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2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0-02-29
    前沿与探索
    COVID-19相关性肝损伤
    王玮珺, 胡利琳, 朱清静, 杨玲
    2020, 25(2):  103-103. 
    摘要 ( 397 )   PDF (805KB) ( 4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生物学及临床影响的研究进展
    王荣明,江建宁
    2020, 25(2):  104-106. 
    摘要 ( 292 )   PDF (699KB) ( 4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治疗性试验终点的定义改进
    李静, 雷晓红, 唐洁婷, 茅益民
    2020, 25(2):  107-109. 
    摘要 ( 179 )   PDF (700KB) ( 4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神经系统监测
    黄燕, 谢青
    2020, 25(2):  110-112. 
    摘要 ( 283 )   PDF (823KB) ( 3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妥昔单抗抑制PBC患者免疫反应,但对改善其乏力无效
    毛雨晴, 陆伦根
    2020, 25(2):  113-114. 
    摘要 ( 241 )   PDF (669KB) ( 3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争鸣
    实事求是是科学工作者的美德——兼复赵英仁、陈耀龙教授的回复
    李彤, 崔富强, 周乙华, 向宽辉, 庄辉
    2020, 25(2):  115-115. 
    摘要 ( 374 )   PDF (900KB) ( 4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谈谈我对发布指南的看法
    胡耀仁
    2020, 25(2):  122-122. 
    摘要 ( 166 )   PDF (639KB) ( 36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毒性肝炎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抗病毒治疗模式变化
    孔媛媛, 魏巍, 单姗, 马红, 欧晓娟, 徐小元, 段钟平, 侯金林, 魏来, 尤红, 贾继东, 中国消除乙肝临床科研平台(CR-HepB)研究组
    2020, 25(2):  123-127. 
    摘要 ( 413 )   PDF (932KB) ( 5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我国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模式及变化趋势。方法 从CR-HepB系统提取历年相关数据,描述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病毒学、血液学、生化、治疗用药信息,并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 研究共纳入5 26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其中代偿期患者2 013例(38.2%),失代偿期患者2 752例(52.3%),未确定代偿或失代偿期患者498例(9.5%)。自2010年至2019年,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时年龄≥50岁者由45.6%升至57.9%,HBeAg阳性率由47.4%降至35.8%,一线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酯)选用比例由41.9%升至92.8%。结论 我国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诊断年龄逐渐增高、HBeAg阳性率下降,一线抗病毒药物使用比例明显提高。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临床特征及自发性HBsAg血清学清除相关因素分析
    韦新焕, 张晶, 张卫, 柳雅立
    2020, 25(2):  128-130. 
    摘要 ( 270 )   PDF (755KB) ( 3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inactive HBsAg carriers, IHC)临床特征及自发性HBsAg血清学清除相关因素。方法 纳入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佑安医院就诊且至少随访一次的IHC 289例,所有患者均未接受任何核苷类似物和(或)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将对随访过程中是否出现自发性HBsAg血清学清除患者进行差异比较。结果 289例IHC的ALT水平为(21.40±7.64)U/L,血清HBsAg、HBeAg、HBV DNA水平分别为4592.00 (2262.00,6741.00)COI、0.10 (0.09,0.12)COI和430.05 (213.25,824.25)IU/mL。血清HBsAg与HbeAg呈正相关(r=1.86,P<0.01),与年龄呈负相关(r=-1.82,P<0.01),与HBV DNA(r=0.09,P=0.58)无明显相关性。平均随访3年,其中17例(2.60%)患者发生自发性HBsAg血清学清除,年发生率为0.87%,其血清HBsAg、HBeAg、HBV DNA水平明显低于无自发性HBsAg血清学清除者(均P<0.01),而两组之间年龄、性别、肝功能等无明显差异。结论 在IHC中,血清HBsAg与HBV DNA水平无明显相关性,血清HBsAg、HBeAg、HBV DNA水平较低者更易发生自发性HBsAg血清学清除。
    不同免疫状态慢性HBV感染患者的T淋巴细胞及NKG2D表达差异研究
    王贤, 林涛发, 詹志瑜, 王少扬
    2020, 25(2):  131-134. 
    摘要 ( 341 )   PDF (773KB) ( 4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慢性HBV感染者在不同免疫状态下的T淋巴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G2D(NKG2D)表达差异。方法 根据免疫状态的不同将80例慢性HBV感染患者分为免疫耐受组(28例)、免疫清除组(30例)、低(非)复制组(22例),另选取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4组研究对象进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NKG2D细胞频率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水平检测。结果 4组研究对象的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清除组的CD4+T淋巴细胞、CD4+/CD8+、NK细胞百分比分别为(30.14±5.36)%、(1.10±0.33)%、(9.67±4.31)%,均显著低于另外三组,CD8+T淋巴细胞、NKG2D+/NK细胞百分比分别为(33.56±5.37)%、(12.96±3.42)%,均显著高于另外三组(P<0.05)。免疫耐受组和低(非)复制组的NKG2D+/NK细胞百分比分别为(3.46±1.15)%和(3.55±1.0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免疫清除组的NKG2D+/NK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免疫清除组的TNF-α、γ干扰素水平分别为(69.62±16.46)ng/L和(69.85±12.30)ng/L,均显著高于免疫耐受组、低(非)复制组及对照组(P<0.05)。免疫耐受组、低(非)复制组及对照组的TNF-α、γ干扰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HBV感染患者在不同免疫状态下,外周血淋巴细胞及NKG2D细胞表达有明显差异,临床可通过测定HBV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NKG2D细胞水平来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指导临床治疗。
    丙型肝炎病毒NS3非结构蛋白对人胚胎肝细胞L02细胞增殖以及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张军建, 张矿召
    2020, 25(2):  135-137. 
    摘要 ( 326 )   PDF (705KB) ( 3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NS3非结构蛋白表达模型,探讨HCV NS3蛋白对细胞的的增殖作用以及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运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HCV NS3,脂质体转染人胚胎肝细胞L02细胞株建立稳转细胞株, 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Telo TAGGG Telomerase PCR 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端粒酶反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hTERT) mRNA的表达。结果 成功构建了pcDNA3.1(+)/HCV NS3重组质粒,稳转细胞株可检测到HCV NS3蛋白的表达,稳转细胞株增殖能力增加,hTERT mRNA表达增加,端粒酶活性被激活。结论 HCV NS3蛋白可以促进细胞的增殖,诱导hTERT mRNA基因表达上调从而激活端粒酶活性。
    肝癌
    肝细胞癌微血管浸润的CT、MRI影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
    杜品清, 刘云国, 胡毅
    2020, 25(2):  138-141. 
    摘要 ( 466 )   PDF (709KB) ( 4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肝细胞癌微血管浸润的CT及MRI影像特征及其对肝细胞癌微血管浸润的诊断价值。方法 80例肝细胞癌患者术前行CT或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根据病理结果分为阳性组与阴性组,对两组患者的CT及MRI影像征象及诊断效能进行分析。结果 49例(61.25%)存在微血管浸润病灶。阳性组与阴性组的肿瘤包膜、肿瘤形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阴性组相比,阳性组的包膜不完整占比、单结节结外生长型和连续多结节型占比明显更高(P<0.05)。阳性组的ADC值为(1.261±0.263)×10-3 mm2/s,阴性组的ADC值为(1.071±0.325)×10-3 mm2/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形态、ADC值均是微血管浸润的影响因素(P<0.05)。ADC对微血管浸润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5.00%和87.50%,肿瘤形态对微血管浸润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1.67%和75.00%。结论 肝细胞癌的CT及MRI各影像征象中,肿瘤形态、ADC值对微血管浸润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RNA、lnc-EGFR对肝细胞癌免疫逃避调节的相关性
    魏媛媛, 田艳红, 李红静, 张浩, 李木松
    2020, 25(2):  142-145. 
    摘要 ( 226 )   PDF (714KB) ( 4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RNA、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长链非编码RNA(lnc-EGFR)对肝细胞癌(HCC)免疫逃避调节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医院病理档案室随机选择保定市第一中心病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集的HCC标本30份和癌旁正常组织30份,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织中RNA、lnc-EGFR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HCC组织中化学因子和细胞免疫因子表达情况,并分析RNA、lnc-EGFR与其相关性;将HCC细胞株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RNA、lnc-EGFR抑制组(n=15)与空白对照组(n=15),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与细胞周期分布情况。结果 癌旁正常组织中RNA、lnc-EGFR表达水平分别为(0.46±0.12)和(0.62±0.15)低于HCC组织(0.22±0.06)和(0.14±0.05) (P<0.05)。HCC组织中CXCL12-CXCR4表达水平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HCC组织中CCL20-CCR6、CX3CLI-CX3CR1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HCC组织中细胞免疫因子IL-6、IL-10、TGF-β、TNF-α表达水平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RNA、lnc-EGFR表达水平与CXCL12-CXCR4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CCL20-CCR6、CX3CLI-CX3CR1、IL-6、IL-10、TGF-β、TNF-α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HCC、癌旁正常组织中细胞相对吸光度、细胞凋亡率、细胞周期占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RNA、lnc-EGFR在HCC组织中呈高表达水平,可通过上调组织中化学因子和细胞免疫因子水平来提高癌细胞免疫逃避调节水平,与HCC免疫逃避调节具有显著相关性。
    对比经皮射频消融术和经腹腔镜下肝切除术治疗Ⅰa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
    王家欢, 李震
    2020, 25(2):  146-148. 
    摘要 ( 294 )   PDF (698KB) ( 3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比经皮射频消融术(PRFA)和经腹腔镜下肝切除术治疗Ⅰa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罗田县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间收治的Ⅰa期原发性肝癌患者114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PRFA组和腔镜组,每组各57例。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前后肝功能水平、生存时间和无瘤生存时间。结果 治疗后,PRFA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02%(4/57),腔镜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4.56%(14/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0,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ALT、AS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水平均显著优于治疗前,且PRFA组患者肝功能水平显著优于腔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PRFA组患者生存时间和无瘤生存时间分别为(34.29±2.88)个月和(27.14±4.16)个月,腔镜组患者生存时间和无瘤生存时间分别为(28.30±4.11)个月和(22.67±3.99)个月,PRFA组患者生存时间和无瘤生存时间均显著优于腔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治疗Ia期原发性肝癌,PRFA与经腹腔镜下肝切除术比较,能够更有利于肝功能恢复,从而更加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无瘤生存时间,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其他
    对氧磷酶-1 参与调控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质代谢与胰岛素抵抗作用及机制
    张荣, 陈婧, 黄江涛, 吕海龙, 杨一邨, 王浩斌, 张抒
    2020, 25(2):  149-154. 
    摘要 ( 218 )   PDF (1028KB) ( 4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对氧磷酶-1( Paraoxonase 1,PON1)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脂质代谢与胰岛素抵抗关系及机制。方法 选取129例NAFLD患者和130非NAFLD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年龄、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等信息,检测血脂、空腹血糖(Fast Glucose)、胰高血糖素(Glucagon)、胰岛素(Fast Insulin)、评估胰岛素抵抗的稳态指数(homeostatic index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肝肾功能、脂肪因子等,LO2细胞接种12孔板培养24 h后分别加入0~1.2 mmol OA溶液处理24 h或10 ng/mL TNF-α处理6 h,以PEI转染空载质粒和PON1质粒 1 μg 24 h。使用尼罗红染料测定细胞内脂质含量。ELISA法检测PON1活性,蛋白质印迹检测PON1、p-IRS1、T-IRS1、p-AKT T-AKT、FAS、HMGCR、SREBP2和SREBP1C蛋白表达。结果 NAFLD患者腰围、BMI、外周血ALT、AST、FFA、TG、TC、LDL-C、VLDL-C、空腹血糖、胰岛素、HOMA-IR、抵抗素、瘦素、IL-6和TNF-α显著高于非NAFLD,PON1活性、含量、HDL-C、胰高血糖素和脂联素显著降低;血PON1活性和含量与FFAs、TG、TC、LDL-C、VLDL-C、空腹血糖、胰岛素、HOMA-IR、抵抗素、瘦素、IL-6和TNF-α显著负相关,与HDL-C、胰高血糖素和脂联素显著正相关;OA组LO2细胞PON1的活性逐渐降低,且0.2~1.2 mM OA组LO2细胞PON1的活性显著低于Control组,过表达PON1不影响PON1活性,0.2~1.2 mM OA组LO2细胞内脂质含量显著高于Control组,显著低于OA组;TNF-α组LO2细胞PON1、p-IRS1、p-AKT、FAS、HMGCR、SREBP2和SREBP1C蛋白表达量相比于Control组显著降低,转染PON1质粒显著增加PON1,同时p-IRS1、p-AKT、FAS、HMGCR、SREBP2和SREBP1C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结论 PON1活性与含量和NAFLD血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显著相关,且可能通过调控p-IRS1/AKT通路影响胰岛素抵抗,并调控脂质代谢。
    干燥综合征合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外周血Th17/Treg细胞百分比及临床特征
    郇稳, 史丽璞
    2020, 25(2):  155-157. 
    摘要 ( 239 )   PDF (701KB) ( 3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对SS合并PBC患者中外周血Th17和Treg细胞的检测,分析其临床特征,并探明Th17、Treg细胞对SS合并PBC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3月至2018年2月期间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SS合并PBC患者22例,SS患者48例,选取健康志愿者68名。比较3组研究对象的肝功能指标、Th17、Treg和TH17/Treg水平。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SS合并PBC组出现黄疸、皮肤瘙痒、腹水、消化道出血、口干、食管静脉曲张、发热及眼部干涩等主要临床表现为20例(90.9%,20/22),高于对照组37例(77.1%,37/48),(P<0.05)。而体质量减轻的患者SS组(46例,95.8%)明显多于SS合并PBC组(17例,77.3%),(P<0.05)。SS合并PBC组患者ALT、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胺酶(γ-GT)和TBil均高于SS组和健康组(P<0.05)。SS合并PBC组患者Th17细胞百分比为[16.6(10.1,22.5)%],明显高于SS组[9.4(7.0,13.0)%,P<0.05]及健康组[4.9(4.3,9.8)%,P<0.05];SS合并PBC组Th17/Treg细胞比值[0.52(0.42,0.62)]均明显高于SS组[0.25(0.14,0.37),P<0.05]及健康组[0.22(0.13,0.26),P<0.05]。结论 SS合并PBC患者外周血Th17/Treg细胞水平及其比值明显失衡,提示Th17细胞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致病过程。此外,Th17/Treg比值与某些肝功能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
    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血清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4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周天慧, 莫瑞东, 黄燕, 赖荣陶, 蔡伟, 王晖, 谢青, 汤伟亮
    2020, 25(2):  158-161. 
    摘要 ( 336 )   PDF (776KB) ( 3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FABP4在DILI中的表达及其与实验室相关指标在DILI损伤类型、临床结局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DILI患者158例。收集病史资料、实验室相关指标、发病14 d内血清。比较患者不同损伤类型、临床结局间FABP4的表达。并对患者实验室指标、临床结局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58例DILI患者中,女性(111/158)居多,肝细胞损伤型79例(50.0%),混合型27例(17.1%),胆汁淤积型52例(32.9%)。100例(63.3%)患者恢复正常,42(26.6%)例患者慢性化,16例(10.1%)患者发生由于DILI的肝移植或者死亡。患者血清FABP4水平肝细胞损伤型为(9.83±1.40)ng/mL,混合型为(12.70±1.42)ng/mL,胆汁淤积型为(23.05±3.48)ng/mL。 6月内恢复患者FABP4为(11.58±1.31)ng/mL,慢性化患者为(14.47±1.67)ng/mL,死亡/肝移植患者为(36.18±10.07)ng/mL较前两者均显著增高。结论 血清FABP4在胆汁淤积型DILI、死亡/肝移植组显著增高,并分别与血清ALT、总胆红素、损伤类型、临床结局显著相关,血清FABP4可在一定程度上提示DILI患者的病程及转归。
    26例肝窦阻塞综合征临床及影像分析
    戚汝平, 董景辉, 李勇武, 安维民, 任洪伟, 刘渊
    2020, 25(2):  162-165. 
    摘要 ( 300 )   PDF (1028KB) ( 3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肝窦阻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9年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住院诊治的26例肝窦阻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归纳总结其主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及病因。结果 26例肝窦阻塞综合征患者以腹胀、乏力、纳差、腹水为主要症状,1例为肝移植术后患者,1例为肾移植术后患者,均有明确的化学治疗史,1例患者病因不明, 23例患者有明确的中草药服用史,其中21例服用土三七。ALT升高17例,AST升高20例,糖类抗原CA125升高23例。CT及MR影像学显示,脾脏增大11例,腹水24例,肝脏密度及信号不均21例,增强扫描强化不均匀23例,肝静脉变细或显示不清11例。结论 肝窦阻塞综合征的病因以服用土三七为主,临床表现为腹胀、乏力、纳差,可有肝功能异常及CA125升高,影像学表现以肝脾肿大、腹水、肝脏密度及信号不均,增强扫描强化不均及肝静脉变细或显示不清为主。
    临床与基础研究
    2012至2018年某院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病原学及耐药性分析
    陈艳, 林瑞, 陈竹, 王丽
    2020, 25(2):  166-168. 
    摘要 ( 195 )   PDF (763KB) ( 3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的腹水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 抽取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某院收治的肝硬化并SBP患者的腹水做病原学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817例患者中,141例腹水培养的病原菌阳性(阳性率为17.26%),共检出病原菌151株,除2例患者为三种细菌重叠感染、6例为两种细菌重叠感染,余133例均为单一细菌感染(占94.32%,133/141);包括革兰阳性菌88株(占58.28%,88/151)、革兰阴性菌54株(占35.76%,54/151)和真菌9株(占5.96%,9/151);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病原菌共12株(占7.95%,12/151)。革兰阳性菌以科氏葡萄球菌(17.05%)、溶血葡萄球菌(14.77%)、粪肠球菌(13.64%)及表皮葡萄球菌(11.36%)为主;对青霉素G、红霉素、苯唑西林及克林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均无耐药。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埃希菌(51.85%)和肺炎克雷伯菌(25.93%)为主;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均无耐药。结论 肝硬化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科氏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和溶血葡萄球菌为主,部分细菌对常用的抗菌药物有一定耐药性,临床医生需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抗菌药物。
    基于1 78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长期随访的结果对大幅度提高其临床治愈的思考
    江海洋, 顾生旺, 刘欢, 姬腾飞, 蒋兆荣, 吴刚, 穆小苏
    2020, 25(2):  169-171. 
    摘要 ( 340 )   PDF (771KB) ( 3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1 78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5年随访情况,探索提高核苷(酸)类似物经治患者临床治愈率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Excel数据表对乙肝抗病毒治疗患者的HBsAg、HBeAg定量结果长期随访登记与统计分析。结果 1 78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抗病毒初始, HBsAg<0.2 IU/mL者占0.56%;HBsAg 0.21~10 IU/mL者占3.92%; HBsAg 10~100 IU/ml者占5.38%; HBsAg为100~500 IU/mL者占18.17%; HBsAg为500~1 000 IU/mL者占3.92%; HBsAg为1 000~1 500 IU/mL者占6.89%; HBsAg>1 500 IU/ml者占61.2%; 对HBsAg >1 500 IU/mL者1 090例, 进一步分析, 其中HBsAg为1 500~3 000 IU/mL者占22.38%; HBsAg为3 000~6 000 IU/mL者占23.76%; HBsAg为6 000~10 000 IU/mL者占13.67 %;HBsAg 为10 000~15 000 IU/mL者占9.45%; HBsAg >15 000 IU/mL者占30.73%;治疗5年以上者, HBsAg<0.2 IU/mL者占6.37%;HBsAg 0.21~10 IU/mL者占7.08%; HBsAg为10~100 IU/mL者占9.03 %;HBsAg>100~500 IU/mL者占16.84%; HBsAg为500~1 000 IU/mL者占10.68%; HBsAg为1 000~1 500 IU/mL者占6.88%; HBsAg>1 500 IU/mL者占43.12%;而抗病毒时间3年者, HBsAg<0.2 IU/mL者占6.7%; HBsAg 0.21~10 IU/mL者占3.83%; HBsAg为10~100 IU/mL者占7.66%; HBsAg>100~500 IU/mL者占15.79%;HBsAg>500~1 000 IU/mL者占8.13%; HBsAg为1 000~1 500 IU/mL者占8.13%; HBsAg>1 500 IU/mL者占49.76%;治疗5年组,974例中135例IFN治疗率13.8 %(PegIFN治疗者108例,普通IFN 27例);其中HBsAg<10 IU/mL组IFN治疗率26.8%;治疗3年组,209例中24例IFN治疗(11.5 %), 其中HBsAg<10 IU/mL组IFN治疗率18.2%。结论 抗病毒3~5年以上,可实现临床治愈的慢性乙型肝炎优势人群(HBsAg<1 500 IU/mL)50.24%~56.88%,实际IFN治疗11.5 %~13.8 %;增加优势人群IFN治疗率,是目前大幅度提高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率的有效措施。
    核苷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合并肝癌的临床特征分析
    刘莉, 唐世刚
    2020, 25(2):  172-174. 
    摘要 ( 128 )   PDF (710KB) ( 3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在核苷类似物治疗的病人和无核苷类似物治疗的病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为了更好地了解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癌的临床特点,我们比较了有无核苷类似物治疗的肝癌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湖南省人民医院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收治的76例肝癌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有无核苷类似物治疗分为抗病毒组和非抗病毒组。结果 抗病毒组肝区疼痛和食欲减退的比例明显低于未抗病毒组(36.36% vs 79.07%,P<0.05)(30.30% vs 70.27%,P<0.05);未抗病毒组患者HBV DNA阴性的比例明显低于抗病毒组(11.63% vs 63.64%,P<0.05) ,抗病毒组患者ALT正常的比例明显高于未抗病毒组(75.76% vs 25.58%,P<0.05),两组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TBil(31.39±5.96 vs 43.37±11.37,P=0.370)、Alb(35.76±1.26 vs 35.39±0.94,P=0.47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HBeAg阴性(96.97%vs95.35%,P=0.719)的比例两组无统计学差异;单一肿瘤结节在核苷类似物治疗患者中更常见(66.67% vs 6.98% , P<0.05);观察门静脉侵犯(18.18% vs 79.07%, P<0.05)和肝外转移(0% vs 44.19%, P<0.05),两组有明显差异;符合米兰标准(69.70% vs 11.63% , P<0.05)的比例,两组之间也有明显的差异。结论 核苷类似物对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细胞癌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有重要影响,结果发现,接受核苷类似物治疗的患者症状较轻,影像学表现较少,预后明显改善。
    三维超声造影对肝癌消融治疗后残留病灶的诊断价值
    李友学
    2020, 25(2):  175-180. 
    摘要 ( 206 )   PDF (753KB) ( 3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动态三维超声造影(D-3D-CEUS)诊断肝癌消融治疗后残留病灶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肝细胞癌患者74例(病灶99个),所有患者均于射频消融治疗后1个月进行增强CT与D-3D-CEUS检查评估肿瘤残留情况。以穿刺活检结果或临床随访结果为最终诊断结果,计算增强CT与D-3D-CEUS诊断病灶残留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结果 74例患者99个病灶中,最终诊断结果为88个(88.89%)病灶为完全消融,11个(11.11%)病灶为局部残留。D-3D-CEUS共诊断出87个(87.88%)完全消融病灶,12个(12.12%)局部残留病灶。增强CT共诊断出84个(84.85%)完全消融病灶、15个(15.15%)局部残留病灶。D-3D-CEUS与增强CT诊断肝癌消融治疗后病灶残留的敏感度(95.45% vs 93.18%)、特异度(72.73% vs 81.82%)与准确率(92.93% vs 91.9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3D-CEUS与增强CT诊断肝癌消融治疗后残留病灶均具有较高价值,而D-3D-CEUS与增强CT相比可立体显示整个肿瘤边缘血流动态灌注,获得更多有价值信息,且无电离辐射、不影响肾功能、过敏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血清mRNA-122对药物性肝损伤患者早期药物肝毒性评价的价值
    寇曦曦
    2020, 25(2):  181-183. 
    摘要 ( 251 )   PDF (902KB) ( 6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血清mRNA-122(miR-122)对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早期药物肝毒性评价的价值。方法 纳入我院84例DILI患者为观察组及同期9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测定血清miR-122表达。对比两组miR-122表达及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酸(AST)水平,并分析miR-122表达与上述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miR-122表达及ALT、TBil、ALP、AS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DILI患者血清miR-122表达与ALT、AST水平呈线性正相关(r=0.662、0.698,P=0.000、0.000),与TBil、ALP水平呈线性正相关(r=0.732、0.624,P=0.000、0.000)。结论 DILI患者血清miR-122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ALT、TBil、ALP、AST水平密切相关,提示其在DILI患者早期药物肝毒性评价中具有重要作用。
    Hp阳性监测在慢性乙型肝炎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陈攀丽, 唐建荣, 付雪芹, 张逸强, 胡景岚, 吴小力
    2020, 25(2):  184-185. 
    摘要 ( 210 )   PDF (674KB) ( 3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Hp阳性监测对慢性乙肝患者发生消化性溃疡的风险提示作用。方法 选取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14—2019年收治的300例慢性乙肝消化性溃疡患者,其中胃溃疡患者130例(胃溃疡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170例(十二指肠溃疡组)。均进行14C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情况,采用免疫印迹法进行Hp抗体血清分型。对比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患者的Hp感染率及Hp抗体血清分型。结果 经14C呼气检查,十二指肠溃疡组Hp阳性率(81.18%)显著高于胃溃疡组(52.31%,P<0.05)。十二指肠溃疡组与胃溃疡组中的HpⅠ型感染率为87.68%与67.65%,显著高于HpⅡ型感染率(12.32%与32.35%,P<0.05)。所有患者中HpⅠ型感染率为59.00%,显著高于HpⅡ型感染率(13.00%,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发生消化性溃疡的风险较高,其中更易发生十二指肠溃疡,尤其Hp抗体血清分型为Ⅰ型的患者,值得临床重视。
    损伤控制性手术在严重肝外伤中的应用
    刘洪, 田志强, 罗昆仑, 方征, 夏咸军
    2020, 25(2):  186-187. 
    摘要 ( 225 )   PDF (694KB) ( 3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在严重肝外伤患者救治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并总结手术经验。方法 将2012年5月至2016年5月19例采用DCS理念指导下手术救治的严重肝外伤患者设为DCS组,回顾2012年之前61例经手术救治的严重肝外伤患者设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手术处理方法;统计检测术后第1、8天患者TBil、ALT、AST、WBC、CRP、Hb、Alb指标,观察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及死亡率等,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 两组相比较,DCS组在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并发症及死亡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肝功能(TBil、ALT、AST、ALP)、炎症反应(WBC、CRP)及营养(RBC、Hb、Alb)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8天,DCS组的TBil、ALT、AST、AKP、WBC及CRP等指标较传统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S在严重肝外伤处理中的应用安全、有效,可提高严重肝外伤的救治成功率。对于符合DCS手术指征的严重肝外伤患者要尽早、尽快地实施DCS。
    Fibroscan检测肝脂肪变成功率的影响因素及护理策略
    夏海英, 陈颖, 陈芳, 邢荣荣, 苏啸
    2020, 25(2):  188-190. 
    摘要 ( 305 )   PDF (706KB) ( 3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在不同人群的检测差异进行分析,构建合理的FS检测模式。方法 纳入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2019年6月就诊的678例患者,比较不同年龄段、性别的肝脂肪变检测差异进行比较,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采用Student—Newman—Keuls法检验组间差异。结果 这表明在男性患者中,以50岁年龄为界,≥50岁的男性患者的肝脂肪变值较<50岁的男性患者升高(P<0.01),而肝脂肪变值的变异度会降低(P<0.01);在女性患者中,肝脂肪变值和变异度无特殊变化;低于50岁年龄的患者性别在FibroScan肝脂肪变检测值和变异度分布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而对于50岁以上患者,男性脂肪变检测值更高于女性(P<0.05),但变异度低于女性患者(P<0.05)。结论 通过针对不同人群的护理策略可提高Fibroscan检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降低检测的误差。
    肝细胞癌行TACE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和处理体会
    周志莲, 邵春燕, 刘向东
    2020, 25(2):  191-193. 
    摘要 ( 296 )   PDF (683KB) ( 5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行经导管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总结处理体会。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海安市人民医院血液肿瘤科收治的240例行TACE治疗的H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和观察发生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原因,探讨临床处理措施。结果 行TACE治疗的HCC患者发生各种不同的并发症发生率为94.17%,主要为热源反应、恶心呕吐、肝功能损害、上腹部疼痛等,除1例肝癌肿块破裂死亡以外,均经处理治愈或缓解。结论 TACE治疗的HCC患者的各种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临床工作中应注重术前评估,合理选择化疗药物,提高操作水平,加强围术期监护,可降低并发症率,改善患者疾病预后。
    外周血Th17相关炎性因子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Peg-IFNα治疗前后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黄菁, 张永臣, 虞玲
    2020, 25(2):  194-196. 
    摘要 ( 179 )   PDF (812KB) ( 3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Peg-IFNα治疗前后Th17型细胞因子IL-17A和IL-22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与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 选取南京市第二医院收治的CHB患者76例,Peg-IFNα治疗24周,根据HBV DNA的下降情况分为部分病毒学应答组和病毒学不应答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及可能预后因素在治疗中的动态变化,并根据基线IL-17A水平进行分组,比较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达到部分病毒学应答的几率。结果 CHB患者达到部分病毒学应答的有利因素包括基线ALT水平较高,基线HBsAg、HBV DNA和IL-17A水平较低。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部分应答组的上述四个指标均显著的下降,而不应答组除ALT水平显著下降,其余三个指标均只有轻微下降。基线IL-17A水平较低的患者更有可能在治疗过程中达到部分病毒学应答。结论 Th17分泌的主要效应因子IL-17A与CHB患者接受Peg-IFNα治疗的转归结局相关,是预后的有利因素。
    CD34和Ki67的表达预测肝癌术后复发的风险
    贾磊, 李豪, 白鸿太, 陈国勇, 魏思东
    2020, 25(2):  197-198. 
    摘要 ( 365 )   PDF (839KB) ( 3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免疫组化蛋白表达与肝细胞癌术后复发风险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肝细胞癌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患者的免疫组化结果,共50例纳入分析,统计分析免疫组化结果和复发时间的关系。结果 患者以是否在术后5年内复发为界定为复发组和治愈组,肝癌组织中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34的表达在复发组高于治愈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Ki-67表达的百分比复发组高于治愈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CD10、CK19、AFP、Hep、Arg和GPC-3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CD34和Ki67的高表达预示着术后复发风险较高。
    Vimentin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原庆会, 何伟
    2020, 25(2):  199-201. 
    摘要 ( 272 )   PDF (801KB) ( 4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波形蛋白(Vimentin)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0月在我院确诊的88例肝细胞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作为研究组和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作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中Vimentin表达水平,分析Vimentin表达水平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Vimentin在研究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肿瘤直径、AFP 指标、门静脉侵犯、携带乙肝病毒程度、肝功能分级、肝硬化程度不同的患者,肝细胞癌组织中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别(P>0.05),但肿瘤分化和 TNM分期不同的患者,肝细胞癌组织中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差别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imentin高表达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患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Vimentin在肝细胞癌组织中呈高表达;Vimentin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TNM分期及肝细胞癌预后呈相关性。
    HBx介导SOCS-1基因甲基化致肝细胞癌发生的机制
    龙云铸, 贺萧瑾, 李丹, 周娟, 周青, 谭英征
    2020, 25(2):  202-205. 
    摘要 ( 171 )   PDF (857KB) ( 3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HBx介导SOCS-1基因甲基化致肝细胞癌(HCC)发生的机制。方法 将L-02细胞分为对照组、空载质粒转染组、HBx质粒转染组。细胞转染后,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法检测各组细胞迁移能力;RT-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HBx mRNA及SOCS-1 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HBX及SOCS-1蛋白水平;甲基化PCR法检测各组细胞SOCS-1基因甲基化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空载质粒转染组细胞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HBx mRNA及SOCS-1 mRNA水平、HBx及SOCS-1蛋白水平、SOCS-1基因甲基化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x质粒转染组与空载质粒转染组比较,HBx质粒转染组细胞增殖、迁移能力均增强(P<0.05);HBx质粒转染组细胞内HBx mRNA水平升高(P<0.05)、SOCS-1 mRNA水平降低(P<0.05);HBx质粒转染组细胞内HBx 蛋白水平升高(P<0.05)、SOCS-1 蛋白水平降低(P<0.05);HBx质粒转染组细胞内SOCS-1基因甲基化水平升高(P<0.05)。结论 HBx可通过介导SOCS-1基因甲基化,使L-02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增强,促进HCC的发生。
    白藜芦醇对脓毒症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柏海涛, 陈文兵, 刘欢
    2020, 25(2):  206-207. 
    摘要 ( 214 )   PDF (756KB) ( 3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白藜芦醇对脓毒症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和造模组(30只),造模大鼠术后随机分为脓毒症模型组和白藜芦醇干预组,每组15只,干预组尾静脉注射无菌白藜芦醇(40 mg/kg),其余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ELISA法检测TBil、AST、ALT、TNF-α和IL-6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细胞核P65的表达。结果 造模前三组TBil、AST、ALT、TNF-α和IL-6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造模24h后假手术组TBil、AST、ALT、TNF-α和IL-6无显著性变化(P>0.05),而白藜芦醇干预组TBil、AST、ALT、TNF-α和IL-6表达显著低于脓毒症模型组(P<0.01)。肝组织细胞核P65相对灰度值在假手术组、脓毒症模型组和白藜芦醇干预组为0.22±0.05、0.48±0.11、0.34±0.07,各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白藜芦醇下调了脓毒症大鼠肝组织细胞核P65蛋白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对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慢性乙型肝炎初治后转换恩替卡韦干预的耐药及疗效观察
    马春明, 张锁才, 史罗明, 吴剑明, 周根法, 郑剑
    2020, 25(2):  208-211. 
    摘要 ( 233 )   PDF (771KB) ( 3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初治后转换恩替卡韦干预的耐药及疗效。方法 纳入2012年10月至2015年12月于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2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对象,均已接受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初始联合抗病毒治疗>12个月。按照抽签随机对照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各62例,其中观察组治疗方案替换为恩替卡韦干预,对照组仍按原方案持续治疗,均持续治疗3年。所有患者均随访3年,观察两组随访1、2、3年时病毒学应答及基因耐药情况,并分析两组随访1、2、3年时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尿β2-微球蛋白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随访3年时HBV DNA转阴率显著高于随访1年(P<0.05),对照组随访3年时基因耐药发生率显著高于随访1年(P<0.05);观察组随访2、3年HBV DNA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基因耐药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1、2、3年,对照组血肌酐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肾小球女滤过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随访2、3年时血肌酐显著高于随访1年(P<0.05),随访3年时肾小球女滤过率显著低于随访1、2年(P<0.05);而观察组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基本保持基线水平。观察组随访1、2、3年血肌酐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肾小球滤过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随访2、3年时血肌酐较基线上升>50 μmol/L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1、2、3年时肾小球滤过率较基线下降30%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随访2、3年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异常率、尿β2-微球蛋白异常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初治后转换为恩替卡韦干预,能有效提高病毒学应答率,降低耐药及肾功能损害发生率。
    综述
    替诺福韦酯对HBV母婴阻断的国内研究进展
    曹姣姣, 成妮, 高晓红
    2020, 25(2):  212-213. 
    摘要 ( 269 )   PDF (680KB) ( 11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GP73与肝癌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孙振宇, 袁旦平, 徐力善
    2020, 25(2):  214-215. 
    摘要 ( 226 )   PDF (688KB) ( 2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硬化患者肠道微生态研究进展
    邢乐康, 邓永东, 金凤玲
    2020, 25(2):  216-218. 
    摘要 ( 312 )   PDF (686KB) ( 3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道
    以发热、黄疸为主要表现的脾淋巴瘤1例
    施亚军, 顾尔莉
    2020, 25(2):  219-219. 
    摘要 ( 232 )   PDF (655KB) ( 30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