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2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6-06-30
    社评与争鸣
    再论提高我国乙型肝炎治疗的可及性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临床肝胆病杂志 《肝脏》杂志 联合社评
    2016, 21(6):  431-431. 
    摘要 ( 53 )   PDF (661KB) ( 1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新版RUCAM量表的评价和几点商榷意见
    于乐成, 茅益民, 陈成伟
    2016, 21(6):  432-433. 
    摘要 ( 171 )   PDF (598KB) ( 3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患者   抗病毒治疗后的长期随访研究
    张曹庚, 项晓刚, 刘柯慧, 曹竹君, 谢青, 王晖
    2016, 21(6):  434-437. 
    摘要 ( 138 )   PDF (997KB) ( 3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的长期疗效。方法 采用平行对照回顾性队列研究,对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PR)治疗,予以集落刺激因子对症治疗,5年长期随访并观察其转归。评估疗效、复发率,肝脏瞬时弹性超声成像检测肝脏硬度值(Stiffness值),比较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组和非持续病毒学应答(NSVR)组的临床事件(肝性脑病、腹水、消化道出血、肝癌或者死亡)发生。结果 54例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接受了PR治疗,获得SVR的患者有35例。15例患者在第1次抗病毒治疗后获得SVR,9例、8例、2例、1例患者分别在第2、3、4、5次抗病毒治疗后获得SVR。仅有1例患者在获得SVR 6周后出现复发。抗病毒治疗期间,患者的肝硬度值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SVR组治疗后与基线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4)。结束治疗后的长期随访发现,SVR组患者的肝硬度值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并能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而NSVR组患者的肝硬度值没有改善。在平均为60个月的随访中,NSVR组新增3例肝癌患者,SVR组则无人发生。两组临床事件发生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水:P=0.0168, RR=0.2353 (95%CI 0.039~1.422),HCC:P=0.0391, RR=0.0000]。结论 对于基因1型慢性丙肝代偿期肝硬化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能有效抑制病毒,应用集落刺激因子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既往治疗失败患者,多次治疗及延长疗程能提高SVR率。获得SVR后的复发率低,能减少肝癌等临床事件的发生,缓解肝硬化进展。
    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肝窦阻塞综合征的临床价值及意义
    孙慧芳, 张慧宇, 丁昌懋, 王博, 高剑波
    2016, 21(6):  438-440. 
    摘要 ( 133 )   PDF (768KB) ( 3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的诊断价值。方法 纳入经活组织检查及影像学确诊的HSOS、布-加综合征(BCS)及肝硬化患者51例,分别利用CT动态增强扫描结果、巴尔的摩标准再次诊断HSOS,对比两者诊断效果。结果 HSOS的典型CT表现包括CT平扫呈肝大、密度减低;增强扫描动脉期可见肝动脉血管增粗扭曲;门静脉期呈“地图状”改变、肝静脉不清、下腔静脉及门静脉呈“晕征”或“轨道征”、下腔静脉肝段扁平等;延迟期强化范围增大。CT对HSOS的诊断敏感性0.857,优于巴尔的摩标性0.500,CT对HSOS诊断特异性0.811,差于巴尔的摩标准0.946。CT与巴尔的摩标准对HSOS的诊断准确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诊断HSOS时,CT动态增强扫描是巴尔的摩标准的有力补充。
    原发性肝癌超声造影诊断的特征性声像图表现
    徐娟, 赵晔, 李俊芝
    2016, 21(6):  441-443. 
    摘要 ( 195 )   PDF (965KB) ( 6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特征性声像图表现。方法 对经病理检查或穿刺活组织检查确诊的25例(30个病灶)原发性肝癌患者实施超声造影检查,观察患者病灶特征和声像图表现,并将诊断结果与常规超声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判断两种诊断方式的敏感性。结果 原发性肝癌的内部结节数目不多,多为单发,病灶与正常组织间界限清楚,边缘处较为整齐,回声除小部分不均匀外,其余皆比较均匀,其形状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有19例患者诊断为肝细胞癌,声像图表现为“快进快出”,“快进快出”表现越为明显患者,其肿瘤分化程度也越低。有6例患者诊断为肝内胆管细胞癌,声像图主要表现为“快进快出”,病灶图像在动脉期呈现为网格状增强,部分显示无增强;在门静脉期时,病灶周边环状不规则增高,病灶内部则表现为网格状增强或无增强;当处于门静脉期时,病灶周边环状不规则增强明显消退。超声造影诊断敏感度为96%,与常规超声的72%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 超声造影诊断原发性肝癌可以清楚的显示病灶图像特征,较常规超声诊断敏感性高。
    替诺福韦酯治疗34例慢性乙型肝炎核苷(酸)类似物经治患者的临床分析
    屈莉红, 刘璐, 郑洁芳, 赵慧, 王怡菲, 程婕, 邵建国
    2016, 21(6):  444-446. 
    摘要 ( 148 )   PDF (635KB) ( 2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替诺福韦酯(TDF)对慢性乙型肝炎(CHB) 核苷(酸)类似物经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TDF治疗34例CHB核苷(酸)类似物经治患者48周的临床资料,其中原发治疗失败患者18例、抗病毒耐药患者16例。分析第12、24、48周时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率和48周的HBeAg血清转换率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第12、24、48周的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35.3%、67.6%和94.1%。治疗前及治疗第12、24、48周的ALT分别为(63.9±18.9)、(49.8±11.9)、(42.7±7.3)和(35.1±3.9) U/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3,P<0.05),48周时ALT复常率为91.1% 。第48周时HBeAg阴转率为25%,HBeAg血清转换率为20%。治疗期间,随访各时间点病毒学突破率为0,肌酸激酶(CK)超过正常上限(ULN)2倍发生率0。血肌酐(Scr)治疗前为(75.1±11.1) μmol/L,治疗48周时为(76.8±10.8) 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78,P=0.565)。Scr超过ULN发生率0。骨密度变化发生率0,血磷低于ULN发生率0。结论 对于核苷(酸)类药物应答不佳和耐药的CHB患者,TDF单药治疗能有效抑制病毒,且ALT复常率高,不良事件发生率低。
    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和肝衰竭模型中线粒体基因组转录改变
    明雅南, 李春敏, 张静怡, 刘晓琳, 茅益民
    2016, 21(6):  447-451. 
    摘要 ( 182 )   PDF (759KB) ( 3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探索对乙酰氨基酚(APAP)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和急性肝衰竭模型中线粒体基因组转录水平的改变与疾病进展之间的关联,为AILI预后的预测提供新的生物标记。方法 将90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APAP导致的DILI组(AILI,300 mg/kg)和APAP导致的急性肝衰竭组(AILF,750 mg/kg)。禁食16 h后,腹腔注射体积相近的0.9%氯化钠溶液和不同剂量APAP,在0、1、3、6、12 h等不同时间点时,每组随机选取6只小鼠处死,留取小鼠的血浆和肝脏组织。检测每只小鼠ALT、AST、ROS变化水平; 提取肝脏总RNA,采用RT-PCR技术检测线粒体基因组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腹腔注射APAP后,两组均可见转氨酶明显升高,AILI组在6-12 h时ALT达到峰值(5 000~10 000 U/L);AILF组12 h时ALT水平超过10 000 U/L,明显高于AILI组(P<0.05)。APAP处理后,两组小鼠均可见典型的3区微泡性脂肪变,AILF组可见典型的急性肝衰竭的大块性坏死。与对照组相比,AILI和AILF组肝脏中ROS从1 h开始,各时间点均可见显著升高,且1 h时,AILF组ROS的生成量约为AILI组的2.5倍(P<0.05)。AILI组COX1在6 h时显著升高(P<0.05),而对照组和AILF组均未见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3 h时,AILI组和AILF组可见CYTB、COX2和ATP8显著降低(P<0.05);6 h时,AILI组和AILF组COX1、ND1、ND5和ATP8转录水平显著降低(P<0.05);12 h时,AILI组和AILF组中NADH各亚基均可见显著降低(P<0.05)。AILI组与AILF组相比, 6 h时,AILF组中 ATP6的转录水平显著低于AILI组和对照组(P<0.05);12 h时,AILF组的肝脏中CYTB、COX2、ATP8以及NADH的2、3、5和6亚基的转录水平显著低于AILI组(P<0.05)。结论 线粒体基因组除COX1在AILI组明显上调,其他存在明显改变的基因均出现降低趋势,且AILF组变化更明显。线粒体基因组转录水平改变对于预测AILI预后有潜在价值。
    高频微波子宫内膜去除术治疗肝硬化   异常子宫出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刘青, 李秀兰, 刘继娟, 宋晓红, 蒋小英, 王明
    2016, 21(6):  452-455. 
    摘要 ( 140 )   PDF (643KB) ( 3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高频微波子宫内膜去除术治疗肝硬化患者异常子宫出血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26例肝硬化合并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均实施高频微波子宫内膜去除术。结果 2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平均治疗时间(61.0±18.9) s;术中出血均<15 mL;无并发症发生;术后肝硬化相关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贫血、疲劳、烦躁与术前相比明显好转,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3、6、12个月随访,治疗有效率为100%(26/26)、100%(21/21)、100%(19/19)和100(14/14);闭经率分别为88.5%(23/26)、95.2%(20/21)、100%(19/19)和92.9%(13/14);满意率分别为100%、100%、100%和92.31%。结论 高频微波子宫内膜去除术用于治疗肝硬化患者异常子宫出血可以获得良好效果,安全性高。
    临床与基础研究
    替诺福韦治疗核苷(酸)类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研究
    陈雅萍, 张勤俭, 田楠楠, 薛海娟, 赵斗贵
    2016, 21(6):  456-459. 
    摘要 ( 171 )   PDF (696KB) ( 3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对阿德福韦酯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替诺福韦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本院收集的61例对阿德福韦酯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替诺福韦组30例(替诺福韦+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组31例(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两组患者的预计疗程为48~96周,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结果 治疗前替诺福韦组和阿德福韦组的HBV DNA检出值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24、48、96周两组患者的HBV DNA检出值均较治疗前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6周时,替诺福韦组的HBV DNA累积转阴率达到93.33%显著高于阿德福韦组73.33%(P<0.05),替诺福韦组的HBeAg累积转阴率达到43.33%显著高于阿德福韦组13.33%(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组间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LT、AST、TBil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对阿德福韦酯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替诺福韦+拉米夫定治疗能够更有效地提高HBV DNA及HBeAg转阴率。
    重组人干扰素α-2b和恩替卡韦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
    薛乐洋
    2016, 21(6):  459-462. 
    摘要 ( 174 )   PDF (638KB) ( 2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与分析重组人干扰素α-2b和恩替卡韦对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自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90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重组人干扰素α-2b组与恩替卡韦组,每组各45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12周、24周及52周血清HBV DNA、HBeAg转阴率、HBeAg转换率、ALT复常率、病毒学突破、病毒学反弹率。结果 重组人干扰素α-2b组与恩替卡韦组治疗12周后未检测到HBV DNA、HBeAg转阴率、HBeAg转换率及ALT复常率相比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治疗24周后未检测到HBV DNA、HBeAg转换率、ALT复常率、病毒学突破率及病毒反弹率相比差异也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均>0.05),重组人干扰素α-2b组治疗24周后较恩替卡韦组相比,HBeAg转阴率较高(P<0.05)。重组人干扰素α-2b组与恩替卡韦组治疗52周后相比,未检测到HBV DNA、HBeAg转阴率、HBeAg转换率、ALT复常率较高,病毒学突破率及病毒反弹率较低(P均<0.05)。结论 重组人干扰素α-2b相比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更加显著,临床医生需结合患者个体情况以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特征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李柏丽, 黄文琪, 许金超
    2016, 21(6):  462-468. 
    摘要 ( 131 )   PDF (1090KB) ( 3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组织病理特征,筛选与显著性组织学损伤相关的常规临床生化指标。方法 分析22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不同ALT水平的病理特征。进一步分析组织学变化与常规临床生化指标的关系。结果 (1)CHB患者221例,不同ALT水平的显著性炎症发生率为ALT ≤1 ULN 组 18.6% (8/43)、ALT 1~2×ULN 组40.26% (31/77)、ALT>2×ULN组81.19%(82/101);而显著性纤维化发生率为ALT≤1 ULN组 20.93% (9/43)、ALT 1~2×ULN组37.66%(29/77)、ALT>2×ULN组 62.38% (63/101)。ALT>2×ULN组患者显著性肝脏炎症和肝纤维化发生率均较ALT≤1 ULN组和ALT 1~2×ULN组的显著增高(P均≤0.001);(2)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ALT、AST、Alb与显著性肝脏炎症相关,ALT、AST预测显著性肝脏炎症ROC曲线下面积为(0.829~0.854±0.03);而AST、GGT、AKP和PLT与显著性肝纤维化相关。APAG(AST、PLT、AKP、GGT)模型及APRI指数预测显著性肝纤维化ROC曲线下面积为(0.835~0.874±0.03)。结论 1. ALT正常或ALT轻度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肝组织显著性改变较常见。2. APAG(APAG=0.034×AST-0.02×PLT+0.02×AKP-0.016×GGT)是预测HBV相关性肝纤维化的标志物。
    146例乙型肝炎患者HBsAg转阴的临床分析
    顾生旺, 江海洋, 周曙, 刘欢, 蒋兆荣, 李业峰, 汪春晖
    2016, 21(6):  468-470. 
    摘要 ( 126 )   PDF (627KB) ( 3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患者HBsAg转阴的相关规律。方法 对146例乙型肝炎HBsAg转阴者,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 男性组有乙型肝炎家族史72例(59.0%),女性组有乙型肝炎家族史11例(45.8%)。HBsAg转阴时平均年龄分别为急性乙型肝炎 (41.3±10.2) 岁、慢性乙型肝炎 (45.0±12.5) 岁、早期肝硬化(57.2±16.1)岁、肝癌(54.8±11.6) 岁、肝硬化失代偿(56.5±12.5) 岁。急性肝炎与早期肝硬化,肝癌,肝硬化失代偿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t值分别-2.884,-3.511,-4.463,P值分别0.007,0.001,0.000;慢性肝炎与早期肝硬化,肝癌,肝硬化失代偿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t值分别-2.081,-2.458,-3.638,P值分别0.04,0.016,0.000。抗病毒治疗情况分别为急性乙型肝炎9/25例(36%),慢性乙型肝炎41/121例(33.8%),其中肝硬化失代偿、肝癌、慢性重症肝炎3/30例(10%)。按年龄分析抗病毒治疗情况,<30岁6/13(46.1%)、30~40岁12/34(35.2%)、40~50岁18/47(38.2%)、50~60岁11/30(36.6%)、60~80岁5/22(22.7%)。按慢性乙型肝炎年龄分析未抗病毒治疗HBsAg自然转阴情况,<30岁5/11(45.4%)、30~40岁13/23(56.5%)、40~50岁24/37(64.8%)、50~60岁17/28(60.7%)、60~80岁17/22(77.2%)。HBsAg转阴时间以急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者最快,其次为急性乙型肝炎未抗病毒治疗者。HBsAg转阴后,HBsAb>1 280 mIU/mL 8例、300~1280 mIU/mL 12例、100~300 mIU/mL 11例、20~100 mIU/mL 12例、>6.4~20 mIU/mL 11例、6例HBsAg转阴后反弹。结论 HBsAg有一定的自然转阴率, 与年龄显著相关; 抗病毒治疗可促进急性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转阴; 未抗病毒治疗患者HBsAg转阴时肝硬化失代偿、肝癌、慢性重症肝炎发生率较高;应重视抗病毒治疗,但目前不宜将HBsAg转阴作为乙型肝炎的主要治疗目标。
    抗炎保肝药物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王爱华, 冯欣
    2016, 21(6):  471-474. 
    摘要 ( 121 )   PDF (1005KB) ( 3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系统性评价抗炎保肝药物治疗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通过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OVID、CNKI、维普和万方数据库,获得双环醇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随机临床试验(RCT)文献,对纳入资料完成质量标准评估后,以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6项RCTs(入选446例患者,试验组225例,对照组221例)符合入选标准。结果显示,双环醇组(225例)患者总有效率(91.11%)优于其他保肝药对照组(221例)的79.19%(P<0.05),无严重不良反应报道。结论 双环醇治疗DILI,可改善患者肝功能,并取得了更好的综合疗效。
    超声造影肝实质灌注峰值强度反映肝硬化肝实质血流灌注变化的准确性
    吴乃安, 周亮
    2016, 21(6):  474-477. 
    摘要 ( 115 )   PDF (976KB) ( 3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超声造影峰值强度反映肝硬化肝实质血流灌注的准确性,评价超声造影在诊断肝硬化方面的价值。方法 将2013年3月—2015年5月于我院就诊并确诊的43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以同期来我院体检健康者36名作为对照组,对以上79例(名)研究对象行超声造影检查,采用QLAB时间-强度曲线对造影过程进行定量分析,对两组间定量参数(开始显影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差异性比较。选择肝实质灌注峰值强度绘制时间-强度曲线,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行分析。结果 病例组相比对照组,肝静脉开始显影时间及肝实质达峰时间明显延迟(P<0.05);而肝动脉、门静脉开始显影时间,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达峰时间及峰值强度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实质灌注峰值强度界值为29.26 dB时,超声造影诊断肝硬化的灵敏度及特异度最高,分别为88.6%和79.3%。结论 肝脏造影的某些参数可以准确地反映肝硬化患者血流灌注的变化,肝实质灌注峰值强度大于或等于29.26 dB时,超声对肝硬化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度。
    CT及MRI诊断小儿肝脏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
    叶文宏, 汪苍, 方佃刚, 干芸根
    2016, 21(6):  477-480. 
    摘要 ( 83 )   PDF (725KB) ( 5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CT及MRI在诊断小儿肝脏肿瘤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14年4月-2015年5月就诊于我院并通过术中病理确诊为肝脏肿瘤的26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收集患者术前CT及MRI检查资料,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26例患儿行CT及MRI检查,共发现34个病灶,排在两组前三位的影像学变化是: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低密度,延迟期等密度。26例患儿共68个影像学检查结果(CT:34个;MRI:34个)、34个术中病理切片结果。其中与“金标准”结果一致的CT报告为28个(准确度为82.4%),MRI报告中29个结果与之一致(准确度为85.3%)。结论 CT及MRI在诊断小儿肝脏肿瘤方面的价值无法取代,对怀疑肝脏肿瘤的小儿应尽早完善肝脏增强CT或MRI,以免延误治疗。
    粗针肝穿刺活检在肝肿瘤患者的应用价值
    叶星江, 秦娟文
    2016, 21(6):  480-482. 
    摘要 ( 132 )   PDF (626KB) ( 2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肝肿瘤患者应用粗针肝穿刺活检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160例肝内占位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奇偶法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80例,两组患者均在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A组选择18G自动切割针行肝组织活检,B组选择20G自动切割针行肝组织活检,比较两组诊断率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取材次数明显少于B组(P<0.05);A组确诊率为97.5%,高于B组的92.5%(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25%,高于B组的3.75%(P>0.05)。结论 在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时,采用粗针或者细针均有较高的确诊率,且术后疼痛发生率较低,但应用粗针可减少穿刺次数,因此选择18G穿刺针为宜。
    解剖性与非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晚期肝癌的   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比较
    伍贵祥, 杨建全
    2016, 21(6):  482-484. 
    摘要 ( 152 )   PDF (629KB) ( 2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比分析对晚期肝癌患者,行解剖性肝切除术与非解剖性肝切除术后,安全性与疗效的优劣。方法 对98例晚期肝癌、行肝切除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自愿选择手术方法,行解剖性肝切除术的59例患者归入研究组、将行非解剖性肝切除术的39例患者归入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的疗效。结果 ①术中效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平均为(271.5±97.4) min,切缘有效率为89.8%,数据明显大于对照组的(188.5±70.7) min和5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预后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3 d血清ALT均值为(270.5±94.1) U/L,对照组则高达(501.6±115.6) U/L,术后1年复发率、生存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上述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解剖性肝切除术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与临床疗效,对于必须切除肝脏的晚期肝癌患者而言,更值得采用。
    介入栓塞治疗不同体积肝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及血流动力学特征
    李旭彤, 吴宝音, 李伟男, 王浩, 张涛
    2016, 21(6):  485-488. 
    摘要 ( 131 )   PDF (640KB) ( 3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平阳霉素碘油乳剂肝动脉栓塞治疗不同体积肝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0例肝血管瘤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A组病灶< 5 cm者6例、B组病灶为5~8 cm 者15例、C组病灶> 8 cm者9例。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对经肝动脉平阳霉素碘油栓塞治疗12~24个月后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介入栓塞治疗后A组血管瘤平均缩小率82.7%,栓塞有效率为100% (6/6)。B组血管瘤平均缩小率70.5%,栓塞有效率为86.7% (13/15)。C组平均缩小率63.5%,栓塞有效率为77.8% (7/9)。A组血管瘤平均缩小率及总有效率显著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管瘤平均缩小率及总有效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介入栓塞的疗效与肝血管瘤体积呈负相关。
    ACE及CRP在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意义
    缪小勇
    2016, 21(6):  488-490. 
    摘要 ( 211 )   PDF (627KB) ( 3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及C反应蛋白(CPR)在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共276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169例,女性107例,同时选择204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根据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标准将观察组患者分为A级(92例)、B级(107例)和C级(77例),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标本,通过OLUMPUS AU5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并比较研究对象的ACE活性及CRP浓度。以ACE活性>65 U/L为标准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高ACE组(294例)和低ACE组(186例),比较两组的肝硬化患病率;以CPR浓度>10 mg/L为标准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高CRP组(314例)和低CPR组(166例),比较两组的肝硬化患病率。结果 观察组A级、B级、C级患者的ACE活性及CRP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A级、B级、C级的ACE活性和CRP浓度均呈递增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98、4848,P均<0.001)。高ACE组(74.73%)和高CRP组(89.16%)的患病率均明显高于低ACE组(46.60%)及低CRP组(40.76%)。结论 肝硬化患者的血清ACE活性及CRP浓度的升高与肝细胞损伤有直接关系,且随着肝脏损伤的加重,ACE活性及CRP浓度升高得越显著。因此,临床监测肝硬化患者的血清ACE活性及CRP浓度,可为肝脏疾病的临床诊断以及肝硬化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同时也有利于肝细胞损伤程度的判断以及肝硬化患者病情监测、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
    两种不同剂型腺苷蛋氨酸治疗急性淤胆型肝炎临床观察
    魏博, 王俊学
    2016, 21(6):  490-492. 
    摘要 ( 177 )   PDF (628KB) ( 2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原研药和国产药腺苷蛋氨酸在治疗急性淤胆型肝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69例急性淤胆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2组,原研药腺苷蛋氨酸治疗组(A组)、国产药腺苷蛋氨酸治疗组(B组),分别观察治疗2周以及4周后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在治疗2周结束时,A组较B组直接胆红素(DBiL)下降显著(P<0.05);治疗第4周结束时,在血清总胆红素(TBil)和DBil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指标方面,A组较B组下降明显(P<0.05),在不良反应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结论 在治疗急性淤胆型肝炎方面,原研药腺苷蛋氨酸疗效优于国产药腺苷蛋氨酸,不良反应方面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热点论坛
    新版RUCAM:药物和草药诱导性肝损伤的重要评估工具
    于乐成, 陈成伟
    2016, 21(6):  493-500. 
    摘要 ( 154 )   PDF (864KB) ( 3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PBC命名的演变:从肝硬化到胆管炎
    吴灵芝, 段维佳, 贾继东
    2016, 21(6):  500-501. 
    摘要 ( 170 )   PDF (614KB) ( 38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硬化和微生态失调:下一代测序的新见解
    马振增, 陆伦根
    2016, 21(6):  501-502. 
    摘要 ( 93 )   PDF (608KB) ( 4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药物治疗进展
    吴学铭, 陈荣彬, 姚定康
    2016, 21(6):  503-506. 
    摘要 ( 90 )   PDF (645KB) ( 3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编码RNA与肝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廖文英, 康洁, 陈育芬, 刘朝富
    2016, 21(6):  506-509. 
    摘要 ( 98 )   PDF (642KB) ( 2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铁调素调控与肝脏疾病引起的铁代谢紊乱
    秦源, 郭永红, 王亚宁, 贾战生, 张颖
    2016, 21(6):  509-512. 
    摘要 ( 135 )   PDF (702KB) ( 4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然杀伤性T细胞在肝病中的功能作用
    洪俊强, 涂德军, 张启龙
    2016, 21(6):  512-515. 
    摘要 ( 74 )   PDF (700KB) ( 2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原发性肝癌发生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王艳苓, 张蓉
    2016, 21(6):  515-518. 
    摘要 ( 161 )   PDF (648KB) ( 8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验交流
    小肝癌28例微波消融治疗体会
    于晓辉, 任小龙, 武承凤, 王秀丽, 王静舞, 王维
    2016, 21(6):  519-520. 
    摘要 ( 117 )   PDF (672KB) ( 2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益生菌在轻微肝性脑病中的治疗价值
    方皓, 冯海然, 杨正德
    2016, 21(6):  521-522. 
    摘要 ( 143 )   PDF (616KB) ( 3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工肝血浆置换联合退高黄汤治疗高黄疸肝炎及肝衰竭99例分析
    陆雪峰, 徐立新, 顾菊兰
    2016, 21(6):  522-523. 
    摘要 ( 143 )   PDF (617KB) ( 3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道
    肝内门静脉-肝静脉瘘1例
    杨环文, 严彦, 陈育霞
    2016, 21(6):  526-526. 
    摘要 ( 137 )   PDF (670KB) ( 4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