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21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16-08-31
    论著
    91例肝性脊髓病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余思邈, 张宁, 杜宁, 王立福, 孙永强, 景婧, 周超, 张帆, 王睿林, 朱云
    2016, 21(8):  617-619. 
    摘要 ( 149 )   PDF (719KB) ( 2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影响肝性脊髓病(HM)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91例HM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12例好转者和79例恶化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肝病病程,Child-Pugh分级,饮酒史,有无门体静脉分流手术、脾切除术史,肝硬化并发症(腹水、胸水、上消化道出血、腹膜炎、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合并症(糖尿病、高血压病),实验室指标(TBil、Alb、ALT、AST、CHE、WBC、PLT、PTA、BLA)等,并进行单因素分析,进一步行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PTA、CHE、Child-Pugh分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好转组比较,恶化组具有更低的PTA值和CHE值以及更高的Child-Pugh分级 (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变量经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提示,CHE、Child-Pugh分级影响HM患者的预后(P<0.05),Child-Pugh分级越高,预后越差(OR=32.825);CHE值越小,预后越差(OR=0.243)。结论 CHE、Child-Pugh分级是HM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CHE越低、Child-Pugh分级越高,HM患者预后越差。
    MELD和SOFA评分系统对预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
    谢莹, 吴志勤, 杭小锋, 张瑞祺, 徐文胜
    2016, 21(8):  620-622. 
    摘要 ( 155 )   PDF (850KB) ( 3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 和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系统对预测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78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治疗3个月时患者的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分别进行MELD和SOFA系统评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预测价值,并用K-M生存曲线分析两种预测模型的差异。结果 MELD和SOFA分值均能够较好地预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3个月内的病死率,C-statistic 分别为0.826和0.825,两者的预测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148,P=0.988)。SOFA评分<7分和MELD评分<23.9分患者分别较SOFA评分≥7分和MELD评分≥23.9分者生存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7.66 和 28.33,P值均为0.000)。结论 MELD和SOFA评分系统在预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方面效果相近。
    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2510例临床资料分析
    孙艳华, 林之莓, 项晓刚, 蔡伟
    2016, 21(8):  623-625. 
    摘要 ( 96 )   PDF (637KB) ( 3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的病因分布和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自2010年1月至2015年5月入院治疗的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出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疾病诊断进行分类,并对其构成和变化趋势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治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2510例,其中明确病因925例(36.85%),诊断涉及19个病种,居前4位的疾病分别是:病毒性肝炎17.65%(443/2510)、药物性肝损伤7.81%(196/2510)、胆源性肝炎3.75%(94/2510)、自身免疫性肝病3.23%(81/2510)。结论 在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中,临床仍有大部分病例(63.15%)难以确定病因,除病毒性肝炎外,药物性肝损伤、胆源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不可忽视。
    CT灌注值分析及CT灌注成像鉴别肝细胞癌和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价值
    黄宇峰, 陈建新, 张同华, 顾佳
    2016, 21(8):  626-629. 
    摘要 ( 147 )   PDF (652KB) ( 2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肝细胞癌和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灌注值进行分析,以研究CT灌注成像对二者的鉴别作用,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将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在2015年3月至 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肝细胞癌患者24例作为实验组,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17例作为对照组。应用CT扫描仪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平扫及全肝灌注扫描,对两组的实性部分的CT灌注值(肝动脉灌注量、门静脉灌注量、总肝灌注量、肝动脉灌注指数)进行分析比较;对肝细胞癌的实性成分、灶周组织及远处肝组织的CT灌注值进行分析比较;对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实性部分与远处肝组织的CT灌注值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实性成分肝动脉灌注量为(43.32±19.56)mL/(min·100 mg)、肝动脉灌注指数为(67.86±11.62)%均较低,但门静脉灌注量较高(22.30±13.44)mL/(min·100 m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实验组中,与灶周、远处肝组织相比,病灶的肝动脉灌注量(43.321±19.66)mL/(min·100 mg)、肝动脉灌注指数(67.86±11.62)%较高,但门静脉灌注量较低(22.30±13.44)mL/(min·100 m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对照组中,与远处肝组织相比,病灶的肝动脉灌注量(67.69±23.54)mL/(min·100 mg)、肝动脉灌注指数(88.46±5.62)%较高,而门静脉灌注量较低(9.30±7.44)mL/(min·100 m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上述情况的总肝灌注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对肝细胞癌和肝局灶性结节增生CT灌注值的分析与比较,可知CT灌注成像对于二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IL-22在蓝莓益生菌血清干预肝细胞脂肪变性实验中的表达
    祝娟娟, 程明亮
    2016, 21(8):  630-635. 
    摘要 ( 103 )   PDF (3003KB) ( 4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蓝莓益生菌血清通过对IL-22表达的影响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方法 血清药理学方法制备大鼠10%蓝莓益生菌低、中、高剂量血清。建立游离脂肪酸(FFA)诱导的正常肝细胞株L-02细胞脂肪变性模型,设立正常组、模型组、蓝莓益生菌低、中、高剂量血清组。油红O染色检测细胞内的脂质沉积;定量检测细胞内三酰甘油(TG)含量;RT-PCR检测各组IL-22 基因表达;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IL-22蛋白表达。结果 FFA诱导刺激24 h后,模型组细胞内可见大量脂质沉积,且TG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0),IL-22的基因及蛋白表达均较正常组明显减弱(P=0.000);与模型组相比,蓝莓益生菌低、中、高剂量血清组的TG逐渐降低(P=0.000),细胞内的脂肪沉积逐渐减轻;高剂量血清组IL-22的基因和蛋白表达较模型组、低剂量血清组、中剂量血清组显著增强(P=0.000),但蓝莓益生菌低、中剂量血清组之间IL-22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蓝莓益生菌血清能上调IL-22的表达,参与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
    TLR介导的Nrf2抗氧化通路在对乙酰氨基酚   药物性肝损伤中的保护作用
    顾佳毅, 郁丰荣
    2016, 21(8):  636-640. 
    摘要 ( 153 )   PDF (1807KB) ( 2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内毒素(LPS)及Toll 样受体(TLR)在对乙酰氨基酚(APAP)药物性肝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雄性 C57BL/6 小鼠40只,分为 4 组,每组 10 只。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LPS组腹腔注射LPS 10 μg/kg,APAP组腹腔注射APAP 300 mg/kg,LPS+APAP组在APAP造模前16 h给予LPS 10 μg/kg预处理。通过比较各组血清 ALT 和 AST水平,并通过HE染色评价肝组织损伤程度,观察LPS对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测定相应时间点的肝脏组织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变化以及肝组织DHE染色,评价小鼠氧化应激水平。应用Western印迹及RT-PCR检测肝脏Nrf2,Gclc及HO-1的表达水平。结果 LPS预处理可明显减轻APAP所致的肝脏氧化应激反应及肝损伤程度。LPS预处理组的小鼠血清ALT(518.3±142.3对4542±498.4 U/L)、AST(643.3±105.6对5432.1±569.2 U/L)水平及肝组织MDA(78.0±14.5对141.7±26.4 mmoL/mg)水平与模型组相比明显降低,而GSH (6.2±1.7对3.5±1.0 μmol/g)水平明显升高(P<0.05),肝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减轻。同时,LPS预处理可明显促进Nrf2及其下游抗氧化基因的表达。结论 LPS在小鼠APAP肝损伤中起到保护作用,作用机制与Nrf2抗氧化通路的激活相关,可能成为药物性肝损伤的新的治疗策略。
    临床与基础研究
    糖皮质激素治疗早期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成本-效果分析
    薛源, 林琳, 陆建春, 黄家富
    2016, 21(8):  641-644. 
    摘要 ( 150 )   PDF (808KB) ( 3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从药物经济学的角度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早期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疗效和成本,并分析ACLF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65例早期ACLF患者入组,其中包括地塞米松组23例、氢化可的松组16例和对照组26例。比较3组患者的死亡率、住院时间、费用,以及肝功能、凝血功能、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的变化。采用成本-效果比值法和最小成本分析法对3种治疗方法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 3组患者死亡率、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患者的总胆红素均在发病后第3周上升至高峰。氢化可的松治疗成本较高,地塞米松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成本接近;Cox回归分析显示肝肾综合征(P<0.01)和自发性腹膜炎(P<0.01)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 糖皮质激素不能改善早期ACLF患者的预后,不能降低治疗费用;影响该病预后的主要因素为肝肾综合征和自发性腹膜炎。
    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难治性慢性乙型肝炎HBeAg血清学转换疗效观察
    蒋兆荣, 张金荣, 余亚新, 顾生旺, 刘欢
    2016, 21(8):  644-647. 
    摘要 ( 162 )   PDF (646KB) ( 3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临床观察经恩替卡韦治疗1年至4年后e抗原仍为阳性的难治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应用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6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恩替卡韦治疗的基础上加用PegIFN α-2a抗病毒治疗,对照组继续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分别在12周、24周、48周定量检测两组患者肝功能、HBsAg、HBeAg及HBeAb等变化。结果 (PegIFN)α-2a联合恩替卡韦治疗24周时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26.7%,48周上升至36.7%,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HBsAg水平持续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后e抗原仍为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继续抗病毒治疗,可提高HBeAg血清学转换率,缩短疗程,为最终停药可能提供相关依据。
    CRRT与PE联合治疗晚期重症肝炎合并肝肾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刘红凌, 李艳英, 李华
    2016, 21(8):  647-649. 
    摘要 ( 143 )   PDF (637KB) ( 2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CRRT)和血浆置换(PE)联合治疗晚期重症肝炎合并肝肾综合征(HRS)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晚期重症肝炎合并HRS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护肝、纠正电解质平衡及抗感染等基础对症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CRRT和PE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血清总胆红素(TBil)、尿素氮(BUN)、肌酐(Cr)、血氨(NH3)、血钾(K+)、血钠(Na+)及血清白蛋白(Alb)等各项肝肾功能及血生化指标变化。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后1个月患者死亡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经治疗后血清中TBil、BUN、Cr、NH3、K+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Na+及Alb较治疗前明显升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患者各生化指标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患者死亡9例,死亡率为22.5%,对照组患者死亡25例,死亡率为62.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RT联合PE治疗晚期重症肝炎合并HRS疗效显著,可有效清除患者血液中毒素分子,提高患者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肝衰竭抗病毒治疗时机及随访
    丁巧云, 俞海英, 张小玉, 郭银燕, 潘剑, 曹兴国
    2016, 21(8):  650-652. 
    摘要 ( 149 )   PDF (633KB) ( 4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我院肝衰竭患者口服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时机和治疗后病情改善情况,为今后肝衰竭患者抗病毒时机及疗程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对我院2001年1月至2015年12月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患者,根据在肝衰竭早、中、晚期口服核苷类药物,住院期间未服抗病毒药物作为对照组,分4组,分析住院期间4组HBV DNA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总胆红素值、黄疸持续时间;观察出院后患者HBV DNA变化、肝硬化进展、病情复发等情况。结果 4组患者住院期间HBV DNA消失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6,P值<0.01);4组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早中期组住院时间最长;早中期组与对照组相比,黄疸上升期及黄疸僵持的时间延长,黄疸指标峰值也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在出院后半年至两年HBV DNA全部转阳,B超提示出现肝硬化结节,早中期组在住院期间服用拉米夫定出院后约2~6年左右出现HBV DNA反弹,联合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ALT一直正常。结论 肝衰竭患者口服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在早中期可缓解肝硬化的进展,但延长黄疸消退及住院时间,晚期服用对病情无明显改善。
    糖尿病性脂肪肝与酒精性脂肪肝临床特点分析
    丁文宇
    2016, 21(8):  652-655. 
    摘要 ( 158 )   PDF (648KB) ( 3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糖尿病性脂肪肝与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我院2010年1月到2015年1月收治的酒精性脂肪肝患者40例,糖尿病性脂肪肝患者(非酒精)62例,通过问卷调查和全自动生化分析检查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结果 酒精性脂肪肝中男性比例为67.50%,高于糖尿病性脂肪肝为56.4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病程、BMI等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糖尿病性脂肪肝同时发生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血症、肥胖症等比例高于酒精性脂肪肝,冠心病、胆石症低于酒精性脂肪肝,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糖尿病性脂肪肝中GGT、TG、TC、LDL-C、UA、ApoA、AST、ALT等肝功能指标高于相应酒精性脂肪肝,Alb、TBil等低于相应酒精性脂肪肝,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DL-C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性脂肪肝同时伴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者较多,并且肝功能损害较酒精性脂肪肝大。
    50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张金龙, 梁雪峰, 薛慧, 常小云, 万芝清, 梁燕, 韩萍
    2016, 21(8):  655-657. 
    摘要 ( 103 )   PDF (628KB) ( 4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的临床特征,为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504例PH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04例PHC患者中男女之比为5:1,45~59岁患者比例最高,为54.17%。(2)PHC患者中,HBV感染比例最高,为80.56%,其中67.86%已进展为肝硬化,HBV感染模式中“小三阳”最多,为56.84%。(3)PHC患者中,AFP阳性患者为62.90%。(4)92.46%的PHC患者依靠病史及影像学检查确诊,大肝癌所占比例为31.75%,巴塞罗那分期(BCLC)C期患者比例最高,为52.98%,淋巴结为最常见转移部位,为17.26%。结论 中年男性患者为PHC高危人群,HBV感染者所占比例最高,且以“小三阳”感染模式最多见;PHC主要依靠病史及影像学检查确诊,确诊时大肝癌及进展期患者所占比例最高,淋巴结为最常见转移部位。
    基因3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经济化治疗的临床观察
    雷华, 庄林, 王晴晴, 田波, 柏保利, 陈洁
    2016, 21(8):  658-660. 
    摘要 ( 107 )   PDF (642KB) ( 3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3型感染者对普通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2012年5月-2015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抗-HCV和HCV RNA双阳性的1677例HCV患者进行基因分型,将其中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的120例HCV 3型初治患者采用普通干扰素(皮下注射IFN-α 1b 5 MU/d,连续15 d;此后1次/隔日)联合利巴韦林(RBV 15 mg/kg·d)抗病毒治疗48周的方案;20例HCV 3型初治患者采用PegIFN-α 2b(80 μg/周)联合利巴韦林(RBV 15 mg/kg·d)治疗24周作为对照组。将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RVR)的患者,按照病毒载量分两组:≤1×105 IU/L(低病毒载量),A1组;>1×105 IU/L(高病毒载量),A2组;获得早期病毒学应答(EVR),B组;未获得早期病毒学应答,C组。治疗前后和随访中检测患者血浆HCV RNA水平作为疗效评价的指标。结果 在1677份标本中,检测到5种基因型,其中HCV基因lb型有263例,HCV基因2a型195例,HCV基因3a型314例,HCV基因3b型697例,HCV基因6a型67例,不能确定型别141例;其中基因3型(3a和3b)占总数的60.3%。治疗组112例患者完成既定治疗方案,92例(76.7%)患者获得SVR;其中A1组37例患者,33例(89.1%)获得SVR;A2组34例患者,28例(82.3%)获得SVR;B组(EVR)41例,31例(75.6%)获得SVR;C组(未获得EVR)8例: 3例患者将普通干扰素调整为PegIFN,5例患者终止治疗。对照组20例均完成既定治疗方案:18例获得SVR,SVR率为90%。 A1、A2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昆明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以基因3型为主。(2)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获得RVR的3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疗效好。
    延安地区成年男性ALDH2基因多态性与酒精性肝病关系探讨
    李倩楠, 戴光荣, 刘发学, 曹少华, 马杈
    2016, 21(8):  661-662. 
    摘要 ( 95 )   PDF (681KB) ( 2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乙醛脱氢酶(ALDH)2基因多态性与延安地区成年男性酒精性肝病(ALD)的关系。方法 应用基因芯片方法测定健康对照组(76例)、ALD组(36例)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组(NAFLD)(73例)ALDH2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进行比较。结果 两种等位基因ALDH2 504Glu和ALDH2 504Lys在3组之间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LDH2的3种基因型在健康对照组、ALD组和NAFLD组之间的分布均存在一定差异(P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LDH2基因多态性和本地区ALD的发生密切相关,ALDH2 504Lys等位基因可能是ALD的保护因子。
    肝硬化败血症患者血清PCT水平变化分析
    李倩
    2016, 21(8):  663-665. 
    摘要 ( 175 )   PDF (855KB) ( 3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肝硬化败血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方法 收集2012年—2015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肝硬化患者152例,其中肝硬化败血症患者85例,单纯肝硬化患者67例,比较两组患者PCT检测阳性结果的差异;分析肝硬化败血症患者中PCT检测阳性诊断血培养结果;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PCT水平的差异。对不同时间点PCT水平诊断肝硬化败血症的ROC曲线进行分析。结果 肝硬化败血症患者中PCT检测阳性率(84.71%)高于单纯肝硬化患者(16.12%),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检测阳性诊断血培养结果的灵敏度为90.0%,特异度为40.0%,准确性为81.18%。肝硬化败血症患者的PCT水平在各时间点均高于单纯肝硬化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不同时间点PCT水平诊断肝硬化败血症的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第1天PCT水平诊断肝硬化败血症的ROC曲线下面积最高为74.20%;第2天PCT水平诊断肝硬化败血症的约登指数最高为0.440;入院时PCT水平诊断肝硬化败血症的灵敏度最高为85.37%,第2天PCT水平诊断肝硬化败血症的特异度最高为65.91%。结论 血清PCT检测对诊断肝硬化败血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肝硬化SBP患者TNF-α、IL-6和PCT检测及意义
    石荣亚, 李志锋, 刘芳
    2016, 21(8):  666-668. 
    摘要 ( 123 )   PDF (634KB) ( 3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和降钙素原(PCT)在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 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82例肝硬化腹水合并SBP患者和40例无SBP肝硬化腹水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 法检测腹水和血清TNF-α、IL-6水平,采用酶联荧光分析(ELFA)法测定腹水和血清PCT水平,将各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SBP患者腹水、血清中TNF-α、IL-6和PCT水平显著高于非SBP肝硬化患者 (P<0.05);SBP经治疗好转患者腹水、血清中TNF-α、IL-6和PCT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均<0.05);SBP经治疗恶化组患者腹水、血清中TNF-α、IL-6和PCT水平明显高于好转组(P均<0.05)。结论 腹水和血清中TNF-α、IL-6、PCT水平与肝硬化合并SBP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诊断SBP的敏感指标,联合检测对SBP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和判断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无痛胃镜联合多层螺旋CT在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治疗中的应用
    聂龙
    2016, 21(8):  668-670. 
    摘要 ( 138 )   PDF (636KB) ( 3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无痛胃镜联合多层螺旋CT治疗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普通外科自2010年3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经内镜证实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90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行无痛胃镜下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套扎硬化术,观察组行64层螺旋CT对门静脉及食管胃静脉成像,并在其指导下在无痛胃镜下进行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套扎硬化术,对比两组治疗前后食管静脉曲张分级,随访24、48周复发率、再出血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与对照组治疗前食管静脉曲张分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相比均轻度比例增高,中度及重度比例降低,但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上述指标改善更加显著(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随访24、48周复发率、出血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指导无痛胃镜下治疗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具有显著很好的效果,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CT全肝灌注成像对肝硬化患者肝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评估价值
    张俊, 宋爱敏
    2016, 21(8):  671-673. 
    摘要 ( 134 )   PDF (690KB) ( 3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应用CT全肝灌注成像观察肝硬化患者肝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方法 选取肝硬化患者34例,采用Child-Pugh分级法进行肝硬化程度分级,Child A级9例,B级14例,C级11例,选取同时包括主动脉、门静脉、脾脏及全肝的层面实施动态容积增强扫描;同期选取由于其他原因(无肝病史)实施CTP检查者28例为对照组,采用专业工作站肝灌注的功能软件PhilipsEBW 4.5分别计算HAP、PVP、TLP及HPI参数,分析比较肝脏各灌注参数在对照组与肝硬化严重程度之间的差别及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的PVP和TLP较对照组呈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HAP与HPI较对照组呈上升的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把肝硬化A级和B级患者分为轻中度肝硬化,而C级患者归属于重度肝硬化。使用统计量Pearson对肝硬化严重程度与各灌注参数相关性做分析,数据显示,肝硬化越严重,灌注参数HAP及HPI与Child分级呈正相关,而与PVP及TLP则呈负相关(P<0.05)。结论 CT全肝灌注成像判断肝硬化灌注异常现象的主要措施之一,能够对病变组织的相关病理生理现象做出有效地评价,进而为临床精确地诊断疾病、评估预后和制定治疗措施提供客观的依据。
    双源CT双能量真实平扫与虚拟平扫对脂肪肝的诊断价值对比
    张跃
    2016, 21(8):  673-677. 
    摘要 ( 248 )   PDF (1059KB) ( 6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双源CT双能量真实平扫与虚拟平扫对脂肪肝的诊断价值差异。方法 分析70例以双源CT腹部增强扫描的脂肪肝患者真实平扫图像与虚拟平扫图像。分析肝门层面上两图像上肝左右叶、脾、下腔静脉的CT值及噪声值,同时测量该平面腹部前后径与左右径,记录剂量长度乘积。评价各CT值与噪声差异,分析肝右叶噪声与上腹部各径线相关性。同时以肝/脾CT值比值<0.8以及肝/下腔静脉CT值比值<1.0为标准诊断中重度脂肪肝,并比较两图像上其诊断一致性。结果 :肝左叶(P=0.007)、肝右叶(P<0.001)与脾CT值(P<0.001)比较VNC图像结果显著高于TNC,噪声比较VNC图像上结果均小于TNC结果(P<0.001),肝右叶噪声与上腹部前后径(r=0.561)、左右径(r=0.605)、平均径(r=0.608)在TNC图像上均中等相关(P<0.001),VNC图像上为弱相关。以肝/脾CT值比值<0.8为重度脂肪肝诊断标准,TNC与VNC图像诊断一致性kappa值为0.595;以肝/下腔静脉CT值比值<1.0为诊断标准,其诊断一致性kappa值为0.484,DLP值在VNC替代TNC后可降低24.1%。结论 TNC与VNC在中重度脂肪肝的诊断上中等一致,肝/脾CT值比值<0.8这一标准更推荐。
    会议纪要
    热点论坛
    成人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
    范晔, 于乐成
    2016, 21(8):  679-682. 
    摘要 ( 99 )   PDF (652KB) ( 2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细胞肝癌:最优化的分期影响生存率
    姚群燕, 涂传涛
    2016, 21(8):  683-684. 
    摘要 ( 119 )   PDF (621KB) ( 4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单核细胞介导的固有免疫在丙型肝炎感染中的作用
    梁彦, 张沛欣, 贾战生, 陈丽华, 张颖
    2016, 21(8):  685-689. 
    摘要 ( 134 )   PDF (668KB) ( 3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衰竭患者甲状腺激素和垂体激素变化的研究进展
    倪清涛, 杨永峰
    2016, 21(8):  689-692. 
    摘要 ( 166 )   PDF (656KB) ( 4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脂肪因子与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游国琼, 周晓茜
    2016, 21(8):  693-696. 
    摘要 ( 115 )   PDF (658KB) ( 3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piRNA/PIWI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机制研究进展
    周代兵, 张凌云, 许国雄
    2016, 21(8):  696-699. 
    摘要 ( 86 )   PDF (659KB) ( 3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瞬时弹性成像技术用于诊断肝纤维化的评价
    胡志勇, 肖绍树, 周学斌
    2016, 21(8):  700-702. 
    摘要 ( 93 )   PDF (641KB) ( 6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验交流
    特利加压素与加倍剂量奥曲肽对肝硬化静脉曲张患者HVPG的影响
    柯文炳, 黄新造
    2016, 21(8):  703-704. 
    摘要 ( 107 )   PDF (624KB) ( 3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单纯性肥胖症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研究
    贲秀鸾, 季凤华
    2016, 21(8):  705-707. 
    摘要 ( 103 )   PDF (636KB) ( 2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癌介入治疗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对并发症的影响
    张丽, 周晓玲, 朱姣, 孙蓓
    2016, 21(8):  707-709. 
    摘要 ( 153 )   PDF (635KB) ( 5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标管理在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陈美玲, 周蓉, 周俊霞
    2016, 21(8):  709-711. 
    摘要 ( 146 )   PDF (641KB) ( 2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道
    成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伴肝侵犯1例
    李珊珊, 仵永枫, 刘梅, 孔明, 李璐, 郑素军, 陈煜
    2016, 21(8):  712-713. 
    摘要 ( 138 )   PDF (620KB) ( 2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免疫介导的特异质性药物性肝损伤1例
    王晶, 李捍卫, 孟宪梅, 任丽梅, 武金宝, 周怡
    2016, 21(8):  713-714. 
    摘要 ( 144 )   PDF (620KB) ( 2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达到理想治疗终点1例
    谢芳, 汪茂荣, 耿家宝, 董源, 李平
    2016, 21(8):  714-715. 
    摘要 ( 144 )   PDF (622KB) ( 3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