病患者血流感染患者的PCT水平, 能够帮助早期干预脓毒血症并进行合理的抗生素用药指导, 达到减轻病症, 降低患者致死率的效果。
    雄激素水平变化对多囊卵巢综合征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影响
    邓永红, 王璟, 王晓莉, 李文霞, 熊万春
    2020, 25(6):  622-624. 
    摘要 ( 291 )   PDF (620KB) ( 2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雄激素水平变化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中的影响分析。方法 纳入2010年2月至2019年4月期间我院救治的PCOS及PCOS伴NAFLD患者。PCOS诊断符合Rotterdam标准。NAFLD诊断符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经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分会修订)。计量资料用(±s)表示, t检验作比较;计数资料以(%)表示, 卡方检验作比较。多因素分析用以探讨各项临床资料对PCOS伴NAFLD患者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PCOS患者138例(PCOS组), 平均年龄(30.2±2.5)岁;PCOS伴NAFLD患者78例(PCOS伴NAFLD组), 平均年龄(29.5±3.4)岁。两组患者中体质指数、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黄体生成素(LH)、卵巢雌激素(FSH)及睾酮均存有显著差异(P<0.05), 而两组患者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雌激素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将是否存有NAFLD作因变量, 即存有NAFLD赋值为1、无NAFLD赋值为2, 把体质指数、FPG、TC、HDL、LDL、LH、FSH及睾酮纳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中, 结果提示睾酮是PCOS患者伴发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而HDL是PCOS患者伴发NAFLD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 雄激素水平上升是PCOS伴NAFLD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针对PCOS伴NAFLD患者的高雄激素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门静脉血流灌注参数与血肌酐水平变化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倪文, 段俊伟
    2020, 25(6):  625-626. 
    摘要 ( 258 )   PDF (618KB) ( 2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针对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门静脉主干内径水平与血肌酐水平变化的计量反应关系及临床意义进行研究。方法 病例收集时间自2017年2月-2018年7月。研究对象均来自汉川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纤维化患者67例, 观察组(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25例, 对照组(乙型肝炎非肝纤维化患者)42例。门静脉主干内径水平超声检查仪器选择PHILIPS IU22 MATRIX诊断仪, L12-5高频探头, 频率5~12MHz。血肌酐定量分析采用全自动生化仪。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门静脉门脉期血流灌注参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而延迟期血流灌注参数两组间则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血肌酐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肝血流量(BF)、肝血容量(BV)、肝动脉灌注量(HA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脉期血流灌注参数、血肌酐与肝血流量(BF)、肝血容量(BV)、肝动脉灌流指数(HAPI)、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平均通过时间(MTT)均呈现统计学正相关;延迟期血流灌注参数与肝血流量(BF)、肝动脉灌注量(HAP)、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呈现统计学正相关。结论 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门静脉各项血流灌注参数与血肌酐水平变化关系密切, 可考虑将血肌酐水平于肝纤维化的发生关系作更深层面的机制研究。
    点定量弹性成像(ElastPQ)与瞬时弹性成像、APRI评估肝纤维化的比较
    于飞, 王旭, 刘艳
    2020, 25(6):  627-629. 
    摘要 ( 212 )   PDF (704KB) ( 6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点定量弹性成像(ElastPQ)在肝纤维化分期中的可行性, 并与瞬时弹性成像(TE)、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经肝活检的乙型病毒肝炎肝纤维化患者116例, 男性68例, 女性48例, 平均年龄(53.5±10.2)岁。所有患者均进行ElastPQ、APRI检查, 76例患者行TE检查。用Spearman分析比较ElastPQ、TE和APRI评分结果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曲线)比较ElastPQ、TE和APRI的诊断效能。结果 根据肝活检病理组织学结果, 116例肝纤维化患者F0期18例, F1期32例, F2期24例, F3期18例, F4期24例。ElastPQ在肝纤维化分期中显示出良好的诊断价值, 总体AUC值介于0.82至0.89之间。相关性分析提示ElastPQ、TE和APRI测得指标与肝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ElastPQ:r=0.69, P<0.05;TE:r=0.73, P<0.05;APRI:r=0.46, P<0.05)。诊断明显肝纤维化(≥F2期)患者时, ElastPQ、TE和APRI的AUC值分别为0.92、0.88和0.66;诊断肝硬化(F4期)患者时, ElastPQ、TE和APRI的AUC值分别为0.84、0.84和0.62。ElastPQ、TE诊断≥F2期及F4期肝纤维化患者时, ElastPQ、TE之间AUC值无明显差异(P>0.05), 但均高于APRI, 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lastPQ技术对肝纤维化患者的诊断能力优于APRI, 其诊断价值与TE相当, 可以作为评估乙型病毒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一种有效非侵入性超声方法。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恩替卡韦抗病毒干预后肝脏弹性成像定量变化观察
    吴智慧, 丁媛
    2020, 25(6):  630-632. 
    摘要 ( 259 )   PDF (619KB) ( 2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患者恩替卡韦抗病毒干预后肝脏弹性成像的定量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CHB肝硬化患者150例,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 疗程为48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8周后经肝脏瞬时弹性检测仪(FS)测定患者肝硬度值(LSM)。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8周后采血检测肝纤维化指标、肝功能指标及HBV DNA水平。经Pearson线性模型分析患者抗病毒治疗后LSM值与肝纤维化、肝功能指标、HBV DNA的相关性。结果 患者治疗后的LSM值为(25.34±5.09)KPa, 显著低于治疗前的(30.54±7.43)KPa(P<0.05)。患者治疗后的IV-C、LN、HA、PIIIPN分别为(90.42±19.76)μg/mL、(143.76±31.15)μg/mL、(174.92±25.63)μg/mL、(131.54±32.17)μg/mL, 显著低于治疗前的(140.62±22.13)μg/mL、(190.64±38.43)μg/mL、(274.62±32.25)μg/m、(190.94±34.21)μg/ml(P<0.05)。患者治疗后的AST、ALT、TBil、HBV DNA分别为(78.94±19.86)U/L、(79.96±14.65)U/L、(20.95±4.57)mmol/L、(5.23±0.68)lg copies/mL, 显著低于治疗前的(120.94±23.65)U/L、(131.76±21.15)U/L、(29.64±5.13)mmol/L、(6.54±1.45)lg copies/mL(P<0.05)。患者治疗后的血清Alb为(39.06±2.01)g/L, 显著高于治疗前的(36.53±2.12)g/L(P<0.05)。经Pearson线性模型分析提示患者抗病毒治疗后LSM值与IV-C、LN、HA、PIIIPN、AST、ALT、TBil、HBV-DNA呈正相关(r=0.645、0.587、0.623、0.475、0.641、0.542、0.713、0.686, 均P<0.05), 与Alb呈负相关(r=-0.518, P<0.05)。结论 CHB肝硬化患者经恩替卡韦治疗后, LSM值明显下降, 且LSM值与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HBV DNA密切相关。
    超声诊断肝硬化患者门、脾静脉血流动力学与肝功能、胆囊壁增厚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刘倩, 符建
    2020, 25(6):  633-634. 
    摘要 ( 177 )   PDF (617KB) ( 2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肝硬化患者门、脾静脉血流动力学与肝功能、胆囊壁增厚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8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7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健康人群70例作为对照组, 对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检查, 分析两组患者的门静脉内径(DPV)、门静脉血流速(VPV), 脾静脉内径(DSV)、脾静脉血流速(VSV)以及胆囊壁厚度之间的差异, 不同肝功能分级患者的DPV、VPV、DSV、VSV以及胆囊壁厚度之间的差异以及肝硬化患者门、脾静脉血流动力学与肝功能、胆囊壁增厚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DPV、DSV以及胆囊壁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患者的VPV、VSV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Child-Pugh分级的肝硬化患者DPV、VPV、DSV、VSV以及胆囊壁厚度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肝硬化与超声检查的DPV、VPV、DSV、VSV呈现显著相关, 而患者的胆囊壁厚度与患者的DPV、VPV、DSV、VSV之间未见相关显著性。结论 在肝硬化患者中, 患者的肝功能与其门静脉、脾静脉的内径以及血流量相关性显著, 胆囊壁的增厚情况与门静脉、脾静脉的内径以及血流量未见相关性。
    灰阶超声造影鉴别诊断FNH、FFC及原发性肝恶性肿瘤的效力对比
    雷华, 何愿民, 谭春明
    2020, 25(6):  635-637. 
    摘要 ( 267 )   PDF (737KB) ( 3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针对灰阶超声造影鉴别诊断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局灶性脂肪变(FFC)及原发性肝恶性肿瘤的效力进行对比。方法 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FNH、FFC及原发性肝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实时监测和记录压力值变化, 观察并保存下显影的时间-压力曲线及超声图像。以病理细胞学检查结果作为疾病判定的金标准, 分析灰阶超声造影的评估价值。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患者133例, 通过细胞学检查最终诊断为FNH 52例、FFC 25例, 原发性肝恶性肿瘤56例。所有患者以腹痛为主要症状, 也可以表现为包块或腹部膨隆、恶心;实验室查体多无胆色素梗阻表现及肝功能异常。灰阶超声造影鉴别诊断FNH、FFC及原发性肝恶性肿瘤的效力(ROC曲线下面积)均超过了0.7。结论 FNH、FFC及原发性肝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临床容易彼此误诊;虽然发病机制和具体诱因不同, 但筛查过程强调在较短的时间内、不对病人造成过多痛苦和花费的情况下能够获得相对精准的结果, 而超声造影鉴别诊断FNH、FFC及原发性肝恶性肿瘤比较理想, 适合于门诊患者的初步筛查。
    三维超声造影预测肝癌射频消融术后残留风险的价值
    徐书, 陈子亮
    2020, 25(6):  638-639. 
    摘要 ( 167 )   PDF (646KB) ( 3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造影(3D-CEUS)对肝癌射频消融术后残留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肝癌患者102例, 所有患者均行射频消融术治疗, 根据活检结果分析肿瘤残留情况, 并将其分成残留组、无残留组。于患者术后3d采用三维超声造影检查, 比较两组峰值强度(IMAX)、峰值强度上升时间(RT)、达峰时间(TTP)。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单独及联合对肝癌射频消融术后残留的预测价值。结果 在102例患者中, 有81(79.41%)例无病灶残留, 有21(20.59%)例存在病灶残留。残留组IMAX为(213.65±20.43)%, 显著高于无残留组的(115.72±31.56)%(t=26.308, P=0.000)。残留组RT、TTP分别为(23.74±7.13)s、(26.81±8.72)s, 显著低于无残留组的(45.51±9.34)s、(54.71±8.52)s(t=18.711、23.113, P=0.000、0.000)。IMAX、RT、TTP预测病灶残留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2、0.724、0.779, 三项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899。结论 三维超声造影能明确IMAX、RT、TTP值, 从而对肝癌射频消融术后病灶残留风险进行预测, 总体效果良好。
    超声造影在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妥子君, 郭建英, 李振妍
    2020, 25(6):  640-642. 
    摘要 ( 171 )   PDF (830KB) ( 3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HNE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HNET患者80例, 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确诊, 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后接受超声造影检查, 利用配套软件获得时间强度曲线, 并进行量化分析。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分成恶性组、良性组。比较两组定量分析指标, 包括始增时间、峰值强度、峰值时间、1/2消退时间。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对HNET性质的鉴别价值。结果 恶性组始增时间、峰值时间、1/2消退时间分别为(12.49±2.05)s、(29.57±6.34)s、(75.83±19.96)s, 显著小于良性组的(14.96±3.27)s、(55.72±8.94)s、(116.83±24.10)s(P<0.05)。恶性组峰值强度为(19.49±2.71)dB, 显著高于良性组的(16.32±2.17)dB(P<0.05)。始增时间、峰值强度、峰值时间、1/2消退时间预测HNET恶性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5、0.692、0.711、0.758。以始增时间≤13.635 s、峰值时间≤41.335 s、1/2消退时间≤97.740 s、峰值强度>18.200 dB时, HNET恶性风险越高。结论 超声造影能明确HNET患者的始增时间、峰值强度、峰值时间以及1/2消退时间, 便于进行定量分析, 四者对HNET性质的鉴别具有较高价值。
    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病毒治疗HBV相关早期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价值
    何莹, 韩鑫, 蔺咏梅, 皇甫彤
    2020, 25(6):  643-644. 
    摘要 ( 136 )   PDF (618KB) ( 2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病毒治疗HBV相关早期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疗效。方法 选取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三二〇一医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HBV-ACLF患者130例,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给予抗病毒治疗, 观察组给予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并观察两组症状缓解时间, 分别在治疗前、后采血检测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 包括CD4+、CD8+、CD4+/CD8+, 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69%,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85%(P<0.05)。观察组纳差、乏力、腹胀缓解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CD4+、CD4+/CD8+水平高于治疗前, CD8+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 且观察组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 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9.23%, 与对照组的3.0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ACLF患者经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病毒治疗, 可能通过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提高临床疗效, 缩短症状缓解时间, 且未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胆固醇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研究
    贺尼娅, 王琳
    2020, 25(6):  645-647. 
    摘要 ( 203 )   PDF (618KB) ( 2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病变程度与血清胆固醇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4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穿刺活检前血清胆固醇及其他生化学指标检测数据。结果 在14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总体人群中分析发现, 患者血清胆固醇与患者体质指数(BMI)、血小板(PLT)、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呈正相关, 而与凝血酶原时间(PT)、ALT及直接胆红素(DBil)呈负相关。对不同肝纤维化分期患者分析发现, 在肝纤维化早期即S1和S2期, 患者血清胆固醇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随着肝纤维化程度加重至肝硬化阶段即S3~S4期, 患者血清胆固醇水平明显下降, 同时PLT和LDL也明显下降, 而PT、ALT、甲胎蛋白水平、AST、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及总蛋白则明显升高。结论 肝纤维化早期阶段, 患者血清胆固醇与肝纤维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中晚期肝纤维化至肝硬化阶段, 胆固醇与肝纤维化有一定相关性。
    综述
    双特异性磷酸酶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辛鑫, 胡义扬, 冯琴
    2020, 25(6):  648-650. 
    摘要 ( 218 )   PDF (634KB) ( 10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肠道菌群的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研究进展
    朱一唯, 闫晓风, 王晓玲, 叶目亭杰, 邱丰俊, 胡旭东
    2020, 25(6):  651-654. 
    摘要 ( 141 )   PDF (631KB) ( 3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道
    IgG4相关性疾病1例
    周云, 姜泓, 黄长形
    2020, 25(6):  655-656. 
    摘要 ( 175 )   PDF (717KB) ( 3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位改变辅助治疗右侧肝性胸水1例
    陈盛鹏, 傅世祥, 李敏, 谭复明, 杨士田
    2020, 25(6):  657-657. 
    摘要 ( 163 )   PDF (1639KB) ( 3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