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2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2-05-31
    前沿、探索与争鸣
    不明原因儿童严重急性肝炎的新假说——新冠病毒“超抗原”
    赖荣陶, 陈挥昂, 李应懿, 谢青
    2022, 27(5):  503-504. 
    摘要 ( 147 )   PDF (851KB) ( 1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COVID-19疫情肆虐的全球背景下,多国接连报道不明原因儿童急性肝炎病例,截至5月16日,WHO与ECDC联合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累计发现病例570余例,肝移植30余例。我国暂未发现类似病例。我国肝脏、感染病、儿科、病毒学等专家和学者举办了多场线上研讨会,以探讨该病可能的发病机制和诊治对策。
    儿童肝病紧急事件的早期识别和处理
    李玉川, 王建设
    2022, 27(5):  505-507. 
    摘要 ( 129 )   PDF (618KB) ( 1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儿童肝病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面对错综复杂的儿童肝病,如何对儿童肝病紧急事件进行正确、及时的干预是儿童肝病医生必须要掌握的基本功,本文通过对临床上常见的儿童肝病紧急事件进行总结,以提高儿童肝病医生对常见的紧急事件的认识。
    酒精性肝病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与挑战
    苑广菲, 孙悦, 孟方园, 高沿航
    2022, 27(5):  508-510. 
    摘要 ( 169 )   PDF (611KB) ( 1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酒精性肝病(ALD)逐渐成为全球肝脏相关发病率、死亡率和肝移植适应证的主要原因,如何更好地应对其日益严重的流行趋势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有关ALD研究工作大幅增加,但迄今仍有诸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及挑战,包括疾病诊断及评估预后的无创性检查手段、新兴治疗靶点的开发、肝移植患者的选择标准等。本文就上述问题及其潜在解决方案做一综述,为未来优化ALD的治疗策略提供帮助。
    白蛋白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现状
    张舒茜, 赵红, 谢雯
    2022, 27(5):  511-513. 
    摘要 ( 261 )   PDF (605KB) ( 1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血清白蛋白是人体血浆中最主要的蛋白质,参与调节多种机体功能。晚期肝硬化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循环中“有效白蛋白”水平降低。因白蛋白具有渗透性和非渗透性方面的生理功能,白蛋白溶液被应用到肝病的各种并发症的治疗中。目前人白蛋白溶液已被推荐用于大量穿刺放液术、肝肾综合征、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治疗。此外,研究表明白蛋白治疗可能对肝硬化合并高容量低钠血症、非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感染、脓毒症和肝性脑病的患者有潜在的益处。白蛋白在止血、肝硬化性心肌病、白蛋白透析的潜在应用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去验证。长期应用白蛋白可减少肝硬化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延缓疾病进程,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多个临床试验均提出,不同肝病及肝硬化阶段中白蛋白治疗的剂量、频率和疗程尚需探讨。我们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来指导肝硬化患者白蛋白的应用。
    肝移植治疗肝内胆管癌的现状与挑战
    宋方彬, 李善宝, 徐军明
    2022, 27(5):  514-515. 
    摘要 ( 279 )   PDF (625KB) ( 2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内胆管癌(ICC)是原发性肝癌中仅次于肝细胞癌的又一原因,近年来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明显上升趋势。因发病隐匿、侵袭性强,预后极差。目前,对于严重肝功能障碍而不适合切除的极早期ICC(≤2 cm)患者,以及对新辅助化疗有应答的非肝硬化局部晚期ICC患者,肝移植已成为一种潜在可行的治疗策略。本文回顾了肝移植治疗ICC的研究进展与面临的挑战。
    肝功能衰竭
    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长期生存状况变化及临床特点分析
    康玮玮, 田辉, 冯丽丽, 刘立伟, 徐曼曼, 孔明, 段钟平, 邹正升, 陈煜
    2022, 27(5):  516-520. 
    摘要 ( 362 )   PDF (805KB) ( 1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长期生存状况的变化。方法 纳入符合ACLF诊断的患者167例,记录3个月及1年的生存状况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观察患者短期及远期生存状态变化。将ACLF患者远期(≥24周)预后转归结局分为五个等级:Ⅰ级为理想的结局,无肝硬化;Ⅱ级为满意的结局,代偿期肝硬化,表现为可逆转的肝硬化或持续代偿期的肝硬化;Ⅲ级为可接受的结局,失代偿期肝硬化,表现为失代偿期肝硬化或慢性肝衰竭;Ⅳ级为移植后存活结局;Ⅴ级为死亡结局。结果 167例ACLF患者中,年龄为45(39,53)岁,男性136例(81.4%)。肝病病因中以慢性HBV感染为主,有123例(73.7%),其他病因44例(26.3%)。基础肝病为非肝硬化患者68例(40.7%)、肝硬化患者99例(59.3%)。随访3个月肝移植后存活16例(9.6%),死亡56例(33.5%);随访1年肝移植后存活15例(9.0%),死亡67例(40.1%)。68例非肝硬化患者随访3个月时,11例(16.2%)患者仍处于非肝硬化状态,23例(33.8%)为代偿期肝硬化,14例(20.6%)为失代偿期肝硬化,5例(7.4%)行肝移植治疗后存活,15例(22.1%)死亡。随访至1年,3个月时为非肝硬化状态的11例患者中8例仍处于非肝硬化状态,1例进展至代偿期肝硬化,2例进展至失代偿期肝硬化;3个月时为代偿期肝硬化的23例患者中15例为非肝硬化,5例仍为代偿期肝硬化,3例进展至失代偿期肝硬化;3个月时为失代偿期肝硬化的14例患者中3例为非肝硬化,9例为代偿期肝硬化,2例仍为失代偿期肝硬化;3个月时肝移植后存活的5例患者中1例死亡。99例肝硬化的患者随访3个月时没有患者达到非肝硬化状态,14例(14.1%)患者为代偿期肝硬化,33例(33.3%)患者为失代偿期肝硬化,11例(11.1%)患者肝移植治疗后存活,41例(41.1%)患者死亡。随访至1年,3个月时为代偿期肝硬化的14例患者中11例仍为代偿期肝硬化,3例进展至失代偿期肝硬化;3个月时为失代偿期肝硬化的33例患者中13例为代偿期肝硬化,10例仍处于失代偿期肝硬化,1例肝移植后存活,9例死亡;3个月时肝移植后存活的11例患者中1例死亡。结论 ACLF患者短期及远期生存状态会发生变化,需要密切监测随访,积极治疗。非肝硬化的ACLF患者,经过积极治疗生存期较长,且长期存活后生存状态较好。
    预测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列线图模型的建立
    史东阳, 伏倩倩, 肖玲燕, 杨凯, 郑以山
    2022, 27(5):  521-525. 
    摘要 ( 212 )   PDF (705KB) ( 1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预测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概率的可视化列线图。方法 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市第二医院ICU收治的肝衰竭患者252例。根据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及非感染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独立危险因素,利用R语言软件可视化处理逻辑回归(LR)模型获得列线图,并通过内部验证对模型的区分能力和一致性能力进行评估。结果 感染组150例,年龄为(44±13)岁,非感染组102例,年龄为(49±14)岁(t=-3.273,P=0.001);肝硬化患者感染组59例(39.3%),非感染组18例(17.6%),χ2=13.46,P<0.01);感染组合并肝性脑病患者105例(70%),非感染组49例(48%),(χ2=4.341,P=0.037);感染组合并腹水患者87例(58%),非感染组20例(19.6%),(χ2=36.63,P<0.01);感染组合并肝肾综合征患者39例(26%),非感染组4例(3.92%),(χ2=20.91,P<0.01);感染组患者APACHEII评分(19.8±5.30)分,非感染组(16.6±5.24)分,(t=-4,8,P<0.01);感染组患者白细胞计数9.56(6.37,14.6)×109/L,非感染组7.25(5.77,10.7)×109/L,(Z=-2.807,P<0.01);感染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309(64,773)U/L,非感染组554(182,1039)U/L,(Z=-2.577,P=0.01);感染组白蛋白(31.3±5.2)g/L,非感染组(33.1±5.0)g/L,(t=2.657,P=0.008);感染组胆碱酯酶2916(2196,4123)U/L,非感染组3966(2840,4883)U/L,(Z=-3.767,P<0.01);感染组血清钾离子3.98(3.51,4.34)mmol/L,非感染组4.27(3.72,4.54)mmol/L,(t=-2.675,P=0.007);感染组血清铁离子例(26.9±11.2)mmol/L,非感染组例(31.7±12.3)mmol/L,(t=-3.196,P=0.002);感染组肌酐71(52,108)μmol/L,非感染组57.5(45.8,75.3)μmol/L,(Z=-3.676,P<0.01)。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腹水(OR=4.90,95%CI:2.51~9.56)、肝性脑病4期(OR=8.41,95%CI:2.18~32.4)、肝肾综合征(OR=3.77,95%CI:1.18~12.1)及 APACHEII评分(OR=1.08,95%CI:1.02~1.55)为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列线图模型预测肝衰竭患者发生感染的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803,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的风险与实际发生风险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038,ROC 曲线显示其预测肝衰竭患者合并感染的曲线下面积为 0.812(95%CI:0.760~0.864)。结论 合并腹水、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以及较高的APACHEII评分是肝衰竭合并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这4个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准确预测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的概率。
    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肝硬化伴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内镜治疗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方青青, 陈颖, 陈炜, 简佑容, 李煜, 祝子华, 沈丹杰, 陈世耀, 李锋
    2022, 27(5):  526-530. 
    摘要 ( 179 )   PDF (722KB) ( 1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肝硬化伴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行内镜治疗后的出血率及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2021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因肝硬化并食管胃静脉曲张首次行内镜下治疗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后随访期间是否出血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特征、实验室和影像检查结果、血流动力学参数以及内镜治疗情况的差异;并采用Cox回归模型探讨静脉曲张内镜治疗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75例患者,其中15例(20%)治疗后随访期间有出血。出血组和未出血组比较,其中内镜治疗前有消化道出血的54例患者中14例出现治疗后出血,出血率25.93%(P=0.04);合并有门静脉血栓24例,治疗后出血8例,出血率33.33%(P=0.048);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5例,有11例出现治疗后出血,出血率31.43%(P=0.021);Child A级24例,治疗后出血4例,Child B级47例,治疗后出血8例,Child C级4例,治疗后出血3例(P=0.018);内镜治疗前有消化道出血、门静脉血栓、乙型肝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是内镜下治疗后出血的危险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Child-Pugh分级(95%CI=1.273~12.879,HR=4.0487,P=0.018)是静脉曲张内镜治疗后随访期间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hild-Pugh分级是肝硬化伴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内镜治疗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肝功能差的患者进行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治疗需慎重。
    Wilson′s病相关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增厚影响因素分析
    李琪, 曾阿娟, 丁惠国, 李磊
    2022, 27(5):  531-535. 
    摘要 ( 152 )   PDF (642KB) ( 2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Wilson′s病相关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增厚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住院的Wilson′s病相关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3组:Wilson′s病相关代偿期肝硬化组、Wilson′s病相关失代偿期肝硬化组及Wilson′s病不伴肝硬化组,分析其胆囊壁增厚的影响因素。结果 Wilson′s病患者胆囊病变常见,尤其在Wilson′s病相关肝硬化患者中更常见。与Wilson′s病相关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相比较,Wilson′s病相关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增厚(6/14比30/34,χ2=25.441,P<0.01)、胆囊炎(9/14比26/35,χ2=10.319,P<=0.006)与胆囊水肿(3/14比18/35,χ2=9.111,P=0.017)更多见。在Wilson′s病相关肝硬化患者中,病程、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清白蛋白、胆碱酯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胆囊壁粗糙及胆囊水肿与胆囊壁增厚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门静脉内径及Child-Pugh C级是Wilson′s病相关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Wilson′s病相关肝硬化患者中胆囊壁增厚常见。门静脉内径及Child-Pugh C级是Wilson′s病相关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
    恩替卡韦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TIMP-1、MMP-2和GP73水平变化
    刘文艳, 马世河, 黄贵, 陈冲, 郑义彬
    2022, 27(5):  536-539. 
    摘要 ( 192 )   PDF (690KB) ( 1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高尔基体蛋白73(GP73)水平变化。方法 搜集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7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给予恩替卡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总胆红素(TSB)、白蛋白(Al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清TIMP-1、MMP-2、GP73水平及影像学指标;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3、6、12个月后,观察组TSB分别为[(30.1±5.3)μmol/L、(27.6±4.8)μmol/L、(22.4±4.2)μmol/L],Alb分别为[(28.5±3.7)g/L、(32.6±4.5)g/L、(39.4±5.2)g/L]明显高于对照组[(23.7±3.5)g/L、(29.1±4.2)g/L、(34.2±4.3)g/L](TSB:t=3.518,2.288,46.80;INR:t=4.359,4.258,4.052;P均<0.05),INR分别为[(1.4±0.1)、(1.2±0.1)、(1.1±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5±0.1)、(1.3±0.1)、(1.2±0.1)](t=5.810,3.505,4.751;P均<0.05)。治疗3、6、12个月后,观察组血清TIMP-1分别为[(295.4±45.7)ng/mL、(262.3±40.2)ng/mL、(234.2±32.8)ng/mL],MMP-2分别为[(726.5±66.3)ng/mL、(683.2±59.7)ng/mL、(601.4±52.6)ng/mL],GP73水平分别为[(73.1±9.5)ng/mL、(54.1±7.8)ng/mL、(35.4±6.3)ng/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TIMP-1:(317.2±50.1)ng/mL、(281.4±42.7)ng/mL、(251.8±39.2)ng/mL,MMP-2:(759.8±69.3)ng/mL、(711.4±57.2)ng/mL、(631.8±55.2)ng/mL,GP73:(82.8±10.7)ng/mL、(62.4±8.1)ng/mL、(50.7±7.6)ng/mL](TIMP-1:t=2.164,2.008,2.123;MMP-2:t=2.140,2.103,2.458;GP73:t=4.179,4.550,9.554;P均<0.05);治疗3、6、12个月后,观察组肝硬度数值分别为[(17.6±4.1)kPa、(14.1±3.6)kPa、(13.1±3.2)kPa]明显低于对照组[(19.8±4.3)kPa、(15.8±3.9)kPa、(14.6±3.7)kPa](t=2.283,2.091,2.142;P均<0.05);治疗6、12个月后,观察组脾脏厚度分别为[(41.6±3.2)mm、(40.5±2.6)mm]低于对照组[(43.7±3.1)mm、(41.9±2.7)mm],(t=2.906,2.302;P均<0.05)。结论 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可改善患者肝功能,降低肝硬度数值、脾脏厚度,调节血清TIMP-1、MMP-2和GP73水平。
    酒精性肝硬化的肝移植受者血小板减少的病例对照研究
    冯丹妮, 张达利, 贺希, 张利娟, 周双男, 高银杰, 刘鸿凌
    2022, 27(5):  540-542. 
    摘要 ( 217 )   PDF (647KB) ( 1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肝移植术后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5年4月至2018年11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因酒精性肝硬化行肝移植患者38例。肝移植术后1年时血小板水平低于100×109/L的患者为9例,肝移植术后1年时血小板正常29例。观察暴露因素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脾脏面积对术后血小板水平的影响。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 肝移植术后1年时血小板水平下降9例患者,血小板水平为86.0(76.0, 89.0)×109/L,29例血小板正常患者,血小板水平为129.0(118.0, 166.0)×109/L。血小板下降患者占23.68% (9/38)。血小板减少组和正常组患者术前血小板水平分别为35±5.47 ×109/L、 47(35, 61) ×109/L(Z=-2.04,P=0.041)、术前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分别为0.86(0.82,1.29) mmol/L、1.53(1.3, 2.34) mmol/L(Z=-2.68,P=0.006),术前脾脏面积分别为 6130±806.9 mm2、4410(3288, 5278.5) mm2(Z=-2.05,P=0.04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术前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下降(OR=0.089, 95%CI: 0.012-0.675, P=0.019)、术前脾脏面积大(OR=1.001, 95%CI: 1.000-1.001, P=0.024)是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术后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血脂代谢异常和脾大可能会影响肝移植术后血小板水平。
    肝癌
    肝脏实性小结节超声造影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研究
    周成香, 赵林, 苏红, 林海燕, 马俪文
    2022, 27(5):  543-546. 
    摘要 ( 157 )   PDF (631KB) ( 1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肝脏实性结节直径≤2 cm患者的CEUS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肝脏实性结节直径≤2 cm患者140例,分别使用常规超声与CEUS进行检查。结果 病理检查显示156个病灶中,良性病变87个,其中血管瘤28个,再生结节42个,脂肪变性5个,炎性坏死10个,汗腺瘤2个;恶性病变69个,不典型增生20个,小肝癌49个,其中肝细胞肝癌中高分化23个,中分化15个,低分化6个,透明细胞癌2个,胆管囊腺癌1个,原发性肝脏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2个。以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常规超声诊断良性78例,恶性78例。CEUS诊断良性85例,恶性71例;常规超声诊断的Kappa值、正确、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527、76.3%、73.6%、79.7%、85.0%、70.5%,而CEUS分别为0.896、94.9%、94.3%、95.7%、96.5%、93.0%。超声检查结果显示表现极低~低回声42个,中~高回声76个,混合回声38个。156个病灶中有36个表现为动脉期快速增强,门脉快速退出呈“快进快出”,38个至延迟期未见退出呈“快进不出”,5个至延迟期退出呈“快进慢出”,27个呈“慢进不出”,1个动脉期等增强后门脉或延迟期退出呈“等增强-退出”,34个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等增强”,16个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呈“无增强”。良性病灶CEUS的始增时间为(14.5±2.9)s,长于恶性病灶的(11.2±2.8)s,达峰时间为(22.9±6.7)s,长于恶性病灶的(20.6±6.2)s,峰值减半时间(169.4±42.6)s,长于恶性病灶的(66.9±30.4)s,均P<0.05。结论 CEUS可实时动态监控肝组织微循环灌注情况,利于观察实质组织微血管结构,有助于病灶性质的判断,其优势可较好的弥补常规超声的不足,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
    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对肝泡状棘球蚴病和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鉴别诊断
    瓦增成, 杜婷, 许惠晴, 乔志忠
    2022, 27(5):  547-549. 
    摘要 ( 195 )   PDF (657KB) ( 1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常规超声、超声造影(CEUS)对肝泡状棘球蚴病(HAE)、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2017年1月—2021年6月收治HAE 42例(男31例、女11例),年龄(55.7±12.2)岁。选取同期ICC患者56例(男37例、女19例),年龄(38.8±14.0)岁。比较HAE、ICC常规超声、CEUS表现,绘制ROC曲线,计算常规超声、CEUS及联合诊断HAE、ICC时AUC值、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 HAE患者右叶、左叶34例(80.9%)、8例(19.1%),ICC患者右叶、左叶30例(53.6%)、26例(4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941,P<0.05);HAE患者高、混合及低回声7例(16.7%)、29例(69.0%)及6例(14.3%),ICC患者高、混合及低回声6例(10.7%)、18例(32.1%)及32例(5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825,P<0.05);HAE、ICC患者胆管扩张为2例(4.8%)、16例(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074,P<0.05);HAE、ICC患者假性囊肿为9例(21.4%)、1例(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106,P<0.05);HAE、ICC患者钙化为20例(47.6%)、0例(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3.504,P<0.05)。HAE患者动脉期高、等及低回声27例(64.3%)、7例(16.7%)及8例(19.0%),ICC患者动脉期高、等及低回声46例(82.1%)、8例(14.3%)及2例(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750,P<0.05);HAE患者环状、不均匀、离心性及向心性增强36例(85.7%)、4例(9.5%)、2例(4.8%)及1例(2.4%),ICC患者环状、不均匀、离心性及向心性增强6例(10.7%)、26例(46.4%)、13例(23.2%)及11例(1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172,P<0.05);HAE患者静脉期高、等及低回声1例(2.4%)、13例(30.9%)及28例(66.7%),ICC患者静脉期高、等及低回声0例(0)、1例(1.8%)及55例(9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445,P<0.05);HAE患者延迟期高、等及低回声1例(2.4%)、11例(26.2%)及30例(71.4%),ICC患者延迟期高、等及低回声0例(0)、2例(3.6%)及54例(9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340,P<0.05);HAE患者峰值时间、快进快出为(192.7±46.2)s、10例(23.8%),与ICC患者[(32.5±9.2)s、41例(73.2%)]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超声、CEUS联合诊断HAE时AUC值均分别显著高于常规超声、CEUS(t=40.018, -14.125, P<0.05)。结论 基于常规超声和CEUS的典型特征,可以准确区分HAE和ICC。
    病毒性肝炎
    HBV感染乳腺癌患者化疗期间病毒再激活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王璐, 杨扬, 苏毅, 孙涛, 张宏娟
    2022, 27(5):  550-552. 
    摘要 ( 196 )   PDF (622KB) ( 1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HBV感染乳腺癌患者化疗期间病毒再激活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2年5月至2018年12月皮县人民医院诊治HBV感染乳腺癌患者236例。根据化疗期间是否出现HBV再激活分为再激活组、未再激活组。HBV感染乳腺癌患者肝损伤情况参考WHO分级标准。根据资料类型,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比较;多因素分析HBV感染乳腺癌患者病毒再激活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36例HBV感染乳腺癌患者中,病毒再激活44例(18.6%)。再激活组与未再激活组年龄分别为(43.8±13.2)岁、(50.2±9.4)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94,P<0.05);再激活组、未再激活组基线HBV DNA阳性分别为40例(90.9%)、85例(4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255,P<0.05);再激活组、未再激活组抗病毒药物停用分别为18例(40.9%)、11例(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04,P<0.05);再激活组基线ALT、化疗后ALT、基线AST、化疗后AST、基线及化疗后TBil分别为(37.5±5.6)U/L、(64.4±9.5)U/L、(36.0±5.2)U/L、(55.2±7.6)U/L、(12.3±3.2)μmol/L及(18.4±3.8)μmol/L,未再激活组分别为(21.4±3.5)U/L、(42.4±7.8)U/L、(19.2±3.0)U/L、(38.7±6.8)U/L、(10.7±2.0)μmol/L及(14.6±2.6)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35、15.022、18.642、9.258、6.028,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基线HBV DNA阳性、抗病毒药物停用、基线ALT及基线AST是HBV感染乳腺癌患者病毒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再激活组、未再激活组肝损伤分级Ⅰ、Ⅱ、Ⅲ及Ⅳ级分别为3例(6.8%)、11例(25.0%)、7例(15.9%)及2例(4.5%);22例(11.4%)、13例(6.8%)、0及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069, P<0.05)。结论 HBV感染乳腺癌患者化疗期间病毒再激活发生率较高,临床中需重点关注HBV DNA及肝功能变化。
    合并T2DM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应答效应的影响
    胡春霞, 杨娇楠, 张丰晓, 胡敬华
    2022, 27(5):  553-556. 
    摘要 ( 158 )   PDF (630KB) ( 1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对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应答效应的影响。方法 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医院诊治的78例CHC合并T2DM患者(研究组)和53例单纯CHC患者(对照组),给予所有患者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8周,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检测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胰岛功能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抗病毒应答效应,统计药物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明显改善,两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空腹血糖(FPG)水平为(5.82±1.03)mmol/L、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为(2.43±0.40),高于对照组的(5.24±0.91)mol/L、(1.91±0.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分别为52.56%、46.15%,均低于对照组的71.70%、66.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研究组、对照组药物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97%、7.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可改善CHC患者肝功能及胰岛功能,且安全性良好,但合并T2DM可影响CHC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病毒学应答效应。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对儿童和青少年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反应的影响
    王晓伟, 孙静, 王栋
    2022, 27(5):  557-560. 
    摘要 ( 192 )   PDF (645KB) ( 1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对儿童和青少年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反应的影响。方法 回顾2013年3月至2019年4月儿童和青少年CHB患者316例(男247例、女69例),年龄6.6(3.0,15.5)岁。根据患者是否合并NAFLD,其中合并NAFLD 78例(NAFLD组)[男57例,女21例,年龄为6.3(2.5,15.8)岁],未合并NAFLD患者238例(非NAFLD组)[男190例,女48例,年龄为6.7(3.2,15.6)岁]。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NAFLD组、非NAFLD组BMI分别为21.6(19.7,24.4)kg/m2、19.6(17.5,22.0)kg/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脾CT值比分别为1.1(0.9,1.2)、0.6(0.5,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NAFLD组ALT、AST、TC、TG、球蛋白、前白蛋白及纤维蛋白原分别为87(51,142)U/L、68(45,110)U/L、3.6(3.2,4.1)mmol/L、0.9(0.7,1.1)mmol/L、26.7(24.1,29.2)g/L、152(138,185)mg/L及2.7(2.4,3.3)g/L,与合并NAFLD患者[98(58,172)U/L、82(48,140)U/L、4.8(3.4,5.8)mmol/L、1.4(0.9,1.9)mmol/L、23.8(22.0,26.4)g/L、140(120,167)mg/L及2.4(1.9,2.8)g/L]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AFLD组、非NAFLD组抗病毒治疗24周HBV DNA转阴率为217例(91.1%)、53例(6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种抗病毒治疗后12周HBV DNA转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抗病毒治疗12周ALT复常率为138例(58.0%)、30例(3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ST复常率为154例(64.7%)、32例(4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抗病毒治疗24周ALT复常率为166例(69.7%)、41例(5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ST复常率为180例(75.6%)、44例(5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HB、合并NAFLD抗病毒治疗24周HBV DNA应答为238例(100%)、61例(8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合并NAFLD中应答、未应答患者临床资料,应答组肝脾CT值比、TC、ALT、AST及HBV DNA为0.7(0.5,0.8)、3.0(2.3,3.7)mmol/L、42(28,74)U/L、44(28,78)U/L及6.4(6.1,8.3)log10 拷贝/mL,与未应答组[0.5(0.4,0.6)、3.8(3.2,5.0)mmol/L、64(37,92)U/L、70(28,98)U/L及7.3(6.3,8.5)log10拷贝/mL]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病毒治疗期间,儿童和青少年CHB患者合并存在NAFLD时可影响血生化指标,对早期抗病毒治疗应答产生影响。
    其他肝病
    19例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
    刘小菊, 武丽娜, 刘立伟, 刘金香, 朱志军, 孙丽莹, 赵新颜
    2022, 27(5):  561-565. 
    摘要 ( 274 )   PDF (645KB) ( 1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Progressive familiar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PFIC) 1、2、3型临床、病理特点,转运蛋白及基因分型等。方法 对2014年至2018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明确诊断为PFI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临床、生化、病理及基因测序结果。结果 符合PFIC诊断标准患者19例,平均年龄(10.6±22.7)个月,男性占52%,1型3例(15.7%),2型13例(68.4%),3型3例(15.7%)。1岁以内发病15例(78.9%),肝移植12例(63.1%)。其中,PFIC 2型发病最早[(2.9±3.37)个月];3型发病最晚[(48±39.1)个月],肝损伤程度最轻。临床表现脾大最常见占84.2%(16/19),黄疸78.9%(15/19)、腹水52.6%(10/19)、皮肤瘙痒52.6%(10/19)、门脉高压47.3%(9/19)、肝大、门脉分流及胆囊继发性改变各占42.1%(8/19)。肝硬化8例(42.1%),以女性居多(女性5例,男性3例),非肝硬化11例(57.8%)。肝硬化患者的直接胆红素[270.6(59.9,390.3)比79.1(10.4,96.5)μmol/L,>3倍,P=0.02]、间接胆红素[236.4(54.9,319.5)比65.6(11.6,85.5)μmol/L,>4倍,P=0.041]显著升高、凝血酶原时间[(22.24±9.93)比(13.83±2.93)s,P=0.034]及国际标准化比值[1.7(1.2,2.4)比1.1(1.0,1.3),P=0.034]较非肝硬化组显著升高。与GGT升高组比较,GGT正常组的碱性磷酸酶[(417.2±240.3 )比(214.5±58.34)U/L,约等于2倍,P=0.049]及白细胞[(12.1±9.7)比(4.14±3.56)×109/L,> 2倍,P=0.049]显著升高。从肝脏病理角度分析,1型肝内胆汁淤积最重,无BSEP、MDR3及MRP2蛋白缺失;2型BSEP蛋白减少或完全缺失;3型MDR3蛋白完全缺失,肝内胆汁淤积最轻。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发现,PFIC 3临床发病相对较晚、肝损伤程度最轻、GGT显著升高,此特点可作为区别于其他分型的重要线索。此外,基因测序、肝组织学上对应的转运蛋白缺失对PFIC分型有提示作用。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临床特征、抗体及组织病理学诊断
    成亚娇, 陆观珠, 王玉环, 包玉洁, 许洁, 袁小凌
    2022, 27(5):  566-569. 
    摘要 ( 360 )   PDF (631KB) ( 1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临床特征、自身抗体及肝脏组织病理学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84例诊断为PBC及PBC-AIH重叠综合征的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特征、自身抗体检测结果及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84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4.6,年龄(55.5±11.1)岁。常见的临床症状中AMA-M2阳性患者皮肤瘙痒发生率(27.3%)高于AMA-M2阴性患者(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90,P=0.008)。AMA-M2阳性率65.5%,gp210阳性率23.8%,Sp100阳性率16.7%。在52例行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的患者中,23例患者AMA-M2阳性同时肝脏组织病理学结果提示PBC,23例患者AMA-M2阴性但肝脏组织病理学结果提示PBC。与AMA-M2阳性患者(7.3%)相比,AMA-M2阴性组(24.1%)诊断为PBC III期的患者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46,P=0.042)。结论 AMA阳性对PBC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是我国AMA-M2阴性比例偏高,虽然结合Sp100和gp210可提高PBC的诊断率,但仍存在漏诊或延误诊断,应增加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实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改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的目的。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血清Cat S水平变化及诊断价值
    高琳琳, 孔迷彩, 冯卫华
    2022, 27(5):  570-572. 
    摘要 ( 216 )   PDF (621KB) ( 1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血清组织蛋白酶S(Cat S)水平变化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10月焦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PBC患者75例和乙型肝炎患者60例。对比两组患者血清总Cat S、pro-Cat S及active-Cat S水平。采用Pearson分析PBC患者血清Cat S与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免疫球蛋白G(IgG)及免疫球蛋白M(IgM)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血清Cat S对PBC的诊断价值。结果 PBC组ALP、GGT、IgG及IgM水平分别为(258.76±82.56)U/L、(258.76±82.56)U/L、(258.76±82.56)g/L、(258.76±82.56)g/L,均高于HBV组的(187.52±64.38)、(215.33±76.21)、(8.32±2.45)、(2.53±1.05)(t=14.310、9.713、8.016,均P<0.05)。PBC组血清总Cat S、pro-Cat S及active-Cat S水平分别为(14.85±4.52)pg/L、(8.53±3.61)pg/L、(6.32±1.87)pg/L均高于HBV组的(5.26±2.85)pg/L、(3.82±1.15)pg/L、(1.44±0.75)pg/L,(t=5.481、8.078、10.098、6.668,均P<0.05)。PBC患者血清总Cat S与ALP、GGT、IgG及IgM均呈正相关(r=0.625、0.581、0.681、0.582,P<0.05);血清pro-Cat S与ALP、GGT、IgG及IgM均呈正相关(r=0.764、0.676、0.753、0.603,P<0.05)。ROC分析显示,血清总Cat S、pro-Cat S及active-Cat S诊断PBC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8.79 pg/L、5.88 pg/L、3.16 pg/L,AUC分别为0.887、0.644、0.658。结论 PBC患者血清Cat S水平异常偏高,对PBC诊断效能较高,可作为诊断PBC的重要参考指标。
    不同肝组织学特征非肥胖型NAFLD患者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表现
    王铁钢, 李小明, 朱丹阳
    2022, 27(5):  573-575. 
    摘要 ( 210 )   PDF (650KB) ( 1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非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不同肝脂肪变程度、肝组织炎症程度及肝纤维化分期等肝组织学特征非肥胖型NAFLD患者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MRI-PDFF)表现。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期间非肥胖型NAFLD患者74例(男40例,女34例),年龄(42.3±11.4)岁;CHB患者92例(男64例,女性28例),年龄(38.1±10.3)岁。非肥胖型NAFLD、CHB诊断符合标准,比较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不同肝组织学特征非肥胖型NAFLD患者MRI-PDFF表现。结果 非肥胖型NAFLD、CHB患者高血压为29例(39.2%)、11例(1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629,P<0.05);非肥胖型NAFLD患者TG、TC、LDL及HDL为(2.4±1.0)mmol/L、(5.3±1.4)mmol/L、(3.5±0.9)mmol/L及(1.0±0.4)mmol/L,与CHB患者[分别为(1.2±0.6)mmol/L、(4.0±1.0)mmol/L、(2.3±0.6)mmol/L及(1.5±0.6)mmol/L]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502,4.104,4.230,-5.018,P<0.05);非肥胖型NAFLD、CHB患者MRI-PDFF为(16.5±5.2)%、(3.8±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428,P<0.05)。NAFLD患者肝脂肪变程度S0级10例,S1级25例,S2级28例及S3级11例,各肝脂肪变程度MRI-PDFF分别为(3.3±1.5)%、(9.2±3.3)%、(16.2±5.0)%及(21.4±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234,P<0.05),而各肝组织炎症程度、肝纤维化分期患者MRI-PDFF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非肥胖型NAFLD患者肝脂肪变程度增加,MRI-PDFF显著上升,有助于定量评价非肥胖型NAFLD患者肝脏脂肪含量。
    难治性细菌性肝脓肿患者不同时间行射频消融术的恢复进程观察
    董小平, 陈欣菊
    2022, 27(5):  576-579. 
    摘要 ( 291 )   PDF (710KB) ( 1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不同时间行射频消融术对难治性细菌性肝脓肿患者恢复进程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难治性细菌性肝脓肿患者88例,所有患者均于我院接受射频消融术,依据发病至行射频消融术时间不同分为A、B组,其中A组(n=45)发病至行射频消融术时间≤72 h,B组(n=43)发病至行射频消融术时间>72 h。两组均在术后3个月返院复查,评估两组临床疗效;并于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取血,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最后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体温复常时间、白细胞计数复常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住院期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3% VS 93.0%,P>0.05)。A组手术时间、体温复常时间、白细胞计数复常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分别为(51.4±9.3)min、(3.5±0.8)d、(5.4±0.9)d、(7.8±1.5)d、(3.4±0.5)万元,B组分别为(59.7±10.8)min、(4.9±1.4)d、(6.8±1.4)d、(9.2±2.0)d、(3.9±0.7)万元;A组手术时间、体温复常时间、白细胞计数复常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B组(P<0.05),住院费用显著少于B组(P<0.05)。A组术前TNF-α、IL-6、IL-8水平分别为(74.5±20.4)pg/mL、(192.4±40.5)pg/mL、(90.4±15.6)pg/mL,术后分别为(42.1±12.7)pg/mL、(71.7±21.0)pg/mL、(54.1±11.3)pg/mL,B组术前TNF-α、IL-6、IL-8水平分别为(75.0±20.9)pg/mL、(192.0±41.3)pg/mL、(90.8±15.1)pg/mL,术后分别为(42.8±13.0)pg/mL、(72.0±21.8)pg/mL、(53.9±12.9)pg/mL;两组术前TNF-α、IL-6、IL-8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术前,两组术后TNF-α、IL-6、IL-8水平显著降低(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4% VS 23.3%,P>0.05)。结论 射频消融术应用于难治性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安全、有效,相对于B组,A组患者治疗后具有术后恢复快、住院费用少的优势。
    外伤性肝破裂患者腹腔镜下修补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研究
    陈之强, 杨琦, 彭正, 陈艳军
    2022, 27(5):  580-583. 
    摘要 ( 187 )   PDF (643KB) ( 1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外伤性肝破裂患者腹腔镜修补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7年4月至2020年10月本院102例外伤性肝破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腹腔镜下修补术,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法探讨其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并建立指数方程,分析其判断并发症的应用价值。结果 102例患者中,共发生并发症38例,发生率为37.25%,其中术后感染14例,术后胆漏12例,出血8例,肝脓肿4例。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受伤至入院时间、失血量、低血压持续时间及Alb水平是影响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根据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指数方程Y=0.603X1+0.654X2+0.471X3+0.798X4+0.899X5(X1=受伤至入院时间,X2=失血量,X3=肝破裂分级,X4=低血压持续时间,X5=Alb)。ROC分析结果显示指数方程判断术后并发症的AUC为0.796(SE=0.066,95%CI=0.666~0.926,P<0.001)。结论 外伤性肝破裂患者腹腔镜下修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其并发症与受伤至入院时间、失血量、肝破裂分级、低血压持续时间及Alb水平相关。
    重症酒精性肝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评估
    李向阳, 唐泉淼, 王雷
    2022, 27(5):  584-587. 
    摘要 ( 275 )   PDF (642KB) ( 1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回顾重症酒精性肝炎(SAH)患者临床资料,比较非SAH-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SAH-ACLF患者临床特征、预后评分及短期预后,为SAH病情管理、预后评价及治疗策略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21年10月SAH患者112例(男105例,女7例),年龄(49.6±9.4)岁。根据SAH患者是否存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分为非SAH-ACLF、SAH-ACLF。比较非SAH-ACLF、SAH-ACLF患者临床特征、预后评分及28天、90天生存率。对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非SAH-ACLF、SAH-ACLF患者分别为82例、30例。比较临床特征可知,非SAH-ACLF患者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感染及腹水为9例(11.0%)、8例(9.7%)、19例(23.2%)及27例(32.9%),与SAH-ACLF[8例(26.7%)、16例(53.3%)、17例(56.7%)及20例(66.7%)]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00,-24.733,-11.299,-10.267,P<0.05);非SAH-ACLF患者白细胞(WBC)、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尿素氮(BUN)及肌酐(Scr)为7.0(4.6,10.8)×109/L、140.6(98.4,302.8)μmol/L、82.0(44.4,172.5)μmol/L、4.8(3.1,6.5)mmol/L及58.4(52.0,76.5)μmol/L,与SAH-ACLF[9.4(6.5,14.5)×109/L、242.8(186.0,412.6)μmol/L、162.5(90.2,231.8)μmol/L、9.2(4.0,15.4)mmol/L及91.4(65.4,220.6)μmol/L]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914,-10.126,-11.020,-10.104,-8.002,P<0.05);非SAH-ACLF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0.2(19.0,23.6)s、1.6(1.5,2.0),与SAH-ACLF[26.5(21.5,32.2)s、2.2(1.8,2.8)]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802,-3.914,P<0.05)。非SAH-ACLF患者MDF评分、MELD评分、ABIC评分、CLIF-SOFA评分、CLIF-C OFs及CLIF-C ACLF评分为52.0(41.5,68.4)分、11.2(9.0,14.2)分、7.4(6.0,9.0)分、4.0(3.0,5.0)分、8.0(7.0,9.0)分及35.4(30.2,42.5)分,与SAH-ACLF[82.0(56.2,108.0)分、20.8(15.5,25.4)分、8.8(7.5,10.6)分、6.0(5.0,8.0)分、10.0(9.0,11.0)分及48.0(40.0,52.1)分]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664,6.508,2.251,2.610,2.412,5.268,P<0.05)。非SAH-ACLF、SAH-ACLF患者28天生存率为95.1%(78/82)、70.0%(21/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511,P<0.05);非SAH-ACLF、SAH-ACLF患者90天生存率为84.1%(69/82)、46.7%(14/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079,P<0.05)。结论 与未并发ACLF的SAH患者相比较,并发ACLF后无论是并发症、血生化指标,还是各项预后评分均显著差于前者,同时短期预后也明显不理想,需要在临床实践中着重关注。
    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与肝炎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比较
    吕静, 郭九春
    2022, 27(5):  588-592. 
    摘要 ( 198 )   PDF (644KB) ( 2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比分析新生儿巨细胞病毒(CMV)感染与肝炎综合征(IHS)的临床特征及临床预后。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单纯CMV感染患儿58例,IHS患儿58例(含17例非CMV感染IHS患儿,41例CMV感染IHS患儿),另选健康新生儿58名。比较各组的一般临床资料、临床表现、血清CMV-IgM及尿CMV DNA、TBil、γ-GT、ALT、AST和Alb水平。结果 IHS组的黄疸、淋巴结肿大及肝、脾肿大分别为54例(93.10%)、15例(25.86%)、47例(81.03%)、41例(70.69%),高于CMV组的29例(50.00%)、3例(5.17%)、12.07%、7例(10.34%)(P<0.05),且CMV-IHS组的黄疸及脾肿大率高于NCMV-IHS组(P<0.05)。IHS组的CMV-IgM和CMV DNA阳性率分别为21例(36.21%)、41例(70.69%), CMV组为26例(44.83%)、49例(84.48%),均显著高于NC组的1例(1.72%)和1例(1.72%)(P<0.05)。CMV组和IHS组的TBil、γ-GT、ALT及AST均高于NC组,且IHS组高于CMV组(P<0.05); IHS组的Alb低于CMV组及NC组(P<0.05)。CMV-IHS组的ALT为(127.85±36.79) U/L,显著高于NCMV-IHS组的(106.01±31.03) U/L,而Alb为(34.93±3.02)g/L,低于NCMV-IHS组的(39.19±3.59)g/L(P<0.05)。CMV组和IHS组分别58例(100.00%)、57例(98.28%)治愈出院。随访6个月,CMV-IHS组5例(12.50%)IHS复发,而NCMV-IHS组无复发,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CMV感染缺乏典型症状,IHS主要临床表现为黄疸、肝脾肿大等,且CMV感染可诱发IHS,患儿的整体预后较好,但CMV感染可能增加IHS复发风险。
    脓毒血症肝损伤患者血清TBA、ALP水平与凝血功能特征观察
    王俊峰, 赵亮, 王俊杰, 杨春秋
    2022, 27(5):  593-595. 
    摘要 ( 237 )   PDF (617KB) ( 2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脓毒血症肝损伤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BA)、碱性磷酸酶(ALP)水平与凝血功能特征。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85例脓毒血症合并肝损伤患者作为观察组,另于同期选择脓毒血症无肝功能损伤患者作为对照组。入组当天检测两组血清TBA、ALP、D-二聚体(D-dime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 观察组TBA、ALP水平分别为(94.37±15.62)μmol/L、(24.59±4.33)U/L,对照组TBA、ALP水平分别为(82.35±13.28)μmol/L,(19.85±3.62)U/L,观察组TBA、ALP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D-dimer、APTT、PT、FIB水平分别为(3164.25±526.73)μg/mL、(35.28±7.14)s、(15.38±4.92)s、(4.15±0.96)g/L,对照组D-dimer、APTT、PT、FIB水平分别为(1 624.37±328.17)μg/mL、(31.96±5.52)s、(13.84±5.02)s、(3.36±1.18)g/L,观察组D-dimer、APTT、PT、FIB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脓毒血症可导致患者肝功能损伤,引起TBA、ALP水平上升,并可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FGF15/FGFR4信号通路在利福平所致肝损伤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
    涂倩倩, 卫霞, 宋育林
    2022, 27(5):  596-599. 
    摘要 ( 191 )   PDF (977KB) ( 1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5(FGF15)/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FGFR4)信号通路在利福平所致肝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28只小鼠随机分正常组、模型组、FGF15组及FGFR4抑制剂(BLU9931)组,每组7只。除正常组外,其他3组均给予利福平(200 mg·kg-1·d-1 )灌胃,连续7 d,BLU9931组在第1天利福平灌胃前6 h予以BLU9931(10 mg·kg-1)灌胃;FGF15组在利福平灌胃1 h后予以FGF15 (0.1 mg·kg-1·d-1)腹腔注射,连续7 d。造模7 d后检测肝功能,观察肝脏的病理学改变,检测肝脏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O)和FGF15水平,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肝脏FGFR4、胆固醇7α羟化酶1(CYP7a1)及胆汁输出泵(BSEP)的表达水平。结果 正常组、模型组、FGF15组和BLU9931组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分别为(2.63±0.51)、(25.09±4.85)、(19.57±3.72)和(39.53±7.14)μmol/L;肝组织FGF15表达量分别为(646.86±22.66)、(580.40±11.30)、(622.11±18.96)和(528.37±44.91)pg/g;肝组织FGFR4的表达量分别为(0.34±0.06)、(0.16±0.02)、(0.29±0.05)和(0.10±0.02);肝组织CYP7a1的表达量分别为(0.06±0.01)、(0.38±0.06)、(0.22±0.03)和(0.63±0.09);肝组织BSEP的表达量分别为(0.42±0.07)、(0.26±0.04)、(0.36±0.03)和(0.19±0.03)。各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FGF15/FGFR4信号通路在利福平所致小鼠肝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可能与其调控CYP7a1、BSEP表达有关。
    综述
    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研究进展
    叶丹, 罗新华
    2022, 27(5):  600-602. 
    摘要 ( 115 )   PDF (622KB) ( 1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 是我国最常见的肝衰竭类型之一,其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是ACLF最常见的病因,在其治疗中,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NBALSS)是HBV相关ACLF(HBV-ACLF)重要治疗方式之一。本文通过对NBALSS治疗HBV-ACLF的疗效及预后进行总结,为临床上HBV-ACLF预后判断和有效治疗提供依据。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与急性胰腺炎的关系
    南当当, 郭涛, 高荣建, 韩瑞瑞, 李士新
    2022, 27(5):  603-605. 
    摘要 ( 141 )   PDF (623KB) ( 2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急性胰腺炎是常见消化系统急症之一。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与急性胰腺炎互为因果,且与急性胰腺炎的病情危重程度、预后有相关性。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诱发、加重急性胰腺炎的多种途径,提示入院时出现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发生重症急性胰腺炎的风险更高,可作为另一项预后指标。
    终末期肝病周围循环功能障碍发生原因和机制与临床关系
    郑文凯, 刘建军, 刘研, 王江红, 任燕军
    2022, 27(5):  606-609. 
    摘要 ( 151 )   PDF (626KB) ( 1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终末期肝病患者周围循环功能障碍(peripheral circulation dysfunction,PCD)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复杂,相关学说存在较多争议和挑战性问题。本文就终末期肝病患者PCD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与相关并发症诊断和治疗理论依据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病例报道
    肝癌患者PD-1抑制剂治疗后T细胞下降伴HBV再激活1例
    李亚萍, 刘晨瑞, 翟嵩, 李梅, 冯丹丹, 党双锁
    2022, 27(5):  610-611. 
    摘要 ( 123 )   PDF (632KB) ( 2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症酒精性肝炎并感染性休克1例
    郑丽环, 焦清海
    2022, 27(5):  612-612. 
    摘要 ( 92 )   PDF (590KB) ( 1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成人肝母细胞瘤1例
    姜佳琦, 刘渊, 刘长春
    2022, 27(5):  613-614. 
    摘要 ( 73 )   PDF (761KB) ( 15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