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前沿与探索
学术争鸣
在线期刊
当期文章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电子刊
指南与共识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English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CK19、Ki67、CK7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
周锦宏, 崇杨
肝脏 2022, 27 (
8
): 887-890.
摘要
(
1675
)
PDF
(677KB)(
320
)
可视化
目的
观察细胞角蛋白19(CK19)、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细胞角蛋白7(CK7)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方法
以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65例H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取患者手术后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测定CK19、Ki67、CK7表达情况,比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K19、Ki67、CK7阳性检出率。对比不同临床病理特征HCC患者癌组织中CK19、Ki67、CK7阳性检出率,观察CK19、Ki67、CK7不同表达HCC患者的3年生存情况。
结果
癌组织中CK19、Ki67、CK7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0.00%(26/65)、73.85%(48/65)、70.77%(46/65),均高于癌旁组织的1.54%(1/65)、23.08%(15/65)、1.54%(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29.216、33.639、67.483,
P
<0.05)。TNM分期为Ⅲ~Ⅳ期、组织低分化、淋巴结转移、有被膜浸润患者的CK19、Ki67、CK7阳性检出率较高(
P
<0.05),CK19、Ki67、CK7阳性HCC患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34.52%(9/26)、58.33%(28/48)、58.70%(27/46),低于CK19、Ki67、CK7阴性患者3年生存率87.18%(34/39)、88.24%(15/17)、84.21%(1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19.250、4.767、3.910,
P
<0.05)。
结论
HCC患者癌组织中CK19、Ki67、CK7呈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TNM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被膜浸润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
四氯化碳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建立与考察
付双楠, 高达, 郭佳佳, 苗明三, 朱平生, 宫嫚
肝脏 2022, 27 (
9
): 1036-1040.
摘要
(
1279
)
PDF
(1030KB)(
890
)
可视化
目的
考察四氯化碳(CCL
4
)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稳定的动物模型,便于临床新药的研究与应用。
方法
将KM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联苯双酯组(5.625 mg/kg),通过腹腔注射0.1% CCL
4
溶液复制小鼠急性肝损伤,检测造模后3 h、6 h、12 h和24 h的转氨酶水平、肝脏指数、肝组织病理变化进行模型稳定性研究。
结果
模型组染毒后,ALT在3 h(45.21 ± 13.17 IU/L)轻度升高(
P
<0.01)、12 h(112.30 ± 30.54 IU/L)和24 h(121.98 ± 21.66 IU/L)升高明显(
P
<0.01);AST在3 h(162.51 ± 28.57 IU/L)、6 h(192.07 ± 31.05 IU/L)、12 h(250.75 ± 90.82 IU/L)、24 h(274.27 ± 44.02 IU/L)均升高(均
P
<0.01),但在12 h和24 h升高显著;肝脏指数在3 h(6.72 ± 1.90 g/100 g)、6 h(7.27 ± 1.38 g/100 g)轻度升高(
P
<0.01),12 h(12.41 ± 1.18 g/100 g)及24 h(14.90 ± 2.56 g/100 g)升高明显(
P
<0.01);肝脏病理变化在 12 h及24 h可见明显的肝细胞肿胀、炎性细胞浸润,24 h损伤程度更显著。
结论
腹腔注射0.1%CCL
4
溶液制备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时,在12~24 h小时之间建模更适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
艾米替诺福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早期疗效:一项真实世界多中心临床研究
李亚萍, 崔丹丹, 苟国娥, 蔺咏梅, 祖红梅, 徐光华, 高晓红, 党双锁
肝脏 2023, 28 (
1
): 100-104.
摘要
(
1269
)
PDF
(762KB)(
482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艾米替诺福韦(tenofovir amibufenamide, TMF)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患者的早期疗效。
方法
该项多中心、前瞻性、真实世界研究纳入2021年8月—2022年8月就诊于4所研究中心感染科门诊使用TMF抗病毒治疗的91例CHB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比较12周、24周时患者HBV DNA的变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 ALT)复常率、乙型肝炎e抗原 (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血清学转换情况及肾功能、血脂代谢情况。
结果
24周时共入组91例患者,初治28例,经治63例。在抗病毒治疗12周、24周时实现完全病毒学应答初治患者分别有17.4%、47.9%,经治患者分别有48.4%、58.1%。基线与12周、24周初治患者HBV DNA [(4.88±0.54) lg IU/mL vs (2.69±0.35) lg IU/mL vs (2.40±0.39) lg IU/mL]显著降低(
F
=24.51,
P
<0.001);经治患者HBV DNA[(2.67±0.31) lg IU/mL vs (1.70±0.24) lg IU/mL vs (1.49±0.09) lg IU/mL]较前下降(
F
=5.83,
P
=0.009)。基于实验室标准12周及24周的ALT复常率分别为64%和92%,AASLD 2018标准12周及24周的复常率分别为38.4%和73.9%。治疗24周后4.53%的患者HBeAg转阴,2.17%出现HBeAg血清转换,1.09%的患者HBsAg转阴,暂未出现HBsAg血清学转换患者。安全性方面,与基线相比CHB患者治疗24周时血Cr、eGFR、CysC无显著变化,对已有早期肾损伤的33例经治患者换用TMF继续抗病毒治疗24周后尿α1-MG和尿NAG、尿β2-MG较基线明显下降(
P
值均<0.05)。与基线相比,TG有下降趋势,TC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TMF治疗CHB患者早期疗效显著,总体安全性相对良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
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的疗效及安全性
卢嘉惠, 张丛楠, 何鹏园, 欧梦党, 黄明星
肝脏 2022, 27 (
8
): 858-862.
摘要
(
931
)
PDF
(735KB)(
286
)
可视化
目的
研究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治疗(TAF)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入组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诊治的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患者共86例,分为初治组22例,经治组 64例,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后各指标的差异。
结果
初治组患者治疗48周后,HBV DNA未检出率和<20 IU/mL比例(50.0%比0.0%,22.7%比0.0%,
P
<0.001)高于基线,β2-微球蛋白(β2-MG,中位数1.82 mg/L比2.02 mg/L,
P
<0.001)及空腹血糖(中位数5.11 mmol/L比5.41 mmol/L,
P
<0.001)低于基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治组患者治疗48周后,HBV DNA未检出率高于基线,>20 IU/mL比例低于基线(64.1%比39.1%,12.5%比35.9%,
P
=0.003),总胆固醇(TC,中位数4.71 mmol/L比4.00 mmol/L,
P
<0.001)、甘油三酯(TG,中位数2.19 mmol/L比2.00 mmol/L,
P
<0.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中位数1.16 mmol/L比1.00 mmol/L,
P
<0.001)高于基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中位数2.61 mmol/L比3.00 mmol/L,
P
<0.001)及空腹血糖(中位数5.60 mmol/L比6.00 mmol/L,
P
<0.001)低于基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TAF无论在初治还是经治的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患者中,均可获得较高的病毒学应答和生化学应答,且对肾功能影响小,但有使TCH、TG及HDL-C升高和空腹血糖降低的潜在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5.
药物性肝损伤因果关系评估量表:RECAM将取代RUCAM?
赖荣陶, 陈成伟, 阳文新, 于乐成
肝脏 2022, 27 (
7
): 725-729.
摘要
(
884
)
PDF
(699KB)(
406
)
可视化
Roussel Uclaf 因果关系评估量表(RUCAM)量表是近30年来最受临床欢迎和肯定的药物性损伤(DILI)评估量表,其参数相对全面,操作界面相对友好,但也存在主观性较大、操作说明不够详细、与专家观点一致性不够高、某些参数的设置和评分标准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存在观察偏差等不足。新近欧美部分学者提出了基于美国DILIN研究和西班牙DILI注册研究数据设计的"改良电子化因果关系评估量表"(RECAM),其保留了RUCAM的基本逻辑,但对具体内容和结构做了大幅改进,特别是将RUCAM的7类参数整合为RECAM的5个区块,剔除了RUCAM第3项(危险因素)和第4项(同时使用的药物),对第6项(药物既往肝毒性信息)采用LiverTox网站分类标准进行评分,对常见肝损伤病因的分层评估更详细,将再激发和肝活检等列为附加评估项。RECAM评分等级:≥8分,极可能(highly likely/highly probable);7~4分,很可能(probable);3~-3分,可能(possible);≤-4分,不可能或排除(unlikely/excluded)。初步研究显示,RECAM与RUCAM对诊断DILI至少一样有效,但RECAM在判断两极值方面优于RUCAM。RECAM在临床上的适用性,以及是否可用于HDS所致肝损伤的评估,尚待论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6.
门静脉肝窦血管性疾病的疾病特点与诊疗进展
蔡子豪, 诸葛宇征
肝脏 2023, 28 (
2
): 148-151.
摘要
(
831
)
PDF
(723KB)(
830
)
可视化
门静脉肝窦血管性疾病(PSVD)的概念最早于2017年由欧洲肝病学会血管性肝病研究小组提出,是对特发性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INCPH)概念做出的重要补充,但PSVD涵盖范围更广,更便于临床应用。PSVD患者的临床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当伴有门静脉高压时易与肝硬化患者相混淆,因此提高对该病临床特征的认识、完善疾病的诊疗流程对临床医生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7.
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新定义
姜绍文, 章正兰, 谢青
肝脏 2022, 27 (
12
): 1340-1343.
摘要
(
758
)
PDF
(795KB)(
862
)
可视化
目前的共识认为腹水、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黄疸等临床并发症的发生标志着肝硬化由代偿期转化为失代偿期。肝功能失代偿与患者预后的严重恶化有关,因此失代偿被认为是肝硬化患者死亡风险评估最重要的分层因素。然而,失代偿事件的类型和数目不同的患者,其临床病程和预后显然是不同的。急性失代偿(AD)主要发生在已经历过失代偿事件的患者中,描述AD的观察性研究为失代偿肝硬化的临床病程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失代偿在部分患者中表现为AD,而在许多其他患者中表现为非急性失代偿(NAD):缓慢发展的腹水或轻度的1级或2级肝性脑病或黄疸,无需住院治疗。因此,肝硬化失代偿通过两个不同的形式发生:NAD和AD(包括慢加急性肝衰竭)。此外,NAD是首次肝硬化失代偿最常见的发生形式,而AD主要代表着进一步的失代偿状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8.
肝硬化并发症患者经TIPS术治疗的临床预后分析
姚勇, 奉镭, 刘天宇, 刘杰, 潘金
肝脏 2023, 28 (
1
): 61-64.
摘要
(
727
)
PDF
(877KB)(
249
)
可视化
目的
分析合并不同并发症的肝硬化患者经TIPS术治疗后的临床预后,探索TIPS术治疗肝硬化患者的最佳适应证。
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遂宁市中心医院收治肝硬化伴门静脉高压患者80例,因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或难治性腹水而行TIPS治疗,并分为静脉出血组(VB组)以及难治性腹水组(RA组)。收集上述病例的一般临床特征,如年龄、性别、Child评分、MELD评分等,使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别的生存情况。
结果
两组间年龄[VB组:(61.4±10.3)岁,RA组:(63.5±10.5)岁]、性别(VB组男/女:32/20,RA组男/女:15/13)、Child分级病例数(VB组A级/B级/C级:24/26/2,RA组A级/B级/C级:7/18/3)及MELD评分(VB组:11.35±4.4,RA组:13.2±5.3)无差异(
P
>0.05),但两组间平均生存时间存在明显差异(
P
=0.008),RA组平均生存时间为28月,而VB组超过60月;支架术后狭窄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50月,支架术后无狭窄患者超过60月,两组间平均生存时间存在明显差异(
P
=0.025);MELD评分≤10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51.3月,MELD评分>10患者为36.1月,两组间平均生存时间存在明显差异(
P
=0.001);总生存曲线显示,本研究患者TIPS术后生存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60月时间节点的生存率为45.3%。
结论
与肝硬化合并难治性腹水患者相比,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经TIPS术治疗后,具有更大的获益,且支架术后狭窄及MELD评分>10与肝硬化患者TIPS术后平均生存时间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9.
Crigler-Najjar综合征Ⅱ型患者的临床、肝脏病理特征及突变基因分析
徐静, 董源, 王寿明, 郝坤艳, 于乐成
肝脏 2022, 27 (
8
): 908-911.
摘要
(
701
)
PDF
(1043KB)(
246
)
可视化
目的
了解Crigler-Najjar综合征Ⅱ型的遗传特点及诊断方法。
方法
收集1例Crigler-Najjar综合征Ⅱ型患者的病史资料、肝脏生化、影像学结果、肝脏病理资料及本人与父母的UGT1A1的基因测序结果。
结果
Crigler-Najjar综合征Ⅱ型患者的胆红素升高通常大于5倍正常值上限,为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ALT、AST均正常,病理未见肝细胞炎症坏死,患者为UGT1A1的基因检测示第5外显子c.1456T>G(p.Tyr486Asp)的纯合突变,其父母均为该突变的杂合子。苯巴比妥诱导治疗有效。
结论
c.1456T>G(p.Tyr486Asp)的基因突变为本例患者及其家系的致病基因,患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表现为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肝脏无炎症损伤,苯巴比妥诱导有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0.
慢性肝病常用动物模型及建模方案
朱雪晶, 王梦婷, 鄢和新, 黄仁杰
肝脏 2022, 27 (
9
): 1030-1035.
摘要
(
660
)
PDF
(1791KB)(
417
)
可视化
目的
构建稳定可重复的慢性肝损伤动物模型。
方法
通过改良高脂饲料、四氯化碳(CCL
4
)、硫代乙酰胺(thioacetamide, TAA)分别建立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小鼠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硬化模型。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eosin, HE)、油红O、天狼星红(sirius red, SR)染色观察动物肝组织结构变化、脂肪样变以及纤维化程度。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 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γ-谷氨酰转移酶(γ-glutamyltransferase, GGT)、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glycyl proline dipeptidyl aminopeptidase, GPDA)、白蛋白(albumin, Alb)、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 TG)。
结果
改良高脂喂养(64只)与普通饲料喂养的小鼠(8只)相比, ALT为 (268.7 ± 69.8)比(35.0 ± 21.9)U/L、AST为(215.0 ± 91.0)比(34.4 ± 9.4)U/L、LDH为(560.3 ± 158.5)比(240.6 ± 101.3)U/L,均明显升高(
P
<0.05),TC为(1.5 ± 0.3)比(2.2 ± 0.2)mmol/L、TG为(0.9 ± 0.1)比(1.6 ± 0.2)mmol/L,均明显降低(
P
<0.05)。病理结果显示,改良高脂喂养的小鼠其肝组织内有大量脂滴。注射10% CCL
4
(52只)与注射橄榄油(8只)的小鼠相比,ALT为(8507.3 ± 1083.1)比(41.8 ± 29.2)U/L、AST为(4911.2 ± 644.0)比(104.0 ± 33.6)U/L,均明显升高(
P
<0.05),病理结果显示,注射CCL
4
的小鼠其肝组织内有大量纤维化胶原增生。注射TAA(37只)与注射0.9% NaCl(8只)的大鼠相比,ALT为(197.3 ± 131.1)比(34.0 ± 6.0)U/L、AST为(590.3 ± 457.7)比(57.5 ± 12.3)U/L、GGT为(10.0 ± 8.4)比(3.6± 3.3)U/L、GPDA为(290.5 ± 134.4)比(63.3 ± 14.7)U/L,均明显升高(
P
<0.05),Alb为(37.3 ± 1.9)比(40.9 ± 1.3)g/L,明显降低(
P
<0.05),病理学结果显示,注射TAA的大鼠肝组织内纤维化增生且连接成大小不等的假小叶。
结论
采用改良高脂连续喂养2周,小鼠NASH成模率可达100%,继续喂养至4周,进一步加重。采用10% CCL
4
注射12周,小鼠肝纤维化成模率可达100%,停药后模型至少可维持2周。采用TAA注射16周,大鼠肝硬化成模率可达100%,停药后模型至少可维持4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1.
卡瑞利珠单抗或信迪利单抗联合仑伐替尼治疗肝癌的效果及对肿瘤标志物的影响
杨建奇, 曹文淼, 吴银霞, 殷婷, 邢恩明
肝脏 2022, 27 (
10
): 1080-1083.
摘要
(
544
)
PDF
(647KB)(
364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卡瑞利珠单抗或信迪利单抗联合仑伐替尼治疗肝癌的效果及对肿瘤标志物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1年6月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95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仑伐替尼组33例(仑伐替尼治疗)、卡瑞利珠组30例(卡瑞丽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信迪利组32例(信迪丽单抗联合仑伐替尼),比较三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毒副不良反应及对患者肝脏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α-L-岩藻糖苷酶(AFU)、糖类抗原199(CA199)]的影响。
结果
卡瑞利珠组、信迪利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仑伐替尼组(
P
<0.05);治疗后三组ALT、AST和TBil水平明显降低,卡瑞利珠组、信迪利组明显低于仑伐替尼组(
P
<0.05);治疗后三组AFP、CEA、AFU和CA199水平明显降低,卡瑞利珠组、信迪利组明显低于仑伐替尼组(
P
<0.05);三组患者毒副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卡瑞利珠单抗或信迪利单抗联合仑伐替尼治疗肝癌能有效提高疗效,改善肝功能,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且安全性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2.
肝性脑病降氨治疗进展
曾伟兰, 汪艳
肝脏 2022, 27 (
6
): 622-624.
摘要
(
531
)
PDF
(592KB)(
500
)
可视化
肝性脑病(HE)是严重肝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之一。HE病理生理机制复杂,高氨血症被认为是关键因素之一,但血氨水平与HE严重程度并不完全一致。全身炎性反应、肠内微生态改变,以及内毒素血症等可能与高血氨发生协同作用,共同影响HE进展和结局。HE治疗方案目前仍以降低氨生成和吸收、提高氨清除率为主要策略。基于肝硬化HE患者的降氨药物治疗临床研究发现,促炎因子水平与血氨异常以及HE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影响炎性反应可能在降氨药物的HE防治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合理精细化的HE患者分层,研发联合抗炎作用的降氨治疗新策略、新方法,对进一步提高肝硬化HE防治疗效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3.
iPV-LPV术及CV-LPV术治疗小儿肝外门静脉高压症的前瞻性研究
彭秋, 高海燕, 陈志力, 杜勇, 邹兵
肝脏 2022, 27 (
7
): 803-806.
摘要
(
519
)
PDF
(733KB)(
168
)
可视化
目的
前瞻性分析移植门静脉系统血管间置、门静脉主干-门静脉左支分流术(iPV-LPV)及胃冠状静脉-门静脉左支分流术(CV-LPV)治疗小儿肝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21年3月遂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4例肝外门静脉高压症患儿,入院后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iPV-LPV组(
n
=31)与CV-LPV组(
n
=33)。均在术后比较两组患儿围术期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于两组入院及术后6周时检查并比较肝动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脾脏长度、脾脏厚度及血小板计数(PLT)和血红蛋白(Hb)水平,最后统计并比较两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iPV-LPV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76.9±47.5)min、(54.2±12.8)mL、(27.5±4.1)h、(2.4±0.5)d和(8.1±1.7)d,CV-LPV组分别为(210.4±50.4)min、(59.7±15.7)mL、(27.4±4.0)h、(2.8±0.9)d和(9.8±2.4)d;iPV-LPV组手术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CV-LPV组(
P
<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iPV-LPV组术前肝动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脾脏长度和脾脏厚度分别为(375.4±72.4)mL/min、(1421.4±304.5)mL/min、(13.5±2.7)cm和(4.5±0.9)cm,术后分别为(514.7±94.8)mL/min、(1104.1±124.8)mL/min、(10.6±2.0)cm和(2.9±0.5)cm,CV-LPV组术前肝动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脾脏长度和脾脏厚度分别为(375.6±72.7)mL/min、(1422.0±304.9)mL/min、(13.4±2.7)cm和(4.4±0.9)cm,术后分别为(439.8±84.1)mL/min、(1280.4±235.7)mL/min、(11.8±2.3)cm和(3.5±0.7)cm;iPV-LPV组术后肝动脉血流量显著高于CV-LPV组术后,而门静脉血流量、脾脏长度和脾脏厚度显著低于CV-LPV组术后(
P
<0.05);两组术后肝动脉血流量显著高于术前,而门静脉血流量、脾脏长度和脾脏厚度显著少于术前(
P
<0.05)。iPV-LPV组术前PLT和Hb水平分别为(159.1±42.4)×10
9
和(92.4±23.4)g/L,术后分别为(224.7±70.6)×10
9
和(105.4±26.4)g/L,CV-LPV组术前PLT和Hb水平分别为(159.3±42.5)×10
9
和(92.5±23.5)g/L,术后分别为(189.4±67.8)×10
9
和(105.6±26.4)g/L;iPV-LPV组术后PLT水平显著高于CV-LPV组术后(
P
<0.05);两组术后PLT和Hb水平显著高于术前(
P
<0.05)。iPV-LPV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6.1%与CV-LPV组的18.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与CV-LPV相比,iPV-LPV治疗小儿肝外门静脉高压症能够更好改善肝动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脾脏长度、脾脏厚度及血清PLT水平,更有利于患儿术后恢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4.
仑伐替尼联合PD-1抑制剂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王璐, 孙小虎, 白静慧
肝脏 2022, 27 (
8
): 891-894.
摘要
(
505
)
PDF
(707KB)(
246
)
可视化
目的
探索仑伐替尼联合PD-1抑制剂在晚期肝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于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使用仑伐替尼联合PD-1抑制剂治疗的48例晚期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PD-1抑制剂选用帕博丽珠单抗。随访入组患者,使用mRECIST标准评价肝内病灶疗效,采用RECIST1.1标准评价肝外转移灶疗效。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
结果
48例肝癌患者中,21例疗效评价为部分缓解,15例疗效评价为疾病稳定,12例疗效评价为疾病进展,客观缓解率为43.75%,疾病控制率为75.0%。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 (mPFS) 为7.39个月 (95%
CI
: 5.88~8.9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08%,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疹 (31.25%)、 疲乏 (31.25%) 和高血压 (27.08%)。
结论
以仑伐替尼和PD-1抑制剂联合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患者不良反应相对可控,此治疗方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5.
GLDH、GR对药物性肝损伤临床诊断的应用价值
杨帆, 王兰, 顾畅, 张薇薇, 朱月蓉, 邱红
肝脏 2022, 27 (
12
): 1327-1330.
摘要
(
505
)
PDF
(682KB)(
155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GLDH及GR对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东部战区总医院秦淮医疗区全军肝病中心收治的111例DILI患者及同期体检中心100名健康者的临床资料。分析GLDH与GR在DILI组与健康组之间的差异、对DILI的诊断效能,与其他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评估 GR 不同活性水平时,其他肝功能的指标以及DILI患者住院期间的肝功能指标变化。
结果
DILI组GLDH及GR分别为12.1(6.8,24.8)U/L、87(74,108.7)U/L,均高于健康组的3.80(2.50,5.68)U/L、58.15(51.35,62.80)U/L(
P
<0.01)。GLDH与ALT、AST、GGT、ALP、LDH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96、0.328、0.308、0.262、0.234,GR分别为0.464、0.612、0.322、0.375、0.543。GLDH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分别为0.861、72.97%、89.0%和0.620,而GR分别为0.941、90.99%、95.00%和0.824。将GR结果按照四分位距分成4组,发现在Q1至Q2阶段肝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而到了Q3、Q4阶段变化最显著的指标是AST[165(97,256) U/L,282(171,501) U/L]、ALT[302(158,502)U/L,545(234,974.75)U/L]、LDH[221(185,243)U/L,294(225.5,376.25)U/L]及PA[(154±80.23)mg/L,(103.07±86.00)mg/L](
P
<0.01)。分析56例DILI住院患者住院期间的肝功能指标变化,发现入院时GLDH为20.05(13.45,31.3)U/L,入院(5±2)d后降低到8.3(4.53,15.38)U/L,而在(10±2)d后大部分可恢复到正常范围5.5(2.93,10.7)U/L。
结论
GLDH与GR相对于传统肝功能指标在DILI诊断效能、早期诊断、疗效观察等方面有很大的补充作用,可以作为新型的DILI血清标志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6.
水痘继发肝功能异常的临床特点
王建斌, 梁栋
肝脏 2023, 28 (
2
): 242-243.
摘要
(
479
)
PDF
(700KB)(
303
)
可视化
目的
分析水痘继发肝功能异常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22年1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收治的330例水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水痘继发肝功能异常者的临床特点。
结果
68例(20.6%)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多发于成年人急性发病期,无明显临床不适症状,主要表现为ALT和AST轻度升高,以ALT升高更明显;ALT <100 U/L者一般不使用药物进行干预,ALT>100 U/L适当给予口服保肝药物,所有肝功能异常患者均可痊愈并不再出现反复。
结论
肝功能异常是水痘较常见的并发症,其临床症状不明显,多表现为肝功能轻度损伤,经适当保肝治疗可痊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7.
肝癌射频消融患者术后中重度疼痛的危险因素分析
刘民强, 查晓亮, 黄湘荣, 吴强, 何仁亮
肝脏 2022, 27 (
6
): 640-643.
摘要
(
470
)
PDF
(669KB)(
263
)
可视化
目的
筛选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行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术后中重度疼痛的危险因素。
方法
择期行全麻下CT引导经皮肝穿刺RFA的HCC患者102例,根据术后24 h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情况分为中重度疼痛组(VAS ≥ 3分)和非中重度疼痛组(VAS < 3分)。收集患者性别、年龄、ASA分级、肝硬化及肝脏手术情况、术前疼痛情况、肿瘤病灶大小、肿瘤位置、与肝包膜的距离、肿瘤数量、消融病灶数量、消融时间及手术时间,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术后中重度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56例患者术后24 h内发生了中重度疼痛。与非中重度疼痛组比较,中重度疼痛组术前合并疼痛、病灶> 1.5 cm及消融时间>12 min比例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灶> 1.5 cm及消融时间>12 min是患者术后中重度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
P
< 0.05)。
结论
HCC患者肿瘤病灶> 1.5 cm或RFA消融时间>12 min时术后易发生中重度疼痛,术后应注意及时给予镇痛治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8.
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全球性研究进展
姜绍文, 谢青
肝脏 2022, 27 (
7
): 729-732.
摘要
(
461
)
PDF
(678KB)(
358
)
可视化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一组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受到急性肝内外损伤因素打击而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临床综合征,早期死亡率高,是临床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也是近年来肝病学界研究的热点。几大国际肝病学会已提出不同的ACLF诊断标准及基于各自标准的诊疗共识。然而由于不同地区肝脏疾病病因和诱因存在鲜明的区域性特征,通向全球统一的ACLF定义、同质化和标准化的临床管理共识的道路任重而道远。目前ACLF领域内的研究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之势,本文拟对近期关于ACLF研究的新进展、新证据作一总结,以期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学术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9.
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长期生存状况变化及临床特点分析
康玮玮, 田辉, 冯丽丽, 刘立伟, 徐曼曼, 孔明, 段钟平, 邹正升, 陈煜
肝脏 2022, 27 (
5
): 516-520.
摘要
(
461
)
PDF
(806KB)(
265
)
可视化
目的
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长期生存状况的变化。
方法
纳入符合ACLF诊断的患者167例,记录3个月及1年的生存状况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观察患者短期及远期生存状态变化。将ACLF患者远期(≥24周)预后转归结局分为五个等级:Ⅰ级为理想的结局,无肝硬化;Ⅱ级为满意的结局,代偿期肝硬化,表现为可逆转的肝硬化或持续代偿期的肝硬化;Ⅲ级为可接受的结局,失代偿期肝硬化,表现为失代偿期肝硬化或慢性肝衰竭;Ⅳ级为移植后存活结局;Ⅴ级为死亡结局。
结果
167例ACLF患者中,年龄为45(39,53)岁,男性136例(81.4%)。肝病病因中以慢性HBV感染为主,有123例(73.7%),其他病因44例(26.3%)。基础肝病为非肝硬化患者68例(40.7%)、肝硬化患者99例(59.3%)。随访3个月肝移植后存活16例(9.6%),死亡56例(33.5%);随访1年肝移植后存活15例(9.0%),死亡67例(40.1%)。68例非肝硬化患者随访3个月时,11例(16.2%)患者仍处于非肝硬化状态,23例(33.8%)为代偿期肝硬化,14例(20.6%)为失代偿期肝硬化,5例(7.4%)行肝移植治疗后存活,15例(22.1%)死亡。随访至1年,3个月时为非肝硬化状态的11例患者中8例仍处于非肝硬化状态,1例进展至代偿期肝硬化,2例进展至失代偿期肝硬化;3个月时为代偿期肝硬化的23例患者中15例为非肝硬化,5例仍为代偿期肝硬化,3例进展至失代偿期肝硬化;3个月时为失代偿期肝硬化的14例患者中3例为非肝硬化,9例为代偿期肝硬化,2例仍为失代偿期肝硬化;3个月时肝移植后存活的5例患者中1例死亡。99例肝硬化的患者随访3个月时没有患者达到非肝硬化状态,14例(14.1%)患者为代偿期肝硬化,33例(33.3%)患者为失代偿期肝硬化,11例(11.1%)患者肝移植治疗后存活,41例(41.1%)患者死亡。随访至1年,3个月时为代偿期肝硬化的14例患者中11例仍为代偿期肝硬化,3例进展至失代偿期肝硬化;3个月时为失代偿期肝硬化的33例患者中13例为代偿期肝硬化,10例仍处于失代偿期肝硬化,1例肝移植后存活,9例死亡;3个月时肝移植后存活的11例患者中1例死亡。
结论
ACLF患者短期及远期生存状态会发生变化,需要密切监测随访,积极治疗。非肝硬化的ACLF患者,经过积极治疗生存期较长,且长期存活后生存状态较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0.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常见类型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何睿, 张才江, 孔维金, 范晶华
肝脏 2023, 28 (
8
): 994-996.
摘要
(
439
)
PDF
(564KB)(
83
)
可视化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是由于编码胆汁转运蛋白的基因发生不同突变导致的罕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病分为6个亚型,现阶段报道较多的为1型、2型和3型。目前尚无直接治愈该病的药物,临床上可使用熊去氧胆酸、苯基丁酸盐、甘油苯基丁酸酯、奥维昔巴特等缓解部分临床症状。对于药物治疗无法控制、疾病迅速进展的患者,还可以选择手术治疗。目前临床中开展了几种胆道分流术,包括部分胆道内分流术、部分胆道外分流术、胆囊结肠造口术。随着疾病的进展,当患者出现肝纤维化、肝硬化、潜在发展为肝细胞癌的风险、严重的瘙痒和黄疸、伴有严重的营养不良和生长迟缓、严重的软骨病等情况时,肝移植成为了最终且唯一的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