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28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3-10-31
    前沿与探索
    肝细胞癌围手术期系统治疗的进展与展望
    邵卫青, 钦伦秀
    2023, 28(10):  1141-1142. 
    摘要 ( 66 )   PDF (529KB) ( 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科治疗为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患者提供了最佳预后。然而,我国约七成肝癌患者初诊时已属于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近年来,包括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AATD)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在内的系统治疗的快速发展为中晚期肝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它改变了手术指征,有望降低术后复发风险,延长生存期。多项研究表明,AATD联合ICI转化治疗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效果,可使不可切除的肝癌降期,从而获得后续根治性切除机会。对于可切除的肝癌患者,许多新辅助治疗显示出降低术后转移复发可能和改善生存的潜力。我们对单独系统性辅助治疗的影响知之甚少。阿替利珠单抗和贝伐珠单抗辅助治疗(IMbrave 050研究)已被证明可改善手术切除或消融后肝癌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RFS)。本中心牵头的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LANCE研究)发现,仑伐替尼联合TACE是一种有前景的辅助治疗策略,可为术后复发风险高的肝癌患者提供更好的生存获益和可控的安全性。然而,目前尚未批准用于这些患者的新辅助或辅助全身性治疗。总之,靶向和免疫治疗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肝癌外科治疗模式的转变。然而,如何确定最佳组合、解决耐药性以及降低全身毒副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消除丙型肝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廖敏君, 饶慧瑛
    2023, 28(10):  1143-1145. 
    摘要 ( 45 )   PDF (366KB) ( 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丙型肝炎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不仅有肝脏损伤,也能引起多种肝外疾病。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是国际指南推荐的丙型肝炎病毒血症治疗方案,其优点在于治疗丙型肝炎患者能够获得良好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且药物不良反应少,治疗疗程短。实现2030年消除丙型肝炎的公共卫生危害目标仍有许多障碍,应当从加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筛查、提供充分的治疗机会、切断疾病传播链以及对易感人群的保护和预防着力。对普通人群进行广泛筛查,早诊断、积极使用新研发的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将进一步减少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炎和相关并发症以及降低丙型肝炎相关的死亡风险。
    序贯无创检测提高肝纤维化筛查效率
    李雨蓉, 姚明解, 王杰
    2023, 28(10):  1146-1148. 
    摘要 ( 50 )   PDF (1480KB) ( 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进展期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严重影响人民健康。近年来,随着医疗诊断技术的发展,肝病领域已开发出多种检查方法用于主动筛查肝纤维化患者,尤其非侵入性肝纤维化测试(non-invasive fibrosis tests,NIT)序贯检测(序贯无创检测)可逐步将晚期肝纤维化患者从高危人群中筛选出来。NIT序贯检测在降低医疗成本的同时,可有效减少不必要的转诊,进而可提高肝纤维化的筛查和诊疗效率并实现对肝纤维化患者的精准管理。本文概述了肝纤维化的筛查和诊断方法、NIT序贯检测的策略及其临床意义,以及近年报道的新型肝纤维化生物标志物,旨在为优化肝纤维化序贯无创检测的策略提供新思路,从而提高肝纤维化的筛查效率。
    自身免疫样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次白, 邓晓玲, 侯淑惠, 徐可树
    2023, 28(10):  1149-1153. 
    摘要 ( 63 )   PDF (622KB) ( 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临床上常见的肝功能受损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称之为自身免疫样DILI(autoimmune-like DILI,AL-DILI)是一种特殊的疾病亚型,与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 有着相似的临床表现和组织学特征,在临床上难以鉴别,且易与之混淆。AL-DILI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考虑与新抗原的形成、遗传易感性和免疫耐受性受损等多种因素有关。导致AL-DILI的药物有不同种,且有不同的的实验室表现。目前较为公认的诊断方法是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础上采用因果关系评估法。AL-DILI尚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征象,与AIH鉴别困难,在治疗上可诊断性应用糖皮质激素,且疾病一般不会复发。本文通过阐述AL-DILI的发病机制、导致AL-DILI的常见药物、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等,以期对临床诊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代谢性脂肪性肝病表观遗传学当前的挑战与展望
    冯巩, 吕怡凡, 李芮琦, 赵文娟, 陈玉艳, 叶峰, 弥曼
    2023, 28(10):  1154-1157. 
    摘要 ( 57 )   PDF (442KB) ( 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代谢性脂肪性肝病(MAFLD)是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其特点是肝脏脂肪沉积、炎症和纤维化,最终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MAFLD中存在多种关键的表观遗传学改变,如异常的DNA甲基化模式、组蛋白修饰和microRNA及长非编码RNA的调控异常等。这些改变可能影响到MAFLD关键生物学过程,进一步促进疾病发展。此外,表观遗传学调控还与遗传、环境及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MAFLD的发生和发展。本综述总结MAFLD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探讨该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研究方向,旨在为未来MAFLD的诊治提供新思路。
    肝硬化及相关不良事件进行无创诊断和预测的价值
    边娜娜, 王辉, 孙荣荣, 张心怡, 王梓依, 贺娜
    2023, 28(10):  1158-1161. 
    摘要 ( 48 )   PDF (624KB) ( 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病情进展,肝硬化患者会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腹水等并发症,部分甚至会直接进入肝癌阶段,因此早期识别肝纤维化、肝硬化及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并进行干预治疗,对疾病的决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相较于有创性的肝活检,无创性的检查工具更易被患者接受。基于此,本文对目前可应用于临床的非侵入性工具进行了价值总结,以便于临床医生更好的选择。
    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术治疗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肝静脉压力梯度变化及其评估再出血风险的价值
    刘婕, 刘唐, 温伟, 唐世孝
    2023, 28(10):  1162-1166. 
    摘要 ( 56 )   PDF (587KB) ( 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清Ⅳ型胶原(CⅣ)、维生素B12及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测定值评估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患者经内镜治疗后再出血风险的价值。方法 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威远县人民医院2019年4月—2021年4月采取内镜下静脉套扎手术治疗的肝硬化EVB且术后24个月内再次出血的患者61例作为再出血组、另外选取同期手术且术后随访24个月内未再次出血的患者80例作为未再出血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前血清CⅣ、维生素B12及HVPG测定值,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上述三项指标预测患者术后再出血的价值,绘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上述三项指标与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关系。结果 再出血患者的术前血清CⅣ、维生素B12及HVPG测定值分别为(117.4±28.0)μg/L、(498.6±84.0)pg/mL和(21.9±4.4)mmHg,均显著高于未再出血组[分别为(96.3±17.5)μg/L、(421.8±78.0)pg/mL、(15.6±3.3)mmHg, P<0.05];术前血清CⅣ、维生素B12及HVPG测定值预测患者发生术后出血的灵敏度为68.27%、73.81%、90.66%,特异度为65.43%、76.46%、81.52%,AUC值为0.716、0.791、0.893;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患者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病程越长、合并门静脉血栓、INR值增大、CⅣ增大、维生素B12升高、HVPG测定值是患者经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风险因素(OR值分别为1.636、2.079、1.493、1.402、1.507、1.790,P<0.05),PLT、Alb升高是患者经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保护性因素(OR值分别为0.531、0.618,P<0.05)。结论 根据肝硬化EVB患者经内镜治疗前的血清CⅣ、维生素B12及HVPG测定值可有效预测患者发生术后再出血的风险,并且与患者再出血关系密切,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大理地区肝硬化病因及并发症变化分析
    吴泽生, 姚秋艳, 杨波
    2023, 28(10):  1167-1170. 
    摘要 ( 50 )   PDF (415KB) ( 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大理地区近10年来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的病因构成、并发症的变化规律。方法 回顾性收集近10年来在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的患者资料,按照时间分为前5年(2012年1月—2016年12月)和后5年(2017年1月—2021年12月),对比分析前5年和后5年肝硬化患者的病因、并发症变化。结果 后5年和前5年肝硬化病因构成无统计学差异,前5位病因仍是:酒精,慢性乙型肝炎,血吸虫、重叠病因以及隐源性,主要的病因是酒精、慢性乙型肝炎、血吸虫。其中后5年病因酒精的患者占比显著多于前5年(36.8% vs 3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30, P=0.008),而后5年病因为慢性乙型肝炎和隐源性的患者占比显著少于前5年(分别为24.4% vs 29.0%、5.6% vs 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7, P=0.019; χ2=3.844, P=0.050),病因为血吸虫和重叠的患者前5年和后5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5.5% vs 14.0%,8.0% vs 9.6%(χ2=0.882, P=0.348; χ2=1.600, P=0.206);最主要的并发症为腹腔积液和感染。其中后5年并发症为腹腔积液、感染和胆石症的患者占比显著多于前5年(85.8% vs 73.0%, 47.0% vs 39.3%, 24.5% vs 1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824, P<0.001; χ2=11.848, P=0.001; χ2=18.256, P<0.001),而后5年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占比显著低于前5年(14.3% vs 2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58, P<0.001),原发性肝癌患者占比前后5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 vs 10.4%, χ2=0.381, P=0.537)。结论 大理地区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最主要的病因是酒精,其次为慢性乙型肝炎和血吸虫,酒精所导致的肝硬化呈上升趋势,慢性乙型肝炎所导致的肝硬化呈下降改变;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腹腔积液和感染,且呈上升趋势。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凝血指标与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性
    苏小红, 李静博
    2023, 28(10):  1171-1174. 
    摘要 ( 64 )   PDF (390KB) ( 1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凝血指标与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5例(A组),肝硬化不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57例(B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9名(C组)。比较3组的血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比容(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PLT、MPV、PCT、PDW、APTT、PT、TT、FIB与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性。结果 A组PLT、MPV、PCT、PDW水平分别为(301.16±50.24)×109/L、(8.37±1.34)fL、(0.25±0.06)%、(19.00±1.27)%,明显高于B组的(330.03±55.28)×109/L、(9.38±1.50)fL、(0.35±0.10)%、(22.02±1.49)%和C组(200.15±40.30)×109/L、(7.18±1.19)fL、(0.18±0.03)%、(16.36±1.02)%,且PLT、MPV、PCT、PDW水平均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的TT水平分别为(17.35±0.72)s、(15.25±0.64)s,均明显低于C组的(19.78±1.03)s,A组、B组的APTT、PT、FIB水平分别为(33.15±5.30)s、(12.38±1.50)s、(4.52±0.74)s、(40.03±6.28)s、(14.37±2.34)s、(5.66±0.87)s,均明显高于C组(27.16±4.24)s、(11.18±1.09)s、(3.36±0.40)s,A组APTT、PT、FIB水平均明显低于B组,TT水平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上消化道出血与TT呈负相关(r=-0.762,P<0.05),与PLT、MPV、PCT、PDW、APTT、PT、FIB水平呈正相关(r=0.618、0.391、0.400、0.537、0.451、0.328、0.694,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凝血指标变化能为评估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程度、出血倾向性,监测上述指标的水平变化对预测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意义重大。
    乙型肝炎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缺铁性贫血发生率及其对临床结局的影响
    陈风娟, 龚建涛, 杨晓军, 王征球
    2023, 28(10):  1175-1178. 
    摘要 ( 67 )   PDF (385KB) ( 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缺铁性贫血(IDA)发生率及其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2月—2022年5月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无锡分院初次就诊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将患者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两组。统计所有患者的血清转铁蛋白和血红蛋白等实验室指标,分析IDA在两组患者中的发生率。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患者的IDA发生率。随访两组患者的不良结局,分析IDA对两组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189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男109例,女80例,年龄32~68岁。其中代偿期86例,失代偿期103例。代偿期、失代偿期患者腹水病例分别为14例(16.3%)、88例(8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代偿期患者中无贫血、IDA及其他贫血原因分别为62例(72.1%)、16例(18.6%)及8例(9.3%),与失代偿期[37例(35.9%)、42例(40.8%)及24例(23.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代偿期患者血红蛋白浓度、铁蛋白浓度、转铁蛋白浓度及转铁蛋白饱和度分别为(14.2±2.4)g/dL、(161.1±23.1)mcg/L、(248.3±69.1)mg/dL及(34.6±3.1)mg/dL,均显著高于失代偿期患者[(11.3±2.8)g/dL、(138.4±27.2)mcg/L、(213.2±53.4)mg/dL及(29.7±3.7)mg/dL,P均<0.05]。失代偿期、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贫血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失代偿期IDA发生率也显著高于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P<0.05)。未贫血患者血红蛋白浓度、铁蛋白浓度、转铁蛋白浓度及转铁蛋白饱和度为(13.7±2.8)g/dL、(165.1±27.1)mcg/L、(251.1±71.2)mg/dL及(36.8±4.2)mg/dL,均显著高于失代偿期患者[(10.4±2.3)g/dL、(135.2±26.5)mcg/L、(221.2±57.8)mg/dL及(29.7±3.1)mg/dL,P均<0.05]。在随访中,代偿期患者有44例进展为失代偿期,其中发生IDA16例。失代偿期有56例出现不良结局,其中21例出现大量腹水,10例出现肝肾综合征,5例发展为严重肝性脑病,13例出现静脉曲张出血,7例出现肝功能衰竭。失代偿期出现不良结局的患者中,发生IDA 45例。在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患者中,出现IDA的患者更易发生不良临床结局(P<0.05)。结论 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IDA发生率较高。当出现IDA时,乙型肝炎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易出现不良临床结局。
    肝癌
    增强CT与磁共振成像在透明细胞型肝癌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叶颖, 杨娇, 吴士臣
    2023, 28(10):  1179-1181. 
    摘要 ( 60 )   PDF (455KB) ( 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增强CT与磁共振成像(MRI)在透明细胞型肝癌(PCCCL)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2年5月期间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69例疑似PCCCL患者,患者均行增强CT及MRI检查。分析患者的增强CT与MRI影像学特征,统计增强CT与MRI对PCCCL的检出情况,Kappa一致性分析增强CT与MRI与病理诊断PCCCL的符合情况,比较增强CT与MRI对PCCCL的诊断效能。结果 69例疑似PCCCL患者,经病理诊断,59例为PCCCL患者;增强CT对PCCCL的检出率为62.32%,与MRI的75.36%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增强CT诊断PCCCL的结果与金标准的总符合率为72.88%(43/59),经Kappa一致性分析,Kappa=0.438,P<0.05,增强CT与金标准诊断PCCCL具有良好的一致性;MRI诊断PCCCL的结果与金标准的总符合率为88.14%(52/59),经Kappa一致性分析,Kappa=0.714,P<0.05,MRI与金标准诊断PCCCL具有良好的一致性;MRI诊断PCCCL的结果与金标准的总符合率为88.14%,高于CT平扫的72.88%(χ2=4.374,P=0.036);增强CT、MRI 的约登指数分别为0.145,0.414,MRI对PCCCL诊断的灵敏度高于增强CT,漏诊率低于增强CT(P<0.05)。结论 增强CT与MRI对于PCCCL诊断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中MRI对PCCCL诊断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可以减少漏诊的发生。
    内脏脂肪组织指数变化对非肝硬化病毒性肝炎肝细胞癌患者的影响
    李博闻, 费素娟
    2023, 28(10):  1182-1185. 
    摘要 ( 32 )   PDF (324KB) ( 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非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细胞癌(HCC)的危险因素。方法 搜集2019年1月—2022年6月期间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HBV/HCV感染HCC病例共计212例,其中男性143例、女性69例,年龄(65.0±11.8)岁。HCC诊断符合要求。参考既往文献,当FIB-4指数>3.25时,慢性肝病患者可诊断存在肝硬化,据此将纳入病例分为非肝硬化组、肝硬化组。比较HBV-HCC、HCV-HCC以及非肝硬化、肝硬化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BV或HCV感染的非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影响因素。结果 HBV-HCC患者年龄、糖尿病、高血压、Child-Pugh评分及FIB-4指数分别为(61.2±11.8)岁、23例(15.9%)、41例(28.3%)、(9.0±1.2)分及(3.4±0.6)分,与HCV-HCC[(70.1±10.7)岁、19例(28.3%)、29例(43.3%)、(5.7±0.9)分及(6.2±1.1)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HBV-HCC、HCV-HCC患者肿瘤分期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非肝硬化、肝硬化HBV-HCC患者内脏脂肪组织指数(VATI)、Child-Pugh评分及HbA1c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非肝硬化、肝硬化HCV-HCC患者性别、VATI、Child-Pugh评分及HbA1c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男性、VATI、HbA1c 、高血压以及HBV感染是非肝硬化患者HCC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较高的VATI、男性、糖尿病、高血压以及HBV感染等是非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危险因素,针对上述因素对非肝硬化患者进行HCC筛查具有临床意义。
    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血清miR-504、miR-200a、IL-24水平及其与肝癌的相关性
    成晓梅, 田红, 李想, 杨洁
    2023, 28(10):  1186-1190. 
    摘要 ( 60 )   PDF (653KB) ( 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血清微小RNA(miR)504、miR-200a、白细胞介素(IL)24水平及与肝癌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于空军第986医院接受治疗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HBV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慢性HBV慢性感染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患者血清miR-504及miR-200a水平,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患者血清IL-24水平。通过相关性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HBV慢性感染者肝癌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因素对患者肝癌发生的诊断价值。结果 观察组患者HBV DNA高于对照组[(21.87±4.64)×103比(13.61±3.36)×103 IU/mL,P<0.05],余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观察组患者血清miR-504(0.75±0.16比1.09±0.20)、miR-200a(0.79±0.24比1.01±0.28)及IL-24(187.65±19.04比213.25±20.27)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清miR-504、miR-200a及IL-24水平降低均是HBV慢性感染者肝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miR-504对HBV慢性感染者肝癌发生的诊断价值最高(AUC=0.898, P<0.05)。结论 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血清miR-504、miR-200a、IL-24水平显著降低,与HBV慢性感染者肝癌发生呈负相关,有一定诊断价值。
    肝癌患者术后复发不同miR-148a mRNA相对表达量观察
    陈琰, 张建华, 陈坚, 杨扬
    2023, 28(10):  1191-1194. 
    摘要 ( 69 )   PDF (582KB) ( 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微小RNA-148a(miR-148a)mRNA相对表达量对预测术后早期肝癌复发的价值。方法 纳入2018年3月—2021年6月淮安市淮安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11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接受肝癌根治术治疗,随访时间为12个月,依据预后将其分为复发组(24例)和未复发组(91例)。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合并症(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肿瘤情况(部位、数量、直径)、肝功能child分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有无血管侵犯、肿瘤包膜是否完整、血清学指标;术后采用qRT-PCR法检测肝癌组织miR-148a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多发肿瘤分别有10例(41.67%)、16例(17.58%),血管侵犯分别有17例(70.83%)、36例(39.56%),肿瘤包膜不完整分别有16例(66.67%)、39例(42.86%),两组miR-148a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3±0.05)、(0.52±0.11),与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肿瘤数目为多发、有血管侵犯、肿瘤包膜不完整的患者比例较高,并且复发组miR-148a mRNA相对表达量较低(P<0.05);经ROC分析,miR-148a mRNA相对表达量预测肝癌患者肝癌根治术后复发的最佳截断值为0.329,曲线下面积为0.821(95%CI:0.732~0.910),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42、0.707(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数目、血管侵犯、肿瘤包膜情况、miR-148a mRNA是肝癌患者肝癌根治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肝癌根治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较多,如肿瘤数目、血管侵犯、肿瘤包膜情况等,并且miR-148a mRNA相对表达量在复发患者肝癌组织中明显降低,可作为肝癌根治术后复发的预测指标。
    MRI与超声造影在肝细胞癌与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解玉文, 张全禄, 王萍萍
    2023, 28(10):  1195-1198. 
    摘要 ( 53 )   PDF (481KB) ( 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超声造影在肝细胞癌与血管瘤的诊断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86例肝脏实质性占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肝细胞癌46例,肝血管瘤40例。观察肝细胞癌与血管瘤的超声造影参数(开始增强时间、峰值时间、消退时间)与MRI参数(ADC、PF);评估开始增强时间、峰值时间、消退时间、ADC、PF诊断鉴别肝细胞癌与血管瘤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结果 肝细胞癌患者的开始增强时间、峰值时间、消退时间、ADC、PF分别为(10.34±1.89)s、(22.98±8.32)s、(36.85±12.32)s、(1.37±0.32)×10-3 s/mm2、PF(23.25±3.32)%,低于肝血管瘤患者(14.59±4.25)s、(35.06±10.65)s、(52.05±15.75)s、(2.18±0.65)×10-3 s/mm2、PF(30.18±5.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开始增强时间、峰值时间、消退时间、ADC、PF诊断鉴别肝细胞癌与血管瘤的AUC分别为0.746、0.786、0.747、0.828、0.833(P<0.05);敏感度分别为100.00%、100.00%、95.70%、58.70%、71.70%;特异度分别为50.00%、47.50%、50.00%、92.50%、85.00%。结论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超声造影均能为肝细胞癌与血管瘤的诊断鉴别提供参考信息,但MRI的应用价值更高。
    磁共振联合双源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血管瘤与肝细胞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韩雪凤, 井桂银, 葛尚
    2023, 28(10):  1199-1203. 
    摘要 ( 35 )   PDF (633KB) ( 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磁共振(MRI)联合双源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血管瘤(HHE)与肝细胞癌(HC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4月—2022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收治的42例HHE患者(共51个病灶)与60例HCC患者(共65个病灶)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MRI、双源CT三期增强扫描,比较HHE与HCC患者病灶CT平扫影像学资料,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MRI、双源CT三期增强扫描及二者联合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估MRI、双源CT三期增强扫描及二者联合对HEE与HCC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MRI检测结果:42例HHE患者检测出46个病灶,病灶检出率为90.20%,60例HCC患者检测出60个病灶,病灶检出率为92.31%。双源CT三期增强扫描检测结果:42例HHE患者检测出41个病灶,病灶检出率为80.39%,60例HCC患者检测出54个病灶,病灶检出率为83.08%。HCC患者病灶圆形、边界模糊、单发病灶高于HHE患者病灶(P<0.05),HHE与HCC患者病灶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HEE与HCC鉴别结果与病理诊断的总符合率为91.38%,经Kappa一致性检验,Kappa=0.821,P<0.05,MRI与病理诊断对HHE与HCC鉴别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双源CT三期增强扫描对HEE与HCC鉴别结果与病理诊断的总符合率为81.90%,经Kappa一致性检验,Kappa=0.714,P<0.05,双源CT三期增强扫描与病理诊断对HHE与HCC鉴别具有一般的一致性;联合检查对HEE与HCC鉴别结果与病理诊断的总符合率为96.55%,经Kappa一致性检验,Kappa=0.895,P<0.05,联合检查与病理诊断对HHE与HCC鉴别具有良好的一致性。ROC曲线结果显示,MRI、双源CT三期增强扫描及二者联合鉴别诊断HEE与HCC的AUC值分别为0.913、0.817、0.965(P<0.05),MRI鉴别诊断的AUC值高于双源CT三期增强扫描鉴别诊断的AUC值(P<0.05),二者联合鉴别诊断的AUC值高于单独检查方法鉴别诊断的AUC值(P<0.05)。结论 MRI、双源CT三期增强扫描在鉴别诊断HHE与HCC中具有重要价值,且二者联合具有更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肝功能衰竭
    乙型肝炎肝衰竭住院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及预后分析
    徐小国, 司进枚, 陈民, 应学敏
    2023, 28(10):  1204-1207. 
    摘要 ( 39 )   PDF (812KB) ( 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衰竭住院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及其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沭阳医院收治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103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内科常规支持治疗及常规抗病毒治疗,依据患者存活情况分为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组。对于出现肺部感染者开展病原学培养,分析病原菌分布。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差异,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明确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103例患者中20例住院期间出现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9.4%。20例肺部感染患者均完成病原学培养,共分离出病原菌5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8株,占比14.0%,革兰阴性菌19株,占比33.3%,真菌30株,占比52.6%。预后不良组年龄≥60岁占比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72.9%比40.9%, P<0.05),预后不良组MELD评分>18分占比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57.6%比34.1%, P<0.05),预后不良组肺部感染占比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30.5%比4.6%, P<0.05),预后不良组电解质紊乱占比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25.4%比6.8%, 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MELD评分>18分、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是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肺部感染是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之一,对于肺部感染患者应当及时行病原菌分析,及时使用有效的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以改善其预后。
    益生菌辅助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后肠道菌群及预后观察
    程言明, 田芝奥, 李慧
    2023, 28(10):  1208-1211. 
    摘要 ( 48 )   PDF (515KB) ( 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加用益生菌治疗后的预后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84例ACLF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予以常规+肠道益生菌制剂治疗。观察治疗后患者菌群分布及生存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6.9±0.8)log10nCFU/g、(5.5±0.9)log10nCFU/g,大肠埃希菌、大肠杆菌数量(9.2±1.4)log10nCFU/g、(8.8±0.4)log10nCFU/g;治疗后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分别为(8.4±0.6)log10nCFU/g、(9.7±0.8)log10nCFU/g,大肠埃希菌、大肠杆菌数量分别为(5.9±0.5)log10nCFU/g、(6.1±0.4)log10nCFU/g。对照组治疗前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分别为(6.8±0.7)log10nCFU/g、(5.4±0.8)log10nCFU/g,大肠埃希菌、大肠杆菌数量分别为(9.0±1.3)log10nCFU/g、(8.7±0.4)log10nCFU/g;治疗后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分别为(7.7±0.6)log10nCFU/g、(7.6±0.8)log10nCFU/g,大肠埃希菌、大肠杆菌数量分别为(6.8±0.5)log10nCFU/g、(7.2±0.5)log10nCFU/g。观察组治疗后乳酸、双歧杆菌数量更高,大肠杆菌、埃希菌则低于疗前和对照组(P<0.05)。观察组 疗前CD4+、IL-6、IL-10水平分别为(32.8±5.4)%、(87.1±11.2)pg/mL、(31.8±4.4)pg/mL;治疗后CD4+、IL-6、IL-10水平分别为(44.7±2.4)%、(68.1±9.1)pg/mL、(20.5±3.4)pg/mL。对照组治疗前CD4+、IL-6、IL-10水平分别为(34.2±5.6)%、(90.2±9.0)pg/mL、(32.0±4.0)pg/mL;治疗后CD4+、IL-6、IL-10水平分别为(40.0±2.2)%、(75.4±10.2)pg/mL、(26.5±3.0)pg/mL。观察组治疗后CD4+水平显著升高(P<0.05),IL-6、IL-10低于疗前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GGT、ALT、AST、TBil水平分别为(62.3±10.5)U/L、(83.4±11.8)U/L、(98.2±21.0)U/L、(318.6±23.6)μmol/L;治疗后GGT、ALT、AST、TBil水平分别为(49.2±11.0)U/L、(59.6±9.2)U/L、(45.2±9.1)U/L、(158.6±18.6)μmol/L。对照组治疗前GGT、ALT、AST、TBil水平分别为(62.0±11.1)U/L、(84.5±11.5)U/L、(97.5±21.5)U/L、(314.5±20.3)μmol/L;治疗后GGT、ALT、AST、TBil水平分别为(53.7±12.3)U/L、(62.5±10.9)U/L、(48.5±9.2)U/L、(162.8±20.3)μmol/L。上述指标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1年累计生存率为83.33%(35/42),对照组1年累计生存率为78.57%(33/4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结论 对ACLF患者应用益生菌,可抑制患者肠道致病菌生长,提升免疫及肝功能,并改善预后。
    病毒性肝炎
    通过CD20单抗打破小鼠HBV免疫耐受研究Bregs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作用
    刘中天, 张嘉静, 林涛发, 舒丹, 王少扬
    2023, 28(10):  1212-1214. 
    摘要 ( 36 )   PDF (368KB) ( 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利妥昔单抗破坏小鼠HBV感染的免疫耐受状态,了解Bregs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动态观察慢性HBV感染小鼠模型中Bregs细胞的数量,同时测量血清IL-10水平、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并分析Bregs、IL-10和肝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利妥昔单抗破坏的小鼠肝脏、脾脏和外周血中Bregs细胞低于没有利妥昔单抗破坏的小鼠分别为0.54(0.49,0.71)% 比 1.34(1.15,1.54)%、3.19(2.90,3.57)% 比 4.75(3.92,5.32)%、2.50(2.29,2.64)% 比 3.35(3.07,3.58)%(P<0.05);与对照组相比,利妥昔单抗破坏的小鼠血清IL-10水平也较低为21.51(14.70,28.28)pg/mL 比 32.87(27.76,35.82)pg/mL(P<0.05)。此外,实验组中Bregs细胞的变化与IL-10呈正相关(r=0.73、0.74、0.71,P<0.05)。实验组的ALT和AST水平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IL-10水平与ALT和AST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 Bregs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中通过分泌IL-10抑制炎症活动。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中隐匿性HBV感染的病毒学分析及临床研究调查
    王美娟, 谢群, 王华雨
    2023, 28(10):  1215-1218. 
    摘要 ( 37 )   PDF (351KB) ( 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研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隐匿性乙型肝炎(OBI)的患病率并分析其病毒学特征。方法 连续选取2015年1月—2022年8月期间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AIH患者69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62例,年龄50(30, 73)岁。AIH诊断符合要求。检测血生化指标、血清学标志物、自身抗体,提取HBV DNA,半巢式PCR方法扩增HBV DNA阳性样品中S区(122个核苷酸结合位点:84至205),获得PCR产物序列,经电泳鉴定、回收纯化后进行测序,序列输入HBVseq数据库,得到核苷酸替换位点以及基因分型结果。结果 OBI阳性、阴性病例分别为14例、55例,AIH患者OBI阳性率为20.3%。OBI阳性、阴性AIH患者抗-HBc、抗-HBs及抗-HBe(+)例数分别为5例(35.7%)、7例(1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肝功能、自身抗体及肝硬化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评估AIH患者OBI隐匿状态与HBV基因突变的关系,我们分析了S区核苷酸结合位点替换情况。HBV基因分型结果显示,14例OBI阳性AIH患者中B型、C型分别为6例(42.8%)、8例(57.2%)。基因B型、C型OBI阳性AIH患者S区核苷酸替换位点分别为1(1/122, 0.8%)、12(12/122, 9.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的核苷酸结合位点替换频率为0.1%(1/122*6)、1.2%(12/12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H患者中OBI阳性率为20.3%,AIH患者OBI的出现与S区核苷酸结合位点替换或突变有关,具有一定的预测性临床意义。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依折麦布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疗效观察
    沈国俊, 黄丽芳, 何翠霞, 黄洁, 曾刚, 黎明
    2023, 28(10):  1219-1221. 
    摘要 ( 69 )   PDF (331KB) ( 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依折麦布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10月在九江市第三人医院诊治的56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依折麦布辅助强化调脂,连续治疗4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硬度值的差异。结果 治疗48周后,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85%(26/28),优于对照组的67.85%(19/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43,P=0.019)。治疗后试验组血清ALT、AST、γ-GT、TC、TG、LDL-C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肝脏硬度值为(6.21±0.99)kPa,低于对照组的(6.79±1.05)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9,P=0.040)。结论 依折麦布通过调控胆固醇代谢,可改善肝酶指标和肝脏纤维化程度,提高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疗效。
    其他肝病
    恙虫病肝功能损害的炎症指标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杨东, 刘瑞霞, 邬海燕, 侯瑞军, 闫京京
    2023, 28(10):  1222-1226. 
    摘要 ( 59 )   PDF (527KB) ( 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恙虫病并发肝功能损害患者的炎症指标特点及中重度肝损害肝功能损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01月—2020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我院住院且出院诊断恙虫病的14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肝功能水平分为肝功能正常组、轻度肝功能损害组、中重度肝功能损害组。分析血常规、生化等指标在恙虫病患者中的改变;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进行多元Logisticlogistic回归分析,并对独立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进行分析。结果 恙虫病患者肝功能正常组、肝功能轻度损害组、肝功能中重度损害组中患者的性别(13/19, 16/32, 17/46, χ2=1.855)、年龄(58.22±9.58, 56.85±13.54, 53.14±12.44, χ2=5.667)及患病时间差异(6.66±2.57, 7.19±3.23, 7.98±3.59, χ2=4.244)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生化指标中的总胆红素水平[(11.12±5.66), (12.77±12.55), (10.78±3.93)μmol/L, χ2=0.226]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肝功能中重度损害组患者的住院时间[(12.67±5.25)d]、淋巴细胞计数[(3.19±1.51)×109/L]、谷丙转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90.945±97.66)U/L]、谷草转氨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42.24±95.94)U/L]、谷氨酰转肽酶[(152.38±133.05)U/L])、碱性磷酸酶[(144.96±82.29)U/L]、β2微球蛋白(7.17±9.13)mg/L、纤维蛋白原[(3.60±0.54)g/L]、C-反应蛋白[(44.61±17.10)mg/L]显著高于肝功能正常组[(8.50±2.96)d, (1.94±0.84)×109/L, (35.18±10.01)U/L, (33.83±12.06)U/L, (43.85±30.45)U/L, (83.13±34.27)U/L, (4.05±1.41)mg/L, (3.17±0.69)g/L, (20.60±14.18)mg/L])及肝功能轻度损害组[(10.35±5.03)d, (2.50±1.22)×109/L, (72.65±14.01)U/L, (66.65±23.45)U/L, (74.63±67.64)U/L, (101.88±51.92)U/L,( 4.75±1.86)mg/L, (3.18±0.72)g/L, 41.38±35.3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512, χ2=16.633,χ2=122.907, χ2=95.379,χ2=37.131,χ2=22.120,χ2=16.437,χ2=12.590,χ2=37.582,P<0.05)。肝功能中重度损害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4.90±1.29)×109/L]、血小板计数[(115.29±31.45)×109/L]显著低于肝功能正常组[(5.99±2.08)×109/L, (157.63±51.09)×109/L]及肝功能轻度损害组[(5.618±1.84)×109/L, (128.45±35.74)×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82, 和χ2=26.340, P<0.05)。多元Logistic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OR=0.536, 95%CI: 0.348~0.826)、淋巴细胞计数(OR=3.457, 95%CI: 1.736~6.884)、血小板计数(OR=0.979, 95%CI: 0.960~0.998)、纤维蛋白原(OR=5.275, 95%CI: 1.686~16.507)、β2-微球蛋白(OR=2.011, 95%CI: 1.169~3.460)是恙虫病患者发生中重度肝功能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淋巴细胞计数的ROC曲线下面积(0.678)最大,其次为纤维蛋白原(0.674)、β2微球蛋白(0.672)、白细胞计数(0.337),血小板计数的ROC曲线下面积(0.281)最小。结论 联合检测恙虫病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β2-微球蛋白水平,可以反应映恙虫病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对病情进展评估也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DCR3、CRP/Alb、Trx与细菌性肝脓肿并发感染性休克的相关性
    谷丽华, 贺晶晶, 袁佳健, 司徒夏昊, 张雯静, 赵霞
    2023, 28(10):  1227-1230. 
    摘要 ( 52 )   PDF (515KB) ( 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细菌性肝脓肿患者诱骗受体3(DCR3)、C反应蛋白/白蛋白(CRP/Alb)、硫氧还蛋白(Trx)与细菌性肝脓肿并发感染性休克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上海市中医医院细菌性肝脓肿患者100例。入院时检测患者DCR3、CRP/Alb、Trx表达,根据1周内患者是否发生感染性休克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并分析DCR3、CRP/Alb、Trx与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并发感染性休克的相关性。结果 100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中发生感染性休克21例(21.00%)。发生组DCR3(3.81±1.08)ng/mL、CRP(109.64±24.96)mg/L、CRP/Alb(3.37±1.02)、Trx(31.42±6.36)ng/mL,高于未发生组(2.96±0.92)ng/mL、(76.49±18.28)mg/L、(2.49±0.81)、(26.14±5.93)ng/mL(t=3.626、6.115、4.182、3.572,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CR3、CRP/Alb、Trx可能是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并发感染性休克的危险因素(OR=3.425、2.794、1.137,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DCR3、CRP/Alb、Trx与细菌性肝脓肿并发症感染性休克呈正相关(r=0.342、0.391、0.340,P<0.05)。DCR3、CRP/Alb、Trx预测细菌性肝脓肿并发感染性休克的AUC=0.713、0.740、0.719,具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 细菌性肝脓肿患者DCR3、CRP/Alb、Trx与感染性休克的发生密切相关,可用于预测评估患者感染性休克发生状况。
    综述
    RUCAM量表在中药肝损伤因果关系评估中的应用
    朱云
    2023, 28(10):  1231-1233. 
    摘要 ( 53 )   PDF (498KB) ( 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价(The Roussel Uclaf Causality Assessment Method,RUCAM)量表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与肝损伤因果关系评估方法,但是基于化学药物建立的RUCAM量表对中药具有复方配伍、肝毒性信息缺失等特点考虑欠充分,导致RUCAM量表在中药导致肝损伤(herb-induced liver injury,HILI)诊断过程中存在评分不一致等问题。所以,本文详细说明RUCAM量表在HILI诊断过程中的应用步骤,逐一阐释RUCAM量表中中药应用与肝损伤发生的时间关联性、停用中药后谷丙转氨酶或碱性磷酸酶动态变化、危险因素、合并用药、其他病因的排查、中药既往肝毒性、再激发反应等7个要素的计分方法,从而有助于RUCAM量表在HILI因果关系评估中的准确应用,减少HILI误诊和漏诊。
    肝硬化相关门静脉高压无创检测的研究进展
    符艳, 王晓忠
    2023, 28(10):  1234-1237. 
    摘要 ( 51 )   PDF (381KB) ( 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门静脉高压是肝硬化患者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并发症,其导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是评价门静脉高压及其严重程度最准确的方法,胃镜检查是筛查和评估食管胃静脉曲张及其严重程度的金标准,但两项检查均为侵入性操作,限制了其临床适用性。CT、MR、弹性成像技术及新兴的无创检测方法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诊断及分层,但能够媲美HVPG和胃镜检查的无创检测方法仍需进一步探索。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代谢性疾病罹患肝细胞癌的风险分析
    万明月, 王晓琳, 徐玉敏, 谢青
    2023, 28(10):  1238-1241. 
    摘要 ( 33 )   PDF (598KB) ( 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细胞癌是全球第五大常见肿瘤,发病率高且早期诊断率低,往往预后较差。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肝细胞癌发生的最重要病因,随着乙肝疫苗的广泛接种及抗乙肝病毒药物的应用,乙肝病毒感染相关肝癌有下降趋势。近年来,代谢性疾病逐渐成为肝细胞癌重要病因。该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合并代谢相关性疾病罹患肝细胞癌的风险分析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监测和早期干预肝细胞癌提供参考。
    肝硬化中肌少症性肥胖的研究进展
    赵晓宇, 戴光荣, 宗廷妮
    2023, 28(10):  1242-1244. 
    摘要 ( 44 )   PDF (491KB) ( 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营养不良是该病的关键特征,也是该疾病的重要并发症。肌少症(sarcopenia)是营养不良的重要表现之一。随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的患病率增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LC患者也倾向于出现肥胖。因此患者可表现为肌少症性肥胖(sarcopenic obesity,SO)。本文就LC中SO的诊断、病理生理学、预后意义和治疗方面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肝硬化肌少症性肥胖的认识及防治。
    无创血清学评分预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研究现状
    田晗, 邱观发, 赵钰玮, 孟杰
    2023, 28(10):  1245-1247. 
    摘要 ( 41 )   PDF (301KB) ( 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eal variceal bleeding,EVB)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病死率较高。及早地诊断甚至预测食管静脉曲张(esophageal varices,EV)对有效预防EVB,降低肝硬化EV患者的病死率尤为重要。由于用来筛查EV的内镜检查具有侵入性,不利于肝硬化患者定期检查,而无创血清学评分作为一种非侵入性诊断方法,具有简便、经济、易开展的优点,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展开了关于无创血清学评分预测EV的相关研究。
    老年人群肝硬化门脉高压并发症的诊疗特点
    李姗姗, 杨长青
    2023, 28(10):  1248-1251. 
    摘要 ( 39 )   PDF (570KB) ( 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肝硬化患者预期寿命延长,能够存活至60岁以上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逐渐增多。而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加重,步入老年后确诊为肝硬化的患者比例也在逐年增加。由于老年患者合并症较多,致使多种疾病相互影响,加大了治疗难度,而目前针对老年患者自身特点制订的疾病治疗方案、护理原则、注意事项等意见与共识仍较缺乏。因此,本文根据目前肝硬化致门静脉高压相关腹水及消化道出血治疗指南,结合老年患者自身特点进行简要概述,为后续完善构建针对老年人群肝病管理策略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MAFLD、NAFLD与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
    冯巩, 李雪萍, 寇喆, 宋娟娟, 贺娜, 范立萍, 弥曼
    2023, 28(10):  1252-1256. 
    摘要 ( 48 )   PDF (554KB) ( 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不仅是全球范围内临床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且与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发病风险增加独立相关。2020年国际专家小组建议将NAFLD更名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ally rel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新的更名必然需要更多的真实世界研究证据予以评估。由于MAFLD和NAFLD的诊断标准不同,所以二者与CKD的关系必然也存在差异。本文主要就NAFLD/MAFLD与CKD患病的风险分析、NAFLD/MAFLD与CKD的关联机制、MAFLD/NAFLD在筛查CKD方面的差异性进行论述,并强调在临床实践中需要以多学科协作和以人为中心的模式来管理MAFLD/NAFLD合并CKD的患者。
    病例报道
    伪装成原发性肝癌的肝转移瘤——胃的肝样腺癌2例
    劳立, 郑霞, 曹学冬, 唐睿, 陈晓东, 张海阳, 宋鑫
    2023, 28(10):  1257-1258. 
    摘要 ( 40 )   PDF (3448KB) ( 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合并肝转移1例并文献复习
    马士芬, 李兵, 陈振, 华明磊, 王雪萍
    2023, 28(10):  1259-1260. 
    摘要 ( 42 )   PDF (3109KB) ( 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