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5-06-30
    封面和目录
    封面和目录
    2025, 30(6):  0-0. 
    摘要 ( 12 )   PDF (13664KB) ( 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沿、探索与争鸣
    慢性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应用尝试中的挑战
    鲁凤民, 王竞州, 张晓晶, 刘寿荣, 魏国超, 吴丽丽
    2025, 30(6):  749-753. 
    摘要 ( 28 )   PDF (697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慢性乙型肝炎(CHB)功能性治愈是理想终点,特异性免疫耗竭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的关键机制。CHB患者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特别是抗PD-1/PD-L1抗体,旨在恢复耗竭的HBV特异性免疫。临床研究显示ICIs单药或联合治疗CHB功能性治愈疗效有限,仅部分低病毒负荷患者可能获益,且不良反应较为常见。其疗效不佳可能归因于肝脏特有的免疫耐受微环境、非典型的T细胞功能耗竭状态、PD-1在免疫应答中的复杂双重调控作用以及ICIs自身的局限性。未来CHB的治愈策略需在持续抑制病毒复制、显著降低抗原负荷的基础上,研发更有效的免疫调节药物和直接抗病毒药物,通过联合用药实现更广泛的治愈。
    直接抗病毒药物在急性丙型肝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陈兆, 饶慧瑛
    2025, 30(6):  753-755. 
    摘要 ( 18 )   PDF (369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早期,多数患者呈无症状急性感染状态。但55%~85%急性丙型肝炎患者会逐渐发展为慢性丙型肝炎,甚至进展为肝硬化、肝细胞癌,不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直接抗病毒药物在慢性丙型肝炎治疗中已展现卓越的临床疗效。然而,针对急性丙型肝炎的治疗策略,目前临床证据相对有限。研究证实,以格卡瑞韦/哌仑他韦和索磷布韦/维帕他韦为代表的泛基因型直接抗病毒治疗方案效果显著。用于急性丙型肝炎感染时,8~12周疗程即可实现高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且对合并HIV感染或注射吸毒等高危人群同样有效。尽管存在病毒耐药及特殊人群数据不足等问题,但早期抗病毒治疗带来的获益仍显著高于潜在的风险。未来,需进一步拓展直接抗病毒药物适应症范围,优化治疗方案,从而有力推动全球消除丙型肝炎目标的实现。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无创诊断及预后评估新进展
    孙成林, 王冰琼, 孙亚朦, 尤红
    2025, 30(6):  756-758. 
    摘要 ( 19 )   PDF (316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门静脉高压是导致肝硬化患者不良预后的重要机制,准确识别临床显著性门静脉高压(CSPH)风险对患者疾病管理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多种血清学及影像学无创指标在CSPH的诊断和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旨在探讨无创指标在肝硬化患者诊断CSPH及预后评估中的相关研究进展。
    晚期肝细胞癌系统治疗的进展与优化策略
    芮龙, 周绵, 董艳丽, 孙颖
    2025, 30(6):  759-763. 
    摘要 ( 21 )   PDF (2001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全球高致死性恶性肿瘤,其系统性治疗近年来取得显著进展。本文结合最新循证医学证据,综述 HCC 流行病学特征、治疗现状(一线至后线方案选择)、个体化治疗决策的关键影响因素,并展望精准医学时代的发展方向,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临床前大小鼠MASH模型研究进展及在药物测试中的应用
    杨炜峰, 刘树君, 刘俊浩, 苗振川, 尹明
    2025, 30(6):  764-768. 
    摘要 ( 26 )   PDF (603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前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模型是研究病理,验证新疗法、新靶点或者病理标志物的关键工具。目前,尚无模型能够复制人类MASH的所有表型和组织学特征,因而实验前需要了解各种模型的优缺点,根据药物的靶点选择适配的模型。本文综述4类临床前MASH模型:(1)基因编辑模型:将靶基因人源化和敲除等;(2)饮食诱导模型:模仿病因学或者自然史,采用高脂高糖高胆固醇饲料或营养缺乏饲料;(3)化学(毒素)诱导模型:化学药物诱导实验动物,使其表现出类似于人类MASH疾病的病理特征;(4)人源化肝脏小鼠模型。同时,本文对利用上述模型测试过的药物进行小结。由于肝脏代谢在物种间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因而“人源肝细胞模型”或“肝脏和免疫双人源化的动物模型”是药物测试的重要补充,也是未来最理想的两类体外和体内模型。
    肝癌
    原发性肝癌术后早期复发的风险因素调查及预测模型构建
    李娇, 王馨, 王欢, 成静华
    2025, 30(6):  769-772. 
    摘要 ( 21 )   PDF (686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术后早期复发的风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 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术后患者110例。术后随访2年,统计其早期复发现况。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原发性肝癌术后早期复发的风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评估该模型对原发性肝癌术后早期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 110例原发性肝癌术后患者早期复发42例(38.18%)。Cox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肿瘤分化程度为低分化、肿瘤直径≥5 cm、肿瘤数目≥2个、肿瘤肝外侵犯、微血管侵犯、肝硬化代偿期、AFP>400 μg/L是原发性肝癌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原发性肝癌根治术后患者复发的C-index为0.794±0.054,为中等可信度,提示该模型准确度较好,校准曲线结果显示,预测概率接近实际概率,提示该回归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校准和预测能力。结论 原发性肝癌术后存在早期复发情况,且复发的风险因素包括肿瘤分化程度为低分化、肿瘤直径≥5 cm、肿瘤数目≥2个、肿瘤肝外侵犯、微血管侵犯、肝硬化代偿期、AFP>400 μg/L等,据此构建的列线图可较准确地预测原发性肝癌术后早期复发的风险。
    GLUT-1、CDK4与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关系分析
    冯仕川, 沈勇
    2025, 30(6):  773-776. 
    摘要 ( 33 )   PDF (508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4(CDK4)与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关系。方法 纳入 2018年12月至2021年6月汉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并进行病理学检查,随访时间为3年。比较癌组织、癌旁组织中GLUT-1、CDK4含量。分析原发性肝癌组织中GLUT-1、CDK4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对GLUT-1、CDK4与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关系进行评估。结果 患者癌组织中GLUT-1、CDK4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6.28%(57/86)、62.79%(54/86),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22.09%(19/86)、18.60%(16/86)(P<0.05)。肝癌组织GLUT-1阳性表达患者3年累积生存率为42.11%(24/57) ,明显低于肝癌组织GLUT-1阴性表达患者的79.31%(23/29)(P<0.05);肝癌组织CDK4阳性表达患者3年累积生存率为46.30%(25/54) ,明显低于肝癌组织CDK4阴性表达患者的68.75% (22/32)(P<0.05)。血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GLUT-1、CDK4与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分期及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患者病情进展及不良预后的重要指标。
    肝细胞癌及其双表型肝脏影像学及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葛具燕, 徐秀娟
    2025, 30(6):  777-780. 
    摘要 ( 26 )   PDF (426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双表型肝细胞癌(B-HCC)肝脏影像学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24年12月入院诊治HCC患者111例,分为B-HCC组、其他HCC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影像学资料及病理学表现。结果 111例患者中B-HCC 17例(B-HCC组),其他HCC 94例(其他HCC组)。B-HCC组与其他HCC组年龄、AF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HCC组与其他HCC组动脉期瘤周强化、肝胆期瘤周低信号及肿瘤边缘不光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HCC肿瘤细胞镜下呈多角形,表现为粗梁状、假腺样及团片状,其间伴丰富血窦样腔隙,细胞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多见。17例(100%)肿瘤细胞均表达CK19,其中10例(58.8%)同时表达CK7;AFP、Hepatocyte-1阳性分别为8例(47.0%)、7例(41.2%);Ki-67指数14%~70%。与其他HCC组相比,B-HCC组脉管浸润、微血管侵犯发生例数显著升高(P<0.05)。结论 与其他类型HCC相比,B-HCC表现出较年轻的发病年龄、较高的AFP水平及复杂的影像学表现,同时其细胞增殖活跃,且更易发生脉管浸润和微血管侵犯。
    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TIPS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
    靖长友, 朱桐, 高文峰, 张永宏, 李建军
    2025, 30(6):  781-783. 
    摘要 ( 25 )   PDF (301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5月至2023年8月在我院行TIPS手术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共22例,分析TIPS手术前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术前门静脉压力梯度(PPG)为(23.64±6.80) mmHg,术后PPG为(9.27±4.70) mmHg(P<0.05);术前血氨为(74.38±31.30) μg/dL,术后血氨(88.43±42.20) μg/dL,术后血氨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淋巴细胞,CD8+ T细胞/淋巴细胞占比及T细胞/淋巴细胞占比的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随访发现有2例患者死亡,6例(27%)患有明显的肝性脑病。患有肝性脑病的患者和未发生肝性脑病的患者相比,前者术后的淋巴细胞个数明显减少(431.9±493.8 vs. 65.5±247.2, P=0.031)。结论 TIPS术后患者的T细胞亚群会发生变化,可能和患者的肝性脑病的发生有关。
    肝脏瞬时弹性成像与血清学模型对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梁阔鹏, 张磊, 李丽平, 张代辉, 王晓娟, 李金龙, 王文川, 苗杰
    2025, 30(6):  784-788. 
    摘要 ( 20 )   PDF (463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肝脏瞬时弹性成像(transient elastograph,TE)的硬度值(liver siffness measurement, LSM)与血清学模型诊断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可行性,为无创评估肝纤维程度提供可靠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我院行肝穿刺活检的乙型肝炎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瞬时弹性成像检测和血清学检查,计算APRI、AAR、FIB-4,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瞬时弹性成像测量的硬度值、APRI、AAR、FIB-4与肝纤维分级之间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评估各指标诊断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效能。结果 共153人纳入研究,经病理结果证实,S1、S2、S3、S4分别为32、35、10、76例,LSM、APRI、AAR、FIB-4与肝纤维化程度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37、0.473、0.516、0.720,经 AUROC分析显示,APRI对S2诊断效能高于LSM、AAR、FIB-4,而LSM对S3、S4的诊断效能均高于其他血清学模型;LSM和FIB-4联合诊断≥S2肝纤维化的特异性高达96.8%。结论 应用超声瞬时弹性成像对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其与FIB-4联合可以免除部分肝病患者行肝穿刺活检。
    声触诊弹性成像检测肝脾硬度联合APRI、FIB-4评估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的价值
    段良良, 白宝艳, 王胜利, 冯晓
    2025, 30(6):  789-792. 
    摘要 ( 37 )   PDF (384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肝脾硬度值(LSM、SSM)联合常见肝纤维化指标APRI、FIB-4对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方法 选择2021年5月至2024年5月于我院诊治的117例CHB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声触诊弹性成像(STE)检查LSM、SSM,通过检测血生化指标计算APRI、FIB-4,按照METAVIR评分系统进行肝纤维化评估,将CHB患者分为非显著组和显著肝纤维化组,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以及LSM、SSM、APRI及FIB-4;分析影响显著肝纤维化的危险因素,并采取ROC曲线评估各项指标诊断不同肝纤维化状态的效能。结果 117例CHB患者中F0至F4期分别为13例、32例、36例、24例及12例。进一步比较非显著组(≤F1期,n=45)、显著(≥F2期,n=72)肝纤维化组患者临床资料,显著肝纤维化组PLT、ALT、AST、LSM、SSM、APRI及FIB-4为(106.1±34.0)×109/L、(66.1±10.4)U/L、(61.4±12.5)U/L、(13.1±1.7)kPa、(23.1±3.7)kPa、(2.3±0.5)、(1.8±0.4),与非显著肝纤维化组[(160.5±23.4)×109/L、(51.4±9.8)U/L、(46.8±10.1)U/L、(9.2±1.5)kPa、(15.4±3.2)kPa、(1.1±0.3)、(1.0±0.3)]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差异性指标作为自变量进一步纳入多因素分析,以显著肝纤维化与否作为因变量,结果提示LSM、SSM、APRI及FIB-4可以显著影响CHB患者显著肝纤维化的发生(P<0.05)。LSM+SSM、LSM+SSM+APRI+FIB-4诊断AUC值分别显著高于LSM、SSM、APRI及FIB-4(P<0.05),且LSM+SSM+APRI+FIB-4诊断AUC值也显著高于LSM+SSM(P<0.05)。LSM+SSM诊断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5、88.9%、90.3%;LSM+SSM+APRI+FIB-4诊断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3、93.3%、91.7%。结论 利用STE检测CHB患者LSM、SSM可有效评价肝纤维化状态,当与肝纤维化指标APRI、FIB-4结合诊断时,效能更为显著,作为无创诊断手段,值得进一步研究。
    肝功能衰竭
    免疫炎症指标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魏丽, 施文娟, 周晓丽, 杨学芳, 马海文, 万红
    2025, 30(6):  793-795. 
    摘要 ( 27 )   PDF (513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免疫炎症指标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HBV-ACLF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好转组与死亡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血细胞计数、感染指标、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MELD评分等,并将血细胞计数、感染指标、SII与MELD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98例临床资料完整的HBV-ACLF患者中,好转组65例,PLT、IL-6与MELD评分分别为:(122.2±50.5)×109、17.9(8.6,23.1)pg/mL、(18.8±5.2)分;死亡组33例,PLT、IL-6与MELD评分分别为:(91.7±38.1)×109、16.1(11.5,43.3)pg/mL、(21.9±4.8)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6,P=0.034;Z=0.748,P=0.045;t=2.048,P=0.046)。将血细胞计数、感染指标、SII与MELD评分做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降钙素原(PCT)与MELD评分呈正相关(r=0.312,P=0.027;r=0.419,P=0.002;rs=0.507,P<0.001),PLT与MELD评分呈负相关(r=-0.350,P=0.013),其他指标与MELD评分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入院时WBC、NEU、PCT水平升高、PLT水平降低与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相关。
    新COSSH评分短期动态变化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预测价值
    刘玉盒, 张樱, 李斌华, 谢青, 陈小勇, 闫雪华
    2025, 30(6):  796-800. 
    摘要 ( 22 )   PDF (843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更新的中国重型乙型肝炎研究小组评分(Chinese Group on the Study of Severe Hepatitis B, COSSH)短期动态变化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HBV-ACLF)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99例HBV-ACLF患者,记录其一般特征、48小时和3~7天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28天和90天预后,并分别计算入院时、48小时、3~7天的COSSH-ACLFⅡs评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评分模型对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采用分类变量分析HBV-ACLF患者COSSH-ACLFⅡs短期动态变化的临床预测价值。结果 COSSH-ACLFⅡs预测患者28天和90天病死率,最大AU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分别为75%/84%和86.8%/80.9%。35.86%的患者病情缓解或改善,42.4%病程稳定或波动,21.7%病情恶化。改善组患者生存率为87.8%,恶化组患者病死率为85.0%。结论 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MELD-血清钠(MELD-Na)评分、器官功能衰竭评分(CLIF consortium organ failure score,CLIF-COFs)、CLIF-CACLF评分(CLIF-consortium ACLF score,CLIF-C ACLFs)相比,COSSH-ACLFⅡs对HBV-ACLF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COSSH-ACLFⅡs可准确预测3~7天生存率。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过表达Mertk的肝窦内皮细胞促进脂毒性肝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
    高羽烜, 徐铭益, 王佳轶
    2025, 30(6):  801-807. 
    摘要 ( 25 )   PDF (921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在脂毒性环境下,肝窦内皮细胞(liver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LSEC)中髓样上皮生殖酪氨酸激酶(myeloid-epithelial-reproductive tyrosine kinase,Mertk)的表达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在人肝窦内皮细胞株(TMNK-1)中运用质粒转染的方法过表达Mertk(ov-Mertk)或敲减Mertk(sh-Mertk)。在上述质粒转染或未转染的LSEC中用棕榈酸(PA)处理以模拟高脂环境,共分为6组,分别为PA、BSA(高脂对照组)、ov-Mertk+PA、vector+PA(高脂Mertk过表达对照组)、sh-Mertk+PA、sh-NC+PA(高脂Mertk敲减对照组)。用Transwell将上述6组LSEC与人肝癌细胞株(HepG2)共培养。qPCR及蛋白质印迹检测LSEC对肝细胞脂质代谢、炎症反应和增殖相关因子的影响。EdU检测HepG2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 当高脂或高脂Mertk过表达处理的LSEC与肝细胞共培养后,肝细胞中促进脂肪合成的脂肪酸合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的基因表达增加,促进脂肪分解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alpha, PPAR-α)的基因表达减少,而在高脂Mertk敲减时上述情况得到逆转(BSA比PA,FAS: 1.00±0.16比1.91±0.16, P=0.002,PPAR-α: 1.07±0.10比0.74±0.14, P=0.028;PA+vector比PA+ov-Mertk, FAS: 1.79±0.28比2.57±0.39, P=0.049,PPAR-α: 0.70±0.04比0.48±0.13, P=0.049;PA+sh-NC比PA+sh-Mertk,FAS: 1.93±0.29比1.37±0.16,P=0.045,PPAR-α: 0.70±0.12比0.95±0.06,P=0.035)。当高脂或高脂Mertk过表达处理的LSEC与肝细胞共培养后,肝细胞中促进炎症反应的IL-1β基因表达增加,而在高脂Mertk敲减时IL-1β的基因表达减少(BSA比PA,1.17±0.16比2.51±0.23,P=0.001;PA+vector比PA+ov-Mertk,2.37±0.15比3.81±0.33,P=0.002; PA+sh-NC比PA+sh-Mertk, 2.41±0.28比1.62±0.12, P=0.011)。当高脂或高脂Mertk过表达处理的LSEC与肝细胞共培养后,肝细胞中促进细胞增殖的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的基因表达增加,而在高脂Mertk敲减时CyclinD1和PCNA的基因表达下调(BSA比PA, PCNA: 1.02±0.03比1.55±0.27, P=0.026,CyclinD1: 1.13±0.13比1.47±0.09, P=0.019;PA+vector比PA+ov-Mertk, PCNA: 1.57±0.20比2.04±0.16, P=0.032,CyclinD1: 1.29±0.44比2.32±0.35, P=0.034;PA+sh-NC比PA+sh-Mertk, PCNA: 1.51±0.30比0.98±0.13, P=0.048,CyclinD1: 1.42±0.09比1.11±0.16, P=0.045)。EdU结果显示,肝细胞在与高脂或高脂Mertk过表达的LSEC共培养后,处于增殖状态的肝细胞数量增加,相反,在与高脂Mertk敲减的LSEC共培养后,处于增殖状态的肝细胞数量减少[BSA: (12.86 ± 3.38) %比PA: (49.15 ± 4.5) %, P=0.0004;PA+vector: (42.15 ± 8.43) %比PA+ov-Mertk: (65.41 ± 0.66) %, P=0.009;PA+sh-NC: (48.19 ± 3.11) %比PA+sh-Mertk: (28.44 ± 1.96) %, P=0.001]。结论 过表达Mertk的LSEC可以促进脂毒性肝细胞的脂肪合成、炎症反应和细胞增殖,起到促进NASH的作用。敲减LSEC中的Mertk可以作为NASH治疗的靶点。
    三酰甘油葡萄糖-体质指数对瘦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预测价值
    巩红, 张岩, 张春艳, 邓捷, 吴皓宇, 韩拓
    2025, 30(6):  808-812. 
    摘要 ( 32 )   PDF (635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三酰甘油葡萄糖-体质指数(triglyceride-glucose-body mass index, TyG-BMI)与瘦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553名健康体检者,根据TyG-BMI四分位数由低到高分为Q1~Q4组。限制性立方样条(RCS)分析TyG-BMI与瘦型NAFLD之间关系,logistic回归与ROC曲线分析TyG-BMI对于瘦型NAFLD的相关性和预测价值。结果 瘦型NAFLD患者共209例(8.2%),其中Q1~Q4组NAFLD患病率分别为0.3%、1.1%、7.1%与24.3%,呈显著递增趋势(P<0.001)。RCS显示,随着TyG-BMI的增加,瘦型NAFLD的患病风险显著增加(P<0.001),两者之间存在非线性相关性(for nonlinear P<0.001)。logistic回归显示,在调整各混杂因素后,TyG-BMI增加与瘦型NAFLD发病风险升高显著相关(OR=1.076, 95% CI: 1.066~1.086),其中TyG-BMI较高四分位数Q3(177.85, 194.28)、Q4(194.28, 269.07)组中瘦型NAFLD的患病风险分别为Q1(115.92, 162.43)组的5.545倍(95% CI: 1.137~27.039)与9.853倍(95% CI: 1.788~54.279)。ROC曲线显示,TyG-BMI对于瘦型NAFLD具有较好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为0.858,临界值为187.9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5%与70.8%,优于TyG指数及BMI、WC。结论 瘦型体检人群中TyG-BMI指数升高与NAFLD发病风险增加显著相关,TyG-BMI对于瘦型NAFLD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可用于NAFLD早期筛查诊断。
    NLR对NAFLD患者预后预测价值的Meta分析
    俞媛, 张丹丹, 包薇萍, 褚晓秋, 窦英磊, 张美云
    2025, 30(6):  813-819. 
    摘要 ( 18 )   PDF (3076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系统评价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有关NLR与NAFLD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2月。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1篇文献,包括6项前瞻性研究、5项回顾性研究,共2044例NAFLD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出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的NLR水平高于未出现NASH的患者(SMD=0.82,95%CI 0.33~1.30,P<0.001),NLR诊断灵敏度为0.77(95%CI 0.70~0.83),诊断特异度为0.65(95%CI 0.53~0.76),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9(95%CI 0.75~0.83);出现肝纤维化患者的NLR水平高于未出现肝纤维化的患者(SMD=1.17,95%CI 0.51~1.83,P<0.001),NLR诊断灵敏度为0.80(95%CI 0.70~0.87),诊断特异度为0.77(95%CI 0.65~0.86),AUC为0.85(95%CI 0.82~0.88)。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结果稳定可靠。Egger检查显示,NLR对NASH诊断未发现发表偏倚(P=0.823),对纤维化诊断存在发表偏倚(P=0.004)。结论 NLR可作为预测NAFLD患者NASH和肝纤维化的新指标。
    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特征及肝纤维化危险因素分析
    陈雷, 龚倩, 刘金广, 沈怀云
    2025, 30(6):  820-824. 
    摘要 ( 27 )   PDF (664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临床表现,并识别与肝纤维化相关的危险因素,为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本研究纳入2022年5月至2024年5月期间,蒙城县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83名NAFLD儿童患者。根据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患者被分为非显著肝纤维化组与显著肝纤维化组。研究通过比较两组临床参数和实验室检测指标,探讨不同因素对肝纤维化的影响。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进一步筛选出与肝纤维化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关键临床指标在预测显著肝纤维化方面的诊断能力。结果 与非显著肝纤维化组相比,显著肝纤维化组在BMI、ALT、AST以及HbA1c等指标上呈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非显著肝纤维化组的BMI为(18.62±1.95)kg/m2,ALT为(40.28±13.80)U/L,AST为(31.18±8.45)U/L,HbA1c为(5.46±0.35)%;而显著肝纤维化组的BMI为(25.14±2.23)kg/m2,ALT为(56.32±17.90)U/L,AST为(38.66±9.22)U/L,HbA1c为(5.77±0.42)%。多因素分析表明,较高的BMI、ALT、AST及HbA1c水平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密切相关。通过ROC曲线评估发现,BMI、ALT、AST和HbA1c联合使用能有效预测肝纤维化,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968,具有较高的灵敏度(85.7%)和特异度(97.9%)。模型的拟合度较好,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无显著偏差(χ2=4.138,P=0.844)。结论 BMI、ALT、AST和HbA1c可以作为儿童NAFLD肝纤维化的有效预测指标,且这四个因素的联合评估能显著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
    益生菌辅助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对肝功能、肠道菌群的影响
    孙志伟, 朱炜杰, 张海英, 梅祯茹, 李晓云
    2025, 30(6):  825-828. 
    摘要 ( 16 )   PDF (397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益生菌辅助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对肝功能、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纳入肥胖NAFLD患儿120例,入选时间为2019年5月至2024年5月,随机分为对照、观察组。对照组使用复方甘草酸苷,观察组使用益生菌辅助复方甘草酸苷。比较两组肝功能指标,包括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酶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肠道菌群、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评估两组疗效并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AST、ALT、γ-GT、TNF-α、IL-6[(38.72±9.15)U/L、(42.44±8.17)U/L、(95.48±28.19)U/L、(24.73±5.28)μg/L、(16.71±3.14)μg/L]低于对照组[(56.16±10.31)U/L、(57.48±9.35)U/L、(129.21±33.75)U/L、(37.15±6.52)μg/L、(20.45±3.56)μg/L](P<0.05)。治疗后,观察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8.63±0.44)lg/g、(8.87±0.54)lg/g]高于对照组[(8.11±0.52)lg/g、(8.41±0.73)lg/g],大肠杆菌数量[(6.55±0.47)lg/g]低于对照组[(6.88±0.59)lg/g](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为91.67 %比76.67 %,P<0.05。两组不良反应相当(P>0.05)。结论 益生菌辅助复方甘草酸苷能够显著改善肥胖NAFLD患儿肝功能,减轻肠道菌群紊乱及炎症,疗效较佳,且安全性良好。
    自身免疫性肝病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特点及其转归
    杜丽川, 高茹, 高岩
    2025, 30(6):  829-832. 
    摘要 ( 18 )   PDF (405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特点及其转归。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确诊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并进行甲状腺检查的患者60例,根据是否发生桥本甲状腺炎分为发生组(n=35)和未发生组(n=25)。比较发生组、未发生组的临床特征及发生组预后情况。结果 发生组的Child-Pugh评分、发生肝硬化、乏力、消化不良、腹胀、水肿症状的占比及IgA、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水平分别为(8.3±1.2)、85.7%、91.4%、85.7%、91.4%、85.7%、(2.9±1.2)g/L、(217.5±102.3)IU/mL、(192.6±62.4)IU/mL,均高于未发生组[分别为(5.2±1.1)、48.0%、60.0%、40.0%、48.0%、48.0%、(2.0±0.5)g/L、(10.2±3.6)IU/mL、(11.4±4.6)IU/mL],发生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补体C3的水平分别为(4.3±1.2)μmol/L、(1.2±0.2)μmol/L、(2.5±0.2)mmol/L、(0.5±0.2)g/L,均低于未发生组[分别为(5.8±2.3)μmol/L、(1.6±0.8)μmol/L、(3.0±1.2)mmol/L、(0.8±0.2)g/L,P<0.05]。发生组35例患者随访至2023年2月,10例(28.6%)患者出现腹水(5例),肝功能不全(4例),肝性脑病(1例);2例(5.7%)患者由于术后脑出血而死亡;5例(14.3%)患者出现术后复发性出血,1年内2例死亡,生存率为94.3%。结论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概率很高,预后不佳,Child-Pugh分级、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是影响上述病例死亡发生的危险因素。
    标准免疫抑制疗法联合异甘草酸镁对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疗效及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吴安妮, 杜德慧, 吴锐, 邢婧, 吴铄珺
    2025, 30(6):  833-836. 
    摘要 ( 19 )   PDF (391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标准免疫抑制疗法联合异甘草酸镁对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疗效及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3月到2024年3月我院接收的90例AIH患者,随机分为免疫抑制组(n=45)和异甘草酸镁组(n=45)。免疫抑制组给予标准免疫抑制疗法治疗,异甘草酸镁组在免疫抑制组的基础上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疗效、肝功能[TBil、ALT、AST、ALP]、肝纤维化指标[HA、LN、PCⅢ]、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异甘草酸镁组的治疗疗效[93.3%(42/45)]高于免疫抑制组[77.8%(35/45)](P<0.05);异甘草酸镁组的TBil(15.38±1.41 μmol/L)、ALT(56.35±5.21 U/L)、AST(48.44±5.82 U/L)、ALP(69.44±7.67 U/L)水平低于免疫抑制组(17.85±1.78 μmol/L、80.82±8.03 U/L、75.03±7.71 U/L、82.03±9.32 U/L)(P<0.05);异甘草酸镁组的HA(136.43±16.58 μg/L)、LN(147.65±16.65 μg/L)、PCⅢ(126.42±13.77 μg/L)均低于免疫抑制组(174.41±19.56、188.67±21.17、168.85±17.09 μg/L)(P<0.05);异甘草酸镁组的IgA(0.85±0.29 g/L)、IgM(14.73±1.56 g/L)、IgG(1.42±0.22 g/L)均低于免疫抑制组(1.09±0.32、16.10±1.73、1.57±0.31 g/L)(P<0.05);比较异甘草酸镁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8.9%(4/45)]与免疫抑制组[4.4%(2/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免疫抑制疗法与异甘草酸镁联用,能显著改善 AIH 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对其免疫球蛋白水平产生积极调节作用。
    其他肝病
    非病毒性慢性肝损伤病因分析及诊断路径探讨
    冯彦菲, 苏明华, 殷倩冰, 黎清梅, 苏土梅, 江建宁
    2025, 30(6):  837-840. 
    摘要 ( 20 )   PDF (860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非病毒性慢性肝损伤的病因和临床诊断路径。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非病毒性慢性肝损伤患者356例,对其病因和主要诊断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356例患者中,病因为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 )71例(19.9%),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64例(18.0%),酒精性肝病(ALD)57例(16.0%);主要诊断方式为病史(26.5%)、肝脏穿刺活检(25.5%)、影像学检查(15.5%)。结合疾病常见类型、实际临床工作中检查的可操作性,总结出以下临床诊断路径:一线筛查:①病史采集及查体;②肝功能;③嗜肝及非嗜肝病毒筛查;④自身免疫抗体;⑤免疫球蛋白;⑥血脂;⑦腹部超声检查。二线筛查:①罕见病原学;②甲状腺功能;③血铜蓝蛋白及K-F环;④肝脏CT/MRI。三线筛查:①基因检测;②肝脏穿刺活检。对于二线或三线筛查意愿不强烈的患者,可以先随访,观察停服特殊药物、戒酒、控制饮食、驱虫或治疗原发病后肝功能是否好转,如若好转,则与上述情况相关。结论 非病毒性慢性肝损伤常见病因为AILD、NAFLD、ALD;非病毒性慢性肝损伤诊断路径图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试行。
    经皮肝穿刺活检的安全性及应用价值
    陈日润, 孙鑫, , 陈高峰, 刘坤, 邢枫, 刘成海
    2025, 30(6):  841-846. 
    摘要 ( 19 )   PDF (547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活检的安全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23年6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硬化科行经皮肝穿刺活检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肝脏弹性超声、临床诊断、病理诊断。对经皮肝穿刺活检术的适应证、并发症及处理、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 共727例经皮肝穿刺活检患者,6例患者分别因右肝萎缩(3例)、过度肥胖(2例)和先天镜像异位(1例)而采用肝左叶穿刺,其余均采用肝右叶穿刺进针。共有5例患者出现穿刺后出血并发症(4例腹腔,1例胸腔),其INR<1.5,血小板计数>50×109/L;14例血小板计数<50×109/L的患者未出现出血并发症。从诊断分布上看,有超过50%的伴或不伴肝硬化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例;有200例(27.5%)存在穿刺前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的差异,除了肝硬化程度判断差异之外,还包括病因诊断的不一致,集中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及重叠综合征等。结论 经皮肝穿刺活检多用于不明原因肝损伤与肝硬化病因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病的鉴别诊断、肝纤维化程度及疗效评价;血小板<50×109/L并非穿刺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但需经充分评估后谨慎穿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肝损伤患儿的临床特点
    张懿, 朱欣欣
    2025, 30(6):  847-849. 
    摘要 ( 23 )   PDF (412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合并肝损伤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 纳入2023 年 1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于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确诊为的IM患儿231例,比较肝损伤组与非肝损伤组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 发生肝损伤的患儿共126例(54.54%),男性50例(39.68%),女性76例(60.32%);婴儿期0例,幼儿期11例(8.73%),学龄前期67例(53.17%),学龄期47例(37.30%),青春前期1例(0.79%)。发病年龄70(47,104)个月。肝损伤组患儿住院时间为7(6,8)d,非肝损伤组为6(5,7)d,(P<0.05)。肝损伤组患儿异型淋巴细胞百分率[15.50(11.00,22.00)]、EB病毒定量[812.50(0.00,2400.00)]、IgM[1.64(1.29,2.20)]及Ts细胞(抑制性T细胞)比例[64.00(57.00,71.00)]均高于非肝损伤组的13.00(9.00,20.00)、0.00(0.00,1240.00)、1.36(1.08,1.88)、59.00(52.00,67.00);而肝损伤组患儿Th细胞(辅助性T细胞)比例[13.50(10.00,19.00)]及B细胞比例[4.00(3.00,6.00)]均低于非肝损伤组16.00(12.00,21.00)、6.00(4.00,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gA、IgG和NK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女性及学龄前期IM患儿更易合并肝损伤。IM有无肝损伤与异型淋巴细胞百分率、EB病毒载量及细胞免疫存在一定相关性。肝损伤患儿易发生免疫功能紊乱。
    麻疹合并肝生化指标异常的回顾性分析
    董晓锋, 梁栋
    2025, 30(6):  850-851. 
    摘要 ( 26 )   PDF (411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麻疹合并肝生化指标异常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提高诊疗能力。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我院收治并确诊为麻疹的18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成人组、少儿组,对所有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肝生化指标异常者共27例(14.8%),其中,成年组21例,少儿组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于出疹期发现肝生化指标异常,多数无明显不适症状;均有ALT升高,平均106.6±42.8 U/L,成人组(109.3±58.5) U/L,少儿组(98.5±44.2) U/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例有AST升高,无胆红素升高者;肝损伤分级为轻度25例,中度1例,重度1例,经适当保肝治疗后治愈22例,好转5例,无效0例,有效率为100%。结论 肝生化指标异常是麻疹较常见的合并症,可见于成人、少儿,好发于出疹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多为轻中度肝损伤,以ALT升高为主,经适当保肝治疗可痊愈。
    妊娠期药物性肝损伤病因分析、临床表现及妊娠结局研究
    王凤梅, 杨悦, 贺亚杰
    2025, 30(6):  852-856. 
    摘要 ( 15 )   PDF (515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妊娠期药物性肝损伤病因分析、临床表现及妊娠结局。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4年10月本院收治的98例妊娠期合并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间段在本院接受检查的102例妊娠期肝功能正常产妇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的临床资料,分析观察组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对比两组肝功能指标和妊娠结局。结果 观察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水平分别为(152.11±20.47)U/ L、(138.48±14.58)U/ L、(30.45±4.26)μmol / L、(20.68±3.17)μmol / L,均高于对照组,而白蛋白(Alb)低于对照组[(30.15±4.18)vs(39.41±4.56)g/ 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98例妊娠期合并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36例(36.73%)合并病毒性肝炎,甲型肝炎6例、乙型肝炎20例、丙型肝炎4例、巨细胞病毒感染3例、EB病毒感染3例;16例(16.33%)合并妊娠高血压;24例(24.49%)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12例(12.24%)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服用丙硫氧嘧啶;19例(19.39%)合并抑郁症,服用舍曲林;18例(18.37%)自行服用中草药或相关保健品;10例(10.20%)服用抗生素,观察组中合并病毒性肝炎、妊娠高血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甲状腺功能亢进、抑郁症、服用中草药、服用抗生素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妊娠期药物性肝损伤与多种病因密切相关,导致患者肝功能异常,并增加不良妊娠结局风险。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妊娠期并发肝内胆汁淤积症的风险因素模型建立和验证
    刘丽, 张蕊, 王潇伟
    2025, 30(6):  857-861. 
    摘要 ( 15 )   PDF (877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妊娠期并发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风险因素,并建立相应的风险预测模型,为临床早期干预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选择2021年3月至2024年3月在商丘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149例妊娠期CHB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患ICP分为两组,对比其临床资料。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显著变量,再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列线图模型并验证。结果 共纳入149例CHB妊娠患者,其中21例患者为ICP组(14.09%),128例为非ICP组(85.91%)。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后ICP组患者的胆石症占比为42.86%(9/21),妊娠高血压占比为23.81%(5/21),TBA为(15.51±2.31)μmol/L,ALT为(115.72±12.29)U/L,HBV pgRNA为(5.40±0.69)lg拷贝/mL,均高于非ICP组的胆石症占比21.88%(28/128)、妊娠高血压占比7.81%(10/128)、TBA(11.19±3.24)μmol/L、ALT(85.62±8.81)U/L、HBV pgRNA(4.28±0.51)lg拷贝/mL(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胆石症 [OR=15.340(95% CI:1.124~209.390)]、妊娠高血压 [OR=15.618(95% CI:1.310~186.220)]、高TBA[OR=1.438(95% CI:1.074~1.924)]、高ALT[OR=1.233(95% CI:1.107~1.373)]、高HBV pgRNA[OR=40.620(95% CI:2.253~732.301)]是CHB妊娠患者并发ICP的危险因素。ROC曲线表明,各项联合预测具有较高的价值,AUC值为0.988,灵敏度为95.2%,特异度为96.1%,构建的列线图及校正曲线,具有良好拟合度。结论 胆石症、妊娠高血压、TBA、ALT、HBV pgRNA等因素是CHB妊娠期患者发生ICP的主要危险因素,可为临床医生提供有价值的预测依据。
    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联合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预测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患者预后的价值
    李光林, 李恒, 程勋, 杨贵彬, 罗大勇
    2025, 30(6):  862-867. 
    摘要 ( 28 )   PDF (939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CAR)联合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对行介入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MOJ)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3年2月在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治的87例行介入治疗的MOJ患者。根据介入术后1年内生存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测定治疗前CAR、PLR水平,并收集其他临床相关资料,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CAR、PLR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进行分析;Kaplan-Meier进行生存曲线分析。结果 预后不良组vs预后良好组显示,年龄[(66.27±7.22)vs(62.35±6.91)岁]、梗阻时间>20 d占比[62.50% vs 38.46%]、CAR[(1.76±0.34)vs(1.15±0.23)]、PLR[(0.77±0.19)vs(0.51±0.13)]、Child-Pugh分级C级占比[31.25% vs 7.69%],预后不良组高于预后良好组,术后抗肿瘤占比[20.83% vs 58.97%],预后不良组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logistic回归显示,CAR水平(OR=6.241,95%CI:2.310~16.858)、PLR水平(OR=4.937,95%CI:1.919~12.698)、Child-Pugh分级(OR=2.388,95%CI:1.174~4.854)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抗肿瘤治疗(OR=0.252,95%CI:0.112~0.566)是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CAR、PLR及二者联合对预后预测的敏感度分别为70.80%、75.00%、89.60%,特异性分别为74.40%、71.80%、87.20%,AUC分别为0.794、0.807、0.890(P<0.05)。CAR、PLR高、低表达患者生存曲线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AR、PLR是MOJ患者介入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联合测定CAR、PLR水平可有效预测患者预后情况。
    TLR4单抗联合干细胞治疗改善热射病小鼠肝损伤
    李平, 姚传霞, 邢继成, 杨志慧, 曹晓卉, 王君宜
    2025, 30(6):  868-871. 
    摘要 ( 22 )   PDF (2786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在间充质干细胞基础上联合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单抗治疗对热射病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从活体小鼠腹股沟脂肪分离获取间充质干细胞,小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control)、热射病组(HS)、干细胞干预组(MSC)、干细胞+TLR4单抗干预组(MT)。实验小鼠热射病造模成功后,HS组腹腔注射1 mL 0.9% 氯化钠注射液;MSC组注射2×106个MSCs。MT组注射2×106个MSC和100 μg TLR4单抗,小鼠再饲养7 d后,收集眼眶静脉血1 mL,生化仪进行血清ALT、AST检测,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同时处死小鼠取肝组织,固定后切片、HE染色。实验数据采用SPSS 19.0进行分析。结果 HS组小鼠肝组织病理显示肝细胞索排列紊乱,肝细胞中-重度浑浊伴空泡变性,部分肝细胞坏死,少量散在淋巴细胞浸润。MSC组小鼠肝组织可见肝细胞轻-中度肿胀,细胞间可见中等量空泡样结构。MT组小鼠肝组织损伤轻微。HS组小鼠的ALT和AST明显升高,分别为(347.3±130.5) U/L和(345.0±229.3) U/L,与其余各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分别为(185.44±143.64) pg/mL、(51.42±34.41) pg/mL和(83.94±54.24) pg/mL,与其他三组相比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3、0.011和0.016。结论 干细胞联合TLR4单抗治疗可通过NF-κB炎症信号通路改善热射病小鼠肝损伤;且联合治疗存在协同作用。
    短篇论著
    水飞蓟宾葡甲胺片在治疗抗结核药导致肝损伤的疗效研究
    张韶橘, 许霄霄, 何双双, 安佳亮
    2025, 30(6):  872-875. 
    摘要 ( 25 )   PDF (494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水飞蓟宾葡甲胺片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4年4月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因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案)与试验组(常规治疗方案+ 水飞蓟宾葡甲胺片),两组患者均为40例。分析并比较两组总有效率、肝功能指标、血清补体、肠道菌群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95.00%,较对照组80.00%显著偏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分别为(13.86±2.14)μmol/L、(32.82±4.37)U/L及( 33.79±4.04)U/L,均较对照组[(19.25±2.62)μmol/L、(46.53±4.56)U/L、(48.27±4.78)U/L]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清补体C3、C4分别为(1.25±0.21)、(0.52±0.05)g/L,较对照组(0.94±0.18)、(0.36±0.04)g/L显著偏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双歧杆菌明显升高,肠杆菌、肠球菌明显下降(P<0.05),两组肠道双歧杆菌、肠杆菌、肠球菌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00% vs 10.00%)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水飞蓟宾葡甲胺片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具有一定优势,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和临床症状,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述
    铁死亡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林涵, 郭永红
    2025, 30(6):  876-881. 
    摘要 ( 19 )   PDF (675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铁代谢失调(表现为血清铁蛋白水平的提升)及铁死亡现象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的疾病进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本综述旨在探讨铁死亡在MAFLD中的作用机制及其研究进展,同时评估铁死亡抑制剂在MAFLD治疗中的潜在价值,通过深入剖析铁死亡与MAFLD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探索和临床治疗策略的制订提供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
    血小板与肝硬化相关性研究进展
    刘佩, 郑盛, 杨涓
    2025, 30(6):  881-885. 
    摘要 ( 24 )   PDF (526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硬化代表了慢性肝病的终末期阶段,其特征为肝脏出现广泛的纤维化、假小叶形成以及肝内外血管异常增生,此类病症患者通常会出现血小板计数降低及功能障碍的现象。近年来,血小板与肝硬化相关性研究逐渐增多,其被认为在肝硬化病情进展、出血事件及预后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血小板与肝硬化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病例报道
    肝移植术后引发过客淋巴细胞综合征导致溶血性贫血1例
    吕桂芳, 范亮峰, 黄苏金, 刘业, 孙建文
    2025, 30(6):  886-888. 
    摘要 ( 26 )   PDF (355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1例肝移植术后患者引发的过客淋巴细胞综合征(PLS),产生抗-B抗体导致溶血性贫血,对患者进行血清学实验鉴定。方法 该患者男性,年龄62岁,血型为B型RhD阳性。在肝移植术后,由于过客淋巴细胞综合征引起了严重的溶血性贫血。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结果呈阳性,并在放散液和血浆中检测到IgG抗-B抗体。患者没有明显出血症状,全身出现黄疸,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升高,经确诊后进行输血、激素和丙球等治疗后贫血得到明显改善并出院。结果 过客淋巴细胞综合征常见于ABO不兼容的实体器官移植中,尤其是供者为O型而受者为A型或B型时更常见,在受者的血清中检测到抗受者红细胞的抗体可以确诊该疾病。结论 在ABO非同型肝移植术后如果出现黄疸和溶血加重等情况应高度怀疑可能存在过客淋巴细胞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