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27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2-07-31
    前沿、探索与争鸣
    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医学期刊的挑战及应对实践
    楚青, 周群, 吴坚平
    2022, 27(7):  723-724. 
    摘要 ( 134 )   PDF (716KB) ( 1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分析2020年至今,在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流行期间,医学期刊通过制定应急工作流程保证高质量学术出版,寻求新媒体切入点探索融合出版契机,扩展期刊发行渠道,重视与专家及作者的沟通及推进移动办公模式等实践路径,确保期刊高效地完成工作,并为传统医学期刊转型及创新发展探索新的思路。
    药物性肝损伤因果关系评估量表:RECAM将取代RUCAM?
    赖荣陶, 陈成伟, 阳文新, 于乐成
    2022, 27(7):  725-729. 
    摘要 ( 704 )   PDF (699KB) ( 3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Roussel Uclaf 因果关系评估量表(RUCAM)量表是近30年来最受临床欢迎和肯定的药物性损伤(DILI)评估量表,其参数相对全面,操作界面相对友好,但也存在主观性较大、操作说明不够详细、与专家观点一致性不够高、某些参数的设置和评分标准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存在观察偏差等不足。新近欧美部分学者提出了基于美国DILIN研究和西班牙DILI注册研究数据设计的"改良电子化因果关系评估量表"(RECAM),其保留了RUCAM的基本逻辑,但对具体内容和结构做了大幅改进,特别是将RUCAM的7类参数整合为RECAM的5个区块,剔除了RUCAM第3项(危险因素)和第4项(同时使用的药物),对第6项(药物既往肝毒性信息)采用LiverTox网站分类标准进行评分,对常见肝损伤病因的分层评估更详细,将再激发和肝活检等列为附加评估项。RECAM评分等级:≥8分,极可能(highly likely/highly probable);7~4分,很可能(probable);3~-3分,可能(possible);≤-4分,不可能或排除(unlikely/excluded)。初步研究显示,RECAM与RUCAM对诊断DILI至少一样有效,但RECAM在判断两极值方面优于RUCAM。RECAM在临床上的适用性,以及是否可用于HDS所致肝损伤的评估,尚待论证。
    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全球性研究进展
    姜绍文, 谢青
    2022, 27(7):  729-732. 
    摘要 ( 245 )   PDF (678KB) ( 2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一组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受到急性肝内外损伤因素打击而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临床综合征,早期死亡率高,是临床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也是近年来肝病学界研究的热点。几大国际肝病学会已提出不同的ACLF诊断标准及基于各自标准的诊疗共识。然而由于不同地区肝脏疾病病因和诱因存在鲜明的区域性特征,通向全球统一的ACLF定义、同质化和标准化的临床管理共识的道路任重而道远。目前ACLF领域内的研究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之势,本文拟对近期关于ACLF研究的新进展、新证据作一总结,以期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学术发展。
    巨噬细胞及其外泌体microRNAs在肝病中的作用
    卢旺, 白丽, 陈煜
    2022, 27(7):  733-737. 
    摘要 ( 205 )   PDF (697KB) ( 1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巨噬细胞作为一种重要的先天性免疫细胞,广泛参与多种肝病的炎症反应、免疫调节、免疫耐受等过程。外泌体(exosomes,Exos)作为具有双层膜结构的天然载体,可富集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实现维持稳态、细胞间物质及信号传递、抗原提呈等功能。其中,Exos携带的微小RNAs(miRNAs)通过调控下游信号通路在多种肝病中发挥关键作用,已逐渐成为新兴的重要非侵入性肝病检测手段和治疗靶点。本文就巨噬细胞及其来源Exos携带的miRNAs在肝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希望为肝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新靶点和新思路。
    肝纤维化治疗靶点的发现与验证
    沈镇扬, 陆伦根
    2022, 27(7):  737-739. 
    摘要 ( 171 )   PDF (658KB) ( 1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各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肝损伤可进展为肝纤维化。尽管目前对肝纤维化发病机制和临床预后已有较深入了解,但尚无抗肝纤维化药物批准上市。基于临床和实验方面的差距和未满足的需求,阐明肝纤维化消退的细胞和分子机制以及运用更加准确、有预测性的体外和动物模型推进药物研发变得极为迫切。本文就抗肝纤维化靶点的发现和验证方法做一总结。
    超越MELD评分的新策略和新技术在肝移植中的应用
    李善宝, 陆晶, 宋方彬, 徐军明
    2022, 27(7):  739-741. 
    摘要 ( 104 )   PDF (662KB) ( 1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二十年来,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用于预测慢性肝病及等待肝移植患者的短期死亡率,也是供肝器官分配的主要工具。但慢性肝病和肝移植的人口学特征及流行病学不断演变,超越MELD评分的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正不断涌现,以进一步提高对终末期肝病患者的死亡预测、器官分配的合理性和移植术后疗效。
    肝功能衰竭
    肥胖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和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和短期预后的影响
    莫瑞东, 章正兰, 殷荣坤, 周艳梅, 王月, 尹朋博, 张辰溪, 付豪爽, 钱聪, 项晓刚, 谢青
    2022, 27(7):  742-747. 
    摘要 ( 164 )   PDF (1017KB) ( 1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肥胖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和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和短期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纳入HBV-ACLF患者93例,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285例。收集基线临床资料、代谢危险因素,并随访患者90、180 d存活情况。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并应用cox回归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 在378例ACLF和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中有146例(38.6%)存在肥胖,肥胖是主要的代谢合并症。I组肥胖患者(25 ≤BMI<30)发生感染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肥胖患者(44.1% vs 30.6%,χ2=6.37, P=0.042)。根据预后分组,非存活组肥胖占比明显高于存活组(55.8% vs 36.4%,χ2=6.05, P=0.014)。多因素分析显示,肥胖与180 d死亡率呈正相关(危险比2.07, 95%可信区间1.13~3.78, P=0.018)。生存分析显示,肥胖组90 和180 d死亡率均显著高于无肥胖组(χ2=6.17, P=0.013; χ2=5.16, P=0.023)。结论 肥胖是ACLF和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短期死亡率增加的危险因素。合并肥胖的ACLF和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应密切监测,并根据风险分层进行早期干预。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并发细菌感染影响因素及预后结局分析
    仲小强, 储旭东, 陈海燕, 高太俊
    2022, 27(7):  748-751. 
    摘要 ( 151 )   PDF (693KB) ( 1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并发细菌感染(BI)的影响因素及预后。方法 选择南通大学附属台东医院2016年1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HBV-ACLF患者128例。符合以下任一项即为BI: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肺部感染、胆道感染及尿路感染。根据资料类型,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比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BV-ACLF患者并发BI的影响因素。结果 128例HBV-ACLF患者中未并发BI 24例,并发BI 104例。非BI组患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肝性脑病、静脉曲张出血及低钠血症分别为7例(29.2%)、3例(12.5%)、2例(8.3%)及4例(16.7%),BI组分别为13例(15.5%)、42例(40.4%)、28例(26.9%)及57例(5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BI组WBC、PLT、Alb、TBil、Cr、血清钠、INR及MELD评分分别为5.3(4.3,6.8)×109/L、98(62,133)×109/L、(29.5±3.4)g/L、225.4(139.5,292.8)μmol/L、55(47,66)μmol/L、136(133,138)mmol/L、1.9(1.6,2.2)及(19.0±2.5)分,BI组分别为7.3(4.8,10.5)×109/L、76(46,110)×109/L、(27.7±3.0)g/L、214.0(120.6,314.7)μmol/L、66(50,103)μmol/L、132(128,136)mmol/L、2.1(1.7,2.7)及(23.2±3.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肝性脑病、MELD评分是HBV-ACLF患者并发B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是保护性因素(P<0.05)。生存组年龄、WBC、Alb、TBil、Cr、血清钠、INR及MELD评分分别为48(40,54)岁、6.2(4.1,9.6)×109/L、(28.7±3.3)g/L、198.4(106.5,284.5)μmol/L、59(47,86)μmol/L、134(130,137) mmol/L、2.0(1.7,2.4)及(20.5±4.8)分,死亡组分别为54(45,62)岁、8.3(5.6,12.0)×109/L、(27.0±2.8)g/L、228.2(126.7,364.0)umol/L、78(55,116)umol/L、132(127,134)mmol/L、2.3(1.8,2.9)及(25.2±5.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肝性脑病、静脉曲张出血、机械通气、休克、肝肾综合征及肾脏替代疗法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性脑病、MELD评分是HBV-ACLF患者并发BI的独立危险因素,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有效改善HBV-ACLF患者预后。
    病毒性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耐药突变位点与基因型及肝硬化相关性研究
    郑璟, 彭燕燕
    2022, 27(7):  752-755. 
    摘要 ( 145 )   PDF (684KB) ( 1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不同耐药位点的突变率与病毒基因型及患者肝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391例经核苷(酸)类似物(NA)抗病毒治疗的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基因型分为B型345例和C型46例两组,比较两组6个耐药位点(rtL180M、rtM204V、rtM204I、rtV207I、rtA181V、rtN236T)突变率、联合突变模式构成比;根据不同疾病进程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342例)和肝硬化组(43例),比较两组6个耐药位点突变率。结果 C基因型组的耐药位点rtL180M突变率(21.7%比7.0%)和联合突变模式rtM204V+rtL180M构成比(6/13比16.5%)均高于B基因型组(P<0.05);肝硬化组的rtA181V位点突变率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7.0%比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基因不同耐药位点突变率与不同基因型和肝硬化相关,检测乙型肝炎患者HBV耐药突变位点能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抗病毒治疗学龄前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儿的HBsAg清除率及其影响因素
    张丰晓, 张家伟, 白雪松, 胡春霞, 曾艳丽
    2022, 27(7):  756-758. 
    摘要 ( 151 )   PDF (769KB) ( 1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抗病毒治疗学龄前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儿的HBsAg清除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周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儿68例,患儿均经抗病毒治疗,随访观察患儿HBsAg清除情况,并收集患儿一般资料及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HBV DNA、HBsAg基线及治疗后变化水平,分析抗病毒治疗学龄前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儿的HBsAg清除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68例患儿中,HBsAg清除20例(29.41%),48例(70.59%)患儿HBsAg未清除。清除组年龄为(2.9±0.6)岁、基线HBV DNA为(9.89±2.54)×106U/mL、基线HBsAg水平为(2.62±0.50)lgIU/mL,均低于未清除组(4.8±0.5)岁、(11.23±2.10)×106U/mL、(2.98±0.42)lgIU/mL(P<0.05)。治疗第24周HBsAg下降水平为(1.60±0.41)lgIU/mL高于未清除组的(0.84±0.28)lgIU/mL(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显示,年龄(OR=1.520,95%CI=1.140~2.027)、基线HBV DNA(OR=1.480,95%CI=1.140~1.921)、基线HBsAg(OR=1.654,95%CI=1.370~1.997)、治疗第24周HBsAg下降水平(OR=1.286,95%CI=1.021~1.620)是学龄前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儿HBsAg清除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部分学龄前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儿可通过抗病毒治疗获得HBsAg清除,年龄、基线HBV DNA、基线HBsAg、治疗第24周HBsAg下降水平是影响患儿HBsAg清除率的独立影响因素。
    IL-17家族细胞因子与慢性乙型肝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分析
    张祎, 王舟, 杨斌
    2022, 27(7):  759-761. 
    摘要 ( 100 )   PDF (675KB) ( 1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17(IL-17)家族细胞因子与慢性乙型肝炎(CHB)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泰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CHB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80名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研究对象血清IL-17家族细胞因子(IL-17A、IL-17B、IL-17C、IL-17D、IL-17E、IL-17F)水平和9种肠道菌群含量;分析IL-17家族细胞因子与CHB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肠杆菌科、粪肠球菌、梭菌属、拟杆菌属、普雷沃菌属、双歧杆菌属含量分别为(7.51±0.87)、(8.89±1.16)、(9.28±1.08)、(11.36±1.92)、(9.48±1.62)、(6.89±0.91)lg拷贝/g,对照组6种肠道菌群含量分别为(7.06±0.82)、(7.38±0.92)、(7.32±0.78)、(10.12±1.55)、(7.82±1.25)、(5.09±0.72)lg拷贝/g,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6种肠道菌群含量较高(P<0.05)。观察组IL-17家族细胞因子水平分别为(231.65±33.14)、(279.36±41.05)、(242.36±32.65)、(245.73±35.61)、(265.49±34.96)、(217.58±26.73)pg/mL,对照组IL-17家族细胞因子水平分别为(58.16±5.62)、(68.82±12.15)、(65.37±4.02)、(67.12±6.23)、(62.18±6.25)、(50.47±3.51)pg/mL,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IL-17家族细胞因子水平较高(P<0.05)。IL-17A、IL-17B、IL-17C、IL-17D、IL-17E、IL-17F与肠杆菌科、粪肠球菌、梭菌属、拟杆菌属、普雷沃菌属、双歧杆菌属均呈正相关。结论 IL-17家族细胞因子与肠杆菌科、粪肠球菌、梭菌属、拟杆菌属、普雷沃菌属、双歧杆菌呈正相关,与乳杆菌属、瘤胃球菌属、白假丝菌属无明显相关性。
    保定地区无偿献血患者核酸检测HBV感染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何久胜, 王浩, 胡素玲
    2022, 27(7):  762-767. 
    摘要 ( 184 )   PDF (696KB) ( 1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保定地区无偿献血患者核酸检测HBV感染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保定市中心血站HBsAg快筛合格标本207 000份,均行经酶联免疫法(ELISA)、病毒核酸检测技术(NAT)检测。比较不同时间、不同人群特征HBsAg筛查阴性献血者HBV感染情况,分析HBsAg筛查阴性献血者HBV DNA阳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HBsAg快筛合格标本207 000份,经ELISA检测HBsAg阳性949份,HBsAg筛查阴性献血者HBV DNA阳性率为0.050%(103/206 051);103例HBsAg(-)/HBV DNA(+)献血者HBV DNA定量检测结果显示,以低病毒载量为主,血清学模式以抗-HBs(+)/抗-HBe(-)/抗-HBc(-)为主。不同时间HBsAg筛查阴性献血者整体、男性、女性HBV DNA阳性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静脉吸毒史、不安全性行为、输血史的HBsAg筛查阴性献血者HBV DNA阳性率高于无静脉吸毒史、不安全性行为、输血史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静脉吸毒史、不安全性行为、输血史是HBV阳性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无偿献血者存在一定HBV阳性风险,以低病毒载量为主,在常规ELISA筛查基础上应进一步强化危险因素筛查,以降低HBV传播风险。
    肝脂肪变对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及肝纤维化的影响
    杨秀珍, 袁淑芳, 佘东明, 柯柳, 李俩, 何唐艳, 张月圆, 李夏蓉, 丹扬萍
    2022, 27(7):  768-772. 
    摘要 ( 155 )   PDF (700KB) ( 1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肝脏脂肪衰减参数(CAP)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抗病毒疗效及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柳州市人民医院肝病科收治e抗原阳性的180例CHB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检测结果,按照CAP分为A组(CAP<260 db/m)60例、B组(CAP介于260~292 db/m)60例、C组(CAP>292 db/m)60例。分析抗病毒治疗 12、24、48和96周时的生化学、病毒学、血清学应答情况,各组随机入组20例进行肝病理检查评估肝纤维化情况。结果 3组在年龄、性别、基线ALT、AST、HBV DNA水平无差异,与A组相比,C组患者体质指数、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和GGT水平较高(P<0.05),B组的TC、TG水平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三组各随机入组20例患者进行肝活检,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肝硬化组和非肝硬化组,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两组CAP值、BMI、T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ROC 分析,CAP、TG评分曲线下面积(AUC)最大,分别为0.780、0.746。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后第12周、24周、48周,患者ALT水平复常A组为35例(58.33%)、60例(100%)、60例(100%);B组为22例(36.67%)、55例(91.67%)、59例(98.33%);C组为14例(23.33%)、21例(35%)、48例(80%),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V DNA转阴率随着恩替卡韦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24周时三组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96.67%(58例),75%(45例),63.33%(38例),其中A组和B组,A组和C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抗病毒治疗第48周和第96周,HBeAg血清转换率逐渐升高,A组为8.33%(5例),11.67%(7例);B组为1.67%(1例),5%(3例);C组为0,1.67%(1例),其中A组和C组HBeAg转阴率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CAP值、TG、BMI是CHB患者发生肝硬化的影响因素。
    肝癌
    肝肉瘤样癌的影像表现及临床病理分析
    姜佳琦, 董景辉, 刘渊, 刘长春, 郑增, 任洪伟
    2022, 27(7):  773-777. 
    摘要 ( 249 )   PDF (1047KB) ( 1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肝肉瘤样癌影像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12年1月至2021年3月11例肝肉瘤样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CT及MRI影像学表现、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等。结果 11例肝肉瘤样癌患者中男7例,女4例,其中6例为单发病变,5例为多发病变,1例合并肝细胞癌及胆管细胞癌。1例行CT增强扫描,5例行MRI增强扫描,5例行CT增强及MRI增强扫描。影像学检查CT平扫呈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呈环形或斑片状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呈低信号;MR平扫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其中1例瘤内出血呈局灶性稍短T1信号,病变强化方式与CT表现相似;3例病变可见假包膜强化;1例病变可见分隔样改变;肿瘤内有坏死囊变区;1例混合癌患者增强扫描呈延迟强化。免疫组化结果显示,9例患者的Vimentin呈阳性表达,8例Hepa呈阴性表达,4例CK19呈阳性表达,8例CD34呈阳性表达,Ki67均呈阳性且其中6例Ki67>75%,5例EMA呈阳性,3例SMA呈阳性。随访11例患者中,3例术前已转移,5例出现术后复发及转移。结论 肝肉瘤样癌的临床特征及影像表现不典型,如发现肝内较大肿瘤,伴肿瘤内较大坏死囊变区,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呈现环状、斑片状边缘强化或者不均匀强化,需考虑肝肉瘤样癌可能。
    IVIM扩散加权成像在氩氦刀冷冻治疗原发性肝癌中的作用
    马军伟, 柳计强, 宋冉
    2022, 27(7):  778-781. 
    摘要 ( 119 )   PDF (730KB) ( 1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扩散加权成像(DWI)在氩氦刀冷冻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6年2月至2019年7月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1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氩氦刀冷冻治疗术前1 d、术后1个月采用IVIM-DWI检查,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比较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手术前后IVIM-DWI参数。logistic回归分析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判定IVIM-DWI参数对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 随访1年,112例患者中,复发16例(14.29%),未复发96例。复发组肿瘤大小为(36.58±4.32)mm,未复发组为(30.17±3.76)mm(P<0.05)。复发组术后标准表现扩散系数(ADC)、术后纯扩散系数(D)比未复发组低(P<0.05)。复发组TNM分期为Ⅱ期例数占比比未复发组高(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ADC值、术后D值、肿瘤大小为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ROC结果显示,术后D值、ADC值对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具有一定的预测效能(P<0.05)。结论 原发性肝癌患者经氩氦刀冷冻治疗术后1个月的IVIM-DWI参数D值、ADC值对预测原发性肝癌复发具有一定的价值。
    Beclin 1介导NS5ATP9对饥饿诱导的HepG2细胞凋亡的作用
    全敏, 邢卉春
    2022, 27(7):  782-784. 
    摘要 ( 110 )   PDF (785KB) ( 1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Beclin 1在NS5ATP9抑制饥饿诱导肝母细胞瘤HepG2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将HepG2细胞用 EBSS饥饿不同时间点,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NS5ATP9、Beclin1及bax蛋白的表达变化;将NS5ATP9的siRNA及过表达载体分别转染HepG2细胞48 h后,用 EBSS饥饿细胞24 h,通过蛋白质印迹检测bax的变化;应用Beclin 1siRNA抑制Beclin 1表达后,转染NS5ATP9过表达载体,EBSS饥饿细胞24 h,利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胱冬肽酶-3/7(caspase-3/7)的活性变化,同时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NS5ATP9、Beclin1,bax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饥饿HepG2细胞0、6、12、18、24 h后,NS5ATP9及bax的蛋白表达量相应升高。NS5ATP9表达被抑制后,bax蛋白表达量增加。饥饿HepG2细胞24 h后,Beclin 1表达被抑制,caspase-3/7的活性增加(P=0.001),NS5ATP9抑制caspase-3/7活性的作用减弱(P<0.01)。NS5ATP9对bax的负性调控作用减弱。结论 Beclin 1通过下调bax的表达部分参与了NS5ATP9抑制饥饿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作用。
    改良Alu-PCR技术检测HepG2.2.15细胞HBV整合的研究
    阮鹏, 何春萍, 黄超, 周瑞
    2022, 27(7):  785-788. 
    摘要 ( 167 )   PDF (824KB) ( 1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采用改良Alu-PCR技术检测HepG2.2.15细胞中HBV整合位点。方法 对传统检测HBV整合的Alu-PCR技术进行改良简化,检测HepG2.2.15细胞中的HBV整合位点,HepG2细胞进行对照。RT-PCR定量检测HepG2.2.15细胞中检测到的HBV整合位点和cccDNA水平。结果 在HepG2.2.15细胞中检测到一插入Alu重复序列的HBV整合位点,病毒结合端为1 228 nt,嵌合片段有3bp的同源序列(CTG)。加入双氧水(H2O2)的HepG2.2.15细胞中该整合位点水平为(-1.13±0.07)lg拷贝/细胞高于未加入H2O2的(-2.10±0.82)lg拷贝/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加入H2O2的HepG2.2.15细胞中cccDNA水平为(-1.94±1.45)lg拷贝/细胞,未加入H2O2的为(-1.79±1.40)lg拷贝/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5)。该整合位点和cccDNA水平无显著相关性 (P=0.463)。结论 采用简易、经济的改良Alu-PCR技术检测HBV整合位点有效简化了实验步骤和节省实验费用,大大降低了HBV整合研究的门槛。对整合位点的定量检测显示肝细胞持续损伤可导致HBV整合细胞的优势克隆扩增。
    其他肝病
    既往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自身免疫性肝炎治疗应答及预后的影响
    苏雨, 孙小怡, 王倩怡, 赵新颜, 贾继东
    2022, 27(7):  789-794. 
    摘要 ( 156 )   PDF (899KB) ( 1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既往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治疗应答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筛选从2002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诊断的AIH患者,分析既往HBV感染对AIH患者治疗应答及预后的影响。结果 114例患者中,既往HBV感染组患者40例,无既往HBV感染组患者74例。既往HBV感染组患者的ALT、AST显著低于无既往HBV感染组患者(99.5 vs.178.0,P=0.046;137.2 vs.161.0,P=0.049),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高于无既往HBV感染的患者(35.7% vs. 4.8%,P=0.028)。两组患者在生化应答率及终点事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既往HBV感染不是影响AIH患者治疗应答(OR=1.06,95%CI:0.03~1.21,P=0.106)及预后(HR=1.68,95%CI:0.42~6.75,P=0.463)的因素。而球蛋白(OR=1.06,95%CI:1.02~1.11,P=0.030)及3个月IgG复常(OR=3.75,95%CI:1.22~11.49,P=0.021)是免疫抑制治疗12个月时实现生化应答的独立预测因素。肝脏硬度(HR=1.06,95%CI:1.00~1.12,P=0.045)及失代偿期肝硬化(HR=7.54,95%CI:1.27~44.72,P=0.026)是AIH患者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后,与无既往HBV感染的AIH患者相比,既往HBV感染的AIH患者可获得相似的生化应答及预后。
    血清特异抗体阴性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临床研究
    李卫昆, 李惠敏, 常丽仙, 彭丹, 刘春云, 祁燕伟, 牟春燕, 张映媛, 许丹青, 刘立
    2022, 27(7):  795-799. 
    摘要 ( 325 )   PDF (698KB) ( 1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MA)阴性与阳性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患者的临床特征与病理表现。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因肝功能异常半年及以上,同时伴有GGT、ALP升高患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获得最终研究对象。对所有入选病例行肝脏穿刺病理学检查,将研究对象分为AMA阴性与AMA阳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常规、血清生化、甲状腺功能以及病理学指标。统计学处理使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 PBC患者中女性居多,且主要集中于50~55岁。AMA阴性PLT水平为(183.27±1.67)与AMA阳性为(265.67±1.37)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功能结果显示,AMA阴性组患者GGT为(444.5±2.72),高于AMA阳性组(276.33±3.86)。AMA阴性组TG为(1.74±0.58)、LDL-C为(3.57±0.42)升高程度低于AMA阳性组TG(1.97±0.94)、LDL-C(4.87±0.7)含量,而免疫球蛋白IgE的表达则相反,AMA阴性组IgE的表达(70.15±0.91),AMA阳性组IgE的表达(33.67±0.65)(P=0.023、0.016、0.011)。甲状腺功能分析结果显示,AMA阴性组T4表达水平(110.72±10.34)nmol/L低于阳性组(122.56±10.88)nmol/L(P<0.05)。 两组患者自身免疫抗体阳性结果显示,LKM1在PBC中不表达,而AMA阴性组ANA(86.36%)及RO52(81.82%)表达高于AMA阳性组ANA(9.26%)及RO52(14.81%)(P<0.05)。细胞角蛋白CK7、CK19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两组患者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AMA阴性与阳性PBC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病理表现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应对AMA阴性患者给予同等重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为必要措施。
    新生儿胆汁淤积症46例临床特征分析
    刘银芝, 杨慧, 廖镇宇, 占彩霞, 杨志明, 叶红球, 黄瑞文
    2022, 27(7):  800-802. 
    摘要 ( 173 )   PDF (716KB) ( 1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新生儿胆汁淤积症的不同起病时间及其临床特征。方法 对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46例新生儿胆汁淤积症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将患儿按胆汁淤积症的起病时间分为早起病组(生后2周以内起病)和晚起病组(生后2周以后起病)。观察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及预后特点。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之间起病日龄、胎龄、出生体重、痊愈月龄、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总胆汁酸、ALT、碱性磷酸酶(AKP)、γ-谷氨酰转肽酶(GGT)等进行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对两组患儿足月儿、性别、治愈率、不同病因、肝脏肿大及白陶土样大便所占比例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儿性别构成、痊愈时间、感染性胆汁淤积占比、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总胆汁酸、AKP、GG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起病组起病日龄(5.91±4.61)d,晚起病组起病日龄(36.8±14.1)d;早起病组胎龄(35.4±2.8)周,高于晚起病组(31.6±2.5)周;早起病组出生体重(2001.8±522.2)g,高于晚起病组(1477.3±356.4)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1,4.325,3.111,P<0.05)。早起病组足月儿占(36.4%),晚起病组全为早产儿;早起病组治愈率(72.3%),低于晚起病组(100%);早起病组静脉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0例,明显低于晚起病组(48.6%);早起病组不明原因胆汁淤积占比(63.4%),高于晚起病组(28.6%);早起病组白陶土样大便占比(36.4%),高于晚起病组(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939、10.21、8.475、4.417、5.011,P<0.05)。早起病组ALT为(142.3±122.8)U/L,高于晚起病组的(77.5±46.4)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25,P=0.012)。所有痊愈患儿平均治愈月龄3.4个月。结论 早起病组与晚起病组胆汁淤积在临床特征上存在差异,早起病组胎龄、出生体重及ALT水平高于晚起病组,不明原因性胆汁淤积、白陶土样大便、足月儿占比高,预后较差。晚起病组静脉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占比较高,预后较好。
    iPV-LPV术及CV-LPV术治疗小儿肝外门静脉高压症的前瞻性研究
    彭秋, 高海燕, 陈志力, 杜勇, 邹兵
    2022, 27(7):  803-806. 
    摘要 ( 431 )   PDF (733KB) ( 1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前瞻性分析移植门静脉系统血管间置、门静脉主干-门静脉左支分流术(iPV-LPV)及胃冠状静脉-门静脉左支分流术(CV-LPV)治疗小儿肝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21年3月遂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4例肝外门静脉高压症患儿,入院后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iPV-LPV组(n=31)与CV-LPV组(n=33)。均在术后比较两组患儿围术期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于两组入院及术后6周时检查并比较肝动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脾脏长度、脾脏厚度及血小板计数(PLT)和血红蛋白(Hb)水平,最后统计并比较两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iPV-LPV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76.9±47.5)min、(54.2±12.8)mL、(27.5±4.1)h、(2.4±0.5)d和(8.1±1.7)d,CV-LPV组分别为(210.4±50.4)min、(59.7±15.7)mL、(27.4±4.0)h、(2.8±0.9)d和(9.8±2.4)d;iPV-LPV组手术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CV-LPV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PV-LPV组术前肝动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脾脏长度和脾脏厚度分别为(375.4±72.4)mL/min、(1421.4±304.5)mL/min、(13.5±2.7)cm和(4.5±0.9)cm,术后分别为(514.7±94.8)mL/min、(1104.1±124.8)mL/min、(10.6±2.0)cm和(2.9±0.5)cm,CV-LPV组术前肝动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脾脏长度和脾脏厚度分别为(375.6±72.7)mL/min、(1422.0±304.9)mL/min、(13.4±2.7)cm和(4.4±0.9)cm,术后分别为(439.8±84.1)mL/min、(1280.4±235.7)mL/min、(11.8±2.3)cm和(3.5±0.7)cm;iPV-LPV组术后肝动脉血流量显著高于CV-LPV组术后,而门静脉血流量、脾脏长度和脾脏厚度显著低于CV-LPV组术后(P<0.05);两组术后肝动脉血流量显著高于术前,而门静脉血流量、脾脏长度和脾脏厚度显著少于术前(P<0.05)。iPV-LPV组术前PLT和Hb水平分别为(159.1±42.4)×109和(92.4±23.4)g/L,术后分别为(224.7±70.6)×109和(105.4±26.4)g/L,CV-LPV组术前PLT和Hb水平分别为(159.3±42.5)×109和(92.5±23.5)g/L,术后分别为(189.4±67.8)×109和(105.6±26.4)g/L;iPV-LPV组术后PLT水平显著高于CV-LPV组术后(P<0.05);两组术后PLT和Hb水平显著高于术前(P<0.05)。iPV-LPV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6.1%与CV-LPV组的18.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CV-LPV相比,iPV-LPV治疗小儿肝外门静脉高压症能够更好改善肝动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脾脏长度、脾脏厚度及血清PLT水平,更有利于患儿术后恢复。
    肝动脉介入栓塞在Ⅲ、Ⅳ和部分Ⅴ级外伤性肝破裂救治中的应用
    段建峰, 刘晓晨, 杨帆, 段昌虎, 吴林, 朱环, 赵李飞
    2022, 27(7):  807-809. 
    摘要 ( 147 )   PDF (764KB) ( 1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总结肝动脉介入栓塞(TAE)在Ⅲ、Ⅳ和部分Ⅴ级外伤性肝破裂诊治中的应用。方法 2014年7月至2020年12月,采用肝动脉介入栓塞(TAE)治疗严重外伤性肝破裂共168例,其中Ⅲ级损伤92例,Ⅳ级67例和和Ⅴ级9例,观察其疗效和相关并发症。结果 168例患者经TAE治疗后均达到肝破裂止血目的,无再出血发生,1例死亡;肝外伤TAE后期的主要并发症为肝周感染及肝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效果良好。结论 对于Ⅲ级以上的肝外伤,甚至Ⅳ和部分Ⅴ级损伤,在可以排除肝脏主要大血管损伤的情况下,作为一种紧急止血措施,TAE具有诊断与治疗兼备,创伤更小,对机体生理机能影响更低的优势,安全有效。
    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亚砷酸致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肝功能损害临床观察
    王艳秋, 薛娟, 陈梦露
    2022, 27(7):  810-813. 
    摘要 ( 241 )   PDF (694KB) ( 1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亚砷酸(ATO)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肝功能损害情况。方法 回顾2012年1月至2021年4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初诊APL患者92例(男50例、女42例),年龄40(12, 77)岁,其中ATRA、ATO单独诱导38例(单独诱导组),联合诱导54例(联合诱导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差异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联合诱导组和单独诱导组CR时间分别为27(20, 38)d和35(25, 50)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诱导组和单独诱导组肝功能损害为36例(66.7%)和14例(3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诱导组和单独诱导组Ⅲ/Ⅳ度肝功能损害为23例(42.6%)和5例(1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7例获得血液学CR患者继续完成巩固治疗(>2周期),其中23例接受超1周期ATRA联合ATO巩固化疗,3例(13.0%)发生肝功能损害。ATRA联合ATO巩固治疗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显著低于联合诱导治疗(P<0.05)。52例完成巩固治疗患者继续接受ATRA、ATO序贯维持治疗,其中12例(23.1%)发生肝功能损害,ATRA、ATO序贯维持治疗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显著低于联合诱导治疗(P<0.05)。随访截止2021年4月。诱导、巩固及维持治疗接受ATO化疗70例,其中Ⅲ/Ⅳ度肝功能损害28例,Ⅲ/Ⅳ度肝功能损害和非Ⅲ/Ⅳ度肝功能损害患者OS率为92.8%(26/28)和95.2%(40/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FS率为85.7%(24/28)和90.5%(38/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TRA与ATO联合诱导方案可有效缩短APL患者达CR时间,同时也增加了肝功能损害风险,不过多数患者为一过性肝功能损害,接受ATRA联合ATO的巩固、维持治疗方案患者较联合诱导期肝功能损害比例显著下降。此外,ATO造成的肝损害并不影响患者预后。
    短篇论著
    熊去氧胆酸联合泼尼松龙规范化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
    凌霞, 田尧
    2022, 27(7):  814-817. 
    摘要 ( 258 )   PDF (686KB) ( 1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采用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2018年1月—2020年6月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PBC合并AIH患者72例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UDCA治疗,观察组加用泼尼松龙片规范化治疗,观察两组的氧化应激、免疫功能、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变化,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SOD和GSH-Px水平分别为(2.56±7.46 )U/L和(119.72±9.34) U/L,高于对照组的(77.35±6.81) U/L和(104.25±8.73) U/L;观察组的MDA水平为(3.06±0.47) μmol/L,低于对照组的(4.16±0.53) 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29、7.275、9.017, 均P<0.05)。观察组的IgA、IgG和IgM水平分别为(2.25±0.37)U/L、(10.57±2.48)?mol/L和(1.79±0.46)μmol/L,低于对照组的(2.76±0.45)U/L、(14.92±3.56)μmol/L和(2.43±0.65)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29、8.382、7.682, P<0.05);观察组的ALP、γ-GT、TBil和TBA水平分别为(129.76±18.62)U/L、(51.94±7.28)U/L、(15.47±3.56)μmol/L和(13.46±3.47)μmol/L,低于对照组的(151.47±22.69)U/L、(63.38±9.31)U/L、(19.56±3.92)μmol/L、(17.58±4.32)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29、8.319、8.436、9.025, 均P<0.05)。观察组的LSM、APRI和FIB-4评分略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DCA联合泼尼松龙规范化治疗PBC合并AIH,能抑制机体的氧化应激反应,调节免疫功能,促进肝功能恢复,延缓肝纤维化进展,用药安全性较高。
    综述
    慢性肝病营养评估的CT影像指标及其应用
    邱婉春, 李俊峰, 毛小荣, 蒋妮
    2022, 27(7):  818-821. 
    摘要 ( 136 )   PDF (873KB) ( 1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营养不良常发生于慢性肝病患者,并与肝功能失代偿、感染、死亡和肝移植后预后较差的风险增加有关,临床上对于肝病患者的营养状态评估逐渐受到重视。最近几年,影像技术在营养评估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营养评价指标主要包括骨骼肌指数(SMI)、内脏和皮下脂肪组织面积比(VSR)及腰肌横向厚度指数(TPTI)等指标,这些指标未来很有潜力成为临床评估慢性肝病患者营养状态的客观指标。
    生活方式干预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现状
    钱怡婷, 杨文卓
    2022, 27(7):  822-825. 
    摘要 ( 112 )   PDF (676KB) ( 1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我国最为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肝病,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目前仍没有被推荐的药物及外科手术用来治疗NAFLD,生活方式的干预如饮食和运动干预仍是NAFLD的一线疗法。本文简述了防治NAFLD的生活方式干预方法。
    肝细胞癌免疫微环境与免疫抑制治疗的研究进展
    冉君, 屈献乐, 肖彬彬, 马红梅
    2022, 27(7):  825-828. 
    摘要 ( 131 )   PDF (682KB) ( 1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细胞癌(HCC)被认为是一种免疫原性肿瘤,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人群中发病率更高。尽管近年来分子靶向药物等系统性治疗取得了巨大进展,但由于耐药和频繁的复发和转移,HCC仍是预后最差的几种癌症之一。近年来,癌症免疫抑制治疗等新的治疗策略延长了患者的生命。然而,一种单独的免疫疗法对癌症,特别是实体肿瘤的治疗效果有限。因此,需要有效的免疫治疗组合,如检查点抑制剂(ICIs)和免疫抑制细胞治疗的组合。本文将讨论当前免疫抑制细胞的概念,包括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骨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ANs)、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和调节性T细胞(Tregs),以及免疫抑制治疗的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病例报道
    药物诱导的AIH-PBC重叠综合征1例
    施莉琴, 周柳青, 张晓琴, 叶晴, 周计雪
    2022, 27(7):  829-830. 
    摘要 ( 123 )   PDF (648KB) ( 1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后复杂并发症1例
    刘思佳, 张钰, 曹学冬, 曲岩, 陈佳骏, 张海阳, 罗运权, 宋鑫
    2022, 27(7):  831-832. 
    摘要 ( 118 )   PDF (649KB) ( 1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乙型肝炎肝硬化接种新冠病毒疫苗不良反应1例
    吴殿磊, 段爱民, 赵林倩, 李春霞
    2022, 27(7):  832-833. 
    摘要 ( 169 )   PDF (641KB) ( 2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