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内质网应激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损伤
    曾伟兰, 汪艳
    肝脏    2023, 28 (6): 633-636.  
    摘要349)      PDF (518KB)(23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以肝脏脂质蓄积为主要特征的多因素疾病。脂质异常累积可造成肝细胞内质网(ER)功能涉及的蛋白平衡紊乱。当ER中未折叠或错误折叠蛋白累积时,细胞启动自身防御保护机制,出现ER应激,引起未折叠蛋白质反应(UPR),诱导蛋白质合成阻断、ER伴侣表达和错误折叠蛋白降解;这一过程主要涉及肌醇需要酶1(IRE1)、蛋白激酶R(PKR)样ER激酶(PERK)和激活转录因子6(ATF6)等信号通路的激活。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ER应激反应都加剧NAFLD肝损伤;轻度或中度ER应激可触发“适应性/细胞保护性”UPR,减轻NAFLD肝病理表现,恢复ER稳态;但是强烈或持续的ER应激可出现“适应不良的/不受限的/终末的”UPR,细胞启动内部凋亡机制。另外,慢性或急性ER应激也可引起不同的NAFLD肝损伤结局。因此,设计以UPR作为靶点的ER靶向递药系统,可为NAFLD治疗新药研发提供线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脓毒症肝损伤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周伟, 章莉莉
    肝脏    2023, 28 (6): 734-737.  
    摘要362)      PDF (536KB)(178)   
    脓毒症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之一,近年来由于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脓毒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持续升高。脓毒症早期即可诱发肝损伤,其发病机制不明,本文将近年来脓毒症肝损伤的发病机制及潜在治疗方向的进展做一阐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药物性肝损伤因果关系评估演变:从RUCAM到RECAM
    孟尧, 张萌萌, 赵新颜
    肝脏    2023, 28 (6): 631-633.  
    摘要417)      PDF (512KB)(173)   
    Roussel Uclaf 因果关系评估量表创立30年至今,肝病专家一直在寻找能真实、可靠评估可疑药物与肝损伤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2022年初,Hayashi PH提出了药物性肝损伤因果关系评估的新方法:改良电子化因果关系评估量表(RECAM)。本文就RUCAM及RECAM的产生、各自的优势及局限性、二者之间的相同点及不同点作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中性粒细胞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齐婧姝, 平大冰, 孙鑫, 胡旭东, 彭渊, 刘成海
    肝脏    2023, 28 (9): 1127-1130.  
    摘要222)      PDF (1726KB)(173)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进展及肝硬化转归的关键环节。肝脏免疫微环境失衡是肝纤维化的关键病理机制之一,中性粒细胞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中性粒细胞在不同病因所致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肝细胞脂质代谢异常与线粒体功能障碍在NAFLD发病和疾病进程中的研究进展
    陈佳豪, 周振华
    肝脏    2023, 28 (11): 1372-1374.  
    摘要377)      PDF (493KB)(17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率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危害性大,其病理关键与肝细胞脂质代谢紊乱有关。有研究表明,肝细胞脂质沉积可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线粒体功能衰竭又可进一步加剧脂质代谢紊乱。本综述从肝细胞脂质代谢和线粒体功能两个方面,探讨肝细胞脂质代谢异常和线粒体功能障碍在NAFLD发病和疾病进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和分子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氧化应激参与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
    刘雅妮, 郭瑞芳, 王欢, 娄婷婷, 李燕
    肝脏    2023, 28 (6): 724-727.  
    摘要284)      PDF (533KB)(170)   
    肝炎病毒、酒精、高脂饮食等多种致病因素可损伤肝脏,引发氧化应激。氧化应激产物活性氧(ROS)大量产生后作用于肝细胞、肝星状细胞(HSC)等多种细胞,引起肝细胞凋亡及细胞外基质(ECM)过度沉积。若未得到及时控制,将导致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的发生。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加氧酶-1(Nrf2/HO-1)信号通路在机体抗氧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过量ROS可激活转录因子Nrf2,Nrf2与抗氧化反应元件(ARE)结合后,启动下游HO-1等抗氧化酶的表达,起到抗氧化,从而减轻肝纤维化的作用。本文就氧化应激及Nrf2/HO-1抗氧化通路在肝纤维化发生及进展中的影响作一综述,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的临床诊治提供新的可能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浅析类器官与肝脏再生研究进展
    刘文明, 鄢和新
    肝脏    2023, 28 (6): 637-639.  
    摘要224)      PDF (448KB)(166)   
    世界范围内肝脏疾病的负担逐年增加,肝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受限于供体短缺。再生医学因强调替代治疗而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旨在采用正常的功能肝细胞替换受损的肝组织,而优质的种子细胞是其广泛应用的前提。肝脏类器官不仅是模拟人类生理学和病理学的最佳细胞模型,同时也是再生医学和转化应用的重要细胞来源。在这里,我们讨论现今肝脏三维类器官培养的各方面进展,以及它如何在体内、外重构肝胆系统,如何成为全球性新兴肝脏再生医学的焦点。本文概述了肝细胞、胆管细胞和非实质细胞类器官系统,并讨论它们的优势、局限性以及肝脏再生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糖尿病致肝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叶圣莹, 秦燕
    肝脏    2023, 28 (6): 737-739.  
    摘要394)      PDF (413KB)(165)   
    糖尿病长期的慢性高血糖导致多个组织和脏器损伤,其中糖尿病所致的肝损伤近年来备受关注。高血糖可引起肝细胞炎症反应,通过线粒体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及减少溶酶体自噬等方式造成肝细胞严重损伤,进而引起肝功能下降。现就长期高血糖下肝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急性肝衰竭相关研究新进展
    王开利, 刘鸿凌
    肝脏    2024, 29 (3): 258-259.  
    摘要148)      PDF (395KB)(165)   
    急性肝衰竭(ALF)致病因素多,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早期识别病因及保护重要器官功能对患者生存至关重要。随着重症医学水平不断提高,人工肝、肝移植技术不断发展,患者生存率也有所提高,本文对影响ALF预后的最近基础研究与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到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变迁
    徐衍, 饶慧瑛
    肝脏    2024, 29 (3): 255-257.  
    摘要161)      PDF (486KB)(159)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全球范围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且进展至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等不良结局加重社会医疗负担。NAFLD特征是肝脏脂肪沉积和炎症,近40余年以来一直是一个排他性诊断,随着研究不断地深入,2020至2023年期间经历了两次更名,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到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本文讨论了目前对NAFLD/MAFLD/MASLD特征的对比、临床和研究问题,旨在提高我们对脂肪性肝病(SLD)的全面理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及解读等两个问题的讨论
    孙鸿展, 王欣茹, 肖丽, 薛荣荣, 咸建春
    肝脏    2023, 28 (8): 885-886.  
    摘要316)      PDF (552KB)(159)   
    最近我国及时发布了更新后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并组织专家进行了解读。本文根据我们在学习中发现的问题,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讨论,提出商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肝硬化患者复代偿的临床研究进展
    邓优, 王琦, 赵红, 谢雯
    肝脏    2024, 29 (1): 9-12.  
    摘要96)      PDF (477KB)(152)   
    肝硬化的自然进程一般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虽然传统上认为肝硬化从代偿期发展到失代偿期是单向且不可逆的病程,但近期研究揭示,在有效治疗肝硬化潜在病因后,部分患者可能经历炎症减轻、纤维化消退,不再出现失代偿事件,最终实现肝脏功能的复代偿(再代偿)和疾病逆转。Baveno VII共识为肝硬化复代偿提供了明确的定义标准,包括消除主要病因、不再发生失代偿事件以及肝功能持续改善。肝硬化的复代偿涉及多方面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如降低门脉压力、减少肝纤维化、改善肠道通透性及改善代谢等。随着针对特定病因治疗的研究进展,肝硬化复代偿的重要性逐渐增加。目前,关于肝硬化复代偿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Baveno VII共识基于专家建议对肝硬化复代偿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但对于肝功能改善标准、病情动态变化、预后分层等方面的细节仍存在不明确之处。因此,在诊断和管理肝硬化复代偿时,临床医师需要特别谨慎,尤其是考虑到相关的伦理问题和长期结果的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药物研发进展
    邢翔宇, 牛俊奇
    肝脏    2024, 29 (1): 5-9.  
    摘要130)      PDF (608KB)(15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目前仍未有批准治疗药物,随着流行率的日益增长和高度未满足的医疗需求,相关药物研发的迫切性与日剧增。在过去的几十年中,NASH新药研发经历诸多波折,但在2023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本文将主要介绍在这一年取得的最新进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更名及其影响
    刘百怡, 饶慧瑛
    肝脏    2023, 28 (9): 1012-1014.  
    摘要171)      PDF (328KB)(149)   
    近年来,对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命名一直存在不同声音。2020年,国际肝病共识小组建议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更名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强调2型糖尿病、肥胖/超重等代谢危险因素在脂肪性肝病中的重要性。2023年,经过多方面考虑,欧美三大学会建议将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作为新命名,进一步扩大了脂肪性肝病的诊断范围。虽然MAFLD和MASLD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NAFLD的不足,但两者能否取代NAFLD成为更精确描述脂肪性肝病的新命名仍存在很大的争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COSSH ACLF评分联合血清NLR、AFP对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张雪, 宋洁, 邵雪
    肝脏    2023, 28 (6): 702-706.  
    摘要125)      PDF (574KB)(146)   
    目的 探讨COSSH ACLF评分联合血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甲胎蛋白(AFP)对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2022年1月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成功接受人工肝治疗的ACLF患者260例,作为治疗组。基于患者治疗90 d后是否存活,将治疗组患者分为生存组236例和死亡组24例。另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2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COSSH ACLF评分、NLR和AFP。比较生存组和死亡组的COSSH ACLF评分、NLR和AFP。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ACLF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COSSH ACLF评分、NLR和AFP对人工肝治疗ACLF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治疗组COSSH ACLF评分(6.32±0.57 vs. 1.03±0.20)、NLR(12.45±1.26 vs. 5.28±1.74)和AFP(89.24±7.38 vs. 20.45±3.46)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死亡组COSSH ACLF评分(5.34±1.53 vs. 7.93±1.37)、NLR(10.37±1.24 vs. 14.29±2.04)和AFP(73.82±10.25 vs. 108.21±15.30)均高于生存组(均P<0.05);人工肝治疗ACLF短期预后与血清总胆红素(TBil)、肌酐(C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C反应蛋白(CRP)、COSSH ACLF评分、NLR和AFP相关(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TBil、INR、COSSH ACLF评分、NLR、AFP为人工肝治疗ACLF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显示,COSSH ACLF评分、NLR、AFP联合预测ACLF短期预后的AUC为0.877,大于单独预测的AUC,COSSH ACLF评分、NLR、AFP分别为0.733、0.798、0.794(P<0.05)。结论 COSSH ACLF评分、NLR和AFP是人工肝治疗ACLF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其联合检测对患者的短期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血清HBV RNA在临床应用中尚未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黎婉莹, 申笙, 刘诗, 孙剑
    肝脏    2024, 29 (2): 143-146.  
    摘要131)      PDF (597KB)(141)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导致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难以完全治愈,其根本原因是肝内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持续稳定存在。血清HBV RNA作为cccDNA的下游转录产物,近年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可用于监测CHB患者的疾病进展和预测预后。为了更好地了解血清HBV RNA,本文梳理了当前尚未解决的三个关键科学问题,包括血清HBV RNA的检测方法学、血清HBV RNA反映cccDNA状态的能力以及HBV RNA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发展的关系,旨在进一步挖掘血清HBV RNA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肝细胞癌围手术期系统治疗的进展与展望
    邵卫青, 钦伦秀
    肝脏    2023, 28 (10): 1141-1142.  
    摘要174)      PDF (529KB)(140)   
    外科治疗为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患者提供了最佳预后。然而,我国约七成肝癌患者初诊时已属于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近年来,包括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AATD)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在内的系统治疗的快速发展为中晚期肝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它改变了手术指征,有望降低术后复发风险,延长生存期。多项研究表明,AATD联合ICI转化治疗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效果,可使不可切除的肝癌降期,从而获得后续根治性切除机会。对于可切除的肝癌患者,许多新辅助治疗显示出降低术后转移复发可能和改善生存的潜力。我们对单独系统性辅助治疗的影响知之甚少。阿替利珠单抗和贝伐珠单抗辅助治疗(IMbrave 050研究)已被证明可改善手术切除或消融后肝癌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RFS)。本中心牵头的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LANCE研究)发现,仑伐替尼联合TACE是一种有前景的辅助治疗策略,可为术后复发风险高的肝癌患者提供更好的生存获益和可控的安全性。然而,目前尚未批准用于这些患者的新辅助或辅助全身性治疗。总之,靶向和免疫治疗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肝癌外科治疗模式的转变。然而,如何确定最佳组合、解决耐药性以及降低全身毒副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凝血指标与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性
    苏小红, 李静博
    肝脏    2023, 28 (10): 1171-1174.  
    摘要169)      PDF (390KB)(140)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凝血指标与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5例(A组),肝硬化不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57例(B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9名(C组)。比较3组的血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比容(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PLT、MPV、PCT、PDW、APTT、PT、TT、FIB与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性。结果 A组PLT、MPV、PCT、PDW水平分别为(301.16±50.24)×109/L、(8.37±1.34)fL、(0.25±0.06)%、(19.00±1.27)%,明显高于B组的(330.03±55.28)×109/L、(9.38±1.50)fL、(0.35±0.10)%、(22.02±1.49)%和C组(200.15±40.30)×109/L、(7.18±1.19)fL、(0.18±0.03)%、(16.36±1.02)%,且PLT、MPV、PCT、PDW水平均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的TT水平分别为(17.35±0.72)s、(15.25±0.64)s,均明显低于C组的(19.78±1.03)s,A组、B组的APTT、PT、FIB水平分别为(33.15±5.30)s、(12.38±1.50)s、(4.52±0.74)s、(40.03±6.28)s、(14.37±2.34)s、(5.66±0.87)s,均明显高于C组(27.16±4.24)s、(11.18±1.09)s、(3.36±0.40)s,A组APTT、PT、FIB水平均明显低于B组,TT水平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上消化道出血与TT呈负相关(r=-0.762,P<0.05),与PLT、MPV、PCT、PDW、APTT、PT、FIB水平呈正相关(r=0.618、0.391、0.400、0.537、0.451、0.328、0.694,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凝血指标变化能为评估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程度、出血倾向性,监测上述指标的水平变化对预测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DPMAS联合PE治疗肝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
    杨航, 罗永燕, 潘璐达, 张略韬, 宋素娜
    肝脏    2023, 28 (6): 707-710.  
    摘要320)      PDF (561KB)(136)   
    目的 研究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联合血浆置换(PE)治疗肝衰竭的效果。方法 纳入广东省人民医院2018年10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138例肝衰竭患者,根据随机、对照、双盲原则,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B、C 3组,每组46例。A组行DPMAS治疗,B组行PE治疗,C组行DPMAS序贯PE治疗。记录3组治疗效果。检测3组患者肝功能指标(AST、ALT、TBil)、血清细胞因子(TNF-α、IFN-γ及IL-6)及凝血功能指标(PT、INR、PTA)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第90天时C组显效22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死亡7例;显著优于A组(显效12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死亡12例)和B组(显效11例,有效18例,无效3例,死亡14例)(Z=-2.044、-2.408,P=0.041、0.016)。B组治疗第28天、第90天时TBil为(201.1±77.4)μmol/L和(93.6±28.2)μmol/L,显著高于A组的(157.9±56.2)μmol/L和(80.2±21.7)μmol/L和C组的(162.7±50.2)μmol/L和(78.6±24.6)μmol/L(F=6.630、5.004,P=0.002、0.008)。C组治疗第90天时血清TNF-α、IFN-γ及IL-6分别为(20.6±14.4)pg/mL、(32.4±13.8)pg/mL及(31.7±10.1)ng/L,显著低于A组的(34.2±16.2)pg/mL、(43.2±18.4)pg/mL及(48.7±14.4)ng/L和B组的(35.7±17.3)pg/mL、(40.6±17.6)pg/mL及(50.0±12.8)ng/L(F=12.417、5.228、30.406,P<0.01、0.007、<0.01)。治疗第90天时A组PT和INR分别为(18.3±3.8)s和(1.23±0.11),显著高于B组的(15.1±3.6)s和(1.10±0.09)、C组的(14.6±3.9)s和(1.07±0.27),(F=13.052、10.722,均P<0.01)。结论 DPMAS序贯PE治疗方案用于肝衰竭患者,能发挥DPMAS和PE各自优势,清除细胞因子,改善凝血紊乱状态,保护肝功能,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转铁蛋白受体-2在铁稳态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谢超, 王晓凡, 丛敏
    肝脏    2023, 28 (5): 604-606.  
    摘要121)      PDF (438KB)(131)   
    铁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元素,不仅参与细胞构成,还广泛参与重要的生命代谢过程。体内铁稳态的维持对正常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铁调素(hepcidin)是维持铁稳态的重要分子,hepcidin水平受许多因素的调节,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转铁蛋白受体-2(transferrin receptor 2,TFR2)参与了多条hepcidin调节通路,进而调节全身铁代谢。本文就TFR2在铁稳态中的作用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