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0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5-07-31
    上一期   
    封面和目录
    封面和目录
    2025, 30(7):  0-0. 
    摘要 ( 2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沿、探索与争鸣
    宿主HBV特异性细胞免疫或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核苷(酸)类药物停药不复发和HBsAg清除的决定因素
    蒋素贞, 王竞州, 陈香梅, 鲁凤民
    2025, 30(7):  889-892. 
    摘要 ( 26 )   PDF (975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接受核苷(酸)类药物(NAs)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往往需要终生服药。临床上常有患者因擅自停药引发病毒学反弹、肝炎复发,甚至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和死亡。一些临床研究显示,基于规则的安全停药可使部分患者实现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清除,获得临床治愈。因此,能否通过按规则停用NAs治疗,实现部分优选人群的血清HBsAg清除,是目前临床面临的难题和热点问题。CHB患者宿主的抗病毒免疫通过清除感染病毒的肝细胞实现对病毒的控制,但不可避免地也造成了肝脏损伤。在CHB自然史中,病毒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不仅推动疾病进展,也促进病毒不断被清除,直至完全抑制。这一过程中,宿主的抗HBV特异性细胞免疫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综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NAs停药后的结局与其相关的病毒指标、炎症指标和宿主抗HBV特异性细胞免疫,以帮助安全停药及识别停药后HBsAg清除的患者。
    肝癌肝移植分配政策的优化与新模型探索
    张承乾, 苏晓静, 刘俊杰, 夏勇, 沈皓, 沈锋
    2025, 30(7):  892-897. 
    摘要 ( 26 )   PDF (1043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癌肝移植作为终末期肝癌的重要治疗手段,其临床价值受到供体肝源稀缺性的制约,这使得科学合理的分配政策成为关键。本文系统梳理了肝癌肝移植分配标准的演进历程,包括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的发展,以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的引入与改进。针对当前分配体系难以精准区分肝癌患者内部风险层级的问题,本文重点探讨了新兴的Multi-HCC模型,该模型创新性地整合了肝功能(MELD 3.0)、肿瘤活性标志(AFP)和影像学肿瘤负荷等客观指标,构建动态风险分层工具,可量化预测患者等待期脱落风险并生成等效MELD 3.0评分,实现高危患者优先权提升(等待脱落率20.5% vs. 低危组3.5%)与资源优化(52.6%低危患者降级),并保障各层级患者移植后5年生存率维持在70%以上的临床安全基线。未来需突破AFP阴性患者判别瓶颈,整合AFP-L3 / DCP等新型标志物,开发动态算法,并协同政策解决优先级平衡问题,推动分配体系向个体化精准分层转型。
    HBsAg亚病毒颗粒:miRNA递送载体及潜在治疗应用
    李玉龙, 张欣欣
    2025, 30(7):  897-900. 
    摘要 ( 26 )   PDF (539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治疗难点在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的持久存在和复杂的免疫逃逸机制。最新研究发现,HBV表面抗原(HBsAg)形成的亚病毒颗粒(SVP)能够选择性包裹宿主microRNA(miRNA),并通过递送至免疫细胞调控抗病毒免疫应答。研究表明,亚病毒颗粒携带的miRNA(如miR-939)可被单核细胞摄取,显著促进IL-8分泌,进而抑制IFN-α的抗病毒活性并加速肝纤维化进程。这些发现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新思路:动态监测亚病毒颗粒-miRNA谱(如miR-939/HBsAg比值)可作为疾病进展的预测指标;靶向亚病毒颗粒-miRNA递送系统的干预策略(如siRNA修饰载体)与现有抗病毒药物联用,显示出协同治疗潜力。未来研究需要结合单细胞测序和类器官模型,进一步阐明不同感染阶段亚病毒颗粒-miRNA的时空动态变化,为开发HBV功能性治愈药物奠定基础。
    NAFLD到MAFLD/MASLD学术更名后流行病学和诊疗结局的变化
    张粉娜, 张心怡, 吕贝贝, 孙荣荣, 赵婷婷, 贺娜
    2025, 30(7):  900-903. 
    摘要 ( 19 )   PDF (503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对肝脏脂肪变性的认知持续深入的进程中,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诊断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关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以及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这两个新的学术命名,相关争议不断。基于此背景,本研究旨在对不同定义下的患者群体在临床方面的差异以及预后状况展开总结与比较,从而使医务工作者能够直观地领会脂肪性肝病学术命名的演变意义,并为实施个体精准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基层医师科研能力及学术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医学社团和期刊平台的协同赋能实践
    吴坚平, 周群
    2025, 30(7):  904-905. 
    摘要 ( 23 )   PDF (319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卫生健康保障体系是以基层医疗架构为基础,基层医师的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因此,强化其科研能力及学术素养尤显重要。本研究以《中华消化杂志》、《中华传染病杂志》为载体,充分发挥医学科技社团的统筹优势,利用学术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并围绕“基层医师训练营”“论文进阶课程”等活动,组织开展科研构思、数据解读、文章撰写及发表技巧等方面研修课程,探索基层医师科研能力及学术素养提升策略。
    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乙型肝炎相关失代偿期肝硬化首次再代偿后发生再次失代偿的风险因素分析
    许佳珺, 缪幼菡, 俞冲, 王忠成, 顾尔莉, 李民
    2025, 30(7):  906-911. 
    摘要 ( 21 )   PDF (532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并探讨乙型肝炎(HBV)相关失代偿期肝硬化经治疗后首次再代偿后发生再次失代偿的风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通过电话回访及查阅病历系统,纳入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本院肝病科门诊及住院诊治的412例HBV相关初次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将符合再代偿的20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连续随访观察12个月,根据是否出现失代偿表现,分为持续代偿期组(102例)和再失代偿期组(101例),将2组性别及年龄等一般资料、初次失代偿时生化学指标、首次失代偿事件、器官损伤情况、Child-Pugh评分、血清HBV DNA转阴情况等指标进行组间比较,再采用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与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探讨再代偿后发生再次失代偿的风险因素。结果 初次失代偿事件时多个并发症、初次失代偿时生化学指标(CHE、Cr)、6个月时HBV DNA转阴率及6个月时Child-Pugh评分为HBV相关失代偿期肝硬化首次再代偿后发生再次失代偿的风险因素(P<0.05),其中初次失代偿时高血清CHE水平、6个月时HBV DNA阴转为再代偿状态后发生再次失代偿的保护因素,而初次失代偿时多个并发症、高血清Cr、6个月时高Child-Pugh评分则是再代偿状态后发生再次失代偿的危险因素。结论 经过抗病毒等综合治疗后,大约49.27%患者可实现再代偿,初次失代偿事件时并发症个数、初次失代偿时生化学指标(CHE、Cr)及随访监测过程中HBV DNA、Child-Pugh评分可为再代偿状态维持的预判提供参考。
    基于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建立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
    杨千冬, 付文学, 徐林林
    2025, 30(7):  912-916. 
    摘要 ( 32 )   PDF (665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基于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估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GV)的危险因素,构建并验证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安庆市立医院2021年8月—2024年9月收治的98例肝硬化患者,依据8∶2定量随机分为训练集(n=78)与验证集(n=20)。分析肝硬化患者发生EGV的因素,构建并验证预测模型。结果 训练集中,有22例患者发生EGV。验证集中,有6例患者发生EGV。训练集中,发生组与未发生组在 Child-Pugh 分级(为B、C级)、脾大、脾脏硬度(SS)和肝脏硬度(LS)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合并脾大[OR=4.173(95% CI:1.454~11.972)]、SS水平[OR=1.291(95% CI:1.118~1.492)]、LS水平[OR=1.662(95% CI:1.270~2.176)]、Child-Pugh分级为B、C级[OR=3.652(95% CI:1.184~11.265)]为肝硬化患者发生EGV的影响因素(P<0.05)。训练集模型预测肝硬化患者发生EGV的敏感度为90.91%,特异度为89.82%,曲线下面积为0.894;验证集模型预测肝硬化患者发生EGV的灵敏度为86.40%,特异度为84.50%,曲线下面积为0.879。结论 Child-Pugh分级越高、合并脾大、SS、LS与肝硬化患者发生EGV相关,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肝硬化患者发生EGV的预测效能良好。
    肠道菌群与肝性脑病相关性研究的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
    曹艳梅, 马素平, 肖准
    2025, 30(7):  917-921. 
    摘要 ( 21 )   PDF (3894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近20年肝性脑病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前沿趋势。方法 检索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2004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的肝性脑病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的英文文章。通过文献计量分析软件VOSviewer分析发文国家、机构、作者和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方向。结果 共检索到681篇文章,发文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为发文量最多的机构,美国、中国、意大利是发文量最多的国家,国外学者Jasmohan S.Bajaj发文量最高,《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为该领域发表数量最多的期刊。结论 通过对肝性脑病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肝性脑病、肠道菌群、肝硬化和菌群失调等方面。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3项生化指标与肝储备功能、合并症的关系
    苗晗, 赵丹丹, 嵇海艳, 宋晓东
    2025, 30(7):  922-925. 
    摘要 ( 33 )   PDF (465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5′-核苷酸(5′-N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与肝储备功能及合并腹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100例,其中合并腹水40例,无腹水60例。Child-Pugh分级A级39例,B级37例,C级24例。比较不同肝功能分级患者及合并腹水组与无腹水组患者血清LDH、5′-NT、AST、ALT水平及AST/ALT。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血清LDH、5′-NT和AST/ALT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储备功能的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合并腹水的影响因素。结果 C级患者血清LDH(317.79±35.56)IU/L、5′-NT(19.36±2.15)U/L、AST(174.06±18.38)U/L、ALT(140.43±16.62)U/L及AST/ALT(1.24±0.15)均高于B级(298.41±32.27)IU/L、(15.69±2.01)U/L、(138.41±15.05)U/L、(120.84±14.49)U/L、(1.15±0.12)和A级(280.25±30.14)IU/L、(11.14±1.53)U/L、(100.15±13.39)U/L、(92.12±11.23)U/L、(1.09±0.10),且B级高于A级(F=10.211、149.576、178.196、96.344、11.457,P<0.05)。合并腹水组患者血清LDH(313.97±32.25)IU/L、5′-NT(18.89±2.11)U/L、AST(168.32±18.85)U/L、ALT(130.25±15.56)U/L及AST/ALT(1.29±0.15)均高于无腹水组(283.98±29.67)IU/L、(12.07±1.56)U/L、(107.86±12.27)U/L、(103.74±12.29)U/L、(1.04±0.13)(t=4.782、18.571、19.444、42.782、8.855,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LDH、5′-NT及AST/ALT与患者肝储备功能均呈正相关性(r=0.415、0.657、0.632,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LDH、5′-NT及AST/ALT可能是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腹水的危险因素(OR=3.369、2.748、1.425,P<0.05)。结论 血清LDH、5′-NT和AST/ALT比值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储备功能及合并腹水的发生密切相关。
    核苷类经治低水平HBsAg阳性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代雪枫, 丁体龙, 丁烨莹, 马艳春
    2025, 30(7):  926-929. 
    摘要 ( 24 )   PDF (440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低水平HBsAg阳性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核苷类经治)的疗效,并分析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7月—2022年5月间我院就诊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核苷类经治)为研究对象,选择HBsAg定量值低于1500 IU/mL患者共84例,分为单药组42例和联合组42例。联合组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核苷类药物,单药组继续核苷类药物治疗,疗程均为48周,对比两组患者ALT、TBil、HBsAg定量值、HBsAg转阴率、HBsAg血清转换率,并监测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24周联合组和单药组ALT分别为(76.6±34.3)、(36.2±13.9)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24、48周HBsAg定量值分别为(482.8±317.2)、(258.8±227.9)U/L,均低于单药组[(661.7±494.5)、(628.1±466.2)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4周联合组6例(14.3%)患者实现HBsAg清除,明显高于单药组(χ2=6.462,P=0.011),48周升至38.1%,明显高于单药组(χ2=22.909,P<0.01);48周联合组HBsAg血清转换率为23.8%,与单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51,P<0.01)。不良反应方面,联合组在治疗初期出现白细胞、血小板降低,但仍可耐受,继续治疗后逐渐回升,均可完成48周疗程。结论 Peg-IFN-α-2b治疗低水平HBsAg阳性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NA经治),在HBsAg清除率、HBsAg血清学转换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患者耐受性较好,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肝癌
    肝切除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对肝癌患者术后复发性肝癌的预后分析
    李壮, 刘勇, 朱峰
    2025, 30(7):  930-933. 
    摘要 ( 18 )   PDF (436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肝切除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hepatectomy combined with intraperitoneal hyperthermic chemotherapy,HIPEC)对肝癌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106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3例,分别接受肝切除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和肝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免疫功能[CD3+、CD4+、CD8+]、肝功能[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术后复发转移情况。结果 治疗后,在治疗总有效率上,与对照组(66.04%)相比,观察组(90.57%)较高(P<0.05);在CEA、TSGF水平上,观察组较低[(4.06±0.92)比(8.31±1.57),(35.28±5.02)比(52.89±6.17),P<0.05];在CD3+、CD4+水平上,观察组较高[(73.94±6.83)比(65.89±6.11),(39.25±4.73)比(33.12±4.06),P<0.05];而CD8+水平上,观察组较低[(25.54±3.15)比(29.75±3.68),P<0.05];在AST、ALT、TBil、DBil水平上,观察组较低[(23.78±2.79)比(29.06±3.15),(34.66±3.29)比(43.89±4.08),(33.58±3.42)比(55.29±5.37),(16.84±2.12)比(24.05±2.69),P<0.05];观察组肝内复发率、腹腔种植转移率分别为30.19%、7.55%,低于对照组(69.81%,47.17%,P<0.05)。结论 肝切除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在提高肝癌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改善肿瘤标志物和免疫功能水平、降低肝功能损害以及减少肝内复发和腹腔种植转移方面,表现出更显著的临床优势。
    微波消融联合信迪利单抗对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疾病控制效果、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李卉, 周义文, 王务军, 陈江波
    2025, 30(7):  934-937. 
    摘要 ( 17 )   PDF (420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微波消融(MWA)联合信迪利单抗对中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疾病控制效果、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2020年6月—2022年10月我院诊治的83例中晚期HCC 患者纳入研究,按照治疗方式分为联合组和MWA组。联合组采用MWA联合信迪利单抗治疗,MWA组仅予以MWA治疗,比较两组疾病控制效果、免疫功能及预后情况。结果 联合组客观有效率(CR、PR之和占所有病例比例)为60.0%,显著高于MWA组(30.2%),P<0.05。治疗后,联合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MWA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血清AFP、抑制性T细胞、CD4+、CD8+细胞、CD4+/CD8+比值及KPS评分为(92.4±22.9)ng/mL、(1.3±0.2)%、(33.1±6.9)%、(24.6±5.3)%、(1.4±0.5)及(87.4±7.0)分,均显著优于MWA组[(117.5±32.0)ng/mL、(1.5±0.3)%、(29.1±5.4)%、(27.1±5.0)%、(1.1±0.4)及(79.2±7.4)分,P<0.05]。联合组、MWA组失访2例、3例。联合组1年、2年生存率为94.7%(36/38)、76.3%(29/38),经Kaplan-Meier生存分析,分别显著高于MWA组[77.5%(31/40)、52.5%(21/40),P<0.05],显示联合组生存率显著高于MWA组(P<0.05)。结论 MWA联合信迪利单抗在局部控制、全身免疫调节及生存获益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未来应进一步推动其临床推广并优化研究。
    超声造影联合CT定量参数鉴别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与肝细胞癌的价值研究
    李晓艳, 张景芳, 王春萍, 周平安
    2025, 30(7):  938-942. 
    摘要 ( 20 )   PDF (835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联合CT定量参数在鉴别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与肝细胞癌(HCC)中的价值,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8月至2024年9月本院诊治的51例HCC患者和62例FNH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CT平扫、灌注增强扫描及超声造影检查。对比两组的CT定量参数[肝血容量、肝血流量、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总肝灌注量(TL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超声造影特征[最大强度时间(RT)、从增强开始至最大强度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峰值强度(PI)],由两名影像科医师独立分析参数差异。采用ROC曲线及约登指数评估诊断效能,采用灵敏度、特异度和AUC值评估联合检测效能。结果 CT定量参数比较中,HCC患者的肝血容量、肝血流量、PVP高于FNH组(P<0.05),而HAP、HPI、mTT低于FNH组(P<0.05)。超声造影中,HCC组RT短于FNH组,而TTP、MTT、PI均长于FNH组(P<0.05)。RT、TTP和MTT在鉴别FNH与HCC中的预测灵敏度分别为74.5%、51.0%和47.1%,特异度分别为62.9%、91.9%和74.2%,AUC分别为0.711、0.743和0.622;PI和肝血容量的预测灵敏度分别为56.9%和58.8%,特异度分别为83.9%和88.7%,AUC分别为0.748和0.757;肝血流量、PVP和HPI的灵敏度分别为76.5%、84.3%和90.2%,特异度分别为87.1%、96.8%和77.4%,AUC分别为0.824、0.949和0.925;mTT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3%和72.6%,AUC为0.814。当超声造影与CT定量参数联合预测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96.1%和96.8%,AUC为0.979。结论 超声造影联合CT定量参数可有效提高FNH与HCC的鉴别诊断能力,其联合应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临床价值显著。
    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血清UCA1、WRAP53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杨斌, 王勇刚, 曹洪刚, 高建勇
    2025, 30(7):  943-947. 
    摘要 ( 23 )   PDF (619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血清尿路上皮癌相关1(UCA1)和含TP53反义的WD重复序列(WRAP53)水平与肝癌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3月于乐至县人民医院肿瘤内科接受治疗的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82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慢性HBV感染者80例作为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患者血清UCA1和WRAP53水平,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慢性HBV感染者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UCA1和WRAP53对HBV相关肝细胞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观察组血清UCA1和WRAP53的表达水平分别为(2.42±0.72)和(3.16±1.07),高于对照组的(1.25±0.37)和(1.18±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54、16.079,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UCA1和WRAP53水平升高是慢性HBV感染者肝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UCA1和WRAP53诊断慢性HBV感染者肝癌发生的灵敏度分别为84.1%和90.2%;特异度分别为88.7%和96.3%;AUC分别为0.921和0.930,显示了两者在诊断慢性HBV感染者肝癌发生的高准确性。而当UCA1和WRAP53联合预测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9%和98.8%,AUC值则达到0.980,表明联合检测具有更高的预测效能。结论 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的血清UCA1和WRAP53水平显著升高,这些标志物可作为HBV相关肝细胞癌的潜在诊断工具,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HCC患者接受营养干预后BMI、PNI、NPAR水平变化及其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李龙, 郑振东, 杜成, 刘渤娜
    2025, 30(7):  948-952. 
    摘要 ( 26 )   PDF (448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接受营养干预后体质指数(BMI)、预后营养指数(PNI)、中性粒细胞/白蛋白比值(NPAR)水平变化及其对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1年5月至2023年7月就诊于北部战区总医院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术后患者128例,随机分为营养干预组(n=64)和常规康复组(n=64)。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术后康复治疗,营养干预组接受多学科协作诊治下营养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营养水平变化及免疫功能变化。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估患者生存质量,Spearman相关性分析SF-36评分与治疗后患者肝功能、营养水平指标及免疫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营养干预组患者CD4+/CD8+显著高于干预前及常规康复组(1.46±0.13比1.38±0.13,P<0.05),CD4+T细胞显著高于干预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血清TP(43.45±3.50)g/L比(38.54±3.57)g/L、Alb(35.48±4.08)g/L比(31.35±3.50)g/L,水平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及常规康复组患者(P<0.05),血清ALT、AST水平均低于干预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BMI(22.93±1.04)kg/m2比(21.54±1.03)kg/m2、PNI(49.35±3.71比44.89±2.92)水平,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及常规康复组患者,NPAR(1.30±0.16比1.47±0.15)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常规康复组患者(P<0.05);干预后平均躯体功能评分(8.64±1.20比7.91±1.11)及SF-36总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及常规康复组患者(6.83±1.73比5.98±1.13,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HCC术后患者BMI、PNI均与SF-36总分呈显著正相关性(r=0.266、0.304,P<0.05),NPAR与SF-36总分呈显著负相关性(r=-0.322,P<0.05)。结论 HCC术后营养干预有利于改善免疫功能、肝功能及营养水平。接受营养干预的患者生存质量更高,且其改善程度与营养水平恢复程度正相关。
    病毒性肝炎
    艾米替诺福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
    田小利, 陈炘, 倪艳, 吴松林, 邓存良
    2025, 30(7):  953-957. 
    摘要 ( 28 )   PDF (419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艾米替诺福韦(TMF)和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24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及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CHB患者的临床资料。TMF组纳入患者64例,其中初治34例,经治30例。TAF组纳入患者57例,其中初治25例,经治32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治疗24周时病毒学应答率、ALT复常率、HBsAg、肾功能和血脂的变化情况。结果 基线时,TMF组和TAF组的年龄、ALT、HBV DNA、HBsA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时,两组患者ΔHBsAg(TMF-477.98 IU/mL比TAF-133.63 IU/mL,P=0.1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毒学应答率(95.31%比84.21%,P=0.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ALT复常率、△Cr、△eGFR、△TG、△T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患者TMF组24周病毒学应答率较TAF组高,为97.05%比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结论 TMF治疗CHB早期疗效确切,对肾脏功能、血脂代谢无显著影响。初治患者采用TMF治疗24周时比TAF具有更高的病毒学应答率。
    母婴阻断停药后HBeAg阳性慢性HBV携带者的免疫功能变化与肝炎活动的关联
    曹艳敏, 邢宝恒, 宗方, 高素娟
    2025, 30(7):  958-962. 
    摘要 ( 25 )   PDF (500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母婴阻断停药后HBeAg阳性慢性HBV携带者中,肝炎活动组与非肝炎活动组的免疫功能差异,并分析免疫功能变化与肝炎活动的关联。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6月沧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05例HBeAg阳性慢性HBV携带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停药3个月后的肝炎活动情况分为肝炎活动组(n=32)和非肝炎活动组(n=73)。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肝功能指标(ALT、AST)、免疫指标(CD4+ T细胞比例、CD4+/CD8+)、 HBV DNA载量及炎症因子(IL-6、TNF-α)的变化。Pearson相关系数确定肝功能指标与免疫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母婴阻断停药后HBeAg阳性慢性HBV携带者肝炎活动的影响因素。结果 停药1、3、6个月后,肝炎活动组的ALT、AST显著升高, CD4+ T细胞比例和CD4+/CD8+下降,且在停药3个月后差异最为显著[停药3个月后,ALT:(72.09±8.10) U/L vs. (36.12±6.45) U/L,P<0.05;AST:(68.59±7.22) U/L vs. (33.55±4.22) U/L,P<0.05);CD4+ T细胞比例:(37.01±3.04)% vs. (39.91±3.15)%,P<0.05;CD4+/CD8+:(1.48±0.18) vs. (1.70±0.19),P<0.05]。停药1、3、6个月后,肝炎活动组的HBV DNA、IL-6、TNF-α水平也显著高于非肝炎活动组,停药3个月后IL-6、TNF-α差异最为显著[IL-6:(15.67±4.02) pg/mL vs. (11.51±2.94) pg/mL,P<0.05;TNF-α:(18.41±4.55) pg/mL vs. (14.58±3.62) pg/mL,P<0.05)],停药6个月后HBV DNA差异最为显著[(6.13±0.90) vs. (4.71±0.90) log10 U/mL,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CD4+ T细胞比例与ALT、AST均呈显著负相关[r=-0.390、-0.440,P<0.05];CD4+/CD8+与ALT、AST亦呈负相关[r=-0.483、-0.46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ALT、AST、CD4+、CD4+/CD8+、HBV DNA、IL-6、TNF-α均是肝炎活动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母婴阻断停药后,HBeAg阳性慢性HBV携带者CD4+ T细胞比例和CD4+/CD8+下降与肝炎活动的发生显著相关。以上免疫指标、HBV DNA载量和炎症因子的变化可作为预测肝炎活动的潜在标志物。
    恩替卡韦经治慢性乙型肝炎伴低病毒血症患者换用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治疗的效果
    吴钰, 李永伟, 周德兵
    2025, 30(7):  963-966. 
    摘要 ( 23 )   PDF (401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恩替卡韦(ETV)治疗后出现低病毒血症(LLV)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在更换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继续治疗的疗效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12月于本院诊治的接受ETV治疗后出现LLV的CHB患者138例,依据患者是否更换方案分为ETV组(续用ETV,n=68)与TAF组(由ETV转换沿用TAF,n=70),比较两组治疗前后HBV标记物、肝肾功能水平变化,并分析治疗后完全病毒应答(CVR)率、HBeAg转阴率及ALT复常率。结果 与入组时比,治疗后TAF组、ETV组治疗48周时HBV标记物HBV DNA、HBsAg均显著降低(P<0.05);与ETV组比,治疗48周时HBV标记物降低更为显著(P<0.05)。与入组时比,治疗后TAF组、ETV组治疗48周时肝功能均显著降低(P<0.05);与ETV组比,治疗48周时肝功能降低更为显著(P<0.05)。与入组时比,治疗后TAF组、ETV组治疗48周时血肌酐、β2-微球蛋白均显著降低,而eGFR明显提升(P<0.05);与ETV组比,治疗48周时肾功能改善更为显著(P<0.05)。治疗后TAF组CVR率、HBeAg转阴率显著高于ETV组(P<0.05),而两组ALT复常率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F在CHB患者的抗病毒疗效方面显示出显著优势,在病毒学完全抑制、HBeAg转阴、肝功能和肾功能改善方面优于ETV。
    药物性肝损伤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分析
    赵梦鱼, 王艳, 刘立伟, 陈炜, 赵新颜
    2025, 30(7):  967-971. 
    摘要 ( 21 )   PDF (498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相关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22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住院并使用ICIs的恶性肿瘤患者。比较ICIs相关肝损伤组、非ICIs相关肝损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共纳入1355例应用ICIs的恶性肿瘤患者,其中出现ICIs相关肝损伤66例(4.9%),未出现ICIs相关肝损伤1289例(95.1%)。两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应用ICIs周期、ICIs种类、ICIs药物类型、其他系统irAEs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CIs相关肝损伤组基线ALP、GGT明显低于非ICIs相关肝损伤组(87 vs. 98,P=0.03;37.5 vs. 49,P<0.01),峰值ALT、AST、GGT、TBil明显高于非ICIs相关肝损伤组(122 vs. 24,P<0.01;133 vs. 29,P<0.01;189 vs. 97,P=0.04;23.9 vs. 16.4,P<0.01)。ICIs相关肝损伤患者1年内死亡率与非ICIs相关肝损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6% vs. 3.0%,P=0.065)。两组患者的死亡率与应用激素与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3% vs. 10.7%,P=0.85)。结论 应用ICIs的恶性肿瘤患者的ICIs相关肝损伤发生率为4.9%,ICIs相关肝损伤可表现为ALT、AST升高,可伴GGT、TBil升高,轻症患者多,因ICIs相关肝损伤死亡的患者少,预后较好。
    他汀类药物诱发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徐燕, 庞轩
    2025, 30(7):  972-974. 
    摘要 ( 19 )   PDF (364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他汀类药物诱发的药物性肝损伤(SILI)患者临床特点分析。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4年12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SILI患者78例,根据临床预后情况分为好转组、未愈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并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78例SILI患者使用的他汀类药物包括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以阿托伐他汀使用例数最多;药物使用至肝损伤时间90 d(70~122 d),住院时间10 d(5~18 d),合并HBV感染13例(16.7%),存在CYP450酶系基因变异11例(14.4%)。78例SILI患者好转53例、未愈25例,好转组和未愈组年龄、他汀类药物使用剂量、药物使用至肝损伤时间、住院时间、合并HBV感染、CYP450酶系基因变异,以及ALT、AST及TBil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药物使用剂量、合并HBV感染及CYP450酶系基因变异是影响SILI患者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应用他汀类药物前应仔细询问患者有无基础肝病史,在治疗过程中,对于年龄偏大、药物使用剂量预计较大等病例需要重视肝损伤的发生,需在用药期间尤其是用药后定期监测肝功能,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其他肝病
    肝脓肿并发脓毒血症的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
    朱晓红, 梁栋
    2025, 30(7):  975-978. 
    摘要 ( 20 )   PDF (371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肝脓肿并发脓毒血症的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联勤保障部队第988医院2000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169例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诊断将其分为脓毒血症组(51例)和非脓毒血症组(11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实验室检查、致病菌、抗生素种类、住院时间和病情转归。结果 两组患者均以中老年为主,男性患者居多,但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血症组并发糖尿病的比例明显升高,为64.7%比33.1%,(P<0.05)。两组均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血症组的中性粒细胞比为(85.61±10.33)%、C反应蛋白为(199.75±85.71)mg/L、降钙素原为(20.35±10.16)ng/mL、肌酐为(99.37±72.69)μmol/L,高于非脓毒血症组的(77.91±12.45)%、(129.76±68.32)mg/L、(8.87±6.73)ng/mL、(82.48±60.81)μmol/L。而血小板(179.36±84.84)×109/L、白蛋白(25.75±5.08)g/L低于非脓毒血症组的(278.56±110.82)×109/L、(29.43±4.26)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非脓毒血症组,脓毒血症组的肺炎克雷伯菌比例(66.7%比 42.4%)、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率明显较高(80.4%比27.1%)(P<0.05)。脓毒血症组住院时间明显较长,为(27.31±12.16)d比(18.94±9.27)d(P<0.05);两组好转率均较高,分别为78.4%、87.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P<0.001,OR=1.021,95%CI: 1.011~1.032)、肺炎克雷伯菌感染(P=0.033,OR=1.891,95%CI: 1.059~3.379)、血小板下降(P=0.024,OR=1.053,95%CI: 1.009~1.102)、降钙素原升高(P=0.029,OR=1.257,95%CI: 0.793~1.826)是肝脓肿并发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结论 肝脓肿合并脓毒血症时,其合并糖尿病、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比例较高,降钙素原、中性粒细胞比、C反应蛋白、肌酐水平更高,血小板、白蛋白水平更低。
    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抽脓法和置管引流法治疗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疗效分析
    杨正芳, 漆家高, 张福群, 王元
    2025, 30(7):  979-982. 
    摘要 ( 23 )   PDF (500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抽脓法与置管引流术对细菌性肝脓肿患者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收录 2020 年 10 月至 2023 年 4 月期间我院诊治的 80 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组后,按照随机数字方法设置为对照组(34例,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抽脓法)、观察组(46例,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法)。比较2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情况、炎性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88.2%低于观察组91.3%;对照组体温恢复时间、疼痛消失时间、脓肿消失时间分别为(3.0±0.7)d、(2.8±0.6)d、(12.6±2.0)d,观察组体温恢复时间、疼痛消失时间、脓肿消失时间分别为(3.1±0.8)d、(2.7±0.6)d、(12.8±2.2)d;治疗后对照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别为(21.9±3.4)ng/mL、(25.3±3.9)ng/mL、(8.6±1.5)ng/mL,高于观察组(22.1±3.5)ng/mL、(25.7±3.9)ng/mL、(8.9±1.6)ng/mL;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7.7%,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0.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抽脓法和置管引流法治疗细菌性肝脓肿均可取得良好疗效,有助于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安全性好,临床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选择。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分析和干预措施探讨
    杭玉, 孙冬梅, 徐晓英, 金燕飞
    2025, 30(7):  983-987. 
    摘要 ( 37 )   PDF (513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ICP孕产妇72例,根据妊娠结局分为妊娠不良结局组(n=23)和无不良结局组(n=49)。收集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和临床指标,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ICP孕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高危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个高危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 妊娠不良结局组的ICP家族史、孕期体质量指数(BMI)增加指数、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生率、纤维蛋白原(FIB)、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水平分别为21.74%、1.23、17.39%、(4.56±0.67)g/L、(16.64±1.95)μmol/L、(7.26±1.15)μmol/L、(36.72±6.18)μmol/L,高于无不良结局组的8.16%、1.11、6.12%、(4.37±0.53)g/L、(14.73±1.67)μmol/L、(6.34±1.02)μmol/L、(21.68±4.35)μmol/L;妊娠不良结局组的发病时孕周和25-OH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为(30.46±2.38)周和(22.16±4.03)μg/mL,低于对照组的(32.85±2.56)周和(29.75±4.58)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χ2=4.263、9.596、3.537、5.652、5.239、5.725、9.236、5.461、7.382,均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孕期BMI增加指数、TBA为ICP孕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25-(OH)D3为保护因素(95%CI为2.342~7.016、3.267~9.584、2.958~8.263,OR=3.852、5.025、4.286,均P<0.05)。ROC分析显示,孕期BMI增加指数、TBA和25-(OH)D3的AUC分别为0.746、0.853和0.812,敏感度为73.91%、86.96%、78.26%,特异度为69.57%、78.26%、82.61%(均P<0.01)。结论 孕期BMI增加指数、TBA水平升高和25-(OH)D3下降是ICP孕产妇发生妊娠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
    3.0T磁共振弹性成像评估胆道梗阻的临床研究
    王方旭, 赵志军, 徐明露, 姚仲欣, 王倩
    2025, 30(7):  988-991. 
    摘要 ( 18 )   PDF (362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3.0T磁共振弹性成像测量不同胆道梗阻状态肝脏硬度值,探讨其与血清标志物和致病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秦皇岛市中医医院诊治的70例胆道疾病患者,其中胆道梗阻患者35例,均行胆道梗阻解除术治疗。采用3.0T磁共振弹性成像检测肝脏硬度值;检测血生化指标,比较胆道梗阻、非胆道梗阻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非胆道梗阻患者肝脏硬度值、总胆红素、TBA、ALT、AST、GGT水平分别为(2.3±0.4)kPa、(9.9±3.8)μmol/L、(4.8±1.5)μmol/L、(65.1±14.2)IU/L、(35.1±8.5)IU/L、(71.7±12.3)IU/L,低于胆道梗阻患者的(4.5±1.1)kPa、(248.6±45.2)μmol/L、(53.6±8.4)μmol/L、(136.8±16.5)IU/L、(99.8±28.7)IU/L、(464.2±53.9)I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胆道梗阻患者中,致病良性因素患者20例,明显多于胆道梗阻患者11例;致病恶性因素患者15例,明显少于胆道梗阻患者24例(P<0.05)。致病因素为良性和恶性的患者中,非胆道梗阻患者的肝脏硬度值分别为(2.3±0.4)kPa、(2.3±0.3)kPa,均小于胆道梗阻患者的(3.7±0.9)kPa、(4.7±0.9)k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胆道梗阻患者中,致病因素恶性患者的肝脏硬度值(4.7±0.9)kPa,明显高于致病因素良性患者的(3.7±0.9)k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硬度值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及GGT水平高度线性相关(r=0.657、0.545,P<0.01),与患者血清ALT、AST水平呈低度线性相关(r=0.334、0.312,P<0.01)。35例胆道梗阻患者均接受胆道引流术,与手术前肝脏硬度值(5.3±0.4)kPa及胆红素(226.5±51.4)μmol/L相比,手术后均明显下降,分别为(2.5±0.3)kPa、(16.5±4.2)μmol/L( P<0.05)。结论 3.0T MRE显示胆道梗阻患者的肝脏硬度值增加,且与致病因素的良恶性无关,及早解除胆道梗阻后可下降。MRE测量肝脏硬度值可作为预测胆道引流术后胆道减压效果的无创检测标准。
    不同终止妊娠时间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临床特征及超声学表现差异
    刘寺, 何荟
    2025, 30(7):  992-995. 
    摘要 ( 19 )   PDF (447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不同终止妊娠时间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FLP)的临床特征及超声学表现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4年6月本院医院信息系统中的39例AFLP患者临床资料,依据终止妊娠时间将AFLP患者分为延迟组、即刻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并分析两组超声学表现异同点。结果 AFLP患者临床症状包括消化道症状28例(71.8%)、皮肤巩膜黄染18例(46.1%)、水肿15例(38.5%)、乏力8例(20.5%)及皮肤瘙痒3例(7.7%),其中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包括恶心和呕吐24例(61.5%)、上腹痛17例(43.6%)、纳差15例(38.5%)、腹胀9例(23.1%)、腹泻2例(5.1%)。另外,AFLP患者中的合并症或并发症包括妊娠期高血压5例(12.8%)、子痫前期4例(10.2%)、妊娠期糖尿病6例(15.4%)、肾功能不全30例(76.9%)、肝性脑病3例(7.7%)、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5例(12.8%),呼吸衰竭、HELLP综合征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各2例(5.1%),以及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各1例(2.6%)。入院后依据病情选择保肝治疗,尽量延长孕周为延迟组(n=30),选择即刻终止妊娠为即刻组(n=9)。比较临床资料,两组肝性脑病、PLT、TBil、SCr、INR、MELD评分和PI-AFLP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AFLP患者肝脏体积均出现不同程度增大、肝脏回声不均,与肝脏内脂肪沉积有关。除肝脏超声表现外,不同临床结局AFLP患者超声表现差异集中于肝外脏器。对纳入AFLP患者胆囊、胰腺、脾脏、肾脏、胸腔等超声变化进行汇总,比较延迟组、即刻组超声表现发现,即刻组中胆汁充盈不佳或无胆汁、脾大及胸腔积液等超声表现例数显著高于延迟组(P<0.05)。结论 不同终止妊娠时间的AFLP患者PLT、TBil、INR、MELD评分和PI-AFLP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即刻终止妊娠AFLP患者多见胆汁充盈不佳或无胆汁、脾大及胸腔积液等超声表现,为临床早期识别高危患者、改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新生儿脐静脉置管发生肝功能异常影响因素
    程向宁, 常晓, 王晓芳
    2025, 30(7):  996-999. 
    摘要 ( 13 )   PDF (472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新生儿脐静脉置管(UVC)发生肝功能异常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晋城市人民医院2023年2月—2024年11月收治的82例接受脐静脉置管的新生儿进行分析,收集胎龄、置管留置时间、Apgar评分<7分、PICC治疗史、置管深度等资料,根据有无发生肝功能异常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新生儿基础资料,分析新生儿UVC致肝功能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 肝功能异常组Apgar评分<7分68.75%(11/16)、PICC治疗史68.75%(11/16)、置管深度(5.20±0.63)cm高于无肝功能异常组28.13%(18/66)、30.30%(20/66)、(3.24±0.45)cm,胎龄(33.52±1.52)周低于无肝功能异常组(35.74±2.03)周,置管留置时间(17.13±2.85)d长于无肝功能异常组(14.24±2.34)d(P<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Apgar评分<7分[OR=5.867(95%CI:1.789~19.243)]、置管深度[OR=7.546(95%CI:2.579~22.0767)]、置管留置时间[OR=1.574(95%CI:1.121~2.044)]、PICC治疗史[OR=5.060(95%CI:1.554~16.472)]是新生儿UVC发生肝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胎龄[OR=0.512(95%CI:0.344~0.761)]是新生儿UVC肝功能异常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置管留置时间、PICC治疗史、Apgar评分<7分、胎龄、置管深度是新生儿UVC发生肝功能异的影响因素。
    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术在不明原因肝病病因分析中的价值
    范文涛, 贺飞, 严攀
    2025, 30(7):  1000-1004. 
    摘要 ( 24 )   PDF (1485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术在不明原因肝病病因分析中的价值,为提高不明原因肝病的诊断率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9年12月—2023年12月收治的100例不明原因肝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术检查,以临床特征结合肝穿刺病理检查作为肝病诊断的金标准。比较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术检查结果并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 100例患者中,通过临床特征结合肝穿刺病理检查明确诊断的病例共 94 例,为自身免疫性肝病、胆汁淤积性肝病、高胆红素血症、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阳性诊断率为94.00%(94/100)。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术检查自身免疫性肝病、胆汁淤积性肝病、高胆红素血症、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共90例,阳性诊断率为90.00%(90/100),假阳性率为0.00%,Kappa值为0.858,与临床特征结合肝穿刺病理检查的一致性较好。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术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5.74%、100.00%、96.00%、100.00%,与临床特征结合肝穿刺病理检查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诊断价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超声引导肝穿刺活检技术在面对不明原因肝病病因的诊疗中,展现出了极高的诊断效能,能够及时为临床决策提供精准依据,从而有效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以胆汁淤积性黄疸为首发症状的川崎病临床特点
    张懿, 袁娟, 杨亚荣, 朱欣欣
    2025, 30(7):  1005-1009. 
    摘要 ( 21 )   PDF (495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以胆汁淤积症为初始症状的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提高对KD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于西安市儿童医院收治的4 381例KD患者。收集以胆汁淤积性黄疸为首发症状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临床和实验室资料。根据患者对丙种免疫球蛋白(IVIG)的反应,将患者分为IVIG无反应KD组和IVIG反应KD组,以确定IVIG耐药的潜在危险因素。结果 4 381例KD患者中,以胆汁淤积性黄疸为首发症状的有29例(0.66%),男女比例为1.63∶1。发病年龄中位数为4.33(3.17,6.17)岁,发病第3 (3,3.5)d出现黄疸。入院时,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中位数分别为82.75 (72.70,102.10)μmol/L和63.5 (45.65,71.55)μmol/L。所有患者在给予IVIG前均行心脏及肝胆超声检查,其中10例出现冠状动脉异常,12例有肝胆异常。从发病到KD诊断的中位时间为6 (5,6)d,诊断后立即开始IVIG治疗,其中12例为IVIG无反应KD。以胆汁淤积性黄疸为首发症状的KD患者IVIG耐药率显著高于其他患者(χ2 =62.01, P<0.001)。除1例外,其余28例出院前肝功能指标均恢复正常。IVIG无反应组与IVIG反应组相比,IVIG无反应组患者接受IVIG治疗时间较早(Z=-1.568, P=0.049)。结论 胆汁淤积性黄疸患儿需要注意KD发生的可能性,且以胆汁淤积为首发症状的KD更易出现IVIG无反应。
    综述
    叉头转录因子家族在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的应用前景
    王童舒, 周敏, 付朝旭, 刘慧敏, 朴红心
    2025, 30(7):  1010-1012. 
    摘要 ( 25 )   PDF (359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肝内第二大恶性肿瘤,具有起病隐匿、预后差等特征,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处于晚期,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既往研究表明,叉头转录因子(FOX)家族在癌症的发生、发展、迁移及侵袭等生物学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对FOX家族生物学功能及其在不同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靶向治疗ICC提供新思路。
    国内外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管理指南中生活方式干预对比
    刘爱芳, 罗磊, 杨文龙
    2025, 30(7):  1012-1016. 
    摘要 ( 27 )   PDF (598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进展性肝病,估计患病率高达30%,且其发病率还在逐年上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截至目前,生活方式干预是管理MASLD的核心治疗手段,但不同指南在生活方式干预推荐意见上存在显著差异。本文纳入2020年亚太肝病研究学会、2021年美国胃肠病学会、2023年美国肝病研究学会、2024年欧洲肝病学会联合欧洲糖尿病学会和欧洲肥胖症学会,以及2024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在内的5份MASLD防治指南,从减重、运动、饮食、饮酒和吸烟五方面进行总结和对比,旨在为MASLD生活方式干预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合并糖尿病的风险因素及其临床特征
    薛海昭, 赵娟, 高文, 徐斌, 魏琳琳
    2025, 30(7):  1016-1019. 
    摘要 ( 28 )   PDF (464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发现,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与糖尿病(DM)之间存在紧密关联,PBC患者发生DM概率较高。本文综述了PBC合并DM的风险因素、临床特征及预后,以期为PBC合并糖尿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病例报道
    骨髓增殖性肿瘤并发肝窦阻塞综合征伴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1例
    宋雨璇, 甄亚静, 马慧, 封波, 谢艳迪
    2025, 30(7):  1020-1022. 
    摘要 ( 28 )   PDF (687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