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2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6-01-31
       下一期
    新年献辞
    论著
    SF-36量表评价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对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及相关指标分析
    魏巍, 殷纪鹏, 李晗, 孔媛媛, 吴晓宁, 周家玲, 孙冬阳, 孙亚朦, 尤红, 贾继东
    2016, 21(1):  2-5. 
    摘要 ( 145 )   PDF (628KB) ( 2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采用SF-36量表评价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应用不同治疗策略,其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入组405例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根据病情和经济状况选择单药组(ETV0.5 Mg,1次/d)和联合用药组(ADV10 Mg,LAM100 Mg,1次/d),治疗104周,随访的同时记录患者HBVDNA、Fibroscan、ALT和AST等指标,应用SF-36量表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104周时,患者生存质量有改善(F=10.78,P<0.01),并且改善情况与基线的HBVDNA(r=-0.647,P=0.030)、Fibroscan(r=-0.485,P=0.047)、ALT/AST(r=-0.356,P=0.022)相关。结论 对于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不同抗病毒治疗方式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且生活质量的改善与一些反映抗病毒效果的指标相关。
    血清钠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舒梦妮, 李树臣
    2016, 21(1):  6-8. 
    摘要 ( 132 )   PDF (621KB) ( 3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血清钠浓度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对212例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入院时的血清钠浓度分为正常组和低钠血症组,而低钠血症组又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组。研究不同浓度的血清钠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血清钠的浓度越低,发生并发症如:腹水、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的概率越大(消化道出血除外),病死率也越高。正常组、轻度、中度、重度低钠血症组的腹水发生率为33.0%、73.8%、91.4%、100.0%,自发性腹膜炎的发生率为3.5%、14.3%、28.6%、55.0%,肝性脑病的发生率为7.0%、11.9%、28.6%、60.0%,病死率分别为6.1%、11.9%、31.4%、60.0%,正常组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低于中度、重度组,轻度、中度低钠血症组(P<0.05)。结论 血清钠可作为一个监测指标判定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预后。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iNKT细胞活化标志物CD38和HLA-DR表达水平与肝损伤程度相关性
    陈卫红, 陈艳, 曾珍
    2016, 21(1):  9-12. 
    摘要 ( 162 )   PDF (1434KB) ( 3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LC)患者血清iNKT细胞数量、活化标志物CD38和HLA-DR表达水平与肝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LC患者外周血iNKT细胞频率及CD38和HLA-DR分子在iNKT细胞上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LC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及临床肝功能指标相关性。两组数据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 rank检验。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LC患者组iNKT细胞频率为0.106%,显著降低(P=0.026),CD4+iNKT细胞比例为66.7%,显著升高(P<0.01),CD4-iNKT细胞比例为31.2%,显著降低(P<0.01);CD38和HLA-DR在iNKT、CD4+iNKT和CD4-iNKT细胞上表达水平分别为14.2%、24.9%,18.8%、19.1%,18.4%、36.9%,明显升高(P<0.05),随着Child-Pugh分级有逐渐升高的趋势,但分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4+iNKT细胞上CD38和HAL-DR分子表达水平与ALB呈显著负相关(r=-0.496,P=0.019;r=-0.501,P=0.018)。结论 LC患者iNKT细胞频率明显降低;活化水平显著升高,且与肝功能损害程度相关,提示iNKT细胞可能参与LC肝损伤。
    中药与西药源性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分析
    王新发, 刘映霞
    2016, 21(1):  13-16. 
    摘要 ( 174 )   PDF (638KB) ( 3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中、西药药物性肝损害(DILI)的发病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规避药物引起肝损害提供依据。方法 对第一诊断为“药物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的328例患者进行RUCAM评分,将≥6分的274例患者纳入研究,比较中、西药DILI的发生情况、临床特征及风险因素。结果 中、西药DILI的发生比率为1:2.22,男女比率分别为1:1.74 和1:0.77,抗结核药和何首乌分别是导致DILI最主要的西药和中药。中药引起DILI的患者中ALT、TBil、AST、GGT和ALP均高于西药组,其中ALT和TBil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8);住院天数、ALT、AST和ALP为DILI预后的影响因素。HBV感染是严重型DILI的危险因素(P=0.022)。结论 中药使用过程中DILI发生率之高,甚至可引起比较严重的肝损害,需引起重视。初发病时的ALT、AST和ALP水平对预后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联合胃冠状静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中远期疗效评价
    邵庆华, 郑盛, 杨涓, 张帆, 杨晋辉, 唐映梅
    2016, 21(1):  17-20. 
    摘要 ( 176 )   PDF (638KB) ( 3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联合胃冠状静脉栓塞术(GCVE)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病中心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间99例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行TIPS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43例行单纯TIPS治疗(TIPS组),56例行TIPS联合组织胶定位栓塞治疗(TIPS+GCVE组)。测量、计算术前、术后两组患者直接门静脉压力(PVP)、门静脉压力梯度(PPG)。TIPS组、TIPS+GCVE组术前与术后PVP、PPG比较应用t检验;随访期间TIPS组和TIPS+GCVE组患者未发生上消化道再出血率、生存率和支架通畅率分析应用Kaplan-Meier法,进一步组间比较应用Log-rank检验。结果 TIPS组、TIPS+GCVE组术前PVP分别为(35.2±3.1)和(35.3±3.6)MMHg(1 MMHg=0.133 kPa),术后PVP分别为(21.9±2.8)和(22.7±3.1)MMHg;TIPS组、TIPS+GCVE组术前PPG分别为(25.8±3.2)和(25.5±2.3)MMHg,术后PPG分别为(11.6±1.7)和(12.8±1.5)MMHg。两组患者术后PVP、PPG均较术前下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IPS组:t=15. 772、15.722,均P=0.000;TIPS+GCVE组:t=31.069、31.096,均P=0.000);而术前、术后两组PV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前两组PP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TIPS+GCVE组PPG高于TIPS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26,P=0.000)。术后随访1~54个月,平均(36.3±11.1)个月。TIPS组患者术后6、12、24、48个月累积未发生上消化道再出血率分别为90.7%、86.0%、76.7%和65.1%,而TIPS+GCVE组患者分别为98.2%、92.6%、89.3%和8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87,P=0.014);TIPS组患者术后6、12、24和48个月累积支架通畅率分别为95.3%、88.4%、79.1%和72.1%,TIPS+GCVE组患者分别为92.9%、87.5%、82.1%和78.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36,P=0.328);TIPS组患者术后6、12、24和48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3.0%、88.4%、83.7%和72.1%;TIPS+GCVE组患者分别为94.6%、92.9%、87.5%和80.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8,P=0.094)。结论 TIPS联合GCVE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肯定,再出血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MRI、CT单独或联合应用在肝细胞癌中的诊断价值
    王宝玲, 周连新
    2016, 21(1):  21-23. 
    摘要 ( 152 )   PDF (625KB) ( 2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MRI、CT单独或联合应用在肝细胞癌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经手术或肝活组织检查确诊为肝细胞癌患者49例,CT扫描后1周行MRI扫描,分析CT、MRI单独或联合使用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以及对不同瘤径大小肝细胞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49例肝细胞癌患者共有73个病灶;在小于1cm的肝细胞癌中CT、MRI单独或联合应用的灵敏度分别为46%、70%及94%,CT联合MRI扫描,MRI扫描均高于CT单独扫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19),CT联合MRI扫描高于MRI扫描(P值为0.023)。在1~3 cm肝细胞癌中,CT扫描灵敏度(87.09%)与CT联合MRI扫描(9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MRI扫描组在诊断准确率方面高于CT扫描组、MRI扫描组(P值分别为0.015、0.027);CT+MRI扫描组AUC相对于CT扫描组、MRI扫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9、0.021)。结论 CT联合MRI扫描在诊断肝细胞癌方面其灵敏度、特异性以及准确性均高于CT、MRI单独扫描。
    对乙酰氨基酚肝损伤时炎性因子、趋化因子以及Toll样受体表达的动态变化
    金宇霆, 李大伟, 明雅南, 张江, 张明, 夏强
    2016, 21(1):  24-27. 
    摘要 ( 147 )   PDF (1971KB) ( 3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对乙酰氨基酚(APAP)引起肝脏组织损伤过程中的炎性因子、趋化因子以及Toll样受体的动态变化。方法 随机将30只小鼠分为6组:对照组、APAP1 h组、APAP3 h组、APAP6 h组、APAP12 h组,APAP24 h组,每组5只。禁食15 h后,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其余5组腹腔注射APAP300 Mg/kg诱发小鼠肝损伤。取各组小鼠肝脏组织采用实时PCR检测炎性因子、趋化因子以及Toll样受体的MRNA水平,HE染色观察各组肝脏组织损伤情况。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24 h内APAP诱发的小鼠肝损伤随时间推移加重。IL-6、IL-10、IL-1β、IP-10 MRNA相对于对照组在不同时间点有不同程度升高;MIP-3α 24 h相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IFN-γ和TNF-α各时间点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趋化因CXCR-2和CCR-2在24 h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CXCL-2分别在12 h 和24 h升高14.8倍(P<0.05)和7.8倍(P<0.05)。Toll样受体TLR-9、TLR-4相对对照组在不同时间点亦有不同程度升高或降低。结论 对乙酰氨基酚诱导肝损伤后,肝组织炎性因子、趋化因子及Toll样受体MRNA表达水平发生明显改变。
    肝细胞核因子4α增强型1.0倍HBV复制子体外复制模型建立及初步应用
    丁宁, 张明香
    2016, 21(1):  28-33. 
    摘要 ( 116 )   PDF (1262KB) ( 3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一种肝细胞核因子4α(HNF4α)增强型1.0倍HBV复制子体外复制模型。方法 从临床获得的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扩增并克隆HBV全长DNA;手术获得肝组织中提取总RNA,扩增并克隆HNF4α基因cDNA。Bsp QI/ScaI双酶切回收HBV全长DNA,HNF4α基因cDNA定向连接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构建pcDNA3.1-4α表达载体。将HBV全长DNA1μg/孔,按比例共转染pcDNA3.1-4α(0,0.5μg,1μg)于Hep G2细胞,96 h后检测细胞上清中的HBs Ag、HBeAg和HBVDNA;以0.5μg/1μGpcDNA3.1-4α与HBV全长DNA共转染Hep G2细胞,加入不同浓度LAM(0,100μMol/L)和ETV(0,10μMol/L),评价建立的体外复制模型。结果 1%TAE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HBV全长DNA和HNF4α cDNAPCR产物,条带长度为3.2 kb和1.5 kb;目的片段克隆后测序鉴定正确。胶回收HBV全长DNA克隆质粒酶切目的片段,构建的pcDNA3.1-4α表达载体酶切鉴定正确后,测序鉴定。不同浓度比例的pcDNA3.1-4α与HBV全长DNA转染Hep G2细胞后,0μg/1μg组合:HBeAg阴性,HBs Ag阴性,上清HBVDNA载量为103;0.5μg/1μg组合:HBeAg阴性,HBs AGA值从0.1升高到1.99,上清HBVDNA载量从1×103IU/ML升高到4 ×104IU/ML;1μg/1μg组合:HBeAg阴性,HBs AGA值从0.1升高到2.4,上清HBVDNA载量从1×103IU/ML升高到1×105IU/ML;LAM从0~100μMol/L,细胞上清HBVDNA降低了97.6%;ETV从0~10μMol/L,上清HBVDNA降低了99.0%。结论 HNF4α增强型1.0倍HBV复制子体外复制模型,可以体外评价临床常用抗病毒药物,为后续HBV研究提供新思路。
    pEGFP-prohibitin真核表达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其在人肝癌细胞系Hep G2中的表达
    翟嵩, 孙明珠, 王文俊, 李亚萍, 张欣, 李梅党, 双锁
    2016, 21(1):  34-38. 
    摘要 ( 145 )   PDF (1348KB) ( 3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pEGFP-prohibitin真核表达质粒,并鉴定其在pEGFP-prohibitin转染的人肝癌细胞系Hep G2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高保真PCR扩增获得prohibitin的全长编码序列,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EGFP-prohibitin,并通过基因测序和BLAST比对鉴定重组质粒;提取pEGFP-prohibitin和pEGFP-N1质粒,并通过TurboFect转染试剂转染Hep G2细胞;采用实时PCR和Western印迹方法分别在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检测prohibitin蛋白在转染后Hep G2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成功构建pEGFP-prohibitin真核表达重组质粒,并将其成功转染Hep G2细胞;pEGFP-prohibitin转染组细胞prohibitin的表达量比空载转染组和未转染组细胞明显增加。结论 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EGFP-prohibitin,并证明抗增殖蛋白prohibitin在pEGFP-prohibitin转染人肝癌细胞系Hep G2中高表达。
    临床与基础研究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诱因及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
    王晓霖, 李玲
    2016, 21(1):  39-42. 
    摘要 ( 104 )   PDF (632KB) ( 3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的发病诱因、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2月在湖北省襄阳市中心医院住院诊治且资料完整的乙型肝炎ACLF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好转组(42例)和未愈/恶化组(58例)。分析患者发病诱因、临床特点,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HBV-ACLF诱因前3位分别为乙型肝炎病毒活动(占57%)、停用抗病毒药物(占12%)、乙型肝炎病毒活动+酒精(占7%)。各种诱因中乙型肝炎病毒活动+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活动+药物损害诱发的肝衰竭未愈/恶化率最高(均为100%)。两组患者的年龄、白蛋白、肌酐、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甲胎蛋白(AFP)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肝性脑病、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INR、肌酐是ACLF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HBV-ACLF的诱因多样,临床表现复杂,INR、肌酐影响HBV-ACLF患者的预后。
    自身免疫性肝炎出现黄疸与否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
    于善柱, 杨金玲, 王安元, 李忠强
    2016, 21(1):  42-45. 
    摘要 ( 132 )   PDF (1038KB) ( 2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本研究通过比较黄疸型和非黄疸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从而提高AIH的临床诊断水平。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黄疸型AIH患者40例,并选取同期收治的非黄疸型AIH患者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有无并发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生化学指标和免疫学指标。同时,采取HE染色法观察组织肝活检病理学改变。结果 黄疸组和非黄疸组AIH患者的年龄、性别、有无并发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学指标、自身抗体阳性率和组织病理学特征(玫瑰花结样变、汇管区淋巴浆细胞浸润、界面性肝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黄疸组AIH患者的肝肾功能生化指标(GGT、AST、ALT、TBil、ALP)、肝活检组织纤维化分期、炎症分级、胆管改变率及肝小叶坏死程度均明显高于非黄疸组(P<0.05)。结论 相比非黄疸型AIH患者,黄疸型AIH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其肝功能和组织病理学表现均较差,故临床上对于黄疸型AIH患者应该早诊断、早治疗。
    乙型肝炎病毒X区基因变异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研究
    杨伟, 李增彩, 倪秀莹, 王涛
    2016, 21(1):  45-48. 
    摘要 ( 132 )   PDF (632KB) ( 3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初步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X区基因变异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方法 收集39例HBV感染患者的肝(癌)石蜡组织标本,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14例、肝细胞癌(HCC)25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扩增组织中HBVX区基因,并对PCR产物进行DNA测序,分析常见变异位点的变异情况。结果 1. HCC组与CHB组相比,在X区发生插入/缺失变异,联合变异的位点及例数增多,并且A1762 T与G1764 A常发生双突变。2. HBVX区变异频率较高位点依次是C1655 T/G、A1605 C/G、A1762 T、G1764 A、A1772B、A1645 C、C1687 A、G1776 T。结论 HBVX区存在点突变、插入/缺失变异及联合变异,可能在HCC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我国东部地区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
    耿家宝, 王敏, 刘倩楠, 董源, 徐静, 李平, 谢芳, 盛云峰, 郑文凯, 汪茂荣
    2016, 21(1):  48-51. 
    摘要 ( 114 )   PDF (1049KB) ( 3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2010—2014年我国东部地区散发性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收集2010—2014年我院收治戊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2010—2014年我院收治戊型肝炎患者252例,其中第一季度140例,第二季度57例,第三季度29例,第四季度26例;男性198例,女性54例;<20岁者3例,20~39岁者28例,40~59岁者131例,≥60岁者90例;72例合并有肝病基础,其中慢性HBV感染者45例。20例死亡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3例;≥60岁患者14例。单纯戊型肝炎患者死亡率为3.4%(6/175),有肝病基础患者的死亡率为17.7%(14/ 79),P<0.05。20~39岁、40~59岁、≥60岁例群的病死率分别为3.6%、3.8%、25.6%,P<0.05。结论 散发性戊型肝炎主要发生在第一季度,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合并有慢性肝病基础的人群病死率显著高于普通book=49,ebook=53人群,60岁以上老年患者的病死率高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细菌感染的细菌类型及耐药性分析
    邢现峰
    2016, 21(1):  52-54. 
    摘要 ( 180 )   PDF (622KB) ( 2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细菌类型及耐药性情况,以期提供合理的临床用药方案。方法 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于我院治疗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细菌感染患者的细菌类型,及在患者体内的分布、药物敏感性、耐药性等。结果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体内革兰氏阴性菌共656株:大肠埃希氏菌297株(45.27%)、克雷伯氏菌属118株(17.99%)、气单胞菌属85株(12.96%)、不动杆菌属43株(6.55%)、假单胞菌属41株(6.25%)、肠杆菌属37株(5.64%)、其他菌35株(5.34%),分布于血液166株(25.30%)、痰177株(26.98%)、腹水176株(26.83%)、尿液137株(20.88%)。大多数的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和哌拉西林都有较高的耐药率,而对环丙沙星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都较低。产ESBLs菌多集中在大肠埃希氏菌及肺炎克雷伯氏菌属,产酶率分别是58/297(19.53%)及27/118(22.88%)。亚胺培南在产酶菌株和非产酶菌株都有较低的耐药性,且产酶菌株对药物的敏感性低于非产酶菌株。结论 NAFLD患者体内的细菌分布和细菌对于抗生素的耐药性具有特异性,可为临床用药提供用药方案。
    弹性成像、B超、肝纤维化指标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文佳
    2016, 21(1):  55-57. 
    摘要 ( 247 )   PDF (617KB) ( 8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B超、肝纤维化指标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医院收治的2012年1月到2015 年1月60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并且依据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研究组(20例)、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应用B超检测;研究组患者,进行弹性成像检测;观察组,应用肝纤维化指标检测;对三组进行弹性成像、B超、肝纤维化指标检测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检测方法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在临床检测中,研究组与对照组检测结果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且随着患者肝组织炎症坏死以及纤维化程度的升高而升高;且在三组中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不同,患者肝功能总胆红素(TBil)、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胶原蛋白(PCⅢ)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针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进行弹性成像检测,在反映肝纤维化程度方面具有相关性,与B超、肝纤维化指标发挥较好一致性,对临床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血清YKL-40水平与肝纤维化的临床分析
    曹欣, 关玉娟, 陈美娟
    2016, 21(1):  57-59. 
    摘要 ( 126 )   PDF (623KB) ( 3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YKL-40水平表达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健康体检人员20名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4例,测定血清YKL-40水平。根据肝组织活检的病理学纤维化程度分为S1-S4期,另根据纤维化分期分为两组,A1组1≤S<3,A2组3≤S≤4,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A1组血清YKL-40水平低于A2组(44.93± 27.91对75.67±5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1期和S2期患者血清YKL-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50± 20.63对48.93±29.43,P>0.05);S3期和S4期患者血清YKL-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4.87±51.22对76.63±57.66,P>0.05)。结论 不同肝脏纤维化程度的慢性HBV感染患者之间血清YKL-40水平可能存在差异,血清YKL-40水平可以预测区别轻度与中重度肝纤维化,中重度肝纤维化患者血清YKL-40水平较高。
    扶正化瘀胶囊联合BILT肝病治疗仪治疗活动性肝硬化患者临床观察
    李洪, 严桐
    2016, 21(1):  60-62. 
    摘要 ( 184 )   PDF (673KB) ( 3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扶正化瘀胶囊联合BILT肝病治疗仪对不同原因所致的活动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不同原因所致的活动性肝硬化患者5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保肝、对症治疗,包括规范抗病毒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扶正化瘀胶囊口服,同时以BILT肝病治疗仪局部照射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指标、Child-Pugh评分以及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患者在临床症状、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等方面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Child-Pugh评分以及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善方面两组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趋势。结论 扶正化瘀胶囊联合BILT肝病治疗仪治疗活动性肝硬化患者具有协同作用,临床使用安全。
    异甘草酸镁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防治肝癌TACE术后肝损害疗效观察
    王莉, 陆笼辉, 钟春生
    2016, 21(1):  63-65. 
    摘要 ( 252 )   PDF (619KB) ( 5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异甘草酸镁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对肝癌TACE术后肝损害的防治作用。方法 将2011至2015年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40例曾接受TACE术的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从TACE术前3天至术后1周静脉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1.8 g。实验组在对照组药物的基础上于TACE术当天加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150 Mg。所有患者均于TACE术前及术后第2天、第7天检测肝功能相关指标并评价疗效。结果 TACE术后第2天,两组患者TBil、ALT、AST均显著高于术前(P<0.01),Alb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实验组TBil、ALT、AST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TBil、AST、ALT仍高于术前(P<0.05)。两组方案对TACE术后肝细胞合成功能均无明显改善作用(P>0.05)。结论 异甘草酸镁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能较好地保护肝细胞,防治TACE术后肝损害,但对术后肝脏合成功能无明显优势。
    学术争鸣
    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定义与治疗
    曾庆磊, 吕君, 付艳玲, 余祖江
    2016, 21(1):  66-67. 
    摘要 ( 269 )   PDF (607KB) ( 3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靶向肝星状细胞的基因治疗逆转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谌双君, 赵卫华, 丛敏
    2016, 21(1):  68-70. 
    摘要 ( 176 )   PDF (617KB) ( 3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验交流
    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
    白雪松, 张丰晓, 胡敬华, 胡春霞, 李美华
    2016, 21(1):  71-72. 
    摘要 ( 106 )   PDF (608KB) ( 2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尔基体蛋白73联合甲胎蛋白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吴晓霞, 周颜, 张英, 陈卫
    2016, 21(1):  73-74. 
    摘要 ( 124 )   PDF (611KB) ( 3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乳果糖联合美常安改善肝癌TACE术后腹部症状的临床观察
    赵旭, 李闯, 周军, 赵广生, 唐顺雄, 张跃伟
    2016, 21(1):  74-76. 
    摘要 ( 135 )   PDF (680KB) ( 3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扶正化瘀胶囊联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32例疗效观察
    王守兵, 刘星孟, 召刚
    2016, 21(1):  77-78. 
    摘要 ( 174 )   PDF (605KB) ( 3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道
    以肝损害为首发表现的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1例
    郭军, 林兰意, 王岚, 余敏杰, 徐玉敏, 诸葛传德, 谢青, 王晖
    2016, 21(1):  79-80. 
    摘要 ( 110 )   PDF (603KB) ( 3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紫癜1例
    朱宏英
    2016, 21(1):  80-80. 
    摘要 ( 136 )   PDF (584KB) ( 3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肝功能长期异常为首发表现的Stauffer综合征1例
    肖欣, 吴广利, 侯敏, 张燕, 程宪永, 邹雪飞, 李静, 屈冬冬
    2016, 21(1):  81-81. 
    摘要 ( 234 )   PDF (587KB) ( 3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