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21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6-07-31
    社评与争鸣
    论著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基于聚乙二醇干扰素-α 24周应答采用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及预测因素分析
    陈璐, 周惠娟, 郭斯敏, 赵刚德, 莫瑞东, 郭清, 汤伟亮, 蔡伟, 王晖, 谢青
    2016, 21(7):  528-531. 
    摘要 ( 198 )   PDF (828KB) ( 3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研究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24周,根据RGT策略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分析比较其疗效及预测因素。方法 收集87例初治选用足量Peg-IFN-α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4周时根据应答情况接受不同序贯单药或联合治疗,分别为a:有早期应答者继续Peg-IFN-α治疗至48周(n=20);而对于无早期应答者采用3种治疗方案,即b:继续单药Peg-IFN-α治疗至48周(n=17);c:Peg-IFN-α单药延长治疗至96周(n=25);d:在Peg-IFN-α基础上联合恩替卡韦并延长治疗至96周(n=25)。比较分析各组之间的疗效及应答的预测因素。结果 治疗结束时,a组较b组,d组较c组HBsAg、HBV DNA下降均有明显增加(P值分别为0.0194、0.041以及0.0008、0.0035)。96周治疗患者(无论单药还是联合)在治疗结束时达到HBsAg≤1000 IU/mL且HBeAg(-)的患者均较b组增加(P=0.0384);治疗结束时d组较c组HBeAg下降增加,对HBeAg消失及血清学转换有一定的作用,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HBsAg≥1500 IU/mL的患者,治疗结束后d组较c组DNA转阴率、以及获得HBsAg下降≥2 lg IU/mL且HBV DNA转阴的患者都明显增加(P分别为0.0228和0.0237)。结论 对于无早期应答患者,延长干扰素疗程并同时加用核苷类药物可以提高HBsAg及HBV DNA载量下降的幅度。基线HBsAg≥1500 IU/mL的患者,仍可选择联合核苷类药物并延长的治疗方案。
    急诊PTVE-PSE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导致的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效果观察
    刘晓亮
    2016, 21(7):  532-535. 
    摘要 ( 171 )   PDF (645KB) ( 3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经皮经肝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PTVE)联合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导致的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门静脉高压症所致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124例,其中行急诊PTVE术59例作为对照组,接受急诊PTVE术后进一步行PSE术的6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门静脉压力变化情况、住院天数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6、12、18个月定期随访了解两组患者的再出血发生情况以及1年病死率。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前门静脉压无明显差异(t=0.195,P=0.846),对照组患者术后较术前门静脉压升高(t=-3.195,P=0.002),观察组患者术后较术前门静脉压明显下降(t=5.182,P<0.01)。观察组术后住院天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09,P=0.004);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特别是门静脉高压性胃肠道病(对照组13例,观察组4例)以及腹水(观察组23例,对照组6例)的发生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887,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6、12、18个月的再出血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40,7.986,19.569;均P<0.05);观察组患者随访1年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73,P=0.017)。结论 PTVE术序贯PSE术操作相对简单,术中创伤小,同时还能降低门静脉压力并使其保持在较低水平,降低患者术后再出血率,对门静脉高压导致的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自身免疫性抗体对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
    陆人杰, 唐风雷, 郑中伟, 朱珊梅
    2016, 21(7):  536-538. 
    摘要 ( 193 )   PDF (637KB) ( 3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抗体(autoimmune antibody,AA)对诊断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的临床意义,分析不同DILI患者的AA阳性检出率的差异性。方法 收集诊断为DILI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AA、肝功能指标及肝损药物种类等临床资料,评价DILI患者的这些临床资料与AA阳性检出率的关系。结果 DILI患者AA阳性检出率在性别、年龄分布、Child分级、临床分型以及肝损药物种类等方面与阴性检出率对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随着Child评分的提高,DILI AA阳性检出率有逐步递增趋势。用药时间≥30 d的患者AA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用药时间<30 d。结论 DILI患者AA阳性检出率与用药时间相关,对于判断是中药还是西药引起的DILI可能无明显参考价值。对于用药时间较长而出现肝功能异常的患者检测AA有一定参考意义。
    慢性肝病患者Fibrotouch检测与人口学特征关系的流行病学分析
    叶佩燕, 陆云飞, 陈晓蓉, 杨宗国
    2016, 21(7):  539-541. 
    摘要 ( 171 )   PDF (636KB) ( 2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慢性肝病患者Fibrotouch检测与人口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慢性肝病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及Fibrotouch相关参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女性肝硬度值及脂肪衰减相对降低(P均<0.001);随着年龄增长,肝硬度值逐渐升高(P<0.001);年龄、BMI及脂肪衰减参数与肝硬度值呈正相关,Spearman’s相关系数分别为0.301、0.187、0.107(P均<0.001)。而年龄、BMI与脂肪衰减参数正相关,Spearman’s相关系数分别为0.121,0.695(P均<0.001)。结论 年龄、性别、BMI与Fibrotouch检测结果相关,对Fibrotouch诊断报告的阅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例Rotor综合征SLCO1B1和SLCO1B3基因突变分析
    张志华, 郑必霞, 李玫, 金玉, 林谦
    2016, 21(7):  542-544. 
    摘要 ( 273 )   PDF (1099KB) ( 4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初步探讨1例Rotor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和SLCO1B1和SLCO1B3基因突变情况,从分子遗传学角度分析该疾病的发生机制。方法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从外周血白细胞提取基因组DNA,采用二代测序进行四千种已知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筛查,用Sanger测序法分析验证二代测序发现的突变位点。结果 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皮肤及巩膜黄染,实验室检查示高胆红素血症,直接、间接胆红素双向增高。高通量测序发现患儿携带SLCO1B1基因c.1738 C>T纯合突变和SLCO1B3基因c.360_481 del纯合突变。c.1738 C>T突变为无义突变,已有文献报道,推测导致蛋白的第580位氨基酸密码子由精氨酸变为终止密码子。c.360_481 del突变为移码突变,蛋白编码区的第360至481位碱基缺失。该变异未见文献报道,也未见SNP数据库收录。此变异使蛋白缺失40个氨基酸的同时还造成开放阅读框移码,可能造成蛋白功能丧失。结论 SLCO1B1和SLCO1B3基因突变导致的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OATP1B1和OATP1B3功能缺陷是该Rotor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的分子遗传基础。
    细胞周期激酶亚单位1对肝细胞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金宇霆, 张江, 武昊宇, 夏强
    2016, 21(7):  545-548. 
    摘要 ( 103 )   PDF (1545KB) ( 2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细胞周期激酶亚单位1(CKS1)在肝细胞癌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其对人肝细胞癌细胞BEL-7405的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65对手术肝细胞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CKS1的表达水平。应用Western印迹检测肝癌细胞系与正常肝脏细胞中CKS1表达量的差异。应用小干扰RNA(siRNA)技术转染肝细胞癌BEL-7405细胞,Western印迹检测CKS1 siRNA对CKS1蛋白的干扰效果,同时应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和平板克隆增殖实验检测CKS1对BEL-7405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CKS1在正常肝组织中表达量较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量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印迹检测表明CKS1在7种肝细胞癌细胞系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肝细胞株,且CKS1的表达量在肝细胞癌BEL-7405细胞株显著高于其他肝癌细胞株。CCK-8法检测CKS1的siRNA转染BEL-7405细胞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明显抑制细胞增殖,在48、72和96 h A值分别降低了0.376、0.566、0.972(P<0.05);平板克隆增殖形成实验表明,CKS1的siRNA转染BEL-7405细胞后肿瘤细胞形成的克隆增殖集落明显少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组,干扰组与空白、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KS1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在肝癌细胞中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肝细胞, CKS1在肝细胞癌细胞BEL-7405的增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CKS1可能成为针对肝细胞癌基因治疗的新兴靶点。
    临床与基础研究
    术前ICG排泄试验评估预测肝癌患者肝储备功能的临床研究
    刘勇, 韩承新, 刘凤祝, 郭晓博
    2016, 21(7):  549-551. 
    摘要 ( 148 )   PDF (632KB) ( 2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术前吲哚菁绿(ICG)排泄试验对检测肝癌患者肝储备功能、预测术后肝功能不全的价值,以指导治疗疾病。方法 纳入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手术患者74例,术前行ICG排泄试验,记录ICGR15及ICGK值,检测常规肝功能血液生化指标,明确Child-pugh分级,术后检测肝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①74例患者包括Child A级61例,Child B级13例,按肝功能分级分组,经统计学分析,Child A级患者ICGR15更低、ICGK值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前ICGR15与术前白蛋白、前白蛋白呈负相关,与总胆红素呈负相关,上述相关性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与术后未发生肝功能不全患者相比,术后肝功能不全患者ICGR15值更高、ICGK值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ICGR15<10%、10%≤ICGR15<20%、ICGR15≥20%分组,肝功能不全发生率分别为15.79%、45.83%、66.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ICG排泄试验能够有效评估肝癌患者肝储备功能,有助于预测术后肝功能不全,值得关注。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的疗效分析
    赵炜
    2016, 21(7):  551-554. 
    摘要 ( 90 )   PDF (644KB) ( 2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对于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中使用时间依赖性抗生素抗感染的效果。方法 前瞻性研究5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的抗感染治疗,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30例,通过延长输注时间使用时间依赖性抗生素;B组28例,按说明书使用时间依赖性抗生素。观察指标为给药72 h后患者体温、WBC计数、TNF-α水平、IL-6/IL-10比值、PCT水平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A、B两组患者的体温、WBC计数、TNF-α水平、IL-6/IL-10比值、PCT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A、B两组患者的体温、WBC计数均下降,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A组患者的TNF-α水平、IL-6/IL-10比值、PCT水平的下降同B组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延长输注时间使用时间依赖性抗生素更适合用于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
    长效与短效干扰素分别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对比与远期疗效研究
    龙云铸, 谭英征, 李丹, 田玉球, 周青, 傅京力, 赵韵华
    2016, 21(7):  554-557. 
    摘要 ( 178 )   PDF (650KB) ( 2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长效与短效干扰素分别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自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12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长效组与短效组,每组各60例,长效组给予12个月(52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短效组给予12个月重组干扰素α-2b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停药后第3年和第5年的免疫应答率、肝功能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长效组持续应答率为63.33%,总应答率为83.33%,短效组持续应答率为40.00%,总应答率为70.00%,长效组持续应答率及总应答率明显高于短效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0,P<0.05;χ2=5.13,P<0.05)。长效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短效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长效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短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4,P<0.05)。长效组治疗第3年ALT恢复正常率、AST恢复正常率、GGT恢复正常率、远期有效率明显高于短效组(χ2=4.59,P<0.05;χ2=5.23,P<0.05;χ2=4.78,P<0.05;χ2=4.91,P<0.05)。长效组治疗第5年ALT恢复正常率、AST恢复正常率、GGT恢复正常率、远期有效率明显高于短效组(χ2=4.90,P<0.05;χ2=5.47,P<0.05;χ2=5.42,P<0.05;χ2=4.88,P<0.05)。长效组治疗第3年复发率和治疗第5年复发率均明显低于短效组(χ2=4.91,P<0.05;χ2=6.14,P<0.05)。结论 采用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与应用。
    干扰素联合核苷类似物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和HBeAg定量影响的平台效应
    顾生旺, 周曙, 刘欢, 江海洋, 蒋兆荣, 李素娟, 杨文娟, 高凯旋, 吴德平
    2016, 21(7):  557-560. 
    摘要 ( 178 )   PDF (705KB) ( 2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干扰素联合核苷类似物对HBsAg,HBeAg定量影响的平台效应。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134例CHB患者HBsAg,HBeAg定量,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34例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后, 126例HBsAg定量下降, 降幅<30% 31例、30%~50% 21例、51%~80% 36例、>80% 38例;上升7例;无变化1例 74例HBeAg定量下降,降幅<30% 2例、30%~50% 12例、51%~80% 9例、>80% 51例;上升8例,其中1例小三阳变为大三阳;无变化52例。HBeAg阳性CHB组1例HBsAg转阴, HBeAg转阴率32.09%(26/81); HBeAg阴性CHB组HBsAg转阴率7.55%(4/53)。HBeAg阳性CHB治疗前后HBsAg定量分别(27 104.07±32 642.11) IU/mL,(12 263.37±19 037.3) IU/mL, 降幅(51±39)%;HBeAg定量分别(1600.86±2796.52) CI,(445.0±1 245.39) CI,降幅(60±95)%。HBeAg阴性CHB治疗前后HBsAg定量分别(4926.3±6607.88) IU/mL,(2565.77±4110.57) IU/mL,降幅(54±42)%。HBeAg阴性CHB组HBsAg,HBeAg定量反弹率66.03%(35/53),反弹1,2,3,4,5,6次以上分别11,14,7,2,0,1例,共反弹75例次。HBeAg阳性CHB组 HBsAg,HBeAg定量反弹率85.18%(69/81),反弹1,2,3,4,5,6次分别26,16,12,8,5,2例,共反弹163例次,总反弹238例次。反弹有4种模式, HBsAg, HBeAg同时上升型常与HBV DNA控制不佳有关; HBsAg下降,HBeAg上升型可向前者转化; HBeAg下降HBsAg上升型, HBeAg稳定HBsAg上升型更多见。结论 干扰素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CHB是目前较理想的方案,延长疗程对HBeAg 尤其HBsAg转阴并无突破; 治疗过程中HBsAg,HBeAg定量频发反弹现象,平台效应与CHB难治直接相关,及时发现并明确反弹原因,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优化治疗可望减少反弹并打破平台效应,提高CHB治疗效果。
    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在乙型重型肝炎抢救治疗中的作用探讨
    尹翠兰, 陈凯红, 吴桂香
    2016, 21(7):  560-563. 
    摘要 ( 135 )   PDF (700KB) ( 2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在乙型重型肝炎抢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急性重型乙型肝炎为Ⅰ组,亚急性重型乙型肝炎为Ⅱ组,慢加急(亚急)性重型乙型肝炎为Ⅲ组。比较Ⅰ、Ⅱ组间抗病毒治疗与未抗病毒治疗患者的临床转归。结果 急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未抗病毒治疗者抢救成功率55.56%(5/9),抗病毒治疗者均死亡,抢救成功率0%(0/2),P<0.05,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急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均发生HBV DNA自然转阴,并出现HBsAg及HBsAb自然血清学转换。亚急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抢救成功率83.33%,高于未抗病毒治疗者61.5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亚急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中未抗病毒治疗者61.54%(8/13)发生HBsAg及HBsAb的血清学转换,抗病毒治疗者有83.33%(5/6)未发生HBsAg及HBsAb的血清学转换。慢加急(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后抢救成功率69.70%。结论 急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不需要积极抗病毒治疗。亚急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确诊后HBV DNA仍大量复制且3 d后仍未转阴者,应及早予抗病毒治疗,以提高亚急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抢救成功率。
    血清抗HBc-IgM检测值对急性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价值
    周丰, 姜婷, 李莉, 杨峻, 施莉琴, 傅青春, 王晓今, 倪鎏达
    2016, 21(7):  564-566. 
    摘要 ( 137 )   PDF (811KB) ( 2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本研究通过比较成人急性乙型肝炎(AHB)与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CHB-AE)患者的临床特点,评估抗HBc-IgM抗体滴度值(s/co值)对急性乙型肝炎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自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入院的乙型肝炎患者共155例。其中124例确诊为AHB,31例为CHB-AE。收集并整理相关的临床数据,临床表现生化指标、病毒学指标。绘制s/co值在区分AHB和CHB-AE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根据曲线下面积(AUC)得到s/co值在区分AHB与CHB-AE的cut-off值。结果 (1)AHB组和CHB-AE组患者血清ALT均值分别为(1564±1037) IU/L和(695±553) IU/L,两组间ALT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2)AHB组1月内HBsAg定量明显下降者有89例,约占入院HBsAg阳性患者的61%,CHB-AE组中无明显下降的病例;(3)AHB组的s/co值明显高于CHB-AE组。结论 AHB和CHB-AE组的 s/co值测定可有效区分AHB和CHB-AE患者,当s/co值>11.79,患者为AHB的可能性较大,若同时伴有高水平ALT且HBsAg定量在1个月内明显下降,更支持AHB的诊断。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功能、血脂和血糖水平分析
    李晓斐, 陈晶晶, 朴正福
    2016, 21(7):  567-569. 
    摘要 ( 205 )   PDF (634KB) ( 4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不同程度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肝功能血脂血糖水平的差异。方法 随机选取初次来我院就诊,未接受过任何治疗措施的NAFLD患者,通过CT分类的轻、中、重患者各30例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者30名为健康对照组,对肝功能、血脂、血糖进行分析。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中度NAFLD组ALT(34.80±20.85) U/L、AST(25.93±8.23) U/L、γ-GT(44.03±35.01) U/L、TG(2.12±1.07) mmol/L和重度NAFLD组ALT(41.00±35.37) U/L、AST(31.67±16.88) U/L、γ-GT(48.13±25.57) U/L、TG(2.25±1.32) mmol/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ALT (15.77±6.27) U/L、AST (18.10±3.36) U/L、γ-GT (21.17±9.18) U/L、TG (1.12±0.67) mmol/L(均P<0.05);中度NAFLD组HDL(1.29±0.23) mmol/L,重度NAFLD组HDL (1.35±0.25) 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HDL (1.53±0.28) mmol/L(均P<0.05);轻、中、重3组的LDL分别为(3.29±0.77) mmol/L、(3.58±0.78) mmol/L、(3.64±0.63) mmol/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LDL (2.67±0.63) mmol/L(均P<0.05);中度NAFLD组的TC(5.95±0.99) mmol/L、GLU(5.93±2.03) mmol/L和重度NAFLD组的TC(6.14±0.93) mmol/L、GLU(5.55±1.25) mmol/L比对照组的TC(4.98±0.89) mmol/L、GLU(4.63±0.46) mmol/L和轻度NAFLD组的TC(5.34±1.08) mmol/L、GLU(4.71±0.82) mmol/L均显著升高(均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AFLD患者脂质代谢紊乱,转氨酶、血糖比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但基本属于正常范畴。这些结果提示患者还处于单纯性脂肪肝阶段,这时期如果加强运动,改善饮食,减肥降糖降脂,能预防糖尿病发生,避免进展为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等。
    B超检查肿块大小、肝动脉内径及肝动脉收缩期峰值在原发性肝癌肝动脉栓塞治疗前后的变化分析
    李江飞, 刘德章
    2016, 21(7):  569-572. 
    摘要 ( 153 )   PDF (917KB) ( 3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肝动脉栓塞治疗前后B超检查肿块大小、肝动脉内径及肝动脉收缩期峰值变化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5月—2015年5月收治124例原发性肝癌行肝动脉栓塞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实施肝动脉栓塞治疗。治疗前后,分别B超检查,比较肿块大小、肝动脉内径及肝动脉收缩期峰值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 较治疗前,患者的肿块大小和肝动脉内径及肝动脉收缩期峰值均出现显著下降(均P<0.05)。结论 肝动脉栓塞治疗前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肿块大小、肝动脉内径及肝动脉收缩期峰值均显著下降,B超检查可十分直观地了解疗效。
    Notch2分子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8+T细胞功能的影响及意义
    李彧, 连建奇, 张野, 王九萍, 魏欣, 张鸿, 曹宁家, 田颖, 白雪帆
    2016, 21(7):  572-575. 
    摘要 ( 100 )   PDF (948KB) ( 2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中Notch2分子的表达情况,并分析Notch2分子对CD8+T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5名健康对照者,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应用免疫磁珠法分离CD8+T细胞,应用反转录实时定量PCR法检测CD8+T细胞中Notch2 mRNA的表达水平。将分离的CD8+T细胞与HepG2.2.15细胞混合培养,并加入抗Notch2抗体,培养48 h后应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应用ELISA法检测上清中IFN-γ、IL-2及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8+T细胞中Notch2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较健康对照者升高超过5倍。应用抗Notch2抗体抑制Notch2分子信号通路后,混合培养细胞的增殖水平(8.88±1.56)×105较同型对照组(4.47±1.13)×105和空白对照组(4.39±0.95)×105均明显升高,培养上清中的IFN-γ:3815±807 pg/mL和TNF-α:346.3±77.3 pg/mL的表达水平也较同型对照组IFN-γ:1316±484 pg/mL;TNF-α:139.8±40.1 pg/mL及空白对照IFN-γ:1383±604 pg/mL;TNF-α:124.0±45.5 pg/mL组显著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BV感染可能通过提高Notch2的表达抑制CD8+T细胞的杀伤功能,诱导机体免疫耐受,导致感染慢性化。
    细胞自噬及相关因子在老年肝外伤中的表达及意义
    滕旭, 许赤, 孟炜, 李晓华
    2016, 21(7):  576-579. 
    摘要 ( 160 )   PDF (755KB) ( 2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细胞自噬及相关因子在老年肝外伤中的表达,探讨在老年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诱导老年肝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方法 选取不同鼠龄的大鼠,建立老年大鼠肝外伤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模型,通过采用电子显微镜、免疫印迹和荧光显微镜等方法观察细胞自噬与细胞凋亡,研究因子Bcl-2及Beclin 1在细胞自噬/细胞凋亡之间的调控关系。结果 Beclin 1在老年大鼠肝外伤再灌注期表达明显增多,而Bcl-2的表达下调(P<0.01), Bcl-2和Beclin 1平衡状态失调,免疫印迹表明Beclin 1阳性细胞百分率(40.8±10.6)%与Bcl-2(17.6±5.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中晚期阶段(外伤后3~6月),Bcl-2表达下调的作用减缓,同时也激活Beclin 1激活自噬,此时年轻大鼠与老年大鼠的肝功能检测及病理切片检查差异不大(P>0.01)。结论 Bcl-2与Beclin 1在老年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分子机制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祛脂三味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血脂和氧化应激的影响
    郑册, 陶然, 张琴
    2016, 21(7):  579-583. 
    摘要 ( 172 )   PDF (4018KB) ( 2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祛脂三味方(QZSWF)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血脂和氧化应激的影响及机理。方法 SD雄性大鼠,通过连续5周高脂饮食建立脂肪肝模型,考察中药祛脂三味方连续给药4周后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血脂和氧化应激的影响。结果 祛脂三味方组与模型组比较低密度脂蛋白(LDL)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祛脂三味方组与模型组比较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显著升高(P<0.05),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大鼠体重变化和各组肝脏重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体标本显示,祛脂三味方组与模型组以局灶型脂肪变为主,偶见弥漫性脂肪变;病理切片示祛脂三味方组肝脏脂肪变细胞向汇管区以放射状排列。结论 祛脂三味方具有降血脂和抗氧化作用,其机理主要是通过降低LDL、升高还原型谷胱甘肽(GSH)。
    热点论坛
    Falk论坛胆汁酸专题讨论会速递
    李晶, 刘玉兰
    2016, 21(7):  584-585. 
    摘要 ( 114 )   PDF (616KB) ( 2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缺氧诱导因子在肝病和肝细胞癌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现状及展望
    范晔, 于乐成
    2016, 21(7):  586-591. 
    摘要 ( 119 )   PDF (2096KB) ( 4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胆汁淤积中多耐药相关蛋白作用
    沈斐斐, 陆伦根
    2016, 21(7):  592-593. 
    摘要 ( 154 )   PDF (618KB) ( 3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药物研发终点必须为临床获益
    信丰智, 范建高
    2016, 21(7):  594-595. 
    摘要 ( 105 )   PDF (617KB) ( 3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基因治疗急性肝衰竭研究进展
    杨鹏飞, 解景东, 杨宝山
    2016, 21(7):  596-598. 
    摘要 ( 129 )   PDF (632KB) ( 2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轻微型肝性脑病诊断研究进展
    周雨晴, 曹冀为, 郭传勇, 夏玉敬, 周莹群
    2016, 21(7):  598-601. 
    摘要 ( 164 )   PDF (649KB) ( 2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西医治疗进展
    马大宝, 杨国旺, 张青, 唐武军
    2016, 21(7):  601-605. 
    摘要 ( 141 )   PDF (667KB) ( 4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验交流
    小肝癌和肝硬化小结节应用彩超进行鉴别诊断的价值
    刘成芳, 王胜华, 郭婧熙
    2016, 21(7):  606-607. 
    摘要 ( 235 )   PDF (792KB) ( 8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癌患者应用化疗栓塞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的效果观察
    严伟, 杨晓钟
    2016, 21(7):  607-609. 
    摘要 ( 109 )   PDF (636KB) ( 3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活动能力红点指示系统在早期肝性脑病患者跌倒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刘红梅, 周俊霞
    2016, 21(7):  609-611. 
    摘要 ( 193 )   PDF (634KB) ( 2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道
    隐匿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肝组织活检对比1例
    东冰, 张萍萍, 靳永胜, 杜雄, 徐光华
    2016, 21(7):  612-613. 
    摘要 ( 114 )   PDF (1172KB) ( 2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甲、乙、丙、戊型肝炎重叠感染1例
    张毅, 徐国光, 季媛媛, 宋杰, 张丹丹, 李新艳
    2016, 21(7):  613-614. 
    摘要 ( 98 )   PDF (615KB) ( 2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惊厥为主要表现的肝性脑病1例
    康富标, 孙殿兴
    2016, 21(7):  616-616. 
    摘要 ( 151 )   PDF (602KB) ( 5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