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28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3-09-30
    学术争鸣
    关于将慢性乙型肝炎纤维化分期中“advanced fibrosis”译为“进展期肝纤维化”的商榷
    张会, 李晓琴, 王成伟, 王蔚, 肖丽, 咸建春
    2023, 28(9):  1011-1011. 
    摘要 ( 79 )   PDF (362KB) ( 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在“七、病理学检查”部分将≥ F3 解释为“进展期(advanced)肝纤维化”,即将“advanced”译为“进展期”。本文从词义、词性、时态、使用语境及医学术语新词汉译的原则等方面分析,提出商榷。
    前沿与探索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更名及其影响
    刘百怡, 饶慧瑛
    2023, 28(9):  1012-1014. 
    摘要 ( 71 )   PDF (328KB) ( 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对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命名一直存在不同声音。2020年,国际肝病共识小组建议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更名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强调2型糖尿病、肥胖/超重等代谢危险因素在脂肪性肝病中的重要性。2023年,经过多方面考虑,欧美三大学会建议将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作为新命名,进一步扩大了脂肪性肝病的诊断范围。虽然MAFLD和MASLD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NAFLD的不足,但两者能否取代NAFLD成为更精确描述脂肪性肝病的新命名仍存在很大的争议。
    肝移植的新进展与挑战
    何泽平, 宋方彬, 徐军明
    2023, 28(9):  1015-1017. 
    摘要 ( 95 )   PDF (602KB) ( 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肝移植领域取得了诸多成就,手术技术的进步与免疫抑制药物的革新为患者带来新的生存机会。然而,有关肝移植的适应证、供肝资源分配及免疫抑制相关风险等热点话题仍需进行更深入的探讨,肝移植领域的突破性成果仍需得到进一步总结。
    瘦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现状与自然转归
    孔嘉宁, 施军平
    2023, 28(9):  1018-1019. 
    摘要 ( 35 )   PDF (373KB) ( 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作为一种日益严重的全球健康问题,近年来备受关注。虽然传统观点将NAFLD与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紧密联系,但NAFLD患者中存在一个亚群,被称为瘦型NAFLD,其表现为正常的体质指数(BMI)。由于其独特的临床特征和潜在的不良结局,瘦型NAFLD已成为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就瘦型NAFLD的流行现状与自然转归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综合治疗
    赵喜君, 杨宁
    2023, 28(9):  1020-1023. 
    摘要 ( 64 )   PDF (471KB) ( 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内胆管细胞癌发病率逐年上升,由于其具有高度侵袭性、异质性,患者的整体生存状况较其他肝内肿瘤差。多数肝内胆管细胞癌由于起病隐匿并且无特征性临床症状,导致早期难以诊断,因此多在疾病的晚期与诊断阶段才被确诊,进而导致患者预后不良。随着近年来对肝内胆管癌的深入研究,对其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方式及范围、是否清扫淋巴结及范围均有进一步的认识。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与癌症基因组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为明确肿瘤的分子学发病机制以及发现潜在治疗靶点提供了可能。
    肝功能衰竭
    低分子肝素在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患者时的临床应用
    汤汝佳, 胡彦明, 姚红宇, 邢汉前, 周霞, 王开利, 刘鸿凌, 赵军
    2023, 28(9):  1024-1027. 
    摘要 ( 65 )   PDF (467KB) ( 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患者时低分子肝素(LMWH)应用的抗凝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联合血浆置换(PE)治疗的肝衰竭患者81例。根据治疗过程中LMWH抗凝效果分为抗凝良好组、抗凝不足组及抗凝过量组,比较不同的LMWH剂量组抗凝效果良好的比例、以及三组患者的基线水平。结果 81例患者中,男性65例,平均年龄54.55岁,HBV感染41例,共进行DPMAS联合PE治疗161例次,均顺利完成。其中抗凝良好组131例次,抗凝不足组9例次,抗凝过量组21例次。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治疗前TBil、Alb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712、0.658、0.079和0.057)。当PTA>30%、PLT>40×109/L时,LMWH抗凝效果良好比例>83%;抗凝不足组患者HB和PLT水平显著高于抗凝良好组(均P<0.01);与抗凝良好组相比,抗凝过量组患者的PTA、HB 明显降低,INR值升高(P<0.01、<0.01和0.027)。治疗结束24 h内,18例次患者出现中心静脉置管处渗血,3例次出现牙龈出血,均未发生消化道出血等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DPMAS+PE治疗时应依据治疗前PTA和PLT水平,给予不同剂量LMWH,同时应考虑HB对抗凝效果影响。
    三种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疗效分析
    牛丹, 李博玲, 宗媛
    2023, 28(9):  1028-1036. 
    摘要 ( 86 )   PDF (697KB) ( 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PMAS)、血浆置换(PE)及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置换量血浆置换(DPMAS+LPE)3种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疗效。方法 以109例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肝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其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模式不同分为3组,包括DPMAS组,PE组和DPMAS+LPE组。对3组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 首次非生物人工肝治疗后24 h内3组患者总胆红素(TBil)(284.65±89.90, 218.10±73.75, t=6.345; 256.73±98.55, 194.41±89.91, t=9.374; 245.63±60.75, 176.26±49.72, t=9.413, 均P<0.001)、直接胆红素(DBil)(195.52±86.36, 152.97±69.22, t=5.297; 182.81±86.03, 113.42±64.74, t=5.630; 170.56±46.22, 125.64±41.38, t=8.107, 均P<0.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09.50 (33.25~342.50), 101.50 (28.75~208.25), Z=-3.198, P=0.001; 86.00 (35.50~199.00), 64.00 (36.50~133.00), Z=-3.751, P<0.001; 49.00 (30.00~123.75), 37.50 (27.75~101.25), Z=-3.324, P=0.001]均显著下降;PE组白蛋白(Alb)水平显著升高(31.25±5.33, 32.87±7.11, t=-2.200, P=0.034);DPMAS组血红蛋白(Hb)(96.47±18.48, 84.88±23.82, t=3.919, P<0.001)和纤维蛋白原(FIB)(2.36±2.02, 1.67±0.89, t=2.764, P=0.009)显著下降。3组间两两比较,PE组和DPMAS+LPE组的MELD评分下降率[0.13 (0.09~0.27), 0.19 (0.12~0.24)]均显著高于DPMAS组[0.05 (0.00~0.11)] (均P<0.05);凝血酶原时间(PT)下降率[0.21 (0.11~0.35), 0.18 (0.10~0.32)]均显著高于DPMAS组[0.00 (-0.13~0.10)](均P<0.05);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下降率[0.19 (0.11~0.39), 0.21 (0.13~0.32)]均显著高于DPMAS组[0.02 (-0.11~0.11)](均P<0.05);白细胞(WBC)下降率[0.14 (-0.05~0.34), 0.15 (-0.05~0.34)]均显著高于DPMAS组[0.01(-0.30~0.11)] (均P<0.05);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下降率[0.26 (-0.07~0.45), 0.21(0.16~0.46) ]均显著高于DPMAS组[-0.14(-0.84~0.09)](均P<0.05);DPMAS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下降率[0.00 (-0.17~0.12)]分别显著高于PE组[-0.46 (-1.09~-0.23) ]和DPMAS+LPE组[-0.35 (-0.81~-0.16) ](均P<0.05);PE组和DPMAS+LPE组两组之间上述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3组中DPMAS+LPE组降钙素原(PCT)的下降程度最显著[0.08 (-0.09~0.27), 0.29 (0.13~0.42), 0.48(0.34~0.69), KW=30.935, P<0.001]。3组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7.1%, 54.1%, 60.5%, χ2=1.953, P=0.377)。结论 DPMAS、PE及DPMAS+LPE均可不同程度改善患者肝功能;并且PE及DPMAS+LPE可有效改善凝血功能及炎症反应;DPMAS会降低Hb和FIB;三种非生物型人工肝对生存率影响无显著差异。
    自身免疫性肝炎所致肝衰竭的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征
    王姝姝, 王树人
    2023, 28(9):  1037-1040. 
    摘要 ( 47 )   PDF (388KB) ( 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不同临床结局自身免疫性肝炎相关肝功能衰竭(AIH-LF)患者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收集2010年1月—2022年6月期间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AIH-LF患者23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20例,年龄44(30,53)岁。依据病情分为AIH-LF缓解与进展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与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 临床资料方面,AIH-LF缓解组AIH病程>6个月、确诊肝衰竭间隔时间为4例(33.3%)、11(2, 17)个月,均显著低于AIH-LF进展组[7例(63.6%)、23(4, 51)个月,P<0.05];AIH-LF缓解组亚急性、慢加急性肝衰竭分别为8例(66.7%)、3例(25.0%),与AIH-LF进展组[2例(18.2%)、8例(72.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IH-LF缓解与进展组肝硬化例数为1例(8.3%)、5例(4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IH-LF缓解组应用类固醇激素治疗9例(75.0%),显著高于AIH-LF进展组[3例(27.3%),P<0.05];AIH-LF缓解组厌食、感染、肾功能不全及消化道出血分别为3例(25.0%)、4例(33.3%)、0(0)及0(0),均显著低于AIH-LF进展组[8例(72.7%)、9例(81.8%)、4例(36.4%)及4例(36.4%),P<0.05];AIH-LF缓解与进展组AFP水平为104(42, 176)ng/mL、55(4, 122)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IH-LF缓解组IgG阳性例数为1例(8.3%),显著低于AIH-LF进展组[5例(45.4%),P<0.05]。组织病理学特征方面,AIH-LF缓解组界面性肝炎为10例(83.3%),显著高于AIH-LF进展组[4例(36.4%),P<0.05];AIH-LF缓解组胆管损伤及F3-F4期肝纤维化例数为1例(8.3%)及2例(16.7%),分别显著低于AIH-LF进展组[6例(54.5%)及7例(63.6%),P<0.05]。结论 虽然AIH-LF发病率并不高,但可造成较高的死亡率。不同的临床特征预示着临床结局的差异,这对临床工作有着重要意义。AIH-LF进展患者AIH病程长、肝硬化多见,常伴有厌食、感染、肾功能不全、消化道出血等症状,同时组织病理学多以胆管损伤、显著肝纤维化为特点。
    病毒性肝炎
    艾尔巴韦/格拉瑞韦治疗1b型儿童慢性丙型肝炎5例疗效分析
    刘立, 李梅, 常丽仙, 刘春云, 李惠敏, 方铭, 李俊义
    2023, 28(9):  1041-1043. 
    摘要 ( 38 )   PDF (467KB) ( 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艾尔巴韦/格拉瑞韦(elbasvir/grazoprevir, EBR/GZR)治疗1b型儿童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 CHC)的疗效和短期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2年3月的基因1b型儿童CHC,给予EBR/GZR治疗12周,停药随访12周的生化学指标、病毒学指标等。主要疗效指标为治疗结束后随访12周时患儿获得持续病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 SVR)和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 5例儿童CHC,男3例,女2年,平均年龄7.68岁。母亲传播2例、祖父传播1例、父亲传播1例、1例不详。EBR/GZR治疗4周、8周、12周和停药12周的SVR分别为60%、100%、100%、100%。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在治疗4周时均恢复正常。不良反应中,1例出现轻微恶心。结论 EBR/GZR治疗儿童1b型CHC的疗效和短期安全性较好。
    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外泌体HBV-miR-3动态变化与病毒学指标的关系
    钟剑秋, 徐燕, 徐敏
    2023, 28(9):  1044-1047. 
    摘要 ( 73 )   PDF (394KB) ( 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外泌体HBV-miR-3动态变化与病毒学指标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16例CHB患者,均接受抗病毒治疗12个月,比较发生病毒学应答组(VR+组)和未发生病毒学应答组(VR-组)一般资料及接受抗病毒治疗前后病毒学指标和外泌体HBV-miR-3的动态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外泌体HBV-miR-3水平与病毒学指标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外泌体HBV-miR-3水平对病毒学应答的预测效能。结果 经12个月抗病毒治疗后,VR+组54例,VR-组62例,病毒学应答率为46.55%;VR+组ALT水平高于VR-组,而HBsAg、HBV DNA和外泌体HBV-miR-3水平低于VR-组(P<0.05);VR+组HBsAg、HBV DNA和外泌体HBV-miR-3水平在接受抗病毒治疗后明显下降,而VR-组虽有下降但变化不明显,且一直高于VR+组(P<0.05);血清外泌体HBV-miR-3水平与ALT无明显相关性(r=0.049,P=0.241),与HBV DNA和HBsAg呈正相关(r=0.314、0.809,P<0.05)。治疗3个月时,以4.52lg拷贝/mL为最佳界值的AUC最大为0.857(95% CI:0.716~0.962),敏感度和特异度最高,分别为82.70%和78.10%。结论 CHB患者血清外泌体HBV-miR-3水平随着抗病毒治疗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与病毒学指标HBV DNA和HBsAg呈正相关,抗病毒治疗3个月时HBV-miR-3的临界值可作为预测CHB患者抗病毒治疗12个月的病毒学应答的指标。
    核苷(酸)类似物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蒋兆荣, 邹梅, 姬腾飞, 刘欢, 顾生旺, 冯伟广, 赵文玺
    2023, 28(9):  1048-1049. 
    摘要 ( 34 )   PDF (407KB) ( 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淮安八二医院2017年1月至2022年6月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10例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作为观察组;仅采取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31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HBsAg转换率、HBV DNA转阴率以及肝功能复常率。结果 观察组HBV DNA转阴率、ALT复常率、HBsAg转换率分别为301例(97%)、278例(89.7%)、120例(38.7%);对照组分别为288例(92.9%)、 243例(78.3%)、8例(2.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62.091、161.895、167.293,均P<0.01)。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显著。
    西藏地区0~6岁儿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情况
    温青萍, 张艳, 钱花, 石荔
    2023, 28(9):  1050-1052. 
    摘要 ( 45 )   PDF (349KB) ( 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分析西藏地区0~6岁儿童HBsAg携带情况。方法 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随机抽取西藏地区6岁以下儿童32 927名。采用胶体金法检测儿童及其母亲HBsAg。结果 儿童血清HBsAg阳性携带者有1313名(3.99%),母亲血清HBsAg阳性携带者有2626名(7.98%)。男性儿童和女性儿童HBsAg阳性率分别为4.10%和3.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儿童血清HBsAg阳性率不同,2~3周岁儿童血清HBsAg阳性率最低,3周岁以下儿童随着年龄降低血清HBsAg阳性率逐渐升高,3周岁以上儿童随着年龄增长血清HBsAg阳性率逐渐升高。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儿童血清HBsAg阳性率为6.27%,显著高于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儿童的3.81%。母亲血清HBsAg阳性儿童血清HBsAg阳性率为36.97%,显著高于母亲血清HBsAg阴性儿童为1.13%。结论 西藏地区0~6岁儿童HBsAg阳性率整体偏高,乙型肝炎计划免疫工作仍需加强,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儿童以及母亲血清HBsAg阳性儿童为重点人群。
    血清IL-10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后e抗原转阴的预测作用
    顾达, 童聪, 王维钊, 向晓星, 赵祥安
    2023, 28(9):  1053-1056. 
    摘要 ( 53 )   PDF (508KB) ( 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血清IL-10变化,探讨血清IL-10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抗病毒治疗后e抗原(HBeAg)转阴的预测作用。方法 纳入2008年5月—2013年9月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和南京鼓楼医院就诊的90例CHB患者,包括6例非活动携带者(IC)、22例免疫耐受患者(IT)、44例HBeAg阳性患者(EPH)和18例HBeAg阴性患者(ENH)。同时,纳入11名健康人(HC)作为对照。对比健康人与CHB患者血清IL-10含量以及不同免疫状态的CHB患者IL-10血清含量。并对EPH患者中30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共5年。检测其抗病毒治疗后第0周、第4周、第12周、第24周和第48周血清ALT、HBV DNA和IL-10水平。观察抗病毒治疗后2年、3年和5年血清HBeAg是否转阴,并将其分为HBeAg转阴组和HBeAg仍阳性组,比较两组基线血清HBeAg和IL-10水平。结果 CHB患者血清IL-10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献血者。同时在CHB患者中,IT组、EPH组和ENH组患者血清IL-10含量明显高于IC组患者。抗病毒治疗后,血清ALT、HBV DNA、IL-10水平逐渐下降。通过随访发现,在抗病毒治疗后的2年、3年和5年内,分别有9人、10人、13人实现了HBeAg转阴。进一步分析发现,与HBeAg仍阳性组患者相比,在2年、3年和5年内实现HBeAg转阴的患者基线IL-10水平明显更高[(6.49±2.16) vs (3.33±1.22) pg/mL,P=0.062;(5.88±1.99) vs (2.27±1.36) pg/mL,P=0.026;(6.01±1.91) vs (1.15±0.63)pg/mL,P=0.027]。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引起患者血清IL-10含量升高,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血清IL-10含量,同时抗病毒治疗前血清IL-10含量较高的患者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治疗结局。
    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IL-22对酒精性肝纤维化小鼠回肠紧密连接蛋白及Nrf2/HO-1抗氧化通路的影响
    闫虹佑, 许晓娟, 卫彦芳, 刘杏, 霍俊燕, 李轲, 许翠萍
    2023, 28(9):  1057-1063. 
    摘要 ( 68 )   PDF (11247KB) ( 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白介素22(IL-22)对酒精性肝纤维化小鼠回肠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及核因子相关因子2 (nuclear factor-E2-related factor 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 HO-1)抗氧化通路的影响。方法 60只清洁级健康雄性C57/6j小鼠采用慢性乙醇喂养加腹腔注射CCL4建造ALF复合模型,该实验分为正常组(N组)、对照组(C组)、模型组(M组)、IL-22组、IL-22+ML385(Nrf2抑制剂)组,每组各12只。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回肠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和Nrf2及其下游基因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 HO-1)、NAD(P)H醌氧化还原酶 1[NAD(P)Hquinone oxidoreductase 1,NQO1]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检测回肠黏膜上皮Occludin、ZO-1的表达,观察肝脏及回肠病理学变化和肝纤维化程度。结果 与C组相比,M组回肠组织Occludin和ZO-1阳性平均吸光度(A)值降低(0.292±0.015、0.237±0.036比0.236±0.025、0.158±0.025,P<0.05),荧光强度明显减弱;Nrf2、NQO1、HO-1阳性平均A值升高(0.141±0.011、0.196±0.019、0.166±0.033比0.172±0.042、0.223±0.011、0.215±0.044,P<0.05);肝组织胶原纤维沉积明显增加(1.723±0.415比19.759±1.319,P<0.05)。与M组相比,IL-22组回肠组织Occludin、ZO-1、Nrf2、NQO1和HO-1阳性蛋白平均A值升高(0.322±0.020、0.289±0.024、0.217±0.012、0.321±0.018、0.273±0.030,P<0.05);Occludin、ZO-1荧光强度明显增强;肝组织胶原纤维沉积减少(10.851±0.951,P>0.05)。与IL-22组相比,IL-22+ML385组Occludin、ZO-1、Nrf2、NQO1和HO-1阳性蛋白平均A值降低(0.248±0.011、0.175±0.030、0.179±0.013、0.229±0.053、0.218±0.030,P<0.05);Occludin、ZO-1荧光强度减弱;肝组织胶原纤维沉积减少(19.264±0.932,P<0.05),ML385可抑制Nrf2/HO-1通路,明显减弱IL-22对ALF小鼠回肠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上述结果中N组与C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ALF小鼠回肠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下降所致的回肠屏障功能障碍可能与氧化应激有关,而IL-22可上调回肠Nrf2/HO-1抗氧化通路,增加回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改善回肠屏障功能,进而阻断ALF的发生发展。
    超声弹性成像检测肝脏、脾脏硬度值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评价
    殷琳琳, 吕慧, 王戊辰, 刘学进
    2023, 28(9):  1064-1067. 
    摘要 ( 31 )   PDF (364KB) ( 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超声弹性成像(UE)检测肝脏、脾脏硬度值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APRI、FIB-4、和King′s评分)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表现。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1年08月周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CHB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51例,女性47例,年龄(35.3±7.8)岁。应用UE检测每例招募患者的肝脏硬度值(LSM)和脾脏硬度值(SSM),同时完成UE检查后均接受超声引导下肝活检。结果 UE测量成功率为100%,数据可靠。男性AST、LSM和SSM为(86.0±23.1)U/L、(10.6±3.4)kPa和(18.1±4.7)kPa,均显著高于女性[(71.4±19.3)U/L、(8.7±2.7)kPa和(15.5±5.4)kPa,P<0.05];男性年龄和GGT为(34.7±6.4)岁、(70.6±29.3)U/L,与女性[(37.0±6.8)岁、(88.2±34.5)U/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增加,LSM、SSM、APRI、FIB-4及King′s评分均显著性增加(P<0.05)。在评估≥S2期肝纤维化时,LSM、SSM诊断AUC值均分别显著高于APRI、FIB-4及King′s评分(P<0.05)。LSM诊断≥S2期肝纤维化时,AUC、截断点、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82、7.8 kPa、77.4%及92.5%;SSM诊断≥S2期肝纤维化时AUC、截断点、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85、8.7 kPa、80.6%及94.0%。结论 相较于APRI、FIB-4、和King’s评分,通过UE检测LSM、SSM对CHB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效能最为理想。
    肝癌
    中晚期肝癌患者应用TACE联合PMCT治疗的效果分析
    陈秀峰, 蒋丽萍, 沈玲
    2023, 28(9):  1068-1071. 
    摘要 ( 52 )   PDF (524KB) ( 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中晚期肝癌患者应用TACE联合PMCT治疗的效果。方法 2018年3月—2020年4月宜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中晚期肝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短间隔组患者TACE治疗同步PMCT治疗,长间隔组患者TACE治疗后1个月行PMCT治疗。于患者治疗3个月后比较临床疗效、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水平、2年生存率。结果 短间隔组和长间隔组治疗后客观缓解率分别为43.33%、36.67%,2组治疗后客观缓解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短间隔组血清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水平分别为[ (107.43±15.32)ng/mL、 (2831.26±118.50)mAU/mL];长间隔组血清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水平分别为[ (135.02±12.51)ng/mL、 (3135.65±107.28)mAU/mL],2组治疗后血清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低于治疗前,短间隔组更低 (P<0.05)。长间隔组和短间隔组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23.08%、46.43%,2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TACE治疗同期行PMCT更有助于抑制中晚期肝癌患者的肿瘤因子表达,延长生存期,安全性良好。
    血清中期因子水平对肝细胞癌患者TACE治疗反应的诊断和评估
    王凯骊, 胡晓炜, 殷剑, 刘庆阳, 王秋波
    2023, 28(9):  1072-1074. 
    摘要 ( 39 )   PDF (333KB) ( 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血清中期因子(MK)水平对HCC患者TACE治疗反应的诊断和评估。方法 前瞻性收集2020年1月—2022年5月在苏州大学附属无锡九院拟行TACE治疗的HCC患者40例和健康正常者30例,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MK浓度。根据RECIST标准将接受TACE治疗后的病例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组间及治疗前后的血清MK水平。结果 治疗有效、无效分别为18例、22例。肝癌组治疗前的血清MK为740.9 (456.2, 933.3) ng /L,显著高于正常组[164.5 (114.9, 200.3) ng /L, Z=6.415, P<0.001]。对肝癌组的疗效进行分析,有效组治疗前的血清MK为570.0 (280.0, 782.3) ng /L,治疗后的血清MK为147.5 (103.4, 213.5) ng /L;无效组治疗前的血清MK为899.9 (676.1, 1213.0) ng /L,治疗后的血清MK为469.0 (300.0, 837.5) ng /L。有效组和无效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血清MK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Z=2.990, P=0.003;治疗后:Z=4.758, P<0.001)。有效组在治疗前后血清MK降低的中位数为361.0 (136.3, 648.6) ng /L, 无效组在治疗前后血清MK降低的中位数为354.9 (238.9, 516.3) ng /L,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68, P>0.05)。结论 血清MK水平对HCC患者TACE治疗反应的诊断和评估具有一定价值。
    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肝内胆管癌与肝细胞癌的鉴别价值
    葛舒, 刘洋洋
    2023, 28(9):  1075-1078. 
    摘要 ( 82 )   PDF (418KB) ( 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比超声造影与增强CT鉴别胆管细胞癌(ICC)和肝细胞癌(HCC)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通肿瘤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69例原发性肝癌的病历资料,以病理检测结果分为HCC 45例和ICC 24例。对比ICC、HCC在超声造影动脉期血流灌注参数水平:峰值强度(PI)、达峰时间(TTP)、达到时间(AT),以及增强CT动脉期(LAP)、门脉期(PVP)及平衡期(EP)CT值,评估超声造影与增强CT参数对ICC、HCC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ICC患者超声造影表现中肝内胆管扩张、动脉期环形强化、乏血供占比分别为70.83%(17/24)、62.50%(15/24)及70.83%(17/24),均高于HCC患者的40.00%(18/45)、20.00%(9/45)、40.00%(18/45)(P<0.05)。ICC患者增强CT表现中分叶征、肝内胆管扩张、动脉期环形强化占比分别为75.00%(18/24)、70.83%(17/24)及58.33%(14/24),均高于HCC患者的44.44%(20/45)、42.22%(19/45)、20.00%(9/45)(P<0.05)。ICC组TTP为(22.28±3.71)s,高于HCC组的(16.75±2.83)s(P<0.05)。ICC组EP期CT值为(98.65±8.74)Hu,高于HCC组的(87.05±7.24)Hu(P<0.05)。TTP对ICC的诊断效能高于EP(P<0.05)。超声造影与增强CT诊断ICC、HCC结果与病理结果一致性的Kappa值分别为0.596、0.470。结论 超声造影与增强CT均可应用于ICC、HCC的临床诊断,且超声造影在ICC、HCC诊断中效能表现更为优越。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大分割三维适形放疗治疗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的疗效评价
    栗明, 蒋著椿, 石永刚, 董世亮, 何自怀, 潘梅芳
    2023, 28(9):  1079-1083. 
    摘要 ( 59 )   PDF (616KB) ( 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大分割三维适形放疗治疗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贺州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组:30例采用TACE治疗(介入组),32例采用TACE联合大分割三维适形放疗(联合组)。对比两组的近期疗效、中远期疗效、不良反应情况及治疗前后的血清趋化因子9(CXCL9)、热休克蛋白90(HSP90)水平变化。结果 联合组的总有效率与介入组接近(84.38%比76.67%, 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清CXCL9、HSP90、β-catenin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联合组治疗后的血清CXCL9、HSP90、β-catenin水平分别为(658.82±27.96)pg/mL、(0.04±0.01)ng/mL和(264.52±51.46)pg/L,均显著低于介入组的(760.82±30.64)pg/mL、(0.05±0.02)ng/mL和(390.54±47.28)pg/L,均P<0.05。联合组与介入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25%比23.33%[1], P>0.05)。联合组治疗后6个月的局部控制率、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1.25%、78.13%,均显著高于介入组的60.00%和60.00%(P<0.05)。联合组治疗12个月、24个月、36个月的总生存率比介入组更高(84.38%比76.67%、65.63%比46.67%、50.00%比33.33%),局部控制率比介入组更高(59.38%比40.00%、50.00%比33.33%、37.50% 比23.33%),无进展生存率也比介入组更高(56.25%比33.33%、46.88%比30.00%,34.38% 比16.67%),均P<0.05。结论 TACE联合大分割三维适形放疗治疗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可有效提高肝癌局部控制率,提高患者的中远期疗效,且患者的耐受性较好,安全性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CXCL9、HSP90水平,抑制Wnt信号通路有关。
    CD8+ T淋巴细胞水平对晚期肝细胞癌患者免疫治疗疗效的评估价值
    张翔, 李莹莹, 汤青, 李伟, 孙立柱
    2023, 28(9):  1084-1087. 
    摘要 ( 46 )   PDF (517KB) ( 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CD8+ T淋巴细胞水平对晚期肝细胞肝癌患者免疫治疗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3月—2022年7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沭阳医院收治的89例晚期肝细胞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免疫治疗,根据患者临床疗效分为有效组[部分缓解(PR)及完全缓解(CR)]与无效组[疾病进展(PD)及疾病稳定(SD)]。对比2组CD8+ T淋巴细胞水平,对比2组临床资料,分析晚期肝细胞肝癌患者免疫治疗无效的影响因素,分析CD8+ T淋巴细胞水平对晚期肝细胞癌患者免疫治疗无效的预测价值。结果 治疗后,89例患者中SD、PD、PR、CR分别为8例、24例、57例、0例,客观缓解率(ORR)为64.04%(57/89),无效组32例,有效组57例。有效组CD8+ T淋巴细胞水平比无效组高[(27.85±5.32)%比(21.06±4.13)%, t=6.236, P<0.001]。无效组体力状态(ECOG)评分>0分、Child-Pugh分级为B级、巴塞罗那分期(BCLC)为终末期、低分化、肝外转移、甲胎蛋白(AFP)≥20 ng/mL的比例高于有效组(P<0.05)。Child-Pugh分级为B级、BCLC分期为终末期、AFP、CD8+ T淋巴细胞水平为晚期肝细胞癌患者免疫治疗无效的影响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显示,CD8+ T淋巴细胞水平预测晚期肝细胞癌患者免疫治疗无效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81(P<0.05)。结论 CD8+ T淋巴细胞水平可用于预测晚期肝细胞癌患者免疫治疗疗效,且CD8+ T淋巴细胞水平较低的患者治疗无效的风险更大。
    药物性肝损伤
    不同年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张思敏, 袁乙富, 吴小溪, 杜晟楠, 曹勤, 蒋元烨
    2023, 28(9):  1088-1092. 
    摘要 ( 49 )   PDF (503KB) ( 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合并急性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2020年至2022年住院及门诊治疗的68例NAFLD合并急性DILI临床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使用药物资料及实验室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导致急性DILI的前五位药物依次为心血管系统药、非甾体消炎药、抗痛风药、糖尿病药、抗肿瘤药。65例(95.59%)临床评估为1级(轻度)。青中年组ALT高于老年组,为88(60.5)U/L比58.5(24.25)U/L(P<0.01);青中年组HDL、Apo A指标低于老年组,为1.09(0.3525)μmol/L比1.21(0.3425)μmol/L、(1.15±0.27)g/L比(1.34±0.22)g/L(P<0.05),Apo B指标高于老年组,为0.88(0.28)g/L比0.74(0.27)g/L(P<0.05)。青中年组N低于老年组,为(52.17±9.3)%比(57.94±9.05)%(P<0.05),而L、PLT高于老年组为(36.11±8.93)%比(30.86±8.56)%、248.5(63.75)×109/L比205.5(69.25)×109/L(P<0.05)。结论 NAFLD合并急性DILI患者临床以轻度肝损伤为主;与青中年人群相比,老年NAFLD患者发生急性DILI的概率更大,但总体损伤程度与年龄无直接相关性。诱发急性DILI的药物可能与老年基础疾病用药相关。
    122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分型、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的MRI特征分析
    徐世风, 王旭昇, 曹磊
    2023, 28(9):  1093-1096. 
    摘要 ( 32 )   PDF (391KB) ( 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确定与药物性肝损伤(DILI)临床分型、严重程度和预后相关的MRI特征,以更好地识别高危DILI患者。方法 招募2018年1月—2022年10月期间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崇明医院临床诊断为DILI的患者122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87例,年龄55(44, 63)岁。DILI符合诊断要求。DILI临床分型包括肝细胞型、混合型和胆汁淤积型;根据严重程度指数将DILI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随访病例,将DILI临床预后分为缓解、维持和进展。评估DILI患者MRI表现,同时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结果 DILI病因包括中草药(75例,61.5%)、西药(31例,25.4%)、联合中草药和西药(11例,9.0%)以及膳食补充剂(5例,4.1%),中位潜伏期为26(9,48)天,其中肝细胞型、混合型和胆汁淤积型DILI病例分别为90例(73.8%)、15例(12.3%)和17例(13.9%);轻度、中度和重度DILI病例分别为24例(19.7%)、83例(68.0%)和15例(12.3%);缓解、维持和进展DILI病例分别为104例(85.2%)、8例(6.5%)及10例(8.2%)。122例DILI患者MRI表现包括肝表面不光滑(6例,4.9%)、一过性肝脏密度差异(25例,20.5%)、门静脉周围水肿(68例,55.7%)、胆管扩张(9例,7.4%)、胆囊壁水肿(37例,30.3%)、门静脉淋巴结肿大(20例,16.4%)、腹水(15例,12.3%)及脾肿大(18例,14.7%)。肝细胞型、混合型和胆汁淤积型DILI患者门静脉周围水肿、门静脉淋巴结肿大及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度、重度DILI患者肝表面不光滑、一过性肝脏密度差异、胆囊壁水肿及脾肿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肝表面不光滑、一过性肝脏密度差异及脾肿大是影响DILI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P<0.05);缓解、维持及进展DILI患者一过性肝脏密度差异、腹水及脾肿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一过性肝脏密度差异及腹水是影响DILI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门静脉周围水肿与不同DILI临床分型类型相关。肝表面不规则、一过性肝脏密度差异以及脾肿大能够影响DILI患者严重程度,另外一过性肝脏密度差异和腹水在预测DILI患者预后结果中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
    中药制剂、膳食补充剂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病理特征
    刘华清, 谢雅革, 徐荫荫
    2023, 28(9):  1097-1100. 
    摘要 ( 34 )   PDF (411KB) ( 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中药制剂、膳食补充剂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并与非中药制剂、膳食补充剂(HDS)DILI比较,提高DILI的诊治。方法 2017年7月—2022年8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消化内科或肝病科收治入院的DILI病例214例,其中男性115例、女性99例,年龄(58.4±9.2)岁。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发布的排他性DILI标准。分析DILI患者主要用药情况,并根据致病原因分为中药制剂组、膳食补充剂组,比较两组临床病例特征。结果 214例DILI主要用药包括抗结核药61例(28.5%)、中药制剂 49例(22.9%)、膳食补充剂36例(16.8%)、非甾体抗炎药物20例(9.3%)、抗菌类药物12例(5.6%)、抗精神药物12例(5.6%)、降糖药10例(4.7%)及其他4例(1.9%)。中药制剂、膳食补充剂以及非HDS组DILI患者药物潜伏时间,用药持续时间,初诊ALT、ALP,峰值ALP、TBil,MELD评分,黄疸及急性肝衰竭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例中药制剂DILI患者和27例膳食补充剂DILI患者接受了超声引导下肝组织活检,DILI组织病理学特征包括门静脉炎症17例、小叶炎症13例、界面性肝炎16例、局灶性坏死9例、桥接坏死7例、肝纤维化9例、肝硬化2例、胆汁淤积7例、脂肪变性5例、气球样变7例、嗜酸性粒细胞浸润5例及自身免疫性肝炎样特征7例。中药制剂、膳食补充剂DILI组织病理学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非HDS DILI相比,HDS DILI在肝功能指标、并发症等表现较差,其中中药制剂DILI更为严重。提高公众对中药制剂和膳食补充剂的认识并减少摄取有助于预防DILI发生并减轻病情。
    其他肝病
    多模态影像技术联合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对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价值
    杨孺牛, 符进, 王德琴
    2023, 28(9):  1101-1104. 
    摘要 ( 31 )   PDF (1591KB) ( 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多模态影像学技术(MIT)联合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对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MAFLD)病情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疑似MAFLD的患者198例,按照肝活组织检查结果,分为MAFLD组174例和无MAFLD组24例。根据病情程度分为轻度组(61例)、中度组(87例)和重度组(26例),分别采用MIT和SWE检查。观察各组的肝杨氏模量和质子密度脂肪分数(PDFF),Pearson分析肝杨氏模量和PDFF与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TyG)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MIT和SWE单独和联合检查对MAFLD评估效能。结果 MAFLD组的肝杨氏模量和PDFF为(5.78±0.56)kPa和(20.33±2.10)%,高于无MAFLD组的(3.27±0.33)kPa和(6.53±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10、13.429,均P<0.05)。重度组的肝杨氏模量和PDFF为(6.34±0.64)kPa和(25.97±2.13)%,分别高于中度和轻度组的(5.59±0.51)kPa、(19.56±1.76)%和(4.98±0.42)kPa、(12.37±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395、19.786,均P<0.05)。MAFLD患者的肝杨氏模量和PDFF与TyG呈正相关(r=0.698、0.724,P<0.01)。MIT和SWE单独及联合检查的AUC分别为 0.801、0.859和0.925,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高于单独检查(P<0.01)。结论 多模态影像学技术联合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对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病情程度的诊断价值较高。
    急性胰腺炎合并脂肪肝的CT特征及其对胰腺炎严重程度和持续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影响
    孙刚, 许磊磊, 谢慧
    2023, 28(9):  1105-1109. 
    摘要 ( 64 )   PDF (429KB) ( 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AP)合并脂肪肝的CT特征及脂肪肝对AP严重程度和持续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入院诊治AP患者102例,根据是否存在脂肪肝将患者分为脂肪肝组53例和非脂肪肝组49例,根据是否发生持续性SIRS将患者分为持续性SIRS组45例和非持续性SIRS组57例。比较患者临床特征、AP严重程度、持续性SIRS情况,进行持续性SIRS危险因素的多变量分析,并分析脂肪肝、APACHE Ⅱ评分和MCTSI评分对持续性SIRS的预测价值。结果 脂肪肝组酗酒、高脂血症、发生胰腺坏死及发生局部并发症的比例分别为9.4%、39.6%、24.5%和49.1%,高于非脂肪肝组的0、18.4%、8.2%和28.6%(P<0.05),而特发性胰腺炎的比例为20.8%,低于非脂肪肝组的46.9%(P<0.05)。脂肪肝组患者中度AP、重度AP、APACHE Ⅱ评分、MCTSI评分及持续性SIRS分别为34.0%、22.6%、6.2±3.8、4.9±1.9和58.5%,高于非脂肪肝组患者的26.5%、8.2%、5.0±3.0、4.0±2.2和26.5%(P<0.05),而轻度AP为43.4%,低于非脂肪肝组的65.3%(P<0.05)。持续性SIRS组高脂血症、C反应蛋白、TG、发生胰腺坏死及局部并发症分别为42.2%、91.2(1.8,357.0)mg/dL、(5.2±0.8)mg/dL、33.3%和64.4%,高于非持续性SIRS组的15.8%、26.9(0.2,308.2)mg/dL 、(2.2±0.7)mg/dL 、3.5%和17.5%(P<0.05),而胆石症为24.4%,低于非持续性SIRS组的49.1%(P<0.05)。持续性SIRS组患者中度AP、重度AP、APACHE Ⅱ评分及MCTSI评分分别为40.0%、33.3%、7.1±3.7和5.7±1.9,高于非持续性SIRS组的22.8%、1.8%、4.5±2.7和3.5±1.8(P<0.05),而轻度AP为26.7%,低于非持续性SIRS组的75.4%(P<0.05)。持续性SIRS危险因素分析可知,脂肪肝、APACHE Ⅱ评分≥6分、MCTSI评分≥4分是AP患者发生持续性SIRS的独立危险因素。脂肪肝预测持续性SIRS的AUC为0.663,灵敏度为0.673,特异度为0.644;APACHE Ⅱ≥6分预测持续性SIRS的AUC为0.701,灵敏度为0.503,特异度为0.781;MCTSI ≥4分预测持续性SIRS的AUC为0.782,灵敏度为0.676,特异度为0.792。结论 患有脂肪肝的AP患者在CT上更容易出现胰腺坏死和局部并发症,并容易发生更严重的AP和持续性SIRS,可作为预测AP患者是否发生持续性SIRS的独立危险因素。
    综述
    脂蛋白脂肪酶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康碧莲, 刘天会
    2023, 28(9):  1110-1111. 
    摘要 ( 56 )   PDF (336KB) ( 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通常与代谢风险因素有关,包括肥胖、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脂蛋白脂肪酶(LPL)是调控血清中甘油三酯水平的关键酶,与上述风险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提示LPL在NAFLD中发挥重要作用。
    AFP阴性肝癌相关血清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张瑶瑶, 雷芯, 戴光荣
    2023, 28(9):  1112-1115. 
    摘要 ( 47 )   PDF (373KB) ( 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发病隐匿进展迅速,通常预后很差。临床最常用于诊断肝癌的血清标志物是甲胎蛋白(AFP),但有部分肝癌患者AFP不升高,其在肝癌的早期筛查中具有灵敏度较低、特异度差等局限性,特别是对于小肝癌的诊断。鉴于AFP的阳性率和特异度有限,其他肝癌标志物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将对可用于诊断AFP阴性肝癌的血清学标志物做统一简要综述,以期找到更灵敏、更具特异性的替代指标,从而提高早期肝癌的诊断率。
    氧化应激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陈玲燕, 刘嘉玉, 李京阳, 顾颖, 张岩
    2023, 28(9):  1116-1118. 
    摘要 ( 47 )   PDF (520KB) ( 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一种常见的妊娠期特发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和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升高,其病因尚不明确。ICP于孕妇是一种良性疾病,但对围产儿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氧化应激(OS)参与胚胎着床、发育、妊娠维持等过程,在妊娠和妊娠并发症中发挥重要作用。OS是机体氧化-抗氧化系统失衡的一种状态,对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OS在ICP发病中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在病因和预防中的作用。
    胆汁酸-微生态轴在肝硬化进展中的调节作用
    王海强, 郑淑丹, 石璠, 赵梅, 郑丽红
    2023, 28(9):  1119-1122. 
    摘要 ( 37 )   PDF (598KB) ( 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硬化是一种最常见的全球慢性肝病,微生物-胆汁酸轴和宿主之间的联系在肝硬化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二者与疾病之间的联系不仅可被用于诊断肝硬化,还可积极用于肝硬化的治疗。大量研究和综述描述了胆汁酸在肝硬化发病机制中的关键作用,肠道微生物群特征组在健康人群和肝硬化患者之间变化,促进次级胆汁酸的转化,对胆汁酸多样性起决定作用,并通过胆汁酸-微生态轴影响肝硬化病程进展。本文回顾了胆汁酸合成代谢、肝硬化及肝性脑病疾病进展中的肠道微生物特征组变化关系,以期为肝硬化的临床治疗及并发症处理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术前炎症标志物评估肝细胞癌手术预后价值的研究进展
    彭国庆, 王小梅, 王瑞, 余欢, 王思涵
    2023, 28(9):  1123-1126. 
    摘要 ( 39 )   PDF (463KB) ( 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细胞癌是典型的恶性肿瘤。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肝癌的早期诊断及个性化治疗取得了大量进展。但肝癌患者手术治疗后,临床预后仍不佳且复发率高。因此,在肝癌患者中识别准确敏感的临床预后参数十分重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纤维蛋白原等生物学指标不仅反映机体炎症,也可将其联合使用来预测肝癌手术患者的预后和肿瘤复发率。这其中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纤维蛋白原、预后营养指数、控制营养状态评分、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计数及天冬氨酸转氨酶/中性粒细胞等。本文就上述炎症标志物对肝细胞癌手术患者预后价值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中性粒细胞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齐婧姝, 平大冰, 孙鑫, 胡旭东, 彭渊, 刘成海
    2023, 28(9):  1127-1130. 
    摘要 ( 90 )   PDF (1726KB) ( 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进展及肝硬化转归的关键环节。肝脏免疫微环境失衡是肝纤维化的关键病理机制之一,中性粒细胞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中性粒细胞在不同病因所致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
    病例报道
    急性黄疸型肝炎并发疱疹病毒性脑膜炎致死1例
    谢芳, 郑文凯, 张晓凤, 熊熙, 李平
    2023, 28(9):  1131-1132. 
    摘要 ( 39 )   PDF (358KB) ( 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例成人Alagille 综合征的临床诊治体会
    张萌, 苟国娥, 李婷, 赵文学, 李腊梅, 刘晨瑞, 党双锁, 李亚萍
    2023, 28(9):  1133-1137. 
    摘要 ( 41 )   PDF (5463KB) ( 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例以肝衰竭为首发表现的IgG4相关疾病患者6年诊治随访
    王楠, 张鹏飞, 陈丽, 谭友文
    2023, 28(9):  1138-1140. 
    摘要 ( 39 )   PDF (1947KB) ( 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